9、祁黃羊 教學反思
我不是沉默的羔羊——一堂“節外生枝”的語文課的啟示
蘇教版教材第八冊課文《祁黃羊》一文介紹了祁黃羊讓位薦賢的故事,表現了祁黃羊“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的崇高理想境界。文中共有三處寫到關于祁黃羊的“想”:
1、“我看解狐就很不錯。”祁黃羊想了想,鄭重地說。
2、“看來只有祁午才能擔當此任了。” 祁黃羊想了想,又鄭重地說。
3、“。。。。。。我壓根兒就沒有去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親人。”
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抓住文中前二次的“想了想,鄭重”和“想了想,又鄭重”,引發學生的想象,體味人物的內心世界,發掘掩藏于表面之下的人物內心復雜激烈的矛盾斗爭。
師:祁黃羊在想什么?為什么要“鄭重地說”?
生1:祁黃羊在想朝中誰可以擔此重任。
生2:祁黃羊也應該想到解狐也曾是自己的殺父仇人。殺父仇人是讓人不會忘記的。
生3:祁黃羊的心里很矛盾,到底舉不舉薦解狐呢?一面是血海深仇,一面是國泰民安。他在彷徨,結果想到了國家的利益,他舍小家、為大家。還是選擇了舉薦解狐。
生4:我給大家補充一下,前文悼公也“說”了,中軍尉的職責重大,決定人選的事關系著國家的興亡。祁黃羊前思后想經過了艱難的抉擇,所以才顯得很鄭重。
我因勢利導,引導學生進行朗讀、表演,鞏固深化對課文的理解。學生自然讀的惟妙惟肖。有了對“第一想”的理解,“第二想”學生的思維一下打開了:
生1:祁黃羊可能在想,我舉薦兒子祁午會不會有人說我偏心眼呢?可是,轉念又想,解狐死了,除了祁午以外實在沒有合適的人選了呀!為了國家,我只能舉薦了祁午。
生2:祁黃羊很慎重,也很無奈。但他別無選擇!
正當學生們說得正濃的時候,一位同學發表了與眾不同的看法:
生:我覺得祁黃羊什么也沒想!課文中祁黃羊不是明明白白地告訴了悼公嗎:“。。。。。。我壓根兒什么也沒想。”(“第三想”)
教室里一下子靜了下來,我也感到很意外。這是我課前沒有注意到的情況啊!稍作思考之后,我又把球踢給了學生,引導他們以“祁黃羊到底進行沒進行思想斗爭”為題進行討論。學生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了起來。
經過激烈的討論,學生共分成三派:
1、祁黃羊當時真的什么也沒有想。
2、祁黃羊舉薦人才時進行了激烈的思想斗爭, 但是最終, “公”戰勝了“私”。
3、“壓根兒沒想”的“想”的意思是“計較”,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想”。
緊接著,學生又圍繞各自的觀點閱讀課文、搜集資料、論證、辯論。其中尤以持觀點二的同學的表現最突出。他們認為祁黃羊舉薦人才時,不僅想到被舉薦者是自己的仇人或親人,而且還經歷了激烈的思想斗爭、痛苦抉擇。最后為了國家的利益,他選擇了唯才是舉,把個人的恩怨情仇通通拋到腦后。但,在悼公面前,他撒了一個善意的謊,但撒謊并不能說祁黃羊是一個道德低下的人。正如醫生可以向病人撒謊、將軍可以向士兵撒謊一樣,“望梅止渴”不就是大軍事家曹操的一個美麗的謊言嗎?祁黃羊在悼公面前撒了謊,但祁黃羊在我們的心目中還是一樣具有胸懷博大、不計前嫌、公私分明的光輝形象!
在不斷的爭辯中越來越多的同學趨向于觀點二。當然,也有部分同學堅持己見。
暫且不說答案與歷史相不相符,但,一個有血有肉的立體的有豐富細膩感情的祁黃羊就這樣在同學們的爭辯中“誕生”了!學生們懂得了祁黃羊也是人啊!這是多么難得的發現呀!與以往標簽式、臉譜化的英雄形象相比,祁黃羊這個形象無疑是更鮮活的也是更有生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