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祁黃羊 教學反思
幾點體會
教材:一個說不完的話題
語文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文本的解讀與表達,通過文本來實現人文精神的體悟與捍衛,文本不是知識的全部,勤奮的語文教師可以教好文字、語法與解題技巧,但語感和寫作是永遠不能“教”出來的。把文本看成是實現文本和人本對話的一個話題,文本與人本的交融,就支撐起語文天地斑斕廣闊的創造空間。“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是汲取更多語文養料的切入口、觀察社會的一個窗口、探索未來的一個途徑、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門坎。話題面前沒有權威,“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甚至也沒有老師、沒有學生,只有對話者——對話的朋友、合作的伙伴。教師要利用好這個話題,發掘這個話題中的資源,迎來源源不斷的活水,通過開放話題、延展話題、遷移話題、超越話題,實現話題的可持續性發展,使課文成為理解語文的窗口、使課堂成為師生才智較量的陣地、使語文成為學生追夢的樂園。
“雜音”:最美麗動人的音響
雜音也是一種音,正是雜音的存在,才可以看出樂音的優美。教室中就應該存在一分雜音、一分異質、一分叛逆。蘇州市副市長、蘇大博士生導師朱永新說過:“教育的叛逆就是教育的創新。”從這種意義上講,一分雜音、一分異質、一分叛逆其實也意味著一分創新、一分超越、一分優美的樂音!“雜音”排斥順從于任何一位權威、創新就應該鄙棄認同于任何一種正確答案、鄙棄定位于任何一個特定的區域、鄙棄信奉于任何一個傳統的規則。美國南加州大學副校長charles e lane教授曾說過:“組織內部異質性的存在,都有利于事物的進化,避免組織走向衰退和死寂。”
爭辯:課堂靈性飛揚的翅膀
爭辯,相同的聲音在這里交匯、激蕩,使思想馳騁四海,翱翔云天;爭辯,使不同觀點在這里碰撞、閃光。沒有爭辯,就沒有海納百川的氣勢,沒有爭辯,就沒有智慧火花在閃爍,就沒有靈性的飛揚。爭辯,還使許多沉寂的生命被擊活、遲鈍的心靈被開啟,使他們也煥發出生命的陽光,重新找到自我。許多富有創造性的發現就是在爭辯之中產生出來的,所謂“真理越辯越明”。爭辯的學生會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話題中去,不僅要搜集論證自己的觀點,還要時刻注意對方的觀點。為此他們就要去讀書,并且要把書上的東西搞懂,變成自己的語言,用自己的話說出來,他們樂此不疲。爭辯的結果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過程,學生全身心投入的過程,他們獲得的不僅是較為明晰的結論,還有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