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精選13篇)
作者簡介 篇1
嚴文井,1915年生,現代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文藝評論家。曾創作很多兒童文學作品,如《蚯蚓和蜜蜂的故事》、《三只驕傲的小
貓》、《小溪流的歌》等。他的童話具有嶄新的社會內容,睿智、雋永,富有哲理,飽含激情,風格清新,語言優美。◆[2004-01-26]
作者簡介 篇2
峻青,原名孫俊卿,生于1922年,山東海陽縣人,當代作家。幼年家貧,當過童工,抗日戰爭爆發后參加革命。1941年寫出第一部作品《風雪之夜》,后做記者和編輯工作。解放后擔任文藝界領導工作。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說集《黎明的河邊》《海燕》《最后的報告》和散文集《歐行書簡》《秋色賦》等。他的作品大都具有堅實的生活基礎和革命浪漫主義精神,結構嚴謹,情節曲折,故事動人,人物形象鮮明,文筆清新而流利。
《海濱仲夏夜》寫于1962年。本文節選的是文章的開頭、中間和結尾幾個描寫海濱仲夏夜景色的片段。
原文在最后還有一小節,錄在下面,以便教師備課時較好地領會課文最后這段話的思想感情:
“因為現在是我們自己的時代,是我們許許多多父老弟兄們用寶貴的鮮血和頭顱換來的自己的時代。”
作者簡介 篇3
袁珂,生于1916年,神話學家。四川省新繁縣人,現為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論著有《中國古代神話》《古神話選釋》《山海經校注》《神話論文集》《中國神話傳說辭典》。《中國古代神話》是中國第一部漢民族古代神話專著。作者對浩瀚的古文獻資料,考辨真偽,訂正訛誤,加以排比綜合,把中國漢民族片段的古神話資料熔鑄成一個有系統的整體,提供了一部具有漢民族古神話特色與風格的文學作品。
作者簡介 篇4
老舍(1899—1966),現代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人。生于北京一個城市貧民家庭。1918年師范畢業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學校長、天津南開中學語文教員。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開始用白話創作。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中文講師,并進行文學創作。1929年離英回國,先后任濟南齊魯大學、青島山東大學教授。1937年,他的代表作《駱駝祥子》問世,被譯成十幾種文字,產生較大的國際影響。抗戰爆發后,他在周恩來同志的直接關懷和幫助下,從事抗戰文學活動。1946年赴美講學。1949年回國后,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文聯副主席、全國作協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員會委員、市文聯主席等職。由于他的勤奮創作,解放后寫了20多個劇本,被譽為文藝隊伍中的勞動模范。1966年去世,終年67歲。現有《老舍文集》行世。
《濟南的冬天》有關資料:《濟南的冬天》的出處及創作時間
老舍1930年前后來到山東,先后在濟南齊魯大學和青島山東大學任教7年之久,對山東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山東被稱為他的“第二故鄉”。據老舍夫人胡青回憶,老舍生前“常常懷念的是從婚后到抗戰爆發,在山東度過的那幾年”。
《濟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濟南齊魯大學任教時寫成的。原為一系列直接描寫濟南風景名勝的長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節(第一節《濟南的馬車》、第二節《濟南偽洋車》、第三節《濟南的大蔥》、第四節《濟南的秋天》、第六節《齊大的校園》、第七節是全文的結語),發表在《齊大月刊》歐一卷第六期(1931年4月出版)。此文雖系節選,但能獨立成篇。
作者簡介 篇5
魏巍,現代作家,原名鴻杰,曾用筆名紅楊樹。河南鄭州人。1920年6月生于一個城市貧民家庭。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讀了平民小學、高小,并勉強上了簡易鄉村師范。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走上革命道路,同年12月在山西前線參加八路軍,不久到達延安。193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他一直生活在戰士之中。解放戰爭時,在行軍作戰的間隙寫了大量詩歌。全國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誰是最可愛的人》、長篇小說《東方》等。
作者簡介 篇6
陶潛(365—427),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的祖父、父親均做過太守一類官職,但到了陶淵明,家境早已破敗。因為有這樣的家世背景,陶淵明少年時代既好讀六經,有大濟蒼生的宏愿,又厭惡世俗,熱愛純靜的自然。他自29歲入仕,做過州祭酒、參軍一類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煩“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宋書·隱逸傳》),更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厭,王恭、司馬道子、桓溫、劉裕等人的篡亂相替,陶淵明于41歲毅然辭去在任僅80余日的彭澤縣令,回柴桑歸隱。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間,以耕讀自娛,未再入仕。陶淵明的田園詩主要見于他的組詩《飲酒》《歸園田居》《擬古》《和郭主簿》等。
孟浩然(689—約740),唐代詩人。襄州襄陽(今屬湖北)人。早年隱居鹿門山。40歲時,游歷長安,應進士不第。后為荊州從事,患病而死。他曾游歷東南各地,詩與王維齊名,稱為“王孟”。他的詩長于寫景,但多反映隱逸生活,有消極傾向。有《孟浩然集》行世。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遷下(今陜西渭南縣),曾官太子少傅。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一生寫了很多詩,是唐代詩人中創作最多的一個。《新樂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其中尤以“因事立題”的新樂府最有名,是中唐新樂府運動的代表作。《賣炭翁》就是其中的一首。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撫州臨川(今江西省臨川市)人。年輕時就“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宋史》本傳)。1069年被神宗任命為參知政事,開始推行新法,掀起了中國古代歷史中最有生氣的變法運動,但遭到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的激烈反對,于1074、1076年兩次被罷相。罷相后,眼看新法逐項被舊黨罷廢,他心情充滿矛盾和痛苦,只好靠談佛論道、著文作詩排遣內心苦悶。1086年新法最后幾項也被廢止,王安石在憂郁中去世。留有《王荊公詩文集》。
陸游(1125—1210),南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生當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中愛國思想的熏陶。紹興中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即位,賜進士出身,曾任鎮江、隆興通判。乾道六年(1170年)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撫使王炎幕府,投身軍旅生活。后官至寶章閣待制。在政治上,主張堅決抗戰,充實軍備,要求“賦斂之事宜先富室,征稅之事宜大商”,一直受到投降集團的壓制。晚年退居家鄉,但收復中原的信念始終不渝。一生創作詩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批判當時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風格雄渾豪放,表現出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強烈愛國熱情。《關山月》《書憤》《農家嘆》《示兒》等篇均為世所傳誦。抒寫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亦工詞,楊慎謂其纖麗處似秦觀,雄慨處似蘇軾。但有些詩詞流露出消極情緒。他初婚唐氏,在母親壓迫下離異,其痛苦之情傾吐在部分詩詞中,如《沈園》《釵頭鳳》等,都真摯動人。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作者簡介 篇7
伊索,公元前6世紀的希臘寓言家。弗里吉亞人。據希羅多德記載,他原是薩摩斯島雅德蒙家的奴隸,后來被德爾菲人殺害。他死后德爾菲流行瘟疫,德爾菲人出錢賠償他的生命,這筆錢被老雅德蒙的同名孫子領去。傳說雅德蒙給他自由以后,他經常出入呂底亞國王克洛伊索斯的宮廷。另外還傳說,庇士特拉妥統治期間,他曾到雅典訪問,對雅典人講了《請求派王的青蛙》這個寓言,勸阻他們不要用別人替換庇士特拉妥。13世紀發現的一部《伊索傳》的抄本中,他被描繪得丑陋不堪,從這部傳記產生了很多有關他的故事。公元前5世紀末,“伊索”這個名字已為希臘人所熟知,希臘寓言開始都歸在他的名下。得墨特里奧斯(公元前345—公元前283)編輯了希臘第一部寓言集(已佚)。1世紀和2世紀,費德魯斯和巴布里烏斯分別用拉丁文和希臘文寫成兩部詩體的伊索寓言。現在常見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根據拜占庭僧侶普拉努得斯搜集的寓言及以后陸續發現的古希臘寓言傳抄本編訂的。伊索寓言大多是動物故事,其中的一部分(如《狼與小羊》《獅子與野驢》等)用豺狼、獅子等兇惡的動物比喻人間的權貴,揭露他們的專橫、殘暴,虐害弱小,反映了平民或奴隸的思想感情;《烏龜與兔》《牧人與野山羊》等,則總結了人們的生活經驗,教人處世和做人的道理。伊索寓言短小精悍,比喻恰當,形象生動,對法國的拉·封丹、德國的萊辛、俄國的克雷洛夫都產生了明顯的影響。耶穌會傳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傳入中國,金尼閣口述的譯本《況義》于1625年刊行,收寓言22則;1840年出版《意拾蒙引》,收寓言81則;此后又有不同的中譯本相繼問世。
作者簡介 篇8
作者簡介
佚名
鄭振擇(1898—1958)
筆名西諦、郭源新。原籍福建省長樂縣,生于浙江省永嘉縣。1917年入北京鐵路管理學校學習。“五四”運動爆發后,他和瞿秋白、耿濟之、許地山等人創辦《新社會》雜志,正式開始從事社會活動和文學活動。
1921年,和茅盾、葉圣陶等人共同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并主編文學研究會的機關刊物《文學旬刊》。1921年進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負責編輯文學研究會叢書。1922年創辦中國最早的兒童刊物《兒童世界》。次年起主編《小說月報》。
1927年,為避開國民黨政府的壓迫,出國去西歐游歷。1929年回國,在清華,燕京等大學任教,并主編《文學》月刊,編輯《世界文庫》,參加《中國新文學大系》的編輯工作,撰寫《中國文學史》和短篇小說。
抗戰期間,寫了不少憤怒揭發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罪行,號召全國人民一致抗日的詩歌、散文、小說,還編著了《中國版畫史圖錄》。抗戰勝利后,他創辦《民主周刊》,鼓舞全國人民為爭取民主、和平而斗爭,刊物不久被國民黨查封。
1949年初,他響應黨的號召,由上海秘密繞道香港到北京參加全國政治協商會議。新中國成立后,歷任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考古研究所所長、文化部副部長等職,1958年10年17日率中國文化代表團訪問阿拉伯聯合國、阿富汗途中,因飛機失事不幸逝世。
他的著作已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鄭振鐸文集》。
選入小學語文課本的《別了,我愛的中國》節選自他赴歐洲旅行時寫的《離別》。◆[2003-12-23]
作者簡介 篇9
據乾隆《晉江縣志》卷一說:“林嗣環字起八,由安溪徙晉江。”又據乾隆《泉州府志選舉志》稱:“林嗣環,崇禎十五年壬午科(1642年)舉人,順治六年已丑科(1649年)進士。”他官至廣東海南副使,駐瓊州。《縣志》稱他:“有風裁,在任多惠政。以拒瓊帥府(瓊州駐軍統帥)執戮番舶之議,尚、耿二潘(清朝派去統治廣東一帶的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精忠)共嗾帥劾之,被逮問。慷慨力陳潘兵不法事,由是調耿藩于閩,嗣環落職。”罷官之后,因原籍福建已是耿精忠的轄地,為防備耿的報復打擊,他不敢回家,就“寓西湖,日倘徉湖山詩酒間”。因他對海南島人民有善政,“卒,瓊人設主祖包拯祠中”以紀念他。
林嗣環的著作有《鐵崖文集》《海漁篇》《南紀略》和《荔枝話》等書。《荔枝話》署名“晉林嗣環鐵崖著,”可知他又號鐵崖。林嗣環頗關心生產,《荔枝話》記載明末清初閩南荔枝的品種、生產和供銷情況。
亦有人認為《口技》是金圣嘆所寫。早在1962年,聶紺弩先生就宣布:林嗣環抄襲金圣嘆的文章被他“捉住”了。聶先生說,林嗣環《秋聲詩·自序》(即《口技》)與金圣嘆《第五才子書水滸》第六十五回總批文字大同小異,而金批《水滸》刊行早于收錄《秋聲詩·自序》的《虞初新志》四十年;又說:“《秋聲詩·自序》是康熙癸亥(二十二年)的‘時賢’所作,而金圣嘆的《水滸序三》,記時為‘崇禎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去康熙二十二年已四十一年,金氏本人已死二十二年(被殺于順治十七年)”,著名《水滸》專家張國光先生著文,指出應將《口技》的著作權歸給金圣嘆,他從行文整體角度,論證了林嗣環抄本拙劣。這個意見,亦未引起足夠重視。
作者簡介 篇10
教學過程:
(簡介背景,初讀課文)
一、審題,揭示主線
1.找出題目中心詞。“別”字告訴我們什么?“愛”字抒發了什么?
2.思考:作者是乘船離開祖國的。課文怎樣寫船?隨著船越走越遠,作者的心情怎樣?
〔標題切入,抓住了結構、情感兩條線索〕
二、分段,理清文脈
1.默讀課文,根據課后問題1給文章分段。
2.我們還能找到別的分段依據嗎?(冷場)
師:(提示)比如,船的位置。
生:船離岸,船向前駛,船……
師:船到了哪里?(到了大海)再從內容看呢?
生:第一段寫親友的送別,第二段寫沿途的景物,第三段寫作者的聯想。
〔習題引路,懂得了“作者思有路”,下面教學環節就是“遵路識斯真”〕
三、講讀,牽情入境
第一段:離別情
師:“我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動”,“我”為什么感動?
生:因為作者看到親友送別的情景,聽到劈劈啪啪的鞭炮聲,想到自己要遠離祖國。
師: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我”的感動“說不出”?
生:作者沒有說話,只流淚。
師:作者是一位堅強的革命志士,居然哭了,是因為他……
生:(齊)太感動了。
師:作者不但淚滿眶,而且一大滴一大滴滴在鏡面上,甚至使鏡面都模糊了,也是因為……
生:(齊)他太感動了。
師:正因為他太感動了,所以……
生:(齊)說不出。
師:這種離別故土、離別親人的感情是語言不能表達的。請同學們想象當時的情景,讀出“我”的這種惜別之情。(學生朗讀)
〔摳住一句話,披文入情〕
第二段:愛國情
1.比較句式:小黑板出示“沿途停著好幾只灰色的白色的帝國主義的軍艦”,引導學生與課文中先否定后肯定的句式進行比較,體會作者目睹帝國主義對我國領土主權的踐踏,所激起的憤慨之情。
2.黃土、青草、小島、海水、浪濤何處不有,何處不見,為什么在作者眼中這樣親切?
3.通過灰、白和黃、綠、金色的色調對比,進一步體會作者愛恨交織的復雜心情,懂得愛得深才恨得切。(指導讀出不同的語氣)
〔通過比較,讀者的情感又深入了一層〕
第三段:奮斗情
1.船駛向了大海,課文沒有寫景,我們能想象當時的情景嗎?
生:船駛向大海,作者仍然*在船舷上,凝視著祖國的海岸線,小島越來越小了,漸漸地看不見了。展現在眼前的是波瀾壯闊的大海,是海風掀起的巨浪。
師:面對浪濤洶涌的大海,作者思潮起伏,他首先想到什么?
生:他首先想到不忍離中國而去。
師:既然不忍,為什么要離開呢?
生:因為國民黨反動派屠殺共產黨人。
師:那么,他是為了逃避迫害而出走的啦?怪不得作者自責是罪人!(生紛紛搖頭)
生:作者說他決心為中國貢獻“我的身,我的心”,因此不會怕死,他出國是為了保存革命力量。
生:課文說他出國是為了求經驗,求武器。也就是要尋求馬列主義真理。
生:從“暫別”、“終將”這些詞可以看出他離開是暫時的,最終還是要回來戰斗、工作的。
師:所以說他出國是為了救國。
2.作者的希望和誓言是什么?(從兩個“更勇猛”,從“驅逐”到“毀滅”的語氣由輕到重,體會作者報效祖國,愿為之獻身的壯志豪情。提示用鏗鏘有力、堅定高昂的語調朗讀,抒發愛國志士的奮斗情感。)
〔順著情感線索,字詞句一線串通,文路學路合二為一,作者讀者心靈相通。〕
四、抓眼,深化感情
1.為什么“別了”提到句首?既然說了“我愛的中國”,又為什么加一句“我全心愛著的中國”?重復時為什么還要加上“全心”一詞。
2.比較三個句子文法上的差異,從中悟出作者情感的變化:
第一句:放在段的開頭。真抒離別情。
第二句;做段的結句,單獨成行。對祖國前途的關心,對壯麗山河的依戀使愛國之情升華了。
第三句:全文歸結,增加感嘆號。愛國心化為奮斗志,愛國之情達到高潮。
(齊聲朗讀三個句子,指導第一句要讀得緩慢深沉,第二句要讀得親切深情,第三句要讀得堅決、激昂)
3.結束語:為了建造新中國,多少革命志士前赴后繼,英勇奮斗;為了建設新中國,幾多海外游子沖破阻力,紛紛歸來。他們為什么這樣不畏艱難、舍身忘我?因為他們都有一顆拳拳的愛國心,都全心愛著自己的祖國!
〔文眼,貫穿全篇,作者那熱烈而深沉的感情凝聚其中。抓文眼,進一步調動學生情感,有機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附:板書,(濃縮全文)
鄭振擇(1898—1958)
筆名西諦、郭源新。原籍福建省長樂縣,生于浙江省永嘉縣。1917年入北京鐵路管理學校學習。“五四”運動爆發后,他和瞿秋白、耿濟之、許地山等人創辦《新社會》雜志,正式開始從事社會活動和文學活動。
1921年,和茅盾、葉圣陶等人共同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并主編文學研究會的機關刊物《文學旬刊》。1921年進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負責編輯文學研究會叢書。1922年創辦中國最早的兒童刊物《兒童世界》。次年起主編《小說月報》。
1927年,為避開國民黨政府的壓迫,出國去西歐游歷。1929年回國,在清華,燕京等大學任教,并主編《文學》月刊,編輯《世界文庫》,參加《中國新文學大系》的編輯工作,撰寫《中國文學史》和短篇小說。
抗戰期間,寫了不少憤怒揭發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罪行,號召全國人民一致抗日的詩歌、散文、小說,還編著了《中國版畫史圖錄》。抗戰勝利后,他創辦《民主周刊》,鼓舞全國人民為爭取民主、和平而斗爭,刊物不久被國民黨查封。
1949年初,他響應黨的號召,由上海秘密繞道香港到北京參加全國政治協商會議。新中國成立后,歷任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考古研究所所長、文化部副部長等職,1958年10年17日率中國文化代表團訪問阿拉伯聯合國、阿富汗途中,因飛機失事不幸逝世。
他的著作已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鄭振鐸文集》。
選入小學語文課本的《別了,我愛的中國》節選自他赴歐洲旅行時寫的《離別》。
作者簡介 篇11
1.宗璞(第4課《紫藤蘿瀑布》)
1928年生,女,原名馮鐘璞,筆名有任小哲、豐非等。著名哲學家馮友蘭之女。1951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外文系。“文革”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說《紅豆》《不沉的湖》《知音》等,“文革”后,有短篇小說《弦上的夢》、中篇小說《三生石》,獲全國優秀中短篇小說獎。
2.沈復(第5課《童趣》)
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3年),卒年不詳。字三白,長洲(現在江蘇省蘇州市)人。工詩畫、散文。出身于幕僚家庭,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曾以賣畫維持生計,作品有《浮生六記》。
3.流沙河(第6課《理想》)
原名余勛坦,四川金堂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1948年始發表作品,1950年到引ji西農民報》任副刊編輯,1978年到金堂縣文化館任館員,著名詩作有《就是那一只蟋蟀》。
4.瑪麗·居里(1867-1934)(第9課《我的信念》)
法國物理學家、化學家。原籍波蘭,巴黎大學理學博士。1895年與皮埃爾·居里結婚,他們共同研究,先后發現釙和鐳兩種天然放射性元素,1903年獲諾貝爾物理獎,1911年又獲諾貝爾化學獎。
5.孔子(前551—前479)(第10課《論語》十則)
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周游列國,宣傳儒家思想,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刪修《春秋》使之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
6.朱自清(1898-1948)(第11課《春》)
字佩弦,江蘇省揚州市人。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1920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代表作有詩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等。
7.老舍(1899—1966)(第12課《濟南的冬天》)
現代著名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人。1937年,發表長篇小說《駱駝樣子》。代表作還有話劇《茶館》《龍須溝》,長篇小說《四世同堂》等,被稱為“人民藝術家”。
8.何其芳(1912—1977)(第14課《秋天》)
現代散文家、詩人、文藝評論家。原名何永芳,幼年時即喜愛中國古代詩詞小說,1936年與他人合集出版詩集《漢園集》,1937年散文集《畫夢錄》出版,此外,還有詩集《預言》《夜晚和白天的歌》等。
9.曹操(155—220)(第15課《古代詩歌五首》)
字孟德,沛國譙郡(現在安徽亳州)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曹丕稱帝后,追尊他為魏武帝。他的詩以慷慨悲壯見長,對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也有所反映。
10.白居易(772—846)(同上)
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土。貞元十六年(8印)進士,后任翰林學士等職,又因上書言事,貶江州司馬,移忠州刺史,世稱白香山,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現實主義詩人。代表詩有《長恨歌》《琵琶行》等,其詩善于敘述,語言淺顯、易懂。
11.辛棄疾(1140—1207)(同上)
字幼安,號稼軒,歷城(現在山東濟南)人,南宋愛國詞人。他力主抗金,屢受打擊。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與蘇軾并稱為“蘇辛”,作品有《稼軒長短句》。
12.馬致遠(同上)
生卒年不詳,號東籬,元大都人。元代著名散曲家。一生著有《漢宮秋》《青衫淚》等雜劇共15種,與關漢卿、王實甫、白樸并稱為元代雜劇四大家,并寫有小令、套數二百余首,經后人輯人《東籬樂府》。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
13.蒲松齡(1640—1715)(第20課《山市》)
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淄川人,清代文學家,著有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14.魯迅(1881-1936)(第21課《風筍》)
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1918年5月首次用筆名“魯迅”發表了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代表作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小說集們內喊》《彷徨》等。
15.泰戈爾(1861—1941)(第24課《詩兩首》)
印度作家、詩人、社會活動家。早期作品有詩集《暮歌》《晨歌》等。代表作有詩集《吉檀伽利》《新月集》《園丁集》《飛鳥集》等,他的創作對印度文學的發展影響很大。191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16.冰心(1900-1999)(同上)
現代散文家、小說家、詩人、兒童文學作家。原名謝婉瑩,福建長樂人。代表作有詩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讀者》《再寄小讀者》《往事》等。
17.安徒生(1805-1875)(第26課《皇帝的新裝》)
丹麥著名童話作家。出生于丹麥一個貧苦的鞋匠家庭。1835年開始寫童話,代表作有《海的女兒》《丑小鴨》和《賣火柴的小女孩》等,大都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罪惡,表現了對下層人民的同情。
18.郭沫若(1892—1978)(第27課《郭沫若詩兩首》)
原名郭開貞,號尚武,沫若為其筆名。四川樂山人。中國現代杰出的作家、詩人和戲劇家,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和古文字學家。1918年開始寫作新詩,1921年出版的詩集《女神》,充滿著狂飆突進、雄偉壯麗的革命浪漫主義特色。抗戰時期,創作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漸離》《孑l雀膽》等歷史話劇,另還寫有詩集《戰聲》《蜩螗集》,歷史論著《甲申三百年祭》《青銅時代》等。新中國成立后,創作有歷史劇《蔡文姬》《武則天》,詩集《新華頌》《東風集》《潮汐集》等。著有學術論著《李白與杜甫》等。現有《沫若文集》行世。
19.韓非(約前280—前233年)(第30課《寓言四則》)
戰國末期韓國人,著名思想家。他出身貴族,屢次卜書向韓王進諫,都未被采納。后來,他得到秦始皇的賞識,在秦國任客卿。不久便被他的同學李斯等人讒言所陷,下獄后被逼自殺,著有《韓非子》一書,常用寓言故事闡明事理。
作者簡介 篇12
葉圣陶(1894—1988),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名紹鈞,字圣陶,江蘇省蘇州市人。出身貧寒,中學畢業后,曾在家鄉做了10年小學教師。1919年初,參加新潮社,并為《新潮》寫稿,從此走上新文學創作之路。1921年,參與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主編過《文學周報》和《小說月報》,先后出版了《隔膜》《火災》《線下》《城中》等短篇小說集。1924年11月寫的《潘先生在難中》是新文學史上“反映著小市民知識分子的灰色生活”(茅盾語)的代表作品之一。1927年的《夜》標志著他的思想的新高度。1928年發表了長篇小說《倪煥之》。葉圣陶是我國最早的童話作家,出版了著名童話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他還寫過很多語文教學方面的文章,與夏尊合作出版了《閱讀與寫作》《文心》《文章講話》等。葉圣陶的創作,描寫冷靜、客觀,結構嚴謹完整,語言精練樸素,不少作品被選作大、中學語文教材。解放后,他擔任過國家出版總署副署長、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教育部副部長、中國文聯委員、中國民主促進會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等。他對語文教學改革和語文教材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作者簡介 篇13
【李 白】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東)。于唐武后長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縣)青蓮鄉。少年即顯露才華,吟詩作賦,博學廣覽,并好行使。從二十五歲起離川,長期在各地漫游,對社會生活多所體驗。其間曾因吳鈞等推薦,于天寶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視。又受權貴讒毀,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政治抱負未能實現,使他對當時政治腐敗,獲得較深認識。天寶三載,在洛陽與詩人杜甫結交。安史之亂中,懷著平亂的志愿,曾為永王幕僚,因兵敗牽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東還,晚年飄泊困苦,卒開當途。
李白的詩歌以豪邁的氣魄歌唱自己的進步思想,抨擊權貴,蔑視禮教。但也時時流露出懷才不遇、人生如夢的消極情緒。從藝術上說,他的詩歌具有豐富的想象力,運用大膽的夸張和深入淺出的語言,形成豪邁爽朗的風格,是屈原之后古代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杰出代表。
【劉禹錫】
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772~842)。貞元中進士及第,又中博學宏辭,授太子校書,后入淮南節度使幕府掌書記,調補渭南主簿,升監察御史。順宗即位,預政治革新,轉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憲宗廢新政,貶革新派,出為朗州司馬。十年后召回長安,以詩忤當道,復出為連州刺史。穆宗朝為夔州、和州刺史。文宗時官主客郎中分司東都、集賢學士、禮部郎中,出任蘇州、汝州、同州刺史,遷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武宗時官至禮部尚書兼太子賓客。詩與白居易齊名,時稱“劉白”,白居易稱之為“詩豪”。其詩善使事運典,托物寓意,以針砭時弊,抒寫情懷。
【白居易】
字樂天,號香山居士,(772~846),他是李白、杜甫以外事名最大的唐代詩人,他寫詩敢為百姓訴苦,敢批評皇帝官僚,內容豐富多彩,語言通俗易懂,在當時,婦女和獐都能欣賞。他的作品不僅在國內廣泛流傳,而且很快傳到朝鮮、日本等國。白居易是最早寫詞的詩人之一,《憶江南》就是一首詞。
白居易曾在江南杭州和蘇州做官,很受當地群眾的愛戴。這首詞是他回憶江南景物的作品,藝術上很有特色。先說選材。這首詞就是寫春天日出時的江南風光。江南風光之美,在于她的秀麗明艷,而最美麗的是那碧綠的江水,最明艷的是那鮮紅的江花。可以說,寫江南的“日出江花”和“春來江水”,正是寫最美的地方,最美的時刻,最美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