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浮力》的探究性學習(精選12篇)
簡介《浮力》的探究性學習 篇1
隨著新的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上海市為了了解《新課標》的實施情況,開展區級的評優課活動,其中在課堂教學開展“探究性學習”占參賽的主流。下面是位獲獎老師的課堂教學實錄片段,望能給老師和同學以啟示。
1 案例片斷一(引入新課)
。劢處煟荩和瑢W們請看屏幕。
。蹖W生]:觀察。
。劢處煟荩河每鋸埖膭幼,向水中投入泡沫塑料塊、乒乓球、木塊。
。劢處煟荩和瑢W們請考慮:
1.萬噸巨輪,在水中為什么不會下沉?
2.放飛的氣球為什么能騰空而起?
3.泡沫塑料塊、乒乓球、木塊為什么能浮在水面呢?
。蹖W生猜測回答]:它們受到浮力作用。
。劢處煟荩耗闶窃趺粗烙懈×ψ饔?你知道什么是浮力嗎?
[學生]:不知道。
。劢處煟荩杭热荒銈儾恢溃裉煳覀兙鸵黄饋硌芯渴裁礃拥牧κ歉×?評析具有吸引力的真實情境的創設,能激起同學的疑惑、矛盾感、好奇心,形成探究的動機,使同學始終保持一種最佳的探究學習心理狀態,為順利進入探究問題的核心,奠定動力基礎。
2 案例片段2(體驗、感悟什么是浮力?)
。劢處煟荩赫埻瑢W們用手將泡沫塑料塊按壓入中水,看看有什么感覺?
。蹖W生]:(學生多次操作,并認真觀察)
[教師]:請說說你的感覺和理由。
。蹖W生]:乒乓球、木塊、船能浮在水面上,也是因為它們浸在水里時都受到水的向上托的力。
。劢處煟荩耗敲,你能試著說一說“什么是浮力嗎”?
。蹖W生]:物體浸在水里時受到水向上托的力,這個力叫做浮力。
。劢處煟荩赫埻瑢W們將石塊、金屬塊、鉤碼放入水中,觀察有什么現象?
。蹖W生]:它們都沉底了。
。劢處煟荩焊≡谝好娴奈矬w是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石塊、金屬塊、鉤碼等一放入水中就下沉,它還受不受水的浮力呢?
[學生猜測回答]:(1)受到浮力作用;(2)不受浮力作用。
。劢處煟荩耗愕牟聹y正確嗎?下面請同學們自選器材,發揮你們的想象力設計實驗來探究下沉的物體是否受浮力的作用。
。蹖W生活動]:(各桌、組進行實驗)
[教師]:(請不同方式學生交流)請你講講你探究的結果。
[學生]:還是受到了浮力的作用。
。劢處煟荩赫埬阒v講你的做法和理由。
。蹖W生]:重物掛在彈簧秤下,重物進入水中后彈簧秤的示數變小了。變小原因是受到水向上托的力,即受到水的浮力作用。
。劢處煟荩汉芎、請坐。下沉的物體浸在水中也受水的浮力。
[教師]:這些物體浸在其它液體中是否也受到浮力作用?
[學生]:將重物浸在酒精中,也是受到酒精的浮力作用。
。劢處煟荩焊×Ψ较蛟鯓樱繛槭裁矗
。蹖W生]: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提示分析重物的受力情況)
。郯鍟荩焊×Φ姆较蚴秦Q直向上的。
[教師]:浮力是液體對物體的作用力,我們能測量浮力的大小嗎?請同學們討論方法。
。蹖W生]:(討論)
。蹖W生交流]:(1)重物掛在彈簧秤下,物體在浸入水中之前,彈簧秤的示數f1;(2)重物進入水中后彈簧秤的示數f2。(3)減少的力的數目就是物體受到浮力的大小。
[學生]:所以,f。絝1-f2。
。蹘熒〗Y]:(cai展示)這告訴我們可以用彈簧秤間接地測量物體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郯鍟荩河脧椈沙訙y物體所受的浮力:f。絝1-f2。
。蹖W生]:真的是這樣?請同學們試試測量出鉤碼在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
。蹖W生操作]:(實驗)評析把教材中的演示實驗改為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為同學們提供了自主去探究、去感悟,充分留給學生探究思維的空間,給學生一個自我發展機會。可能有成功,也有失敗的,但是為他們創造了一個體驗、感悟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能豐富他們的感知,以利在結果交流時能展示自己的成果。
3 案例片斷3(探究浮力產生的原因)
[過渡]:物體浸在水中是不是所有情況下都受到水有浮力作用呢?
。蹖W生猜測回答]:是。
。劢處煟荩赫娴氖沁@樣嗎?請看下面實驗。
。劢處煟荩喝サ羝康,將瓶口向下,乒乓球先放入瓶口,再倒入水,請同學們猜測會有什么現象發生?
。蹖W生猜測回答]:乒乓球一定會上浮。
[教師]:真的是這樣嗎?請看下面實驗。
。劢處熝菔荆荩喝サ羝康,將瓶口向下,乒乓球先放入瓶口,再倒入水,“乒乓球在水中不能上浮”現象。
。蹖W生]:(詫異、驚奇)
[教師]:請考慮此時乒乓球不能上浮原因出在哪里?
[學生討論]:
[學生]:乒乓球下面沒有水,上面有水壓著乒乓球,所以不上浮。
。劢處煟荩河兴湍苌细?看看是不是這樣。
[學生]:請學生前來用手蓋住瓶子口,不讓水流出,使乒乓球下面有水。乒乓球立即上浮。
。劢處煟荩哼有其它方法?
。蹖W生]:(沉默片刻,有學生前來用手在下面用力向上頂乒乓,乒乓球立即上浮。)
。劢處煟荩哼@是為什么?兩種做法的效果一樣能解釋嗎?
。蹖W生討論]:……
評析 創設能夠引起強烈心理反差的真實驚奇情景,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同時讓學生能親身體驗,去豐富感性認識;由于學生在探究事物本質的過程中,感覺和知覺密不可分,所以說感知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開端,是一切知識的來源。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親身感受,在學習中有一個體驗、感悟、建構知識的形成過程,實現知識傳承、能力發展、讓積極情感形成,為今后走向社會和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思考《新的課標》的主要思想為:培養以學生發展為本,堅持全體學生全面發展,關注學生個性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在課堂教學中的探究性學習,能為學生提供一個基本的動手操作和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方法,發展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領略物理課教學的特點和魅力培養科學的探究能力。科學探究應滲透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本節的教學只是落實新的《課程標準》的賞試。要真正落實《課程標準》所提出的三維目標,還需要充分發掘課堂教學潛力,多角度、全方位地為同學提供探究性學習的機會
原載《物理教學探討》2006.6
簡介《浮力》的探究性學習 篇2
是教科版科學教材五年級下冊《沉和浮》單元的第5課。學生通過前面四課的學習,探究了構成物體的材料、重量、體積大小對沉浮的影響,感受到在水中的物體有浮力存在。從本課開始,學生著重研究浮力問題,分析物體沉浮的秘密。第5、6兩課將引導學生從浮力和重力的的關系,解釋物體沉浮的原因。本課主要是學習用實驗探究浮在水面的物體、上浮物體在水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測量方法;分析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下一課探究下沉物體受到浮力的大小及原因,旨在經過一系列的科學探究活動使學生形成一個完整的概念: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排開的水量)有關,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上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
2、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當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時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體,浮力等于重力!
過程與方法:
1、學習用彈簧秤測量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運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懂得方法的改進有利于研究的順利進行。
2、懂得數據在分析解釋現象過程中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感受上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并會測量。
【教學難點】
運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教學準備(每小組)】:
小水槽(借用物體沉浮套件中的水槽,并在其外壁貼上容積刻度)、水、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塊3塊、彈簧秤、細線、滑輪(可借用簡單機械實驗盒中的滑輪)、小竹棒(長度略短于水槽的寬度)、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感受浮力:請同學們用手把泡沫塑料塊壓入水中,注意體驗手的感覺!
2、根據學生匯報,板書:像泡沫塑料塊這樣浮在水面上的物體,會受到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就是水的浮力。(揭示課題)
二、研究浮在水面的物體受到的浮力
1、出示用線系著的泡沫塑料塊:同學們已經學過用彈簧秤測物體的重力,請測一測泡沫塑料塊的重量,并把數據記錄下來!
2、此時的泡沫塑料塊一共受到幾個力的作用?你能把它畫下來嗎?
(學生試畫泡沫塑料塊的受力圖,拉力=重力)
3、猜一猜:讓泡沫塑料塊靜止在水面時,它的重量會相同嗎?
4、測量泡沫塑料塊靜止在水中的重力。質疑:是重力等于零嗎?
5、解釋:泡沫塑料塊靜止浮在水面上時,重力并沒有消失,而是與浮力相互作用,抵消了,此時,浮力=重力。(貼圖示板畫)
三、測量上浮物體在水里受到的浮力
1、再次用手把泡沫塑料塊壓入水中,注意體驗手的不同感覺!
2.為什么把泡沫塑料塊按入水里突然松開手它就會快速上?(浮力遠遠大于重力)
3、當我們用手把泡沫塑料塊壓入水中時,它受到的浮力有變化嗎?既然浮力遠遠大于重力,那么,它受到的浮力等于什么?能用彈簧秤測出來嗎?
4、看課本第13頁的示意圖,小組討論:“浮力=重力+壓力 =重力+拉力”的道理。(貼圖示板畫)
5、教師演示實驗:把小竹綁穿入滑輪的孔中,卡在水槽兩邊的凹槽內,按到靠近底部處,倒入水,再把系泡沫塑料塊的線拉過滑輪,另一端鉤在彈簧秤的掛鉤上。
6、測量同一個泡沫塑料塊一半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兩種狀況時的排開的水量、浮力!
。ń滩闹袦y泡沫塑料塊“小部分浸入水中”、 “大部分浸入水中”、 “全部浸入水中” 時排開的水量、浮力,十分費時,學生難以把握其體積,改為“測量同一個泡沫塑料塊一半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兩種狀況時排開的水量、浮力”,既直觀又省時。)
7、學生分組實驗,進行測量并及時記錄。
8、匯報數據,并產生問題:大家測量出的浮力大小為什么不一樣?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
四、探究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塊浸入水里受到的浮力
1、猜一猜:三個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塊浸入水里, 他們受到的浮力哪個大、哪個小?
2、學生分組實驗,記錄數據!
3、.分析數據:
a、泡沫塑料塊排開水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b、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的浮力大于重力時就上浮!
五、小結拓展
1、今天這節課我們研究了哪兩種狀況物體在水中的浮力大小問題?分別怎么計算?
2、講故事《曹沖稱象》。
分析:故事中裝載大象的船,相當于板貼畫中的哪類情況?
為什么船上裝石頭會和裝大象的重量相等?(船排開的水量相等。)
3、出示小石塊:把小石塊放入水里,下沉。在水里下沉的物體會不會受到浮力作用?下節課我們繼續研究!
板書設計:
5、浮力
像泡沫塑料塊這樣浮在水面上的物體,會受到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就是水的浮力!
。ㄙN圖示板畫) (貼圖示板畫)
物體靜止浮在水面: ②物體上。焊×Γ街亓Γ珘毫 ③物體下沉
、 浮力=重力 =重力+拉力
泡沫塑料塊浸入水中的體積(排開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簡介《浮力》的探究性學習 篇3
●○教材分析及處理
《浮力》這章一直以來都是初中物理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也是中考的必考內容之一。如何在教學中強調重點、突破難點,筆者認為需要從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入手。如果學生從實驗探究中認識到浮力的大小只與液體的深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與物體的體積、物體的密度、液體的深度等無關,就不難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了。因此,筆者對教材的順序做了些改動。第一節課認識浮力以及實驗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為學習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的利用埋下伏筆。第二節課順理成章的引入阿基米德原理并學習解決實際問題。這樣由淺入深,使學生從感性認識逐漸上升為理性認識,符合認知規律。本節課的重點是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難點是理解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
●○學生現狀
浮力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但是根據生活中的現象得到的一些結論是片面的。針對學生的一些錯誤觀點,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尋找真理。當然學生自主探索發現物理規律的能力總體來說比較差。因此,需要在教師引導下完成實驗探究活動,運用反饋信息及時調控教學過程。
●○教學三維目標要求:
1.知識與技能
、鸥惺芨×Φ拇嬖,理解浮力的概念。
⑵學習用彈簧測力計測浮力的大小。
、抢斫飧×Φ拇笮∨c哪些因素有關。
2.過程與方法
、沤洑v實驗探究,定性認識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茖W習使用探究學常用的科學方法──控制變量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⑴通過實驗探究,揭示隱藏在其中的物理規律,糾正一些片面的認識,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培養實踐能力以及創新意識。
⑵用廢礦泉水瓶自制學具,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節約意識。
●○教學器材
演示實驗器材:演示用彈簧測力計、燒杯、水、酒精、cuso4溶液、相同體積的鐵塊和銅塊(用細線拴好)、乒乓球、石塊(用細線拴好)。
學生實驗器材:自制量筒、彈簧測力計、一大一小兩個石塊、細線、水、相同體積的鐵塊和銅塊
●○教學流程圖●○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引課:體會浮力的存在(用時大約2分鐘)配著輕松悠揚的鋼琴曲播放人們在死海里看書、打牌的錄像片段。把學生引入與浮力有關的問題上,體會浮力的存在。觀看錄像,體會浮力的存在,重溫《死海不死》中的描述。說出自己觀察到的浮力現象,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從貼近學生生活的物理現象入手,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讓學生在領略大自然的美妙與和諧中進入物理的世界,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從生活走向物理新課:1、浮力的概念(用時大約3分鐘)引導學生分析乒乓球的受力情況,及每個力的施力物體。①用手托著乒乓球。②將乒乓球放入水中待靜止后。③把乒乓球按入水底,松手后。觀察實驗現象,在教師的引導下分析乒乓球在各種情況下的受力情況。總結出浮力的概念從學生學過的知識入手,學習新的物理概念,教育學生學會知識的遷移。2、用彈簧測力計測浮力的大小(用時大約8分鐘)提問:放入水中沉底的石塊是否受浮力作用,你能用彈簧測力計測出石塊所受浮力的大小嗎?觀察思考,動手試做 選代表上臺邊操作邊講解學習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浮力的大小,為下面的實驗探究做準備。3、實驗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用時20—25分鐘)用鼓勵性的語言引導學生根據浮力現象從浮力的受力物體和施力物體入手,提出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猜想并說出猜想依據。把學生的猜想總結到黑板上,以方便后面的實驗探究。對大家大膽的猜想給予肯定,并鼓勵大家也當一次小科學家用科學實驗驗證猜想,設計方案進行探究式實驗研究。將學生分成兩大組,一組先探究與物體的關系,稱為①②組;另一組先探究與液體的關系,稱為②①組猜想: 根據猜想自選器材,制定實驗方案,進行實驗給學生創設出類似科學研究的情景,提供給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時間和空間,使他們親自參與探究、發現和體驗,在探究過程中學會學習,掌握探究實驗的基本步驟和科學的方法。并逐步形成一種善于質疑、樂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培養良好的科學態度、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 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把學生分成兩大組進行實驗探究,可有效的節省時間,提高課堂效率。 引導學生用控制變量法進行實驗。 指導學生實驗,對發現的問題及時糾正。找兩組實驗數據,利用投影,引導學生分析數據,總結結論。 演示浮力的大小與液體密度的關系分析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等于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 把實驗數據填寫在事先準備好的《實驗觀察單》上 分析實驗數據,總結結論 觀察實驗,記錄數據,分析數據,總結結論 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增強自主學習的能力 。運用反饋調整教學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學習從實驗中歸納簡單的科學規律,培養學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實驗中所需的酒精和cuso4溶液不易準備,因此設計成演示實驗。為下節課《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學做鋪墊。(用時大約5分鐘)考考你今天你學到了什么用投影打出題目引導學生總結今天的收獲:你記住了哪些知識你掌握了哪些方法你還有什么疑問審題,舉手回答學生總結今天的收獲,提出存在的問題 從學生的反饋信息中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過程。落實新課標要求,在強調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的同時,注重科學研究方法的學習,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的思維習慣。布置作業巧手你我他:用礦泉水瓶自制溢水杯、小水桶 網上沖浪:搜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運用“浮力的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事例。 “巧手你我他”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又可以為下一節課做準備,還可以培養學生節約的好習慣!熬W上沖浪”可培養學生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引導學生逐漸步入自主學習的軌道。教育學生陽光上網,使網絡成為他們學習的助手。
附表 (注:實驗觀察單上有如下內容4個,并有空白部分供學生添加實驗記錄)實驗觀察單探究內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選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數據記錄:
物體在空氣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1 (n)物體浸在液體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2 (n)物體所受的浮力f1-f2 (n)
●○教學評價本節課把實驗探究引入到課堂中,把學生被動地學習知識變為主動地獲取知識。讓求知的欲望在教師的點撥下萌發出來;讓知識的學習在教師的指導下靈活起來;讓探究的意識在教師的引導下增強起來;讓反饋的信息在師生互動中得到及時解決;讓學生的思維在探究的過程中拓展開來。
簡介《浮力》的探究性學習 篇4
一、 教材分析
本節是初二物理第九章“力和運動”的第二節,是在學習力學基本概念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有關“力和運動”的初步知識,同時也是在學習“牛頓第一定律”以后的進一步提高與拓展。
本節教材特點是:
首先,是從抽象的“慣性”概念建立入手,通過對“牛頓第一定律”的分析、推理和演繹,得出慣性的概念,在此基礎上,通過對幾個有趣的實驗和生活中慣性事例的探究,使學生認識到:無論是運動的物體或靜止的物體都具有慣性,同時學會應用慣性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慣性現象,這既能幫助學生認識生活中慣性現象的普遍存在,又有助于提高學生對慣性現象的興趣,培養其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
其次,特別安排了慣性現象的危害。這部分內容主要聯系了跟人們生活聯系密切的交通事故問題,還介紹了汽車安全帶的作用,注意提高學生的交通安全意識。這樣的編排突出了《物理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即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突出了物理與科學、技術、社會之間的聯系,注意在培養學生知識與技能的同時,著重“STS”意識的培養,使學生通過對本節的學習,既提高了對物理問題的認知水平,又讓學生感到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
另外,本節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對于學生理解“力和運動”的關系,理解力和物體運動狀態變化之間的關系有很好的促進作用,為后面“二力平衡條件”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與重、難點分析:
本節需要達成“三個方面目標”:
l 知識與技能目標:即使學生知道什么是物體的慣性,且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性質。
l 過程與方法目標:即知道慣性現象,會解釋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慣性現象;會利用特定的思維程序解釋生活中慣性現象。
l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實驗激發學生探究慣性現象的興趣,積極參與慣性現象的討論,并對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引起關注。
重點是:對慣性的理解。因為學生常常把慣性跟受力情況、運動情況相聯系,對理解慣性產生了一定的思維障礙,教學中要強調“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跟物體受力與否、運動與否以及怎樣運動都無關。
難點是:對慣性現象的解釋。因為初二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的發展已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并不同步,由于教師在教學中過于關注知識的單向傳授和接受式學習,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主動性較為欠缺,同時與教師互動交流的機會相對貧乏,導致口語表達能力相對薄弱,因此,本節教學設計時要注意對學生的學法指導,精心教給學生分析和解釋“慣性”現象有關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同時鼓勵學生多列舉和解釋生活中的慣性現象,將所學知識與生活緊密結合。
初中物理說課稿-(浮力),標簽:初中物理說課稿模板,初中物理說課視頻,
三、學情分析:
本節執教的對象是初二(2)班。該班學生物理學習能力參次不齊,客觀上該班學生學習能力“分化”現象較為明顯,既有學習能力強,思維反映快的學生,約20%,又物理基礎知識相對薄弱的學生,約30%。總體而言,該班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較高,能感覺物理有趣,有學習物理積極性和主動性。由于慣性現象又比較抽象,若一味采用簡單的講授和單向灌輸,本課的達標會有一定的難度,也不利于學生對“慣性”概念的理解,因此,在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上,本節課應當有所調整,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切入口,逐步展開教學。
四、教法選擇
本課的課堂教學策略是:采用集體教學與小組合作教學相結合的教學組織形式,并實施“課內分層遞進,分類指導”。
教學方法是:將采用多媒體課件與演示實驗相結合,討論和說理相結合的方法。結合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我打算下發“導學提綱”,讓學生課前預習本節,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是慣性,慣性有何特點;同時布置學生查閱資料,收集一些與交通事故有關的報道和圖片資料。
教學模式采取:“實驗——體驗——應用”課堂教學模式。
五、教學程序與過程:
1、復習牛頓第一定律,補償基礎知識
本節“慣性”概念是從牛頓第一定律分析推理和演繹得出的,學生對牛頓第一定律熟悉與否將直接影響到慣性觀念的建立。因此,在本課的開始,就設計和安排了與 “牛頓第一定律”有關的幾個問題,以此來幫助學生鞏固牛頓第一定律知識。
2、 創設問題情境,引入所學新課
利用電腦播放一幅地球自西向東旋轉的動畫,告訴學生地球自轉的速度為360m/s,這個速度非常大,緊接著提出一個設想:站立在地球上的圣誕老人能否迅速跳離地面,地球此刻一定轉過一段很大的距離,等圣誕老人落回地面,就不會留在原處,這樣圣誕老人通過不斷的上跳,不就可以周游世界了嗎?
讓學生充分討論上述情況是否可行?能否解釋原因?
接著再演示一個實驗:
先將一個雞蛋放在一塊硬紙板上,緩慢的拉動硬紙板,會發現雞蛋與紙板共同運動;再將硬紙板放在一個空茶杯上,把一個雞蛋放在硬紙板上,試問學生:若用手將硬紙板用力彈飛出去,雞蛋與硬紙板一同飛離茶杯呢,還是留在原處后落在杯中?操作實驗,讓學生對實驗的結果產生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從而引入本課的課題。
3、建立慣性概念,體會慣性內涵
引導學生回顧牛頓第一定律,由牛頓第一定律得出:一切物體在不受外力時,都有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性質,物理學上,把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做慣性。由于“慣性”概念是由牛頓第一定律推理得出的,因此,牛頓第一定律又叫慣性定律。
學生此時對慣性的理解還不是很深刻,因此,需要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和辨析兩個問題:慣性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屬性,還是一種力;物體的慣性跟物體是靜止或還是運動是否有關?
重視“慣性”概念內涵的挖掘,讓學生分組討論,談自己的認識和體會,逐步揭示出:慣性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固有屬性,無論物體是運動或靜止,一切物體都有慣性。
為了強化學生對慣性概念的正確理解,在充分揭示和歸納“慣性”的內涵以后,安排一道對選擇題和一道簡答題反饋練習,以此來強化學生對慣性概念的理解和認識。此時注意實施分層教學,分類指導,努力引導學習程度較弱的學生發表看法,從他們的回答中反饋是否全班已掌握了慣性的概念。
選擇題: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物體不受力時有慣性,受力時就沒有慣性
B靜止的物體有慣性,運動的物體沒有慣性
C靜止的物體沒有慣性,運動的物體有慣性
D任何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
E只有保持靜止的物體和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才有慣性
簡答題:
勻速行駛的輪船甲板上,有一個船員豎直向上跳起,當腳落地時,人落在何處?是原處,還是起跳點的后方?
4、關注慣性現象,重視知識應用
。1)為了說明一切物體都有慣性,教師演示一個有趣的實驗:錘打象棋子
將幾個象棋子疊放在一起,在錘擊打底部棋子之前,引導學生思考:象棋子是否全部飛出去?
。2)一輛平板小車載一個直立的木塊靜止在水平地面上,若使小車在水平面上突然運動,觀察小車上直立的木塊傾倒方向;
初中物理說課稿-(浮力),標簽:初中物理說課稿模板,初中物理說課視頻,
再拉載著直立的木塊小車,在水平面勻速做運動,若突然遇到障礙物時,讓學生注意觀察障車上木塊傾倒方向,并向學生提出生活中什么現象與此類似?讓學生分組討論,使其逐步聯想到生活中機動車突然啟動和剎車的情景。
此時教師進一步向學生提出:能否用慣性知識來解釋這兩個現象呢?
讓學生深度思考,在此基礎上,請一個中等學生回答汽車突然啟動人或司機后倒的原因?若能解釋完整,可再一個學習基礎薄弱的學生試試。
若不能,就用電腦課件模擬汽車突然啟動的情景,并反復幾次,注意引導學生觀察人與車的運動狀態的不同。
由于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相對較弱,教師可以做一次示范,較為細致地對慣性現象做出解釋,并歸納出解釋“慣性現象”的一般表達程序。而后再請學生仿照老師指導的表達方法,進行嘗試,解釋汽車剎車時人為什么前傾。
繼續讓學生分組討論生活中的一些慣性現象:
l 用鐵鍬挖煤向鍋爐中送煤,手和鍬停止運動,煤為什么能飛進爐膛??
l 人行走中,被石頭絆到,為什么向前跌倒?
l 電腦模擬轟炸機投擲炸彈過程,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飛機要在目標前方提前投彈?
討論結束,引導學生利用教師指導的方法和程序來解釋慣性現象,并分組向全班匯報,其他組同學及時糾正和補充。
5、聯系生活實際,強化STS意識
讓學生展示和交流課前收集和查閱的有關交通事故的新聞報道和圖片資料,引導學生分析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有哪些?在分析、歸納的基礎上,使學生知道慣性是造成許多交通事故的原因。為了避免高速行駛的汽車緊急剎車時,人前倒,公安部門都要求系司機和前排乘客使用安全帶,通過收集資料和交流體會,使學生感受到慣性知識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并進一步使學生認識到物理與社會、與生活的聯系。
6、歸納整理知識,及時反饋矯正
在理解了慣性,學會對慣性現象的解釋后,教師應引導學生歸納整理本節知識,問問學生學到了什么?讓學生學會自我評價和自主小結。并在此基礎上,利用《物理目標與測試》,進行形成性練習,教師應注意進行分類指導,注意及時的反饋矯正。
最后結束本課,分層布置作業。
簡介《浮力》的探究性學習 篇5
。ò鍟n題)
(一)[教材]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二)[教學目標](1)知道什么是浮力;(2)理解物理物體的浮沉條件;(3)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
(三)[重點難點]物體的浮沉條件和浮力產生的原因
(四)[教學方法]觀察、分析、歸納
(五)[教學用具]兩端扎上橡皮膜的透明圓筒、彈簧秤、石塊、細線、木塊、水槽、水、酒精、煤油、鹽、乒乓球、雞蛋、石蠟塊、玻璃塊、氫氣球。
(六)[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二力平衡條件是什么?
物體位于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如圖1所示,當物體受力F1>F2時,這個物體還能保持平衡嗎?學生們很快答出:“不能”。教師接著提問:“物體將要向哪個方向運動?”(學生答):“向F1方向運動”。接著,教師小結:“當F1>F2或F1<F2時,物體的平衡狀態遭到破壞,物體將要向力大的方向運動。”
二、新課引入:
演示:木塊浮在水面;用手將乒乓球壓入水中,放手后乒乓球能浮上來,這是為什么?(學生答):“這是因為它們都受到了水的浮力!蹦敲丛谒锵鲁恋氖瘔K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第一節浮力
三、講授新課
演示:用細線拴住石塊掛在彈簧秤上,彈簧秤讀數表示石塊的重力。此時我用手向上托一下石塊,并向學生發問:彈簧秤的讀數如何變化?學生答:“減少”。教師追問:減少的原因是什么?學生:石塊受到手向上托的力。
演示:課本12-2實驗,學生觀察彈簧秤的讀數有何變化?學生觀察后回答:“減少”,減少的原因是:石塊受到了水向上托的力,這個托的力也就是水對石塊的浮力,所以在水中的物體要受到水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重G減去物體在水中時彈簧秤的示數F。
F浮=G-F(板書)
演示:將燒杯中的水換成酒精或煤油,重做上面實驗。實驗表明了石塊在酒精或煤油中也受到了浮力作用,由此我們可以得出:
(一)浮力:一切浸入液體內的物體,都受到了液體對它豎直向上的浮力。(板書)
既然浸在水中的物體都受浮力。為什么有的物體在水中下沉;有的物體在水中上浮呢?
(二)物體的浮沉條件(板書)
讓學生思考:在水中下沉的石塊受到哪幾個力的作用?學生答:“受浮力和重力兩個力的作用”。石塊下沉說明了浮力小于重力,所以浸入液體的物體當浮力小于重力時,物體下沉。由此對于浸入液體的物體得出結論
當浮力小于重力,物體下沉(板書)
再讓學生思考:浸入水中的木塊受到哪幾個力的作用?學生答:“受浮力和重力這兩個力的作用”。木塊上浮說明了浮力大于重力,所以
浮力大于重力,物體上。ò鍟
演示:將雞蛋放入已配好的鹽水中,使它懸浮在鹽水中不動時,讓同學們自己分析:雞蛋受哪幾個力的作用?雞蛋不動說明這兩個力大小如何關系?學生答:“受浮力和重力作用,這兩個力大小相等!彼詫τ趹腋≡谝后w中的物體得出結論
懸浮在液體中的物體,浮力等于重力(板書)
演示:繼續往鹽水中加鹽,觀察現象。雞蛋將漂浮在液面上,同學們思考:雞蛋受哪些力的作用?學生答:“受浮力和重力這兩個力的作用!边@兩個力的大小如何?學生答:“大小相等!彼詫τ谄≡谝好嫔系奈矬w得出以下結論
漂浮在液面上的物體,浮力等于重力(板書)
由此可知:判斷一個物體在液體中是上浮還是下沉取決于它所受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
[學生練習一]第141頁圖12-3(寫在小黑板上)
通過前面學習我們知道,只要物體在液體中,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浮力是怎樣產生呢?
(三)、浮力產生的原因(板書)
演示浮力產生的`原因:
演示一:用一個兩端開口的透明圓筒,兩端扎上橡皮膜,先將圓筒水平浸沒入水中(如圖2),橡皮膜受到水的壓力向里凹,可以看到兩邊橡皮膜凹進程度比上端明顯(如圖3),這說明上、下表面受到的壓力不相等,這個壓力差就是物體受到的浮力。
下面我們根據壓強知識,分析浮力產生的原因:
設想有一個立方體的浸沒在水中它的六個表面都受到壓力(圖4)。它的左右兩側受到的壓力有何關系?學生答:“受到的壓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前后兩側面受到的壓力有何關系?(學生答):“是一對平衡力”。它的上、下面受到的壓力是否也相等?(學生答):“不相等”。哪個表面受到的壓力大?為什么?(學生答):“下表面受到的壓力大,因為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大,受到的壓強大,壓力就大!鄙媳砻媸艿降膲毫π,這兩個壓力的差,就是液體對物體的浮力。
F浮=F'-F(板書)
因為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所以,浮力方向總是豎直向上的。
浮力方向;豎直向上(板書)
演示二把表面很光滑的石蠟塊緊貼在玻璃片上,將玻璃片及蠟塊放入水槽,讓蠟塊與水槽底部緊密結合,蠟塊并不上浮(如圖5),輕輕撥動蠟塊,讓水進入蠟塊底部。蠟塊就會上浮(分析解釋這個現象可使學生加深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是液體對物體上、下表面的壓力差”。)
所以,要判斷一個物體在液體中是否受浮力,關鍵是看清這個物體是否受到來自液體向上的壓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這個壓力差方向是否豎直向上。
[學生練習二]
如圖6示,兩個正方體物體分別與容器底部和側壁緊密接觸,往容器中倒水,兩物體是否受到浮力作用?學生回答:“側壁上的物體受浮力、底部物體不受浮力!
物體不僅在液體中受浮力,在氣體中也受浮力。
演示:氫氣球脫手后上升,就是因為受到空氣對它的浮力。
讓學生思考:吹了空氣的氣球是否受浮力?(學生答):“受浮力”,為什么氣球不上升呢?學生答:“因為受到重力大于它受到的浮力!
四、課堂小結:
(1)浮力;(2)物體的浮沉條件;(3)浮力產生的原因。
五、課堂練習:
第142頁1、3、4題。
[想想議議]從水中浮上來的皮球,從它剛露出水面到最后漂在水面上不動的過程中,皮球受到的重力始終不變,皮球上浮的過程中,浮力大于重力;當皮球漂浮在水面上不動時,皮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可見浮力是逐漸減少的,皮球浸在水中的體積也在逐漸減少,所以浮力的大小跟浸在水中的體積有關,有何關系呢?同學們根據本節所學知識想一想,下節課我們再研究。
六、布置作業:第142頁5題
浮力教案示例之二
簡介《浮力》的探究性學習 篇6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要點:
第一,浮力;第二,物體浮沉;第三,浮力產生原因。
2、教材地位和作用:
對浮力這一節內容研究是在小學自然課和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浮起物體受到浮力并結合前幾節所學知識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壓強、壓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識來展開。這一節是本章重點和關鍵,對浮力研究為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利用奠定了基礎。浮力知識對人們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廣泛現實意義。
3、教學目的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通過對這一節課教學,要使學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方向,理解浮力產生原因,理解物體浮沉條件。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繹推理能力等。還要培養學生探索求真知精神,對學生進行實踐觀點教育。
4、教學重點與難點
浮力概念貫穿本章始末,與人們生活密切聯系,所以浮力概念建立是本節課一個重點。對物體浮沉和浮力產生原因研究,需要綜合應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側重于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既是本節課重點又是難點。
培養學生多種能力也是這節課重點,這是素質教育對現代教學要求。
二、學生分析
任教班級屬農村中學,多數學生上進心強,學習態度端正,有良好學習習慣,但是缺乏一定探索研究問題能力。
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興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15歲左右初中生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托,可以借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學方法
這節課可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演示實驗、講授和討論等多種形式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興趣,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原則,物理教案《物理教案-《浮力》說課稿》。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從實驗數據總結出結論以調動學生積極性。
四、教學程序
教學中要以了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具體設計如下:
1、新課引入:
以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學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課便以課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思考下沉物體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求知欲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2、講授新課:
任何物理規律發現和物理理論建立都離不開實驗。這節課主要采用實驗方法來建立浮力概念。我將書中圖12-2這個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探索實驗,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增強了他們感性認識。為了使學生能認識到浮力是液體對物體向上托力,這里我增加設計一個用手托石塊使彈簧秤示數減小這樣一個隨堂小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概括總結出浮力概念。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從日常生活和常見自然現象中舉例說明浸入液體中物體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體浮沉條件這個重、難點時,日常生活中一些錯誤經驗或思維定勢會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模糊觀念,最突出是"重物體下沉,輕物體上浮"。這里可以演示一個小實驗:一根小鐵釘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塊在水中會上浮,大木塊顯然比小鐵釘重?赡苡钟幸徊糠滞瑢W這時會提出小鐵釘下沉是因為鐵密度大。教師可再演示一個小實驗:一個廢牙膏殼密度沒有變,空心時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團后在水中會下沉。說明密度也不是決定浮沉條件。這樣經過演示,討論和分析,糾正了錯誤觀點,引導學生從運動和力關系角度來討論物體浮沉條件,對浸沒在液體中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較重力和浮力大小關系,根據二力合成知識,由學生討論得出物體浮沉條件。
這時強調物體上浮、下沉是運動過程,此時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結果是沉到液體底部,上浮結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沒在水中木頭上浮過程,以加深印象。漂浮與懸浮共同點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學生產生“物體漂浮與懸浮是一回事或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錯誤觀點,這時我用一個乒乓球和一個空心金屬球投入水中分別演示漂浮與懸浮實驗。使學生直觀比較出漂浮是物體浮在液面平衡狀態,物體一部分浸入液體中。懸浮是物體浸沒在液體內部平衡狀態,整個物體浸沒在液體中。強調同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是不可能。
揭示浮力產生原因這又是一個重、難點。這時可請同學回顧做過一個舊實驗:六個面扎上橡皮膜空心正方體,當它浸沒在水中時,六個面橡皮膜均向內凹進,而且前后左右面凹進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進程度要大。引導學生密切聯系原有液體壓強與深度關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識,通過由淺入深分層次分析,把突破難點過程變成鞏固和加深對舊有知識理解應用過程,變成培養學生分析能力過程。由學生歸納總結出浮力等于物體受到向上和向下壓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實驗加以驗證:
(1) 將石蠟投入裝水燒杯中,觀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
(2) 將石蠟放在另一燒杯底使其和杯底緊密接觸,沿杯壁緩慢注水觀察其是否上浮從而通過實驗證明前面理論分析得到結論。并指出這也是物理學研究方法:從實踐到理論,再用理論來指導實踐。達到從小培養學生研究物理正確方法目。
至此,教材內容已經講授完畢,浮力作為同學們新認識一種力,它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據農村學校學生情況,我繼續引導同學們思考課文后"想想議議",由此引入對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研究。學生經過合理猜想,討論,設計出探索決定浮力大小因素實驗方案。通過學生分組實驗,得出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液體中體積有關,與液體密度有關,與物體浸沒后深度改變無關。受時間、器材限制,浮力大小與物體本身密度、形狀等因素無關可以通過演示實驗加以說明。這樣就為下一節學習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懸念,作好鋪墊,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形成知識結構。
3、反饋和鞏固:
這節課教學容量大,所以反饋和鞏固主要留待課后完成。如果課堂上有剩余時間,可請同學回顧板書內容,歸納出通過本節課學到三種測量浮力大小方法。一是稱量法,為下一節課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實驗作準備。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懸浮和漂浮區別。三是求壓力差法,指出這是浮力大小決定式。
簡介《浮力》的探究性學習 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了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诶斫飧×Φ拇笮〉扔谑裁础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觀察,了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诮洑v探索浮力大小過程;
、蹚娜粘I瞵F象入手,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與動手操作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倥囵B學生樂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識的興趣;
、谂囵B學生大膽猜想,在實驗過程中勇于創新精神。
【教學重點】
通過實驗猜想浮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教學難點】
探究浮力與排開液體重力的關系。
【教學方法】
學生分組合作探究式教學。
【教具學具】
乒乓球、大量筒、彈簧測力計、細線、石塊、鋁塊、銅塊、橡皮泥、燒杯、軟木塞、水、酒精、硫酸銅溶液。
【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景,引入新課
播放錄像。(包含日常生活中常見到的現象:鴨子、輪船漂在水面上;潛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潛;熱氣球載著重物飛上高空等)
同學們猜想這里面可能蘊含著什么知識呢?
學生活動:猜想包含的知識(液體或氣體對物體有一個向上的力或提到“浮力”)。
大家提到了一個新詞“浮力”!案×Α痹趺从羞@么大的魔力,這一節課就讓我們共同來研究。(板書:第五節浮力)
設計說明:通過播放生活中的浮力錄像、教師設問的方式引入浮力,能夠貼近學生的思維實際,使學生從生活中的浮力現象走向物理。
二、探求新知
過渡語:針對浮力這種常見現象,你想知道哪些有關浮力知識呢?
學生活動:展開想象,分組交流、討論,各抒己見。提出一系列問題:1.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嗎?2.漂浮的物體受到浮力,那么下沉物體是否受浮力?3.浮力大小等于什么?4.浮力大小與什么有關?5.物體的浮沉有條件嗎?等。
教師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板書。下面我們先探究:什么是浮力,有無方向,方向向哪?
探究一: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嗎(投影)
教師演示:
①出示一個很深的量筒,將一個乒乓球放進去。
問:誰有辦法不把量筒倒過來,就能把乒乓球取出來?你為什么能想到這個辦法呢?
、谧笫帜靡粋乒乓球,松手,讓學生注意觀察它的運動狀態;再把乒乓球放在右手手心上,松開左手時乒乓球還會下落嗎?為什么?
③展示加水后量筒中的乒乓球和手中的乒乓球,讓學生進行對比。
鼓勵學生觀察、對比、思考回答。
學生體驗:利用桌面上的學具,將軟木塞放入水中并逐漸壓入水底,然后放手。一是體會:手的感覺;二是觀察:軟木塞最終的情況。嘗試得出結論。
得出結論: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的托力,這個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ò鍟阂、什么是浮力
1.定義: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的托力,這個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設計說明:用一個小乒乓球放在量筒中,及在手中的對比,對浮力較實際的探究,創造情景和條件,以學生參與為基礎,很容易使學生領會浮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探究二:下沉的物體是否也受到浮力(投影)
大家知道皮球漂在水面上受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物體是否也受浮力呢?討論一下看如何用簡單實驗來說明這一個問題?
學生探究:分組討論,利用學具探討: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浮力作用。
到講臺展示:用彈簧秤測鋁塊在空氣中重力,再將鋁塊浸入水中,發現彈簧秤示數變小,說明鋁塊受一個向上的力,即浮力,所以在液體中下沉的物體也受浮力。
教師活動:巡回指導,發現做實驗好的學生典型。并引導學生歸納出測浮力的方法:用彈簧測力計測浮力。物理學中把這種測浮力大小的方法,叫等效轉換法。投影多名學生的結論,評價、鼓勵學生。
得出結論:一切浸在液體中的物體都會受到液體對它向上的浮力。
。ò鍟2.大小f。絞-f)
設計說明:讓學生體驗物體在液體中確實要受到浮力的作用,并引導學生尋求測量物體所受到浮力大小的簡便方法。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學會了解決物理問題的方法。將課堂還給學生,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探究三: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下面我們來進行一個造船比賽:用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做船,用砂石作貨物,看一看,誰做的船載的貨物多?并思考: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關?
快樂游戲:造“船”比賽。學生每組一塊大小相同的橡皮泥設計造船。并觀察交流船只的差異,討論,大膽猜測,交流討論: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關?
快樂體驗:將飲料瓶慢慢壓入水桶,體會浮力的變化,觀察水位變化情況,物體浸入液體中的體積變化情況。從中獲得啟示,進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關。
學生可能猜想浮力與液體的密度、排開液體的體積、物體的重力、物體的體積、物體的質量、物體的形狀、深度等因素有關系。
教師板書學生的猜測,并引導學生合并歸類,引導各小組認領實驗課題。按下列要求設計實驗報告:實驗課題、實驗目的、實驗儀器、實驗步驟。(投影:實驗報告的格式)
學生分組探究:
(1)利用測力計探究浮力與物體的密度的關系;
。2)利用測力計探究浮力與深度的關系;
(3)利用測力計探究浮力與液體的密度的關系;
。4)利用測力計探究浮力與物體排開液體體積的關系;
。5)利用測力計、橡皮泥探究浮力與物體形狀的關系。
各小組根據要探究的課題,設計實驗。設計完畢,投影各小組設計的實驗步驟,進一步修正完善。根據修正的步驟探究課題,設計記錄實驗數據表格并交流,然后進行探究實驗。
設計說明:讓學生從現有的知識水平出發,通過“快樂游戲”和“快樂體驗”兩個實驗,不斷的思維,提出可能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并進行因素歸類,分成各個獨立的可能因素讓各小組認領課題。通過學生團隊間的協作,進行方案設計,并對設計的方案從理論上的正確性、操作上的可行性進行全班交流討論,思辨、質疑和完善。
學生匯報實驗過程與結論:分析實驗數據得出結論。即:浸入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與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與物體浸沒在液體中的深度、物體的密度、質量、體積、物體的形狀等無關。
教師活動:總結學生的結論:浸入液體中的物體所受到的浮力只跟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得出浮力與物體排開液體的質量有關,最終推出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體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
演示驗證:利用溢水杯、彈簧測力計驗證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體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然后說明阿基米德原理不僅適用于液體也適用于各種氣體。
。ò鍟、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體中物體所受浮力大小等于物體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即f。絞排)
設計說明: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是本節的重點,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驗探究,經歷知識建構過程,便于對知識的理解。由于時間的關系只能讓學生分別來探究其中的一個因素與浮力的關系。由浮力的大小跟液體的密度和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到得出阿基米德原理還要經歷一個思索、推導的過程。教師做好引導,這樣才符合認知過程。
三、智力快車道:(投影展示)
1.小發明:將彈簧測力計改裝成一個能直接測浮力的測力計。
2.智多星:完成課本上的例題。
設計說明:通過小發明制作和智多星,學生間進行知識的運用,把枯燥的練習融入到生動的活動中,增強了學習興趣,從物理走向社會。
四、收獲平臺
總結本節所學知識,并說明自己的收獲和可能存在的在疑問:物體的浮沉與什么有關?
設計說明:對整節課進行小結和評價,設置下節課應思考的問題,鼓勵學生課下繼續探討和研究。
板書設計:
簡介《浮力》的探究性學習 篇8
一、教學設計理念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社會需要的是具有創新和實踐能力的人才,這就要求我們不僅僅要“學習物理”,更重要的是要“探究物理”。在“探究”中提出物理問題,在“探究”中經歷并體驗科學探索的歷程,在“探究”中將物理學習跟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在“探究”中將物理學習最終歸于生活。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將科學探究的要素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來,使學生在探究中敢于質疑、勇于辯論,在充分交流中比較、篩選出最佳的實驗方案。而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的指導作用突顯出來,從而使師生互動不再停留在形式上,而具有實質意義。這樣一堂鮮活的課上完后,學生收獲的不只是知識,還收獲了研究問題的方法,從而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培養、提高。因此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知道浸在(漂浮、懸浮、下沉)液體中的物體,都受到液體對它施加的豎直向上的浮力,知道如何計算浮力的大小,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浮力并知道浮力的方向。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實驗探究認識浮力。
2、經歷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協作精神。
2、學習阿基米德善于觀察思考的精神。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通過實驗探究認識浮力及其方向,會測量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學難點: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過程。
四、實驗器材
演示實驗器材:鐵架臺、重垂線、雞蛋、食鹽水、乒乓球、大燒杯、紅毛線、水桶、水盆,準備一組與學生所用完全相同的實驗器材(便于學生上講臺演示實驗方案)。
學生實驗器材:橡皮泥、小石塊、小木塊、鐵釘、乒乓球、燒杯(100ml)、彈簧測力計、溢水杯、小桶、空易拉罐、水槽、細線。
五、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課件展示生活中有關浮力的事例:漂浮在水面的輪船、木塊、水鴨子、人,浸沒在水中的潛水艇等。
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事例中的輪船、人等為什么會浮在水面上?
小組合作學習,嘗試分析這些現象的原因。
通過討論交流使學生認識到:這些現象與浮力有關;不僅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會受到浮力,而且浸在氣體中的物體也會受到氣體對它的浮力。然后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浮力現象,想了解哪些有關浮力的知識,從而發散學生的思維,引出本節課的課題。
2、新課教學
模塊一:感知浮力的存在,建立浮力的概念
簡介《浮力》的探究性學習 篇9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要點:
第一,浮力;第二,物體的浮沉;第三,浮力產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對浮力這一節內容的研究是在小學天然課和生存履歷中已經熟習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并聯合前幾節所學知識的底子上綜合地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二力均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識來睜開的。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要害,對浮力的研究為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使用奠基了底子。浮力知識對人們的一樣尋常生存,生產技能和科學研究有著遍及的實際意義。
3、講授目的
(1)知識目的
憑據講授大綱的要求,通過對這一節課的講授,要使門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偏向,明白浮力孕育發生的緣故原由,明白物體的浮沉條件。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繹推理能力等。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對學生進行實踐觀點的教育。
4、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浮力概念貫穿本章始末,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對物體浮沉和浮力產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綜合應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側重于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
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也是這節課的重點,這是素質教育對現代教學的要求。
二、學生分析
任教班級屬農村中學,多數學生上進心強,學習態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
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5歲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托,可以借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學方法
這節課可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演示實驗、講授和討論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從實驗數據總結出結論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教學工具
1、學生器材:
對于每個實驗小組,準備了相同的實驗器材:一個燒杯、一個彈簧稱、一塊石頭、一根細線、適量水。
2、演示器材:
一個小鐵釘、一個木塊、一個乒乓球、一個空心金屬球
五、教學程序
教學中要以了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具體設計如下:
1、新課引入:
以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學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課便以課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思考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講授新課:點擊瀏覽更多說課稿
任何物理規律的發現和物理理論的建立都離不開實驗。這節課主要采用實驗的方法來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將書中圖12-2這個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探索實驗,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增強了他們的感性認識。為了使學生能認識到浮力是液體對物體向上托的力,這里我增加設計一個用手托石塊使彈簧秤示數減小這樣一個隨堂小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概括總結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從日常生活和常見的自然現象中舉例說明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體的浮沉條件這個重、難點時,日常生活中一些錯誤的經驗或思維定勢會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模糊的觀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體下沉,輕的物體上浮”。這里可以演示一個小實驗:一根小鐵釘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塊在水中會上浮,大木塊顯然比小鐵釘重?赡苡钟幸徊糠滞瑢W這時會提出小鐵釘下沉是因為鐵的密度大。教師可再演示一個小實驗:一個廢牙膏殼密度沒有變,空心時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團后在水中會下沉。說明密度也不是決定浮沉的條件。這樣經過演示,討論和分析,糾正了錯誤觀點,引導學生從運動和力的關系角度來討論物體的浮沉條件,對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關系,根據二力合成知識,由學生討論得出物體的浮沉條件。
這時強調物體上浮、下沉是運動過程,此時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結果是沉到液體底部,上浮的結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沒在水中的木頭的上浮過程,以加深印象。漂浮與懸浮的共同點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學生產生“物體的漂浮與懸浮是一回事或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的錯誤觀點,這時我用一個乒乓球和一個空心金屬球投入水中分別演示漂浮與懸浮實驗。使學生直觀比較出漂浮是物體浮在液面的平衡狀態,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懸浮是物體浸沒在液體內部的平衡狀態,整個物體浸沒在液體中。強調同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是不可能的。
揭示浮力產生的原因這又是一個重、難點。這時可請同學回顧做過的一個舊實驗:六個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體,當它浸沒在水中時,六個面的橡皮膜均向內凹進,而且前后左右面凹進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進的程度要大。引導學生密切聯系原有的液體壓強與深度的關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識,通過由淺入深分層次的分析,把突破難點的過程變成鞏固和加深對舊有知識理解應用的過程,變成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的過程。由學生歸納總結出浮力等于物體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實驗加以驗證:
(1)將石蠟投入裝水的燒杯中,觀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2)將石蠟放在另一燒杯底使其和杯底緊密接觸,沿杯壁緩慢注水觀察其是否上浮從而通過實驗證明前面理論分析得到的結論。并指出這也是物理學研究的方法:從實踐到理論,再用理論來指導實踐。達到從小培養學生研究物理的正確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內容已經講授完畢,浮力作為同學們新認識的一種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據農村學校學生情況,我繼續引導同學們思考課文后的“想想議議”,由此引入對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學生經過合理猜想,討論,設計出探索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實驗方案。通過學生分組實驗,得出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與液體的密度有關,與物體浸沒后深度改變無關。受時間、器材限制,浮力大小與物體本身密度、形狀等因素無關可以通過演示實驗加以說明。這樣就為下一節學習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懸念,作好鋪墊,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形成知識結構。
3、反饋和鞏固:
這節課講授容量大,以是反饋和牢固重要留待課后完成。要是講堂上有剩余時間,可請同學回首板書內容,歸納出通過本節課學到的三種丈量浮力巨細的要領。一是稱量法,為下一節課明白阿基米德原理實行作準備。二是受力均衡法,指出懸浮和漂泊的區別。三是求壓力差法,指出這是浮力巨細的決定式。
簡介《浮力》的探究性學習 篇10
摘要:《浮力》一課,是前面學過力學知識的延伸與擴展,是初中力學部分的重點與難點,也是中考的熱點知識。它綜合運用到了各方面的知識,如,力的測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密度、壓力、壓強等重要知識。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采用學生實驗、教師演示實驗、學生探究實驗、教師講解分析等手段進行教學。
關鍵詞:浮力;中考熱點;實驗
一、引課采用生活實例激起學習的興趣,多媒體開闊視野
在引入新課時,通過把乒乓球、木塊、泡沫、空礦泉水瓶等物體放入水中,讓學生分析這些物體為什么會漂浮在水面上?通過多媒體圖片展示遼寧號、飛艇、熱氣球、潛水器等圖片,知道不僅在液體里面有一個向上的力,氣體中也有一個向上的力,引出本節要講的知識——浮力。(現實生活中的例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不斷地提出問題,產生好奇心。)
二、采用學生實驗,播放視頻資料,演示實驗,教師講解分析浮力產生的原因
1.感知浮力的存在
學生提前準備水盆,給每個小組一個易拉罐,學生對實驗都比較興奮,不由自主地想動一動它。于是,我抓住他們的心理,對他們說:“想不想體驗一下,我們來試一種新的玩法。先用手按住空礦泉水瓶,慢慢向下壓,體會手的感覺。在體驗的過程中,發現了什么?”實驗后,學生很自然地得出答案。(在盡情地“玩”的過程中有所體驗,有所發現,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究能力也隨之得到培養。)
2.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學生在體驗浮力存在時,也體驗到浮力的大小。漂在水面上的物體有浮力,下沉的物體有浮力嗎?由此,引起學生討論,自然引出演示實驗。分別在空氣中和水中,發現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變小了。對學生提出為什么示數變小了,引起學生的思考,變小的原因是受到浮力的作用。(由淺入深,循循善誘,通過常見的現象引導學生思考。)知道測量浮力的方法,F浮=G-F拉。
3.浮力產生的原因
首先播放視頻,把一個用橡皮膜包裹的長方體框架浸沒在水中,引導學生觀察上下左右前后凹進的程度,學生會發現前后左右是一樣的,上下是不同的。
其次由老師講解;為什么四周相同,上下不同?因為液體內部存在壓強,深度不同,壓強不同。(引導學生用學過的知識來分析)上表面深度小,壓強小,壓力也小(面積相同),所以液體對上下表面壓力不同,浮力產生的原因就是浸沒在水中的物體,上下表面的壓力差。
最后演示實驗驗證浮力產生的原因,將一只塑料可樂瓶剪去底部,把一只乒乓球放在瓶內,從上面倒入水,觀察到有少量水從乒乓球與瓶頸縫隙中流出,但乒乓球并不上浮,直到水倒滿后,乒乓球還沉在水底沒有浮起來,因為乒乓球下部沒有水,所以沒有受到水對其向上的壓力,只有水對乒乓球豎直向下的壓力,所以乒乓球始終沉在水底。當用手指堵住瓶頸的出水口,使水慢慢流下并注滿后,由于乒乓球的下部有了水,所以受到了向上的浮力,由于乒乓球所受浮力大于其自身重力,所以乒乓球上浮。
三、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學生實驗體驗探究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合作的能力
結合前面的學習,提出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學生開始猜想,總結學生的不同想法,提出幾個問題。(初二學生猜想是不全面的,問題中有老師自己的引導。)(1)怎樣判斷浮力大小與物體重力是否有關?(2)怎樣判斷浮力大小與物質密度大小是否有關?(3)怎樣判斷浮力大小與物體形狀是否有關?……給學生提供以下參考實驗器材:溢水杯、燒杯、彈簧測力記、體積相同的鐵塊和銅塊,以及塑料塊和橡皮泥等。提示學生用“控制變量法”進行實驗設計,指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然后根據修正的步驟探究課題,設計記錄實驗數據表格并交流,最后得出實驗結論。
讓學生從現有的知識水平出發,通過體驗并不斷地思考,提出可能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本節課讓學生動手實驗探究貫穿整節課,從而對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認識,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浮力的定義、產生的原因以及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這樣層層推進,分散難點。
簡介《浮力》的探究性學習 篇11
【課標要求】
通過實驗,認識浮力。
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學習目標】
1. 感受浮力的存在及方向。
2. 經歷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3. 會運用阿基米德原理。
4. 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協作精神。
【學習重難點】
1.探究浮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2.應用阿基米德原理。
【評價目標】
1. 通過演示實驗一、二達成目標1.
2. 通過實驗二和實驗三達成目標2和4.
3. 通過達標測試達成目標3.
【學習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放映幻燈片,提問,并板書課題。觀看、思考、回答通過觀看圖片:死海中的人
可以仰面看書;輪船在水中航線
航行;節日放飛的氣球等,
引出課題。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任務一:感受浮力
實驗一:讓學生將乒乓球按入水中,松手。
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到得現象,并設疑:乒乓球為什么會浮上來?
再設疑:乒乓球靜止時受幾個力得作用?
點評學生的受力分析情況并適時給予鼓勵。
總結:乒乓球除了受到重力外,還受到浮力得作用。且浮力得方向是豎直向上。實驗二:讓學生將鐵塊放入水中,松手、設疑:鐵塊受浮力嗎?
當調動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時,引導學生做課本上的實驗,并提出實驗要求。
巡回指導。
學生報告數據時板畫物體受力示意圖。
提出問題:為什么在空氣中鐵塊拉彈簧測力計的力大?而同一個鐵塊浸入水中時拉彈簧測力計的力卻小了?
聽取學生匯報,給予適當的補充說明,得出結論,并板書浮力大小的表達式及浮力的方向。
通過觀察、思考,發表自己的觀點。
組織語言敘述:乒乓球受力情況,并上黑板畫出離得示觀察鐵塊的運動情況。
引起認知上的沖突。
學生通過回答,爭論,對需要探究的問題更明確。
根據要求進行實驗,并記錄數據。
比較數據:思考,討論,發表自己的觀點。
意圖。通過實驗感受浮力。
任務二:經歷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提問:浮力跟什么因素有關?耐心聽取學生的猜想,并對各種猜想提出疑問,最后達成共識。
引導學生做實驗去驗證。(為學生提供實驗器材)
巡回指導。
聽取學生匯報。引導學生學會評估。
而后得出結論。并點出這一結論20__多年前阿基米德就得出來了。它不僅適用于液體也適用于氣體帶著疑問思考。
發表自己的觀點。
根據要求進行實驗操作,認真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數據,通過探究實驗,思考,回答。
通過實驗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任務三:應用阿基米德原理。
出示題目,讓學生限時完成。
(教師巡視。)完成后讓學生展示答案并理由。
1.用彈簧秤在空氣中稱一鐵塊,測得重20牛,當把這個鐵塊的一部分浸在水中時,彈簧秤的讀數為16牛,這時鐵塊受到的浮力是 牛,若將鐵塊全部浸沒在水中,鐵塊受到的浮力是10牛,這時彈簧秤的讀數為 牛。
2.一個燒杯裝滿水,將一個體積為120厘米3的物體放入燒杯中,溢出的水重為1牛,此物體所受的浮力是。
3. 掛在彈簧測力計上的鐵塊重7.9N,當它全部浸沒在水中時, 測力計的示數為 6.9N, 鐵塊受到的浮力是 N,如果鐵塊剛好有一半體積露出水面, 鐵塊受到的浮力________N,測力計的示數________N。 4.質量是395克的鐵塊全部浸入水中,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大?如果把這個鐵球放入水銀中,它受到的浮力又是多大?(已知ρ鐵=7、9×103千克/米3)。
5.一個鋁球重4、5牛,體積為0、5分米3,如果把這個球浸沒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多大?靜止時它受到的浮力又是多大按時完成題目。說出題目答案并理由學以致用
三、歸納總結,說出收獲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大膽敘述自己的收獲
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并表達能力。
五、布置作業,鞏固升華
課后3、4、6.選作:5認真完成作業。發散思維,張揚個性。
簡介《浮力》的探究性學習 篇12
一、學習目標
1.認識浮力,掌握測浮力的一種方法——稱重法
2.浮力產生的原因。
二、課前回顧
1.液體壓強的特點:液體對容器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都有壓強,液體內部向_______________都有壓強,在_________________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的壓強______________,同種液體內部壓強隨_______________的增加而________________。不同液體內部壓強還與______________有關。
2.壓強的定義式:
3.液體內部壓強的計算公式:
4.什么是深度:
三、互動探究
(一)什么是浮力
說出你的感受:將小瓶子輕輕的壓入裝有水的大瓶子中,你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想一想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
2.畫出乒乓球漂浮在水面時的示意圖
3.根據二力平衡的知識和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你能確定浮力的方向總是
4.你認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浮力。
活動1怎樣測出浮力的大小呢?
1、如圖所示,在彈簧測力計懸掛一個物體,讀出測力計的示數F1把重物浸入水中,再讀出測力計的示數F2,示數變____________,這個變化說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這個實驗中,物體受到的浮力方向_____________,浮力的大小與F1和F2有什么關系
3、浮力大小是___________________。
(二)浮力產生的原因
活動2
1、將瓶口朝下(不要蓋瓶蓋),放入乒乓球,壓著球向瓶子內倒水。你看到乒乓球__________________,將瓶蓋擰緊,重復剛才的實驗,你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出現上述現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畫出浸入水中的物體上下表面受液體壓力的示意圖。
3、根據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物塊上表面所處的深度 (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物體下表面所處的深度,所以物體上表面受到的________________(選填“向上”或“向下”)的壓力______________(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物體下表面受到的_______________(選填“向上”或“向下”)的壓力。所以物體受到液體給他___________(選填“向上”或“向下”)的合力,這個合力就是浮力。
4、結論:浮力是由于液體對物體向_________和向____________的壓力_____________ 產生的。
。ㄈ└×Φ拇笮∨c哪些因素有關
活動3
1、提出問題: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猜想:(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進行實驗并記錄數據完成P87填空
4、結論: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浮力的大小,跟物體浸入液體的_____________有關,跟液體的_____________也有關。全部浸沒在同種液體中物體所受浮力跟浸入液體中的_______________無關。
四、過關測試
1.重20N的物體浸沒在水中用彈簧測力計稱量時減小了8N,則該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為( )
A、20 B、8 C、28 D、12
2.一切_______________液體中的物體,都受到液體對它______________的力,叫做浮力。浮力的施力物體是_____________。
3.浸入液體中的物體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壓力_________物體上表面受到_________ 的壓力,這個壓力___________就是浮力。
4.物體重為G懸掛在彈簧測力計下浸入液體中,測力計示數為F,則物體受到的浮力F浮=___________。
5.彈簧測力計下吊著重為14.7N的金屬塊,當金屬塊浸沒在水中時,彈簧測力計示數為9.8N,則水對金屬塊的浮力為_________N.
6. 一個盛有鹽水的容器中懸浮著一個雞蛋,容器放在斜面上,如圖所示。圖上畫出了幾個力的方向,你認為雞蛋所受浮力的方向應當是( )
A.F1 B.F2 C.F3 D.F4
五、中考連接
1、將一橡皮碗壓入水底,并使其緊貼容器底部,則皮碗浮力(選填“受到”或“不受”)
2、將一物體壓入水中某位置,使物體完全浸沒在水中,物體受到向上壓力為19.6牛,向下壓力為14.7牛,則物體受到浮力牛。
3、一金屬塊在空氣中稱重為14.7牛,把它全浸在水中稱時,彈簧秤示數是9.8牛,則此時金屬塊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是牛。
4、輪船、鴨子等浮在水面上,是由于受到水豎直向的力,而在水中搬石頭感覺石頭感覺石頭變,也是由于石頭受到了的作用。
5、如圖所示,一個重為0.2N的小球被線拉住而浸沒在液體中,如果它受的浮力是1.8N,則線對球的拉力是( )
A.1.8NB.1.6NC.0.2ND.0N
6、做研究浮力的實驗中,
。1)測量浸沒在水中物體所受浮力大小步驟如圖
、偌毦把一物體掛在彈簧測力計上如圖所示,測出該物體所受重力G=1.2N;
、诎言撐矬w浸沒在水中如圖所示.此時彈簧測力計示數F=___________________;
、墼撐矬w所受浮力F浮=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圖所示,一個長方體浸在液體中,進行比較,你會知道浮力產生的原因。
因為hA__________hB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所以PA__________PB ,(根據P=ρ液gh可知)
所以FA__________FB ,(根據F=PS可知)
8、往容器中注入一些水,如圖所示,a、b是能自由移動的物體,c、d是容器自身凸起的一部分,則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A、a物體一定受浮力作用 B、b物體一定受浮力作用
C、c物體一定受浮力作用 D、d物體一定受浮力作用
9、把一沉在水中的鐵塊從不中勻速拉出來,在鐵塊被完全拉出水面之前,手對鐵塊的拉力大小( )
A 一直不變 B 不斷變大
C 開始不變,后來不斷變大 D 開始不變,后來不斷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