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通用4篇)
《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 篇1
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
一.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今天在學習《大自然的啟示》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容之后問:“同學們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后,你們還有哪些內容不理解?請你們邊默讀課文邊思考。”學生先是認真讀課文,然后紛紛舉手說出自己的疑惑。大多孩子提出的問題有一定的深度。如有問:“課文中的第一自然的和課題中的打掃為什么加引號?;還有的孩子問:護林員為什么不說服林務官改變打掃森林的決策?······我讓學生帶著問題再次閱讀課文,很多孩子找到了問題的答案。
古語說得好“學貴存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讓學生對文本提出自己一個問題,比學生回答老師提出的十個問題還要重要。這樣培養了學生的質疑能力。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的同時,能與文本直接對話,而且學會了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本課教學中為了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我采用了以下幾種方法:
1.當林務官看到又寬敞又潔凈的林子,心里美滋滋的,他想:-----------。讓學生把句子補充完整。
2.出示兩組詞語:郁郁蔥蔥 充滿生機 活力四射 生氣勃勃····· 蕭條冷清 危在旦夕 奄奄一息 死氣沉沉 ······
學生用分別用兩組詞語來形容森林被打掃前后的不同景象。
3.師生合作,生生合作,模擬對話。
幾年后,當林務官看到森林變得如此蕭條冷清后,他會向護林工人興師問罪,下面我們模擬以下這次對話:
林務官:你們這些工人怎么搞的?森林怎么會變成這樣?
護林工人:長官,這都是當初您讓我們“打掃”森林的后果啊!
林務官:什么?我只不過讓你們把哪些枯枝敗葉掃掉······
護林工人:······
葉圣陶先生提出:“兒童時期如果不進行說話訓練,真是遺棄了一個最寶貴的鑰匙。”小學生正處于語言感知和語言表達的最佳年齡段。這些都明確指出了在學生的兒童時期語言訓練的重要意義。《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說話訓練要貫穿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訓練方式要多種多樣”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找準切入點,把說話訓練和教學環節巧妙結合起來,并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教學中不斷得到訓練和提高。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增添了教學情趣,活化語文,使學生的課堂學習充滿生機活力。
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
《大自然的啟示》是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語言通俗易懂,表達方式獨特,是由《“打掃”森林》《人類的老師》兩篇科普小短文組成的。
《“打掃”森林》講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從前德國有個林務官,一上任就命令護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雜草、枯枝爛葉砍光除盡,結果此舉破壞了大自然的生態平衡,好心辦了壞事,把森林漸漸給毀滅了。進一步明確大自然能給人類以警示和啟發,學習用聯系的眼光認識自然界。
《人類的老師》短小而又充滿趣味,通過生動的實例,介紹了科學家從蜻蜓、鯨等動物身上得到啟示,有所發明、有所創造。這篇課文告訴我們,研究大自然的特點和規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從中受到啟發,從而更好地指導人類的發明創造活動,更好地指導我們利用大自然的規律,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大自然,為人類服務。
閱讀教學就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閱讀方法,是教師教學生通過品讀各類文章作品來學習語文知識、發展智力、陶冶情操的教學活動,核心是教師教學生學會閱讀,達到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在教學《大自然的啟示》這一課時,我放手讓學生通過自由讀、同桌互讀、指名讀等方式達到了讀準生字字音,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的目的。接下來我讓學生默讀課文,思考兩篇短文的大意,并啟發學生《“打掃”森林》可采用把各部分意思連起來的方法,《人類的老師》可直接引用原文(即最后一自然段)的方法來歸納;還要學生劃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詞句,在旁邊批注,寫出自己的感受。然后我又要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在小組交流,組內人員相互學習和評價,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最后我要學生全班進行交流,對于學生難以理解的地方我適時地加以點撥,引導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受到啟發。如在交流“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聯系的。這樣,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態平衡。”時,學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難,我指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結合食物鏈圖示來學習就容易多了,這樣學生對課文就有了更深的理解,更深入地體會到“生物真是人類的好老師”。
在學完課文后,我還讓學生寫談談自己的感想,并課外搜集閱讀有關人類從動植物身上受到啟發而有所發明的文章,或寫一段話介紹自己從某種動物、植物的身上受到的啟示,學生激情都很高。雖然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但是我要學生都能背誦,由于學生很感興趣,因而大多數學生很快都背下來了。
《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 篇2
《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
一是在教學設計上,重點內容分配的時間不充足。《大自然的啟示》是一篇略讀課文。它由兩篇短文組成,一是《“打掃”森林》,一是《人類的老師》。教學這兩篇課文,要把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及帶給我們的啟示作為教學的重點,課堂上要花大量的時間解決。為了顯示接待課的完整性,我在設計教學環節的時候,讓生字、詞語的學習時間占了很大比例,達到了十多分鐘,致使在完成理解課文的內容和啟發上匆匆忙忙。還有一些教學內容也沒當堂完成。
二是教學用語不夠凝練。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教學用語要準確、簡潔、生動。我在教學的過程中感覺用語不夠生動簡潔,課件已經顯示很清楚的問題,我還要反復的重復,不但自己累,還浪費寶貴的時間。其實學生一看就懂。
三是教學環節還可以精簡。在教學本文時,我設計的教學環節是讀讀拼拼、讀讀說說、讀讀畫畫、讀讀議議、讀讀練練。其實可以由五個環節精簡到三個環節。即把讀讀拼拼和說說合二為一,自讀課文,自學字詞,了解大意;讀讀畫畫和議議和二為一,在學生談體會的時候就可以發表不同的觀點。這樣就可以騰出時間和精力把主要內容學深。
四是設計的內容想要全面卻不能全面。設計內容的時候把生字、形近字、詞語、結構、段落的分析、寫作方法等全都涉及到了,致使教學過程吃緊,橫向有多點,而深度卻不夠。一節課的時間只有那么多,由不得你來大雜燴。
《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
《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 為什么是小學生最喜歡聞的問題,也體現出了他們的天性——愛問為什么。可是培養出這樣的學生來,也不是容易的,不是學生都理解。而是根本提不出來,課堂上我反復讓學生去朗讀,抓住課文中的重點句段和關鍵詞,引導學生用心去體會,去感悟,感悟大自然給我們帶來的啟示,充分發揮學生收集到的資料,去交流,學生們暢所欲言,交流他們內心地感受,正堂課下來,學生你問我答,氣氛非常活躍,教師職在關鍵初起到點撥引導作用,但學生卻懂得了好多知識,受到了很多啟發,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使他們對大自然產生了農興趣,更加熱愛大自然,同時對科學的探索有了更深的向往。
《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
讀課文,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是四年級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在教學《大自然的啟示》一課時,我在學生熟讀課文后,讓學生思考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學生概括起來顯得還是吃力。看的出,光利用抓各部分主要內容的方法來概括整篇文章的主要內容還是有些困難。怎么辦呢?因為,我們此時學習的是《人類的老師》這篇文章,所以,我靈機一動,我想既然學生概括全篇困難,那就先練習概括一個自然段吧。于是,我請他們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內容。學生說起來還是羅嗦,我引導說:瞧,雖然兩個同學概括的不是特別簡練,但你們注意到了嗎,在他們的言語中,出現了兩種很重要的事物。學生很快就答出是鯨和輪船。我把他們寫在黑板上,對學生說:看,你能結合課文,用簡單的話說說他們之間的關系嗎?學生在短暫的思考過后,順利的答出:科學家根據鯨的體型特點設計出了流線型的輪船,大大提高了輪船的航行速度。我又引導他們采用同樣的方法概括出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內容,然后把兩段聯系起來說就概括出了全篇的主要內容。
由這個教學片段,我想到了抓文章中的關鍵詞來概括主要內容也是一種不錯的辦法。但這個關鍵詞,最初應由教師提出。日久天長,學生就會掌握其中的技巧。
《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 篇3
教學目標:
1、學會4個生字,聯系上下文理解“生態平衡”“異想天開”等詞語的意思,積累詞語。
2、朗讀課文,把握短文的主要內容,認識到大自然能給人類以警示和啟發,樹立自覺維護生態平衡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認識到大自然能給人類以警示和啟發,樹立自覺維護生態平衡的意識。
教學過程:
一、前文遷引,導入新課
1.走進第三單元,我們走進了神奇的大自然。同學們回憶一下,通過前面課文的學習:《自然之道》、《蝙蝠和雷達》,大自然帶給了我們什么啟示呢?
2.揭題:今天我們又將學習一篇新的課文《大自然的啟示》。
3、這是一篇獨立閱讀課文,我們要善于借助課文導讀中提出的問題展開閱讀和思考,這是學習獨立閱讀課文非常重要的方法。今天,老師就要來檢驗一下昨晚我們展開預習和思考的情況。
4、同學們發現了嗎?咱們今天學的這篇課文其實是由兩篇科普小短文組成的。我們先來學習第一篇《“打掃”森林》。
二、質疑問難,引導初讀
1、看到《“打掃”森林》這個題目,你想了解什么?(板書問題)
2、帶著這些問題,同學們自由地讀一讀課文,在課文中探索你想了解的內容,注意把課文讀順、讀通、讀正確。
3、認讀生字詞和多音字
遭殃 掃帚 災難 腐爛 土壤 棲息 營巢 逞兇 繁殖 腐殖質
多音字:掃:掃帚、打掃
4、說說讀了課文,你了解到自己想要了解的內容嗎?還有什么不理解的?
三、深讀研究,實踐語言
1、默讀課文,找出課文中的過渡段。
出示句子: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林務官異想天開的命令給森林帶來了災難。
2、可是事實并不如林務官所愿,自然界有它的生存規律,再讀課文,找出大自然帶給我們最大啟示的一句話。
出示句子:原來,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聯系的。這樣,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態平衡。
3、小組合作,用生物鏈的形式畫畫說說森林里枯枝敗葉、灌木叢、雜草和森林的聯系。匯報時用“因為、所以、”進行語言訓練。
4、是啊,森林里的這些動植物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聯系的,它們在一起,森林就是這么美麗(出示森林原貌圖),而一旦破壞這種生態平衡,森林就會變成這樣了(出示毀壞后的森林圖)。
5、幾年后,當林務官看到森林變成這樣后,他向護林工人興師問罪,老師當林務官,請你當護林工人向我解釋一下。
師生合作,模擬對話。
6、林務官后悔了,讓我們和他一起再來朗讀第5、6自然段,好好記住這個大自然的啟示吧!(指導朗讀)
四、拓展閱讀,積累信息
《鹿和狼的故事》
1、自讀,思考:羅斯福總統下了什么命令?這命令造成什么后果 呢?讀了這一故事,你又得到了什么啟示呢?
2、指名回答
3、同學們,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林務官和羅斯福總統都是好心辦了壞事,破壞了大自然的生態平衡。你們還知道哪些破壞生態平衡的事例嗎?
(我們人類為了爭奪土地,霸占了森林,砍掉了一棵棵高大的樹,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人類的這一惡行吧! (播放破壞森林的視頻))
五、總結延伸,引導實踐
1、林務官打掃森林,結果給森林帶來了災難。可見如果我們任意破壞大自然的生態平衡,就會遭到大自然的懲罰。讓我們一起記住大自然給予我們的警示,以實際行動共同維護大自然的生態平衡。
2、推薦閱讀《蛇與莊稼》。
4、課后小練筆:維護生態平衡之我
板書:
12、大自然的啟示
“打掃”森林 (因)
↓
毀壞森林(果)
保持大自然的生態平衡
教學反思:
凸顯獨立閱讀課文的教學特點,讓學生掌握獨立閱讀課文的學習方法是我在進行本文教學設計中最希望達到的目標。在具體操作時,我先告知學生學習此類課文的方法,讓學生學會梳理閱讀提示的問題,然后把梳理出的問題作為展開閱讀和思考的重要線索。
另外,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也是本課對學生進行的思維訓練,讓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自悟,隨后進行全班交流,根據學生已有的理解和認識水平順學而導,充分發揮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作用,體現獨立閱讀課文的教學特點。在教學的最后,為學生提供了一篇拓展性閱讀的文章——《鹿和狼的故事》,學一篇帶多篇,還向學生推薦課外閱讀的文章——《蛇與莊稼》,目的是想把學生的閱讀視野引向更廣闊的世界,增大學生的閱讀量,以獲得足夠多的信息,并進行實踐練筆,讓學生在閱讀中積累語言。
本節課的訓練點還在與語言訓練:用“因為、所以、”復述森林里一切事物是互相聯系的道理;本節課的最后,師生進行對話,講述森林毀滅的原因。兩個訓練,在教學中,由于時間的關系,第二個訓練點,學生參與的數量不多,沒能進行生生之間的模擬對話,這也是本節課沒安排好的原因。
課后,自己感覺能把教學的重難點在課上解決了,但感覺自己沒有下放權力,牽引的環節還是相對多了點。在日后的教學中,我將時刻記住:我們的孩子力量無限,他們是能行的。
《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 篇4
教學目標
1.能借助工具書和課文提示讀通全文。 2.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內容,認識到大自然能給人類以警示和啟發,激發其閱讀仿生學等科普讀物的興趣。3.學會運用自主探究討論的方法理解課文。
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指導學生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內容,并從中受到啟發。
2.教學難點:指導學生明確大自然能給人類以警示和啟發,學習用聯系的眼光認識自然界。
課時安排 1 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釋題解讀。
1.板書課題:大自然的啟示。
2.釋題“啟示”是什么意思?能否聯系蝙蝠與雷達一文的內容,用啟示說一句話?
3.導入:在本文中,大自然又會給人類那些啟示呢?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是由兩篇小文章組成的。一篇是《“打掃”森林》,另一篇是《人類的老師》。需要同學們運用前面課文中學到的方法來自讀自悟。
二、初讀課文,自主學習
1.自由地讀一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聯系上下文仍理解不了的詞語可以查字典或向同伴請教。
2.認讀生字新詞,找出詞語中的多音字。(掃:掃帚、打掃。)
3.共同解決難理解的詞語。(如:不折不扣、異想天開、生態平衡等。)
4.默讀課文,說說每篇短文的主要內容。
你是怎樣歸納出來的?
《“打掃”森林》可采用把各部分意思連起來的方法,《人類的老師》可直接引用原文(即最后一個自然段)。
三、精讀研討,質疑交流
1.學習第一篇文章《“打掃”森林》。
(1)默讀《“打掃”森林》,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作上標記,可以是一個小小的問號,也可以簡單地將問題寫在旁邊;遇到感受深的語句畫下來,并用一個詞或簡短的句子記下自己的感受。
(2)老師和學生共同交流感受深的語句,交流受到的啟示。
“原來,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的。這樣,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態平衡。”
① 結合上下文,用畫“生物鏈示意圖”的方式理解這句話。
② 聯系科學課,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加深對這句話的理解。
③ 談一談自己受到的啟示。
(交流與讀書要結合起來,要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要把文本學習與課外資料交流結合起來,但要以文本為主,不脫離文本。)
2.學習第二篇文章《人類的老師》。
①中心句:生物真是人類的老師啊!
②主要內容:本文介紹了科學家從蜻蜓、鯨等動物身上得到啟示昂,發明或改進了許多東西,大大促進了科學技術進步的事例。
③啟示:揭示了生物界蘊藏的無盡奧秘。
3.比較異同:
這兩篇短文的共同點在于都揭示了大自然的奧秘與規律,不同點在于林務官違背自然規律,破壞了生態平衡,是森林受到毀滅;而科學家發現和利用了生物自身規律,發明或改進里許多東西,是科學技術不斷進步,改進里人類的生活。
四、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1.林務官打掃森林,結果給森林帶來了災難;人們從蜻蜓、鯨等動物身上得到啟示,有所發明,有所創造。可見,如果我們任意破壞大自然的生態平衡,就會遭到大自然的懲罰;如果我們拜大自然為師,虛心地向它學習,就能從中得到啟發,造福人類。
2.教師推薦有關仿生學的課外讀物和資料,布置學生課外閱讀,激勵學生去觀察大自然,繼續落實好綜合性學習的要求。
五、布置作業
1.寫一寫自己從中受到的啟示。
2.搜集資料了解自然奧秘。
六、板書設計
12* 大自然的啟示
無知違背 受懲
自然規律
認識利用 受益
反思:本課教學立足教材本身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認知水平,讓學生自選學法,自讀自悟,引導學生找關鍵句子進行品讀感悟。讓學生在交流自己了解到的人與自然的課外知識中增長見識,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