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精選13篇)
25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篇1
一.談話導入:你每天起早貪黑,風雨無阻來學校學習,有沒有想過,為什么而讀書?
1、齊讀課題,解釋“之”,“崛起”。
2、我們的總理周恩來在他的隨筆中提到,十二歲那年,他到沈陽讀書的那段時間是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就是在那時,讓他立下了堅定的信念:(齊讀課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二、初讀課文
1、在沈陽到底發生了什么事讓他立下此誓言呢?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生字,讀通課文,不懂的句子多讀幾遍。
三、檢查生字詞(先自由讀后指名分組讀)
1、(1)沈陽 東北 東關模范學校(把第一組詞語排隊后改為:東北 沈陽 東關模范學校)
(2)租界 洋人 巡警 (解釋“租界”)
(3)欺凌 訓斥 耀武揚威
(4)婦女 衣衫襤褸 哭訴 軋死
2、師:聯系課文內容讀三四組詞,從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樣的畫面?
這是令人心酸的一幕,由此引出第7、8自然段
四、學習7、8自然段
1、再讀7、8自然段,思考:哪一幕刺痛了少年周恩來的心同時也刺痛了你的心呢?把你感受特別深的句子多讀幾遍,可以在旁邊用簡單的詞寫出你的體會。
2、匯報交流:
(1)他們急忙奔了過去,只見人群中有個衣衫襤褸的婦女正在哭訴著什么,一個大個子洋人則得意揚揚地站在一旁。(這句話中哪個詞首先跳入了你的眼簾、刺痛了你的心呢?)
師:我們知道這個婦女哭訴是因為她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請看這一小段話(出示第2句),這兒哪里又刺痛了你的心?又讓你傷心、又讓你難過、又讓你氣憤了呢?….指望中國巡警幫她伸張正義,為她討回公道,為她報酬雪恨。。。。。
(2)這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她原指望中國的巡警局能給她撐腰,懲處這個洋人。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原指望誰?指望他干什么? 從“訓斥了一通”你讀出了什么?想想婦女的悲傷,想想巡警的可恨,你能把這小段都讀讀嗎?)不但。。。而且。。。
(3)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但是,在外國租界里,誰又敢怎么樣呢?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你能讀懂此時圍觀的中國人的內心世界嗎?從哪看出他們的氣憤?緊握的拳頭表達的僅僅是氣憤嗎?還有無奈)圍觀的中國人不敢。。。。不敢。。。只能。。。
(4)一條條街道燈紅酒綠。。。。。。。耀武揚威的巡警。(中國人的地盤上站的是黃頭發、白皮膚、大鼻子的外國人‘環境描寫’等,讀出氣憤等)
3、出示不平等條約。
4、師:這一條條不平等的條約,在我們的國土上婦女在哭訴,中國的巡警在那里欺壓百姓,洋人在我們的國土上耀武揚威,這是一切到底是為什么?為什么?究竟是為什么?
5、周恩來明白了:引讀最后一句話。你們明白了嗎?----中華不振啊!這種種現象就想利劍一樣刺痛周恩來的心,像重錘一樣敲打著他的心!他思緒萬千,為此,少年周恩來立下了一生奮斗的目標;他立下了一生堅定的信念;作為一名中國人,讓我們用清晰而堅定的聲音說;讓我們像周恩來一樣再次用鏗鏘有力的聲音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五、總結:周恩來以后是怎么做的呢?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25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感情朗讀、展開想像,深入地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滲透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教學重點:
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激發學生從小樹立遠大理想及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第二課時)
一、 聚焦“中華不振”
1. 點擊大屏幕,出示課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課文,讀課題――
清晰而堅定地讀一遍課題――
鏗鏘有力地再讀一遍課題――
2.在課文中,有一個詞語和“中華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請同學們現在就到課文找一找。(指名說。教師板書:中華不振)
二、 感受“中華不振”
1. 出示小組合作的要求:
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課文,一邊讀一邊體會,你是從哪些地方讀出了“中華不振”?用橫線劃出來,可以把自己的體會寫在旁邊,等會挑感受最深的地方讀給大家聽!
(生自由讀課文,感受“中華不振”。)
2.指名匯報朗讀,教師適時點撥。
3.重點研讀:(大屏幕出示)
只見人群中有個衣衫襤褸的婦女正在哭訴著什么,一個大個子洋人則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一問才知道,這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她原指望中國的巡警局能給她撐腰,懲處這個洋人。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但是,在外國租界里,誰又敢怎么樣呢?
師:誰愿意讀讀這段話?這段話中哪些詞語深深地刺痛你的心?
師:聽了幾位同學的朗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者聽到了什么?
師:假如當時你就在現場,親眼目睹了這樣的場面,你的內心會有怎樣的感受?(同情 氣憤 憤怒……)
師:老師深深地理解你們此刻的感受,因為我們都是“中國人”。誰愿意帶著自己的感受讀這段話?
(指名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受讀讀大屏幕上的話。教師相機插問,隨機補充板書:啊!!!)
4.師引讀:這位婦女的親人可能是他活潑可愛的孩子,她心如刀絞,讀----(生1)
這位婦女的親人可能是他相依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絕,讀----(生2)
這位婦女的親人可能是他白發蒼蒼的母親,她心都碎了,讀----(生3)
師:是什么原因造成這樣的結果呢?(中華不振)
5.配樂朗讀
生配樂《江河水》齊聲朗讀第8自然段,再次感受“中華之不振”。
三、 參讀――“中華不振”
1.中華不振啊!身為中國人,親眼目睹這樣的事情,我們怎能不激動憤怒呢?其實發生這樣的事情,在當時的中國,又何嘗只有一件、兩件呢?大屏幕出示補充材料《華人與狗不得入內》。
2.生默讀材料。
3.師導入: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看了這樣的材料,你想說什么?
(連續指名學生作答,讓盡量多的學生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
4.出示材料《火燒圓明園》的資料,學生談感受。
師:這一切的一切,到底是因為什么?
學生齊說:中華不振啊!!!
四、思考――“中華不振”
1.從租界回來,少年周恩來常常一個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請同學們小組討論。
2.指名學生匯報,教師即興點撥、生成。
3.在修身課上,聽見魏校長問同學們“為什么而讀書”,周恩來恍然大悟,聽到魏校長點他的名字,他站了起來,清晰而堅定地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指名學生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請小組同學站起來鏗鏘有力地回答:為什么而讀書?
讓這堅定的聲音響亮地出現在四(1)班教室!男生齊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讓這堅定的聲音響亮地再次出現在校園!女生齊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讓這鏗鏘有力的聲音響遍中華大地!全班齊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五、課堂延伸
讀了少年周恩來的故事,我們的心中一定也有了自己的思考:我又是為什么而讀書?請同學們拿起筆,把心中想的寫下來吧。
(獨立寫話,交流反饋)
六、課堂結束
最后學生齊讀梁啟超《少年中國說》中的片斷結束課堂。
生齊讀――“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
作業超市:(任選一題)
1.有感情地讀課文,和同學合作朗讀對話。
2.摘錄課文中的好詞好句。
3.搜集一些有關立志的名人名言。
4.課外更多了解周恩來。向你推薦一個關于周總理的網站:
周恩來紀念館
這里有周恩來的生平介紹、日記、作文手記等。
板書設計: 25.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中華不振 讀書 中華崛起
25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篇3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帝國主義、伯父、風和日麗、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耀武揚威、巡警、吵嚷、得意揚揚、懲處、抱負、胸懷、喝彩、振興中華”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入地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4.通過反復朗讀,找出周恩來為什么會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原因。
一、課前談話。
師:同學們,從小到大你們最尊敬的人是誰?為什么尊敬他?
生1:老師,因為老師給予我們關愛。(是老師給予了你父母般的關愛)
生2:爸爸媽媽,是爸爸媽媽生我養我,把我撫養成人。(是的,父母永遠是世界上最愛你的人。)
生3:爺爺奶奶,是他們寵我愛我。(你們是爺爺奶奶的小皇帝,小公主。)
師:每個人都有自己最尊敬的人,你們想知道石老師最尊敬的人是誰嗎?
生:想。
師:老師尊敬的人,他有一個寬廣而博大的胸襟,一生兢兢業業,為人民服務一生,鞠躬盡瘁。而在他離開的時候卻沒有留下一個后人,一分財產,一點骨灰,但他卻深深地印在中國老百姓的心頭上,他就是——周恩來。(幻燈片)
周恩來這個名字,陪我們走過了一百零九年的風雨歷程,在他逝世三十一年后的今天,我們依然深切地為他的精神所打動,這是為什么?這就是因為他有一顆愛國愛民的心靈,一個報效中華的偉大理想。今天咱們就來學習他小時候立下的宏偉目標: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幻燈片)齊讀
2、讀課題:
師:請你像周恩來一樣,鏗鏘有力的讀出來。
(1)請學生讀題
(2)齊讀課題
3、理解課題
師:讀了課題之后,你有什么疑問?
生1:為什么要為中華的崛起而讀書?(你真是個善于思考的孩子)
生2:崛起什么意思?(敢于提出自己的疑問,好樣的!)
師:誰能幫他解答?
生:振興。(掌聲送給他,說明他已經認真預習過了。)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師:那么周恩來為什么要為中華的振興而讀書呢?其實,在周恩來12歲那年,有件事情深深地震撼了他的心靈,促使他立下了這個宏偉的志向。打開書本,請你自由朗讀課文,從課文中尋找答案。(自由朗讀)
師:使周恩來立下這個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可以用文中的話來說,也可以找出文中的四個字。
生:中華不振 (板書)找到的舉手。
師:簡短的四個字不僅震撼了周恩來的心靈,也震撼了我們每一位同學。
師:是的,在20世紀初,中國經濟落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周恩來12歲那年來到東北,先聽到了……后來看到了……所以最后鏗鏘有力地說出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現在,讓我們跟著周恩來的腳步去感受中華不振。(幻燈片)
2、學習生字
師: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這篇課文的生字。(幻燈片出示:帝、伯、范、闖、租、嚷、巡、懲、婦、振、鏗)請同學們結合書本自己讀,讀會了再讀給你的同桌聽。
生:讀。
師:現在,咱們來展示一下你的學習成果,開一輛小火車。
生:讀一遍,組一個詞語。
帝(帝國主義) 伯(伯父) 范(模范) 闖(闖進) 租(租界)
嚷(吵嚷) 巡(巡警) 懲(懲處) 婦(婦女) 振(振興)
鏗(鏗鏘有力)
師:同學們課前預習的真棒!現在,請女同學來領讀一變,男同學跟讀。
師:為了幫助大家系統地記憶這些生詞,老師用文字把它們串聯在了一起:當時的東北是帝國主義在華爭奪的焦點,伯父的一句中華組振讓在模范學校讀書的周恩來感到疑惑不解。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星期天他來到了燈紅酒綠、熱鬧非凡的外國租界地,看到有人在那里吵嚷。原來是那些耀武揚威的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得意揚揚的外國肇事者,反而訓斥中國婦女。于是周恩來在心里立下了振興中華的抱負。當校長問到諸生為何讀書時,他鏗鏘有力的話語博得了校長的喝彩。
三、精讀課文,感悟中華不振
師:12歲的周恩來離開家鄉來到東北,滿懷憧憬,他想象中的中國是非常美好的,但他親眼看到的卻是中華不振。因而他背著伯父和同學來到了租界,請你找找租界給他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用橫線劃出來。
(默讀全文)
嘿!這一帶果真和別處大不相同:一條條街道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街道兩旁行走的大多是黃頭發、白皮膚、大鼻子的外國人和耀武揚威的巡警。
師:讀了這句話,你有什么體會嗎?
生1:我看到了那里和別處不同,很熱鬧。師:他第一次來到租界,對于一個12歲的孩子來說,他感到很(驚奇)
誰來試著讀一下這句話。指導朗讀:嘿!應讀第一聲,并示范朗讀。齊讀。
別處是怎樣?而這里又是怎么樣的?
生2:別處老百姓生活貧寒,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而這里卻是燈紅酒綠,熱鬧非凡。
師:是啊,一條條街道……生說(燈紅酒綠)
燈紅酒綠,熱鬧非凡又是怎樣的一副場景?
生3:喝酒、唱歌、玩樂。
師:我們中國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外國人卻逍遙自在。租界里除了外國人,還有……生說(耀武揚威的巡警)
師:咱們閉眼想象一下。
此時你的眼前出現了一副怎樣的場景?
生4:中國巡警大搖大擺地走在街上 ,目中無人。
師:給人感覺……生說(很囂張)他們也是中國人,為什么能在外國租界那么囂張?
生5:仗著外國人的勢力。
師:他們是我們中國人的……生說(恥辱),他們是……生說(賣國賊),是……(漢*)。你還看到了什么?
生6我看了很多黃頭發、白皮膚、大鼻子的外國人在玩樂。
師:你看到這樣一副場景,心情怎么樣?
生7:氣憤。
師:把你的氣憤體現在朗讀中。
個別讀,女生讀,男生讀。
這一場景足以讓我們氣憤不已,但更氣憤的還在后頭。當周恩來和同學左顧右盼時,忽然發現巡警局門前圍著一群人,正大聲吵嚷著什么。請你默讀第八自然段,把周恩來看到的事情用橫線劃出來。
他們急忙奔了過去,只見人群中有個衣衫襤褸的婦女正在哭訴著什么,一個大個子洋人則得意揚揚地站在一旁。一問才知道,這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她原指望中國的巡警局能給她撐腰,懲處這個洋人。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
師:發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生1:中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訓斥中國婦女。
師:從中你有什么體會?
生2:我很同情這個婦女,她很可憐,親人被軋死了,不但沒人給他說理,還被中國巡警訓斥。
師:不僅如此,我們也可以從她的穿著中得知她很窮苦。課文中的哪個詞可以看出?
生3:衣衫襤褸
師:婦女如此可憐,而中國巡警卻……生說(可惡、可恨)
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生4: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訓斥了婦女一通。
師:訓斥是什么意思?
生5:嚴厲斥責。(想象中國巡警是怎么訓斥的?站在一旁的洋人會說些什么?)
師:而且還不是訓斥了一兩句,而是……生說(一通)。
師:面對這一切,同學們你們氣憤嗎?周圍圍觀的中國人怎么樣?
生:緊握拳頭。
師:他們心情怎樣?
生:憤怒。(請你把你的憤怒體現在朗讀上)
師:他們都很沖動,但為什么都沒有沖上去?
生:因為中華不振。
師:國家落后就要挨打,作為中國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
請你帶著自己的感受朗讀。
(感情朗讀)
這時周恩來才真正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齊讀)
五、總結
師:正因為中華不振,我們中國人才到處受欺負;正因為中華不振,我們中國才會成為帝國主義瓜分的對象;正因為中華不振,12歲的周恩來從小就立下了如此宏偉的目標: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齊讀)
25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篇4
一、預習檢查:
師:在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課中有許多的生字和新詞。他們跳出來要和大家見面了。(出示)先個人讀一讀,再自告奮勇讀給全班同學聽。
崛起、帝國主義、懲處 巡警、吵嚷 鏗鏘有力
模范 衣衫襤褸、軋死、撐腰、諸生、踴躍、欺凌 疑惑不解
師:檢查詞語認讀一點也難不倒大家,這些詞語所在的句子你們會讀嗎?請同桌之間相互檢查朗讀。(屏幕出示帶新詞的句子)
生:(相互讀帶生字的句子,教師巡視,傾聽平時朗讀能力差的同學的朗讀)
師:大家都發現有幾個字時紅色的,那是些生字。書空寫一寫。
生:(學生寫生字)
師:最難掌握的是“嚷”字。看老師板演,寫的緊湊些。你們在書上的田字格旁邊寫兩遍。
生:書寫“嚷”字。
師:“范、懲”是上下結構,不能寫成左右結構;“巡”字中的“”是撇點,不能寫成半圓。跟著老師寫一寫。
(點評:吉老師教學的最大特點是“扎實”,在讀通課文環節,同桌之間相互檢查,書寫生字的時候,簡單的字書空,難寫的字老師先板演,學生再寫兩遍。這樣的扎實學習不會導致課文學完了,還不會讀書,還不會寫生字的現象了。濃濃的語文味可見一斑。)
二、品讀“中華不振”
師:(出示課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請大家我們讀一讀課題——
生(齊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師:“崛起”在字典里的解釋是“興起”,我們聯系課題和預習的課文內容便會明白——
生:中華發展
生:中國振興。
師:對,聯系課文內容,我們的理解會更準確。“之”在這兒當什么講?
生:可以說成是“的”。
師:我們讀書應該從課題開始研究。文中有一詞與“中華崛起”正好相反,快速地讀課文,找到這個詞。(生自由默讀課文后異口同聲的說:中華不振。)
師:(板書:中華不振)
【點評:為深入閱讀課文找到了突破口。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
師:書是靠自己讀出來的。請同學們靜下心來仔細讀課文,一邊讀一邊體會,你是從哪些地方讀出“中華不振”的,用筆劃一劃,不要滿足于找到一處地方,盡量把課文讀完,聯系起來考慮。
【點評:老師不進行絲毫的閱讀干預,讓學生安靜地沉入文本,直接充分地接觸讀物,進行真實的原生態的閱讀。這種回歸本真的原汁原味的閱讀使學生產生不是膚淺的獨特閱讀感悟成為可能。】
(生讀課文,教師巡視。)
師: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這些想法碰撞起來,能產生很多的火花出來。大家交流心中的感受。
生1:(讀課文)
“那是外國的租借地,惹出麻煩了可糟了。沒地方說理去!”
“為什么?中華不振啊!”伯父嘆了口氣,沒有再說什么?
生2:(讀課文)
“嘿,這一帶果真和別處大不相同:一條條街道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街道兩旁行走的大多是黃頭發,白皮膚、大鼻子的外國人和耀武揚威。”
生3:(讀課文)“只見人群中有個······反而把他訓斥了一頓。”
(說明:發現學生只會讀句子,不會談自己的感受,老師調整了課堂進行如下的教學。)
師:同學們讀書很認真,都能找到相關的句子。(板書:找相關的句子)這些句子和“中華不振”到底有什么關系呢?一個很好的讀書的方法就是抓住其中的關鍵詞去細細的品味,把這些個詞讀到心里去。比如說我們從周恩來和伯父的對話中感受到“中華不振”。
出示:“沒事可不要到那個地方玩啊!”
“為什么?”
“那是外國的租借地,惹出麻煩了可糟了。沒地方說理去!”
“那又是為什么?
“為什么?中華不振啊!”伯父嘆了口氣,沒有再說什么?
師:看哪位聰明的孩子能抓住關鍵詞說一說中華怎么不振的。
(默默思考一會兒)
生:我抓的關鍵詞是“ 外國的租借地”。我知道,因為我們中國落后,才讓外國人租借,他們在租界地里就可以耀武揚威了,我從這里體會出中華不振
師:這就是很好的語文學習,學習就是把不會的學明白了。抓住關鍵詞說自己的理解,太好了。我們都要向你學習。
生2:我抓的關鍵詞是“沒地方說理去”,在我們中國的土地上還沒辦法說理,中華不振才這樣的。
師:又是一個會學習的孩子。
生:我體會到伯父嘆了一口氣,他也沒有辦法,也說明中華不振。
【點評:學生由不會到會的過程清晰地顯現出來了。】
生4:我補充,伯父太軟弱了,也沒有用。
師:伯父是否無能我們可以暫且不討論,周恩來倒是沒有覺得伯父沒有用,只是不明白伯父話里的意思。我們拿起書來讀讀課文。
(先自由讀與伯伯的對話,而后根據情況進行指導。指名學生朗讀這一部分。朗讀伯父與周恩來的對話時,“為什么”?“那又是為什么呢?”要讀出不解和追問的語氣。“為什么中國人不能去那兒,而外國人卻可以住在那里?這不是中國的土地嗎┅┅”要讀出疑惑不解的語氣。
生:(分角色朗讀)
師:從與伯父的對話中我們已經感受到“中國不振”,再跟著周恩來一起闖進租界去,感受“中華不振”的事實!
生:(指名讀)
師:又抓住了哪幾個關鍵詞體會到了“中華不振?”
生:租界里燈紅酒綠、熱鬧非凡,中國人卻是衣杉藍縷,真是 “中華不振”。
生:洋人趾高氣揚、得意揚揚的神情中讀到了“中華不振”;
生:中國巡警成了外國人的走狗,還耀武揚威的,我感受到了 “中華不振”。
生:“只是勸勸”這個詞我看出了中國老百姓敢怒而不敢言。
生:圍觀的中國人緊握著的拳頭不敢上去和壞人打,我讀出了“中華不振”。
【這里的如何抓關鍵詞體會課文,可謂是扎實到位。】
師:同學們在讀書的過程當中,都發現了這么一個特別令人傷心的例子。請一個同學讀一讀。
大屏幕出示:
“這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她原指望中國的巡警局能給她撐腰,懲處這個洋人。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但是,在外國租界里,誰又能怎么樣呢?”
師:“原指望,誰知,不但不,反而”,我們把這幾個字放大,讀讀句子。
生:(讀句子)
師:同學們,假如你當時就在現場,親眼目睹了這樣的場面,你的內心會有怎樣的感受?
生:我生氣極了,恨不得馬上沖上去把巡警打一頓。
生:我想拿上一支槍把所有租界里的壞人打死。
生:我的胸膛里都是火,捏緊了拳頭狠狠地揍那些中國巡警。
師:老師深深地理解大家此刻的感受,因為,我們都是“中國人”!也許光用語言來形容你們的憤怒與沖動顯得太蒼白無力了!那就讓我們一起讀一讀這段話吧!用上你們的感情和你們的表情!
【點評:有感情地朗讀是課文教學需要達成的重要的教學目標,也是學生親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獲得語感體驗的重要手段。吉老師在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基礎上的引領學生走進當時的情景,促使朗讀聲情并茂。】
師:中華不振啊!!!身為中國人,親眼目睹這樣的事情我們怎能不義憤填膺?親眼目睹這樣的事情我們怎能不群情激憤?其實,發生這樣的事情,在當時的中國,哪里只是這一件,兩件啊——
配樂《江河水》出示一組圖片:
1、外國侵略者蠶食中國的地圖
2、中國勞工在監視下勞動
3、華人與狗不得入內
師:這就是中華不振啊!
三、宣泄心中忿恨。
師:(短暫的沉默)周恩來在租界親眼看到一位中國婦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圍觀的中國人敢怒不敢言,這使他真正體會到伯父說的話的含義。從租界回來以后,周恩來常常一個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請你們代少年周恩來說話……把這些想法寫下來!【點評:課堂是學生的,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體驗要學生自己去親歷,語言更要靠學生自己去組織。這里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充分地想,充分的構筑言語表達心聲從課堂實施來看,充分激活了學生的內在體驗。】
師:我們的心和少年周恩來一起顫抖,用筆寫下了心中的憤慨,現在可以宣泄出來——
生:“我”原來以為伯父的話是不真實的,看到了租界的燈紅酒綠,看到了外國人不把中國人當人看,心中燃燒起一團火,我要想辦法讓中國人站起來。
師:少年周恩來就是這樣想的。你的優點是會借鑒書上的句子來表達自己的感情。請在傾聽其他同學的發言補充自己寫的內容。
生:這一次去了租界以后,我義憤填膺——
師(插話):“義憤填膺”這個詞用的太好了,讓我們資源共享。(板書在黑板上:義憤填膺)——你繼續表達。
生:帝國主義者簡直是欺人太甚。
師:這個詞我也要把它寫在黑板上。(板書:欺人太甚)繼續說
生:為什么他們敢在中國的土地上胡作非為?(老師隨機板書:胡作非為)為什么中國的巡警卻不為中國人辦事?為什么中國的婦女的丈夫被人軋死了卻沒有人敢伸張大義。
師:(插話)這里可以用省略號。繼續說——
生:怪不得伯父說“中華不振”,我一定要讓中華崛起,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師:(鼓掌)課堂上最亮麗的風景就是你們的創造。任何表揚的話語都沒有光彩,只想再聽一遍你寫的話。
生:(重復讀了一遍內容)
師:就在你們用筆表達自己的情感的同時,我也寫了一段話表達周恩來的心聲。(課件出示)
租界地里一樁樁觸目驚心的事實強烈刺激著我的心,我忘不了在中國人自己的土地上卻給不了一個中國婦女以起碼的公道,忘不了在中國人自己的土地上卻讓洋人在一個中國婦女面前專橫跋扈,更忘不了在中國人自己的土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一群中國人面對一個洋人,竟不敢給自己的同胞聲張正義。國家不興才遭受奇恥大辱。我的志向是拯救中國!
生:(鼓掌)
師:掌聲是肯定,掌聲是鼓勵。你們肯定的是什么。
生:您的語言很有氣勢。
生:三個“忘不了”,用得很好。
生:還用了好幾個成語,以前好像聽過的,現在有點明白了。
師:好,評論家的水平。學習語文就是應該把心中的感受用精彩的語言表達出來。大家都欣賞老師寫的話語,不仿自己再讀一讀,體會體會。
【點評:語文課的專無務是要促進學生聽說讀寫等言語能力的發展。吉老師的教學充分抓住這個根本,當學生的言語成為課堂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時,吉老師并不是簡單表揚了事,而是讓這個資源和大家分享。為了不斷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質量,還把自己寫的一段話展示給大家,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明白學習語文就是應該把心中的感受用精彩的語言表達出來的道理。】
(學生自由朗讀)
二、設置情景讀
師:(引讀)那天上修身課,魏校長向同學們提出一個問題:“請問諸生為什么而讀書?”
生:同學們踴躍回答。
師:有的說——
生:為明理而讀書。
······(過程略)
師:周恩來一直靜靜地坐在那里,沒有搶著發言——請同學們自由把課文讀完。
生:(自由讀課文)
師:(打手勢讓大家停下來,指著一位同學,恩來,你來回答。
生:(模仿周恩來說話的語氣)“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師:回答得很清晰很堅定。(指另一位同學)恩來,請回答。
生:(模仿恩來說話的語氣)“中華崛起而讀書”
師:(點點頭,自言自語)真沒有想到,一個十二歲的少年有如此的抱負,(睜大眼睛,又追問一句)“你再說一遍,為什么而讀書?”
生:(回答的響亮而有力)“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師:這聲音有力、響亮而有節奏。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鏗鏘有力。我們大家都鏗鏘有力的回答:
生: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師:好啊,為中華之崛起,有志氣的人應該向周恩來同學學習啊!
生:有志者當效周生。
師:對,同一個意思不同的表達。恩來,我知道你的“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意思了——
生:(讀課文意思)“中國人要想不受帝國主義的欺凌,就要振興中華,讀書就要以此為目標。
師:(豎起拇指,慷慨激昂地)說得好!說的好!
【設置當時的場景的對話練習極富情意,也極具推動力,把文本的情感演繹得淋漓盡致,把孩子們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三、拓展升華情
師:這可是周恩來一生信守的諾言啊!這是周恩來終生為之奮斗的目標啊!周恩來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
1917年,周恩來中學畢業,在同學和師友的幫助下,抽到一筆赴日本留學的費用,出國前他回到母校,與小學時的老師和同學話別,他給同學寫下的臨別贈言是:“愿相會在中華騰飛之時”
課件出示2:東渡日本前夕,他又寫下了一首書法救國抱負的詩篇:
(配樂朗誦)
大江東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
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也英雄。
注釋:
“大江”:氣勢豪邁的歌曲。
邃密:深入、細致,這里是精研的意思。
群科:各種科學。
濟世窮:挽救國家的危亡。
面壁:面對墻壁坐著。形容刻苦鉆研。
破壁:表示學成之后,像破壁而飛的巨龍一樣,為祖國和人民做一番大事業。
難酬蹈海亦英雄:即使理想無法實現,投海殉國也是英雄。
師:少年時代的周恩來立下志向,一生都為中華崛起而奮斗。
出示一組圖片:
★赴法留學,求得真理
★重慶談判,國共合作,取得抗戰勝利
★夜以繼日,打敗國民黨反動派,建立新中國
★嘔心瀝血,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教后總評:
這是一堂洋溢著濃濃語文味的課。在教學中不僅語文的字詞基礎落實,而且學有方法的引領。緊扣“中華不振”讓學生細致品讀課文,學習抓關鍵詞“含英咀華品真味,吟詠體悟吸精髓。” 吉老師特別注重言語與情感的同構共生。積淀的情感需要用一定的語言表達出來,這個表達還不能淺嘗輒止,而是應該一步一步的邁上一個新的臺階。學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聽說讀寫能力的運用性活動中,調用已有經驗和語言去為新的表達目的服務,真正成了言語實踐的主體,真正成了語文學習的主人。(李密環)
25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篇5
學習目標:
1、學會9個生字,正確理解有關的詞語。
2、有感情的理解課文,深入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學習重點:目標2、3
學習難點:目標3
學習準備:
1、查找有關周恩來的資料。
2、寫預習卡
學習課時:2課時
聽記:聽完這段話,看你能記住了什么?
周恩來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之一。
一、導入新課。
1、我相信,通過剛才的聽記,大家對周恩來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其實,少年周恩來在12歲那年就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壯志,今天,我們大家共同學習第25課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出示課件)請同學們伸出右手指和老師共同書寫課題。
二、初讀
1、下面,我們就共同學習第25課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首先請同學們在六人小組組對檢查讀書情況。
2、同學們讀得怎么樣呢?下面,我們來查一查。
請同學們正確的朗讀下列文中詞。誰先來?(兩生讀)
三、解讀課文。
思考:課文主要寫了哪些內容?請同學們在三人小組內匯報交流,并指定發言人。
四、質疑釋疑,賞析課文。(學生向同學請教自己不會講或認為講不好的問題。)
1、“提出問題是進一步理解課文的基礎。”我相信同學們在課下肯定也會有許多問題。請同學們在三人小組內解決。
2、交流問題。評出最佳問題。全班交流。你們組評出的最佳問題是什么呢?哪組先說。
3、課文中哪些地方寫了“中華不振”?請同學們讀課文,在書上劃出有關的句子。
重點理解的句子:
(1)一個風和日麗的星期天,周恩來背著大伯,約了一個要……
(2)他們急忙奔過去,只見人群中有個衣衫襤褸的婦女正……
讀了租界里發生的一幕幕,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讀出來。
(3)小結:中華不振就是繁華熱鬧的地方不屬于自己……
(4)同學們,中華不振何止這些,請看下面三幅畫面。
(上海租界的電車,頭等車廂供洋人乘坐,中國人只能坐三等車廂。
上海外灘公園的門口竟然掛出這樣一塊刺目的牌子:“華人與狗不準入內!”
租界里的洋巡捕拿中國人當活靶子,練習射擊。)
4、同學們,當周恩來從租界回來后,一直在沉思,他在沉思什么呢?在一次修身課上,當魏校長問為什么而讀書時,周恩來的回答解開了答案,周恩來是怎么回答的呢?誰能讀一下9—17自然段。指生讀。齊讀17段。相機處理“……”、清晰而堅定地回答、鏗鏘有力地回答。
5、“是的,少年周恩來……”周恩來是這么回答的,也是這么做的。他的一生是為中華民族的振興奮斗的一生。
齊讀18自然段
五、拓展閱讀。
1、你們知道嗎?他在去日本留學前,曾經寫下了這樣一首抒發救國抱負的著名詩篇:師范讀,請同學們也一起讀讀這首詩吧!
2、同學們,這就是我們的周恩來總理小時候的故事,要想真正了解周恩來,請同學們認真閱讀《周恩來傳》這本書吧!
25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篇6
一、學習第二部分
1、師:上節課我們學到周恩來從大伯口中得知中華不振,但當時的周恩來并不完全明白,于是好奇心驅使他背著大伯偷偷闖進了租界,周恩來看到的租界是怎樣一番景象呢?
生:這一帶果真和別處大不相同:一條條街道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街道兩旁行走的大多是黃頭發、白皮膚、大鼻子的外國人和耀武揚威的巡警。(指導學生抓住“闖”字,明明是中國的土地,卻被外國人霸占,還不允許中國人進入,租界內燈紅酒綠、熱鬧非凡,租界外卻戰火連天,人民挨餓受凍)
2、請同學們認真默讀課文第8自然段,邊讀邊體會,哪些地方讓你們感受到“中華不振”呢?用橫線劃出相關語句,寫下你的感受
3、全班交流:
他們急忙奔了過去,只見人群中有個衣衫襤褸的婦女正在哭訴什么,一個大個子洋人則得意揚揚地站在一旁。
(1)說說衣衫襤褸是什么意思?衣服破破爛爛,從當時婦女的穿著“衣衫襤褸”體會當時的落后,人民生活的困苦,體會中華不振
(2)婦女在哭訴什么?你們想象一下婦女當時是如何哭訴的?
(3)通過哭訴、得意揚揚的對比描寫體會中華不振
這個洋人軋死了人本該有怎樣的反應?(本該心里非常害怕,滿懷歉意,安撫那個傷心的婦女)從“得意揚揚”這個詞語中體會到什么?(外國人看不起中國人,漠視中國人的生命,覺得軋死了中國人不用負責)讀出洋人的趾高氣昂
師:是啊,中國人的生命在外國人的眼中就像一根草,可以讓人隨意踐踏,這都是因為中華不振
她原指望中國的巡警局能給她撐腰,懲處這個洋人,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
(1)這個巡警本該怎么做?(把洋人抓起來,讓他受到懲處,受到應受的懲罰)但他卻是怎么做的?
(2)那是一個怎樣的巡警?通過“不但不,反而”這組詞語體會中國巡警仗勢欺人、欺壓百姓,對中國人的生命漠不關心,感受中華不振,讀出對巡警的可恨
(3)你們能體會出這個婦女失去親人是怎樣的心情嗎?(悲傷、痛苦)帶著你的感受讀讀這句話(讀出她的可憐和對她的同情)
師:這個婦女是多么可憐,令人同情,在中國的地盤上,國人連最起碼的公道都得不到,沒有地方說理,沒有地方申訴
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但是,在外國租界里,誰又敢怎么樣呢?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
(1)從緊握著拳頭這個詞語中你感受到當時中國人的心情嗎?(憤怒)
(2)從“誰又敢怎么樣呢?”“只能”你體會到什么?(反問句改陳述句:你都不敢怎么樣!盡管滿腔怒火,但誰也不敢說,不敢反抗,不敢為國人伸張正義,“只能”安慰婦女,敢怒不敢言,忍氣吞聲,反問句更加強烈地表達了圍觀者的情感)
師:落后就要挨打呀!讓我們把憤怒融入聲音里,齊讀這句話,感受中華不振
4、看著這一幕,看著周圍人不同的反應,周恩來才真正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生說)
中華不振就是——自己的土地卻被別人霸占,為所欲為
中華不振就是——國家貧窮落后,政府軟弱無能,官僚賣國求榮
中華不振就是——中國人在自己的土地上有冤無處訴苦的凄慘
中華不振就是——中國人受到屈辱,而圍觀者卻敢怒不敢言,無法為同胞伸張正義
師:中華不振,讓帝國主義可以隨意侵占我們的土地,掠取我們的財富,欺凌我們的同胞,周恩來實實在在看到了這一切,所以他比我們感觸更深
二、學習第三部分
1、師:從租界回來以后,同學們常常看到周恩來一個人在沉思,誰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你們說說看他到底在沉思什么?
2、同桌分角色朗讀校長和周恩來的對話,從中你體會到什么?
(從周恩來從租界回來后一個人沉思,到修身課上一直靜靜地坐在那里,到最后下定決心“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抓住“清晰而堅定”和“鏗鏘有力”兩個詞語,說明周恩來絕不是出于一時沖動,而是在此之前經過了認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遠大志向,他的志向異常堅定,以后也不會有絲毫動搖)
3、對比周恩來和其他同學的志向,思考:周恩來讀書的目的與其他同學讀書的目的有何不同?(其他同學讀書的目的是為明理、為做官、為掙錢、為吃飯,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生活的需要,周恩來則是把個人的學習與民族振興的大業聯系起來,他不愿自己的民族再這樣軟弱,不愿自己的同胞再受欺凌,唯有國家強大才能實現這一愿望,于是他要為此而讀書、奮斗,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周恩來正是在少年時代就有如此遠大的志向,今后才能成為我們可親可敬的周總理)
4、激情朗讀
師引讀,生接讀:這簡短的九個字早已在周恩來的心中重復了無數遍,因此當校長提問時,他清晰而堅定地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這九個字是他今后學習的動力,因此他鏗鏘有力地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全班齊讀)反復多遍
三、拓展延伸
1、同學們,想一想,你為什么而讀書呢?
2、師總結:是啊!你們是祖國的未來,祖國的希望,正像梁啟超所說:少年強則國強,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讓我們從現在開始,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為了民族的振興,為了祖國的輝煌而讀書。
3、課后搜集一些關于偉人的成長故事
25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篇7
設計理念:
歷史,因為真實而感染人、警醒人;教訓,因為深刻而昭示人、鞭策人。語文課,應該拿什么給我們的孩子?僅僅是再現歷史的真實?還是演說教訓的深刻?顯然不是。語文傳承的是文化,她較歷史更添厚重,她比教學更顯豐滿。所以,在《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的教學中,我極力用課文中生動鮮明的文字激活學生的思維,以真摯熱烈的情感點化學生的認知,用凝練明白的語言愉悅學生的情操,啟發學生的潛能。我努力讓學生做到:聽,聽得聲聲入耳;說,說得慷慨激昂;讀,讀得蕩氣回腸;寫,寫得情真意切
教學目標:
1.通過感情朗讀、展開想像,深入地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滲透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教學重點: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激發學生從小樹立遠大理想及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課堂引領者:葉海英
教學過程:(第二課時)
一、聚焦“中華不振”
1. 點擊大屏幕,出示課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課文,讀課題――
清晰而堅定地讀一遍課題――
鏗鏘有力地再讀一遍課題――
2.在課文中,有一個詞語和“中華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請同學們現在就到課文找一找。(指名說。教師板書:中華不振)
二、感受“中華不振”
1. 出示小組合作的要求:
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課文,一邊讀一邊體會,你是從哪些地方讀出了“中華不振”?用橫線劃出來,可以把自己的體會寫在旁邊,等會挑感受最深的地方讀給大家聽!
(生自由讀課文,感受“中華不振”。)
2.指名匯報朗讀,教師適時點撥。
3.重點研讀:(大屏幕出示)
只見人群中有個衣衫襤褸的婦女正在哭訴著什么,一個大個子洋人則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一問才知道,這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她原指望中國的巡警局能給她撐腰,懲處這個洋人。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但是,在外國租界里,誰又敢怎么樣呢?
師:誰愿意讀讀這段話?這段話中哪些詞語深深地刺痛你的心?
師:聽了幾位同學的朗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者聽到了什么?
師:假如當時你就在現場,親眼目睹了這樣的場面,你的內心會有怎樣的感受?(同情 氣憤 憤怒……)
師:老師深深地理解你們此刻的感受,因為我們都是“中國人”。誰愿意帶著自己的感受讀這段話?
(指名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受讀讀大屏幕上的話。教師相機插問,隨機補充板書:啊!!!)
4.配樂朗讀
生配樂《江河水》齊聲朗讀第8自然段,再次感受“中華之不振”。
三、參讀――“中華不振”
1.中華不振啊!!!身為中國人,親眼目睹這樣的事情,我們怎能不激動憤怒呢?其實發生這樣的事情,在當時的中國,又何嘗只有一件、兩件呢?大屏幕出示補充材料《華人與狗不得入內》。
2.生默讀材料。
3.師導入: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看了這樣的材料,你想說什么?
(連續指名學生作答,讓盡量多的學生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
4.出示材料《火燒圓明園》的資料,學生談感受。
師:這一切的一切,到底是因為什么?
學生齊說:中華不振啊!!!
四、思考――“中華不振”
1.從租界回來,少年周恩來常常一個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請同學們小組討論。
2.指名學生匯報,教師即興點撥、生成。
3.在修身課上,聽見魏校長問同學們“為什么而讀書”,周恩來恍然大悟,聽到魏校長點他的名字,他站了起來,清晰而堅定地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指名學生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請小組同學站起來鏗鏘有力地回答:為什么而讀書?
讓這堅定的聲音響亮地出現在四(1)班教室!男生齊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讓這堅定的聲音響亮地再次出現在翁洋二小校園!女生齊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讓這鏗鏘有力的聲音響遍中華大地!全班齊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五、課堂延伸
讀了少年周恩來的故事,我們的心中一定也有了自己的思考:我又是為什么而讀書?請同學們拿起筆,把心中想的寫下來吧。
(獨立寫話,交流反饋)
六、課堂結束
最后學生齊讀梁啟超《少年中國說》中的片斷結束課堂。
生齊讀――“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
作業超市:(任選一題)
1.有感情地讀課文,和同學合作朗讀對話。
2.摘錄課文中的好詞好句。
3.搜集一些有關立志的名人名言。
4.課外更多了解周恩來。向你推薦一個關于周總理的網站:
周恩來紀念館
這里有周恩來的生平介紹、日記、作文手記等。
板書設計: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中華不振啊!!!
25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篇8
一、教學目標
1、 通過閱讀交流,緬懷革命先烈,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樹立奮發圖強,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愛國志向。
2、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把愛國情感落實在具體行動中,明確自己的責任。
二、教學重難點
通過學習,樹立奮發圖強的愛國志向,為自己制定一份切實可行的成材計劃。
三、教學過程
一、提出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摘抄課文中你認為用得好的詞語。
2、理解課文內容,懂得“中華不振”這句話的含義。懂得伯父為什么會發出這樣的感慨。
3、聯系課文思考自己讀書的真正意義。
二、展示學習成果(20-30分鐘)
要求:1、小組內按學困生——中等生——優等生的順序進行展示。
2、別人展示時,其他同學要學會傾聽,并做好點評。
(一)基礎知識展示(小組內)學生討論,交流感悟
①學生自己有感情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可以適當作點批注。
②小組內交流自己朗讀中所獲得的心得。
要求每一個同學都發言,并且推薦一名同學代表小組發言。
③全班交流。
每一組派一名代表發言,其他組員可以補充。學生在交流過程中,教師應相機請學生朗讀有關內容。
(二)學文悟情展示(小組內)
1、各小組討論交流“中華不振”的含義。(要求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
2、交流面對當時的社會背景,身為祖國的一員,心里的感受。
2、學生從重點詞句中體會情感。
3、學生展示朗讀能力。
(三)創造性展示(以小組形式全班展示)
1、面對當時我國人民被欺凌,原因是什么?周恩來是怎么想的?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做?(先在小組內討論,然后以小組的形式上臺展示)
2、如今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了,現在的你為什么而讀書,模仿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說一句話或者寫一首詩(形式不限,能表達情感就好)
3、小組通過朗讀自己創作作品來表現個性。
(小組展示的形式多種多樣)
三、激發知識沖突(適時進行)(5分鐘)
——:中華民族百年屈辱的歷史告訴我們
——:落后就要挨打。回顧過去,是為了更好地把握現在、開拓未來。不忘國恥,振興中華,這是歷史的重任,先烈的遺志,我們的責任。今天,我們需要努力的是: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讀書!
2、師:在這和平安寧的時代,振興祖國的內容和任務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請說說你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吧。(點名學生談看法)
四、知識拓展延伸(2分鐘)
收集有關愛國的名言
25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篇9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
教學的重點
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的難點
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帝國主義、伯父、模范、風和日麗、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耀武揚威、巡警、吵嚷、得意揚揚、懲處、抱負、胸懷、喝彩、振興中華”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入地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課件
學生預習課文
第一課時
一、談話引入
二、板書課題,初讀課文:
1、 讀準生字的音;
2、 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檢查學生完成情況:認讀生字詞語(出示學習生字的課件)說說課文寫了什么。
三、從課題入手
1、 找出課題在課文中出現的地方。
2、 分角色讀一讀,體會他說這句話的情況。(出示立志文字課件)
3、 那他為什么會有這個志向呢?(過渡)
四、學生自學,找出他樹立這個志向的原因。
五、研讀1——5自然段,耳聞“不振”
1、 分角色讀一讀
2、 體會兩人各自的心情
3、 耳聞“中華不振啊!”(出示耳聞中華不振的文字課件)
六、疑問:(6自然段)
1、周恩來有什么疑問呢?
2、當聽到這樣的對話后,你有什么疑問?
第二課時
一、回顧第一課時的內容
我們帶著這些疑問跟著周恩來到租界里走一走,看一看,到底看見了什么呢?
二、研讀7、8自然段,目睹“不振”
1、請自由讀7、8兩個自然段,走進租界,把看到的情景做上記號。
2、默讀你目睹的發生在租界的這一幕幕,用心去體會,你的心情如何?請用一個詞來說一說。
3、看到同學們如此感慨,故事中肯定有許許多多的地方刺痛了你的心,請再默讀這兩段話,把它一一劃出來,或者是一個句子,或者是一個詞語。
(師巡視。)
4、第一幕(出示文字課件):“一條條街道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街道兩旁行走的大多是黃頭發、白皮膚、大鼻子的外國人和耀武揚威的巡警。”
說說你的感受,并讀一讀。
(出示圖片課件),介紹租界
師:是啊,在當時,租界已經被洋人所統治,已經成了洋人的天下。在租界里,洋人是為所欲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干了違反中國法律的事情,中國政府也只能聽之任之,無權干涉。
5、分析第8自然段的一幕
(1)在租界看到的一幕:那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
(2)在場的人中誰的行為深深地刺痛了你的心?(學生默讀,找句子,標詞語)
(3)分句交流:(根據學生的發言隨機討論)
你找到的是哪一句話,請你讀一讀,并說為什么刺痛你的心。
只見人群中有個衣衫襤(lán)褸(lǚ)的婦女正在哭訴著什么。
讀句子,說說為什么深深地刺痛了你的心?
她在哭訴著什么?(想象)你想對她說什么?
把你的感情讀出來。
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
a、讀句子,說說為什么深深地刺痛了你的心?
b、那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中國巡警本來要怎么做?應該怎么做?
(指名說、說后指名讀。)
c、這句話作者用了一個關聯詞道出了一個是非顛倒的事實。誰知道是哪個關聯詞。(指名說。“不但……反而……”)指導朗讀。
d、你想對他說什么?
e、我聽出了你的忿忿不平!難怪他的伯父對周恩來說──“那是外國租界地,惹出麻煩來可就糟了,沒處說理去!”
今天,周恩來明白了伯父的話──那就是中華不振!
一個大個子洋人則得意揚揚地站在一旁。
聽得出來,同學們對“得意揚揚”這個詞很有感觸。從“得意揚揚”中,你讀懂了什么?
師:這個仗勢欺人、為所欲為的洋人太令人氣憤了!知道朗讀。并用“不但……反而……”這個關聯詞說一說。
a、 指導朗讀這句話。
b、通過誰還想讀!
師:讀著讀著,這句話中刺痛你的心的僅僅是洋人嗎?這個故事中,還有哪些地方也刺痛了你的心,你也想讀讀的?
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但是,在外國租界里,誰又敢怎么樣呢?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
師:“緊握著拳頭”你讀懂了嗎?同學們,如果你也是他們其中的一員,當時你也在場,你會怎么做?
師:可他們這么做了嗎?(生齊:沒有。)引讀:在外國租界里……
能說說你此時的感受嗎?
6、指導朗讀第8自然段
導讀:這位被洋人軋死的婦女的親人可能是他活潑可愛的孩子,她心如刀絞,可這位洋人竟然還──生讀。 (得意洋洋)
可能是他相依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絕,可這些中國巡警不但不安慰,還要她對她進行──生讀。(訓斥)
可能是他白發蒼蒼的母親,她心都碎了,可這些圍觀的中國人卻只能──生讀。(敢怒不敢言)
7、 補充資料:
(1)是的!中華不振啊!!!身為中國人,親眼目睹這樣的事情我們怎能不義憤填膺?其實,發生這樣的事情,在當時落后的舊中國,哪里只是這一件,兩件啊──學生看資料
(出示圖片和文字課件:當時帝國主義列強在我國16個市區強占有“租界”這些地方是:上海、廣州、廈門、福州、天津、鎮江、漢口、九江、煙臺、蕪湖、重慶、杭州、蘇州、沙市、長沙、鼓浪嶼。
在上海外灘公園的門口竟然掛出這樣一塊刺目的牌子:“華人與狗不準入內!”
上海租界的電車,頭等車廂供洋人乘坐,中國人只能坐三等車廂。)
(2)交流感受。
8、 再次理解“中華不振”板書:目睹“中華不振”
本該為民服務的中國巡警卻成了洋人的走狗,真是中華不振啊!
在中國的土地上,中國人都沒有能力去反抗,也不敢反抗,體會國人的無奈和懦弱,中華不振啊!
三、走進內心,回歸“崛起”
師:看著這一幕一幕,作為中國人,你的心能平靜嗎?而親身經歷這樣一幕的周恩來更是心潮澎湃。讀──從租界回來后……
1、他到底在想什么呢?請你聯系修身課上的回答想一想。
2、交流:
從租界回來后,周恩來想了很多很多,他想……他想……他想……
3、周恩來是這樣想的,因而在一次修身課上,他這樣清晰而堅定地說──他這樣鏗鏘有力地說──
4、他不僅這樣說,他也是這樣做的,在少年時代,他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在青年時代,他為中華之崛起而工作;他的一生,都在為中華之崛起而奮斗!請看,周恩來的一生放映電影小片段
四、完善自我,延續“崛起”
1、走近名人:課后閱讀更多名人的故事。將你所了解的名人故事用講故事,寫讀后感,辦手抄報的形式,與同學分享,交流。
2、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們為什么而讀書呢?請用《為而讀書》或者以《我的理想》為題寫小練筆。
板書:
25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耳聞
中華不振
目睹
25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篇10
一、導入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25課《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你們知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周恩來幾歲的時候立下的誓言嗎?(12歲)12歲,小小的年紀,周恩來為什么會立下這樣的誓言呢?(學生交流)如果用課本上的一個詞來說,因為他體會到了——中華不振!(板書:中華不振)
二、研讀“中華不振”
1、師:請你們再一次仔仔細細地讀讀課文,一邊讀一邊體會,你能從哪些地方讀出“中華不振”的,用筆劃一劃,并寫下你的感受。
2、指名匯報“從哪些詞語和句子中看出中華不振?”。
⑴ 從伯父的話語中看出“中華不振”:
(出示:“沒事可不要到那個地方去玩啊!”……為什么?中華不振啊!)
① 指名讀句子。
② 從哪些詞語能看出中華不振?(抓住糟了、沒處說理。)
③ 假如我們中國人不小心得罪了外國人,有可能會被外國人怎么欺負?
④ 你覺得伯父此時此刻的心情是怎么樣的?(擔心、無奈、憤怒、沉重)
⑤ 帶著這種體會我們再來讀。(分角色)
⑵ 從周恩來一連串問題中看出“中華不振”:
(出示:“租界地是什么樣的?為什么中國人不能去那兒,而外國人卻可以住那里?這不是中國的土地嗎?”)
① 指名朗讀。
② 你們了解“租界地”是什么樣的嗎?我們一起去租界地去看看。出示圖片介紹
③ 看到這些外國人在中國的土地上這樣子耀武揚威,你有什么要說的嗎?
④ 帶著你的感受我們來讀讀這幾句話。
⑶ 從洋人趾高氣揚、得意揚揚的神情中,從燈紅酒綠、熱鬧非凡的租界里卻看不見一個中國老百姓的影子中看出“中華不振”:
(出示句子:一條條街道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街道兩旁行走的大多是黃頭發、白皮膚、大鼻子的外國人和耀武揚威的巡警。)
① 指名讀讀句子,從哪些詞能看出中華不振?這是誰的土地?中國人民當時的生活怎么樣?(請看大屏幕。)
②出示中國人民和帝國主義生活地對比圖。
③看了這些圖片后,你有什么想說的?
④ 那我們再來朗讀一下這段話。
⑷ 從婦女的哭訴聲里看出“中華不振”:
出示句子:
“只見人群中有個衣衫襤褸的婦女正在哭訴著什么,一個大個子洋人則得意揚揚地站在一旁。……但是,在外國租界里,誰又敢怎么樣呢?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
① 他們急忙奔了過去,只見人群中有個衣衫襤褸的婦女正在哭訴著什么,一個大個子洋人則得意揚揚地站在一旁。
通過哭訴著、得意揚揚的對比描寫體會中華不振。體會得意洋洋。這位洋人在什么情況下得意洋洋?
句式練習:這位軋死了中國人的洋人不但不( )反而( )。
洋人為什么敢得意洋洋?(中國當時落后)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從當時婦女的穿著“衣衫襤褸”體會中國當時的落后、人民生活的困難,體會中華不振。
周恩來看到后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朗讀體會。
板書:哭訴 得意洋洋
②一問才知道,這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她原指望中國的巡警局能給他撐腰,懲處這個洋人。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
通過“不但不…反而…”這組詞語體會中國巡警仗勢欺人、欺壓百姓,對中國人的生命漠不關心,感受中華不振。
你認為巡警局本該怎樣做?你為什么會這么認為?
換詞體會:“訓斥”能改成“批評”嗎?
想像:巡警局是怎樣訓斥的?注意語氣和神態。那這些巡警又是怎樣對待這位洋人的呢?
聽了這幾位巡警的訓斥,你現在最想說什么?能把這種心情融入到朗讀之中嗎?朗讀體會。
小結:本該為民服務的中國巡警卻成了洋人的走狗,真是中華不振啊!
③ 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但是,在外國租界里,誰又敢怎么樣呢?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
從“只能”、“誰又敢怎么樣呢?”看出在中國的土地上,中國人都沒有能力去反抗,也不敢反抗,體會國人的無奈和懦弱,以便感受中華不振。
這些圍觀的中國人本應該怎樣做?為什么不這樣做?
你感受到,他們緊握著的僅僅是拳頭嗎?不,還緊握著無奈,(讀一讀)緊握著痛苦,(讀一讀)緊握著屈辱(讀一讀)……再讀一讀。
如果這里把句子變換一下,(出示:沒有人敢怎么樣),可以嗎?
④導讀:
這位婦女被軋死的親人可能是他活潑可愛的孩子,她心如刀絞,可這位洋人竟然還──生讀。(得意洋洋。)
可能是他相依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絕,可這些中國巡警不但不安慰,還要她對她進行──生讀。(訓斥。)、
可能是他白發蒼蒼的母親,她心都碎了,可這些圍觀的中國人卻只能──生讀。(敢怒不敢言。)
帶著你此時的感受,把這段話再來讀一讀。(出示:只見人群中有個衣衫襤褸的婦女正在哭訴著什么……這時周恩來才真正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
(5) 師:看到這一切,周恩來才真正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讀到這里,你體會到“中華不振”的含義了嗎?
“中華不振”就是:繁華的地方卻不屬于自己;圍觀的中國人敢怒卻不敢言的憤慨……
“中華不振”就是:中國貧窮落后,政府軟弱無能,官僚賣國求榮,
“中華不振”就是:科技落后,任人宰割;百姓命如草芥,
“中華不振”就是:中國巡警的狐假虎威,麻木不仁,奴顏媚骨,中國的巡警卻不為自己人撐腰而當洋人走狗的可悲;
“中華不振”就是:外國人可以在我們的土地上橫行霸道!為所欲為;租界里軋死中國人卻得意洋洋的外國人的可惡嘴臉
“中華不振”就是:衣衫襤褸的婦女在自己的土地上有冤無處訴的凄慘;
……
三、研讀“立志讀書”
師:當時,正是因為我們中華不振,帝國主義列強才敢在我國16個市區強行占有“租界”,(出示幻燈片)這些地方是:上海、廣州\廈門、福州、天津、鎮江、漢口、九江、煙臺、蕪湖、重慶、杭州、蘇州、沙市、長沙、鼓浪嶼。在租界里洋人胡作非為,而我們中國人遭受百般欺凌、壓迫,因為中華不振而引起的一幕一幕每天都在租界上演著。
(出示幻燈片:在上海外灘公園的門口竟然掛出這樣一塊刺目的牌子:“華人與狗不準入內!”
租界里的洋巡捕拿中國人當活靶子,練習射擊)
師:看著這一幕一幕,作為中國人,你的心能平靜嗎?而親身經歷這樣一幕的周恩來更是心潮澎湃。從租界回來后周恩來一個人常常在沉思,他到底在沉思什么呢?請你聯系修身課上的回答寫一寫。
2、反饋:
從租界回來后,周恩來想了很多很多,他想……他想……他想……(學生回答)(預設)周恩來在沉思:
① 怎么樣才能把帝國主義侵略者趕出去,把被帝國主義侵略者占領去的領土要回來?我要好好讀書,一定會找到好辦法的;
② 中國有這么大的領土,有這么多的人,如果大家都團結起來,覺醒過來,中國人要幫中國人,那么,洋人就不會這樣得意妄為了;
③ 洋人之所以要欺負我們,就是因為我們國家落后,要想辦法使我們的科技發達起來,讓中國富強起來,只有這樣才能讓外國人瞧得起我們;
④ 中國人要想不受帝國主義欺凌,就要振興中華。讀書就要以此為目標。
3、周恩來是這樣想的,因而在一次修身課上,他這樣清晰而堅定地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他這樣鏗鏘有力地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4、從此,周恩來更加發憤讀書。并時刻不忘讀書救國。1917年,周恩來中學畢業,在同學和師友的幫助下,籌到一筆經費去日本留學。他臨行前寫下了這樣的留言與詩篇。(出示:愿相會于中華騰飛世界時。大江歌吧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籌蹈海亦英雄。)你讀的懂嗎?(意思講解:這首詩的意思是我東渡日本求學,將深入研究各種科學來挽救國家的危亡。我刻苦鉆研為的是學成之后為祖國和人民做一番大事業。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周恩來救國救民的壯志雄心!)
5、周恩來,在少年時代,他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在青年時代,他為中華之崛起而工作;他的一生,都在為中華之崛起而奮斗!請看:(課件出示周恩來各個階段的圖片及簡介)
正因如此,他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愛戴,他離去時十里長街上站滿了送行的人;他贏得了世界的尊重,他逝世時,聯合國為之降半旗。
四、拓展學習,學會立志
師: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九個字是他一生信守的諾言啊!這一句誓言不僅激勵著周恩來,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今天,我們也要思考“為什么而讀書”的話題。我把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的一句話送給大家,我相信,它對大家思考自己為什么而讀書一定有所幫助。(課件出示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
現在,你能說說自己為什么而讀書了嗎?
那就讓我們以偉大的周總理為榜樣,沿著偉人的足跡走下去,為中華之騰飛而讀書吧!
【板書設計】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沉思
中華不振 振興中華
25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篇11
教學目標:
1.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2.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回憶文中講了哪幾件事
二、分別用一個詞,概括在這三個階段中,周恩來的情感變化
(疑惑、氣憤、激動)
三、分環節細讀課文,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個環節,使學生理清了事情,體會了人物的感情變化,整體感知了課文。)
第一部分
1.周恩來內心很疑惑,疑惑什么?在文中畫出有關詞句。
(為什么沒事可不要到那個地方去玩?
為什么那是外國租界地,惹出麻煩來可就糟了?
租界地是什么樣的?
為什么中國人不能去那兒,而外國人卻可以住在那里?這不是中國人的土地嗎?)
2.讀這些句子,讀出疑惑不解的語氣。
3.指名讀,評讀。
4.分角色朗讀對話部分。
(通過朗讀,讓學生體_會人物的感情變化,讓“文”和“情”有機結合。)
第二部分
1.讀這一部分,思考:(1)周恩來因為什么感到氣憤?
(2)他對什么有了深刻的認識?
2.圍繞上述問題研討課文。
(1)氣憤:外國人軋死了中國人,外國人沒有愧疚之情,反而得意洋洋。
中國巡警沒有懲處洋人,反而訓斥被害人。
圍觀的人見此情景盡管氣憤,但沒有人敢說。
幻燈片訓練題:
因為周恩來看到————————,但————————,所以氣憤不已。
(2)想象訓練,促使學生體會情感。
a.是這位婦女的遭遇不夠悲慘嗎?
從書上找出描寫婦女可憐的語句。他們急忙奔了過去,只見人群中有個衣衫襤褸的婦女正在哭訴著什么······
(邊讀邊想象,她怎樣哭訴,哭訴什么?)
(通過想象,使學生體會人物的感情。)
總結學法。
讀相關段落。
找重點詞句。
聯系上下文內容,想象當時的情景,完成幻燈題。
此時我仿佛看到他們在干( )
聽到他們在說 ( )
知道他們在想( )
b.據此學法,從外國人、巡警、圍觀者三個不同的角色中任選一個,進行研討、學習。
(在讀、想象和討論過程中體會洋人的高傲無理,巡警的無能及圍觀者的無奈。)
c.再讀這部分內容,讀出你的理解。
(3)周恩來看到此情景,對什么有了深刻認識?(中華不振)
你對當時的時代背景還有哪些了解?(交流課外收集的信息)
第三部分
事后,同學們常常看到周恩來一個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什么呢?讀第三部分內容,聯系上下文,思考他在沉思什么。
1.直到在一次修身課上,聽了周恩來的發言才解開了這個謎。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2.從文中找出他認識到什么才立下這遠大志向,然后用自己的話談談理解。
(是的,少年周恩來在那時就已經認識到,中國人要想不受帝國主義欺凌,就要振興中華。讀書,就要以此為目標。)
3.比較學生回答問題的答案:
為——————————————而讀書。
邊讀邊思考:周恩來的回答,與其他人有什么不同?你對他有了什么新的認識?
4.再讀這部分內容,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四、總結:
課文的哪部分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暢談自己讀文后的感受。聯系生活實際,想想自己讀書是為了什么?
(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認識,升華感情。)
25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篇12
師:請大家把目光齊刷刷地投向大屏幕,讀一讀課文的題目(師指屏幕課題)──
生齊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師:請你們清晰而堅定地來讀一讀課題。
生齊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師:能不能用鏗鏘有力的聲音再讀一遍課題?
生齊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師:在課文中,有一個詞語和題目當中“中華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這個詞語,請大家找一找,行嗎?
生:(用很快的速度找到并舉手。)
生:是“中華不振”。
生:也是“中華不振”。
生:我覺得還是“中華不振”。
……
師:(在課題下方板書“中華不振”)請一起再讀一讀這個詞語──
生:(齊讀)“中華不振”。
師:在課文當中,你從哪些地方讀出了“中華不振”這個詞語的意思?把它劃下來,挑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些地方,來讀給大家聽!
生:(自由讀課文,感受“中華不振”。)
師:(讀書聲慢慢地安靜下來了。)劃下來了嗎?(走近一學生)你劃的是哪一處?
生1:我劃的是“街道兩旁行走的大多是黃頭發、白皮膚、大鼻子的外國人和耀武揚威的巡警”。大多是黃頭發、白皮膚、大鼻子的外國人,而不是黑頭發、黃皮膚的中國人。
師:如果是在別的地方還不奇怪,奇怪的是這是在哪里?
生:這是在中國。
師:是啊!這就是“中華不振”。
生2:我劃的是第八段“一問才知道……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學生在讀時,教師及時為學生正音:懲處、訓斥了一通)從這里可以看出“中華不振”。
師:非常好。從中國婦女的遭遇當中讀出了“中華不振”。
生3:我劃的一句話是“一個風和日麗的星期天,周恩來背著大伯(師正音:背著大伯)約了一個要好的同學闖進了租界”。這是中國的地盤,為什么中國人要“闖”進去,而不能光明正大地進去?這就是“中華不振”。
師:從一個詞語當中也看出了“中華不振”。
生4:我從“他始終忘不了大伯接他時說的話……”周恩來想的這些話中看出,中國人的土地卻被外國人占領了,這就是“中華不振”,而“租界地”名義上是外國人來租房經商,實際上是干不法之事的地方,如果不是“中華不振”,那就不會有“租界地”這種地方。
生5:我找到的是“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從這句話看出“中國不振”。因為這塊租界地是我們中國的,但是被外國人統治,我們中國人誰也不敢進去。這就是“中華不振”!
生6:我劃出來的是“正當周恩來和同學在左顧右盼時……一個大個子洋人則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這里說到中國一個衣衫襤褸的婦女正在哭訴,而洋人則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這說明了“中華不振”。因為這是在中國的土地上,洋人是得意洋洋的,而中國人則哭訴著。
師:這是一個多么鮮明的對比啊!從這個鮮明的對比當中,我們也能夠讀出這一點(指板書),讀──
生:(齊讀)“中華不振”。
師:流淌在課文字里行間的都是──
生:(齊讀)“中華不振”。
師:是啊,“中華不振”!老師發現,有一段話幾乎每一位同學都把它劃了下來(投影出示該段話)。我記得剛才是這位同學讀到了這段話,請你站起來,你把這段話再讀一遍,行嗎?
生2:(朗讀。)
師:誰還想讀啊?
生:(朗讀得很有感情。同學報以熱烈的掌聲。)
師:聽著兩位同學的朗讀,我不知道你們的腦海里是不是想到了一些什么?聽到了些什么?甚至還看到了些什么?
生1:我想到了:當時,在外國的租界里,中國人為什么敢怒不敢言,不敢出手去懲處那些惡毒的洋人?是因為懲處洋人之后外國人就要打我們中國嗎?這就是我們“中華不振”的地方。
生2:我看見了外國人在租界里橫行霸道的身影,這是中國的土地,憑什么外國人能在這里行走,而中國人不能?并且是他們蠻不講理,憑什么我們就敢怒不敢言呢?
生3:我看見當時地方上的巡警局是多么的懦弱!在外國的租界里,他們有權利去管教這些洋人,但為什么敢怒不敢言?當地的官兵又在干什么呢?
師:本末不要倒置啊!是外國人租借了我們中國的土地啊!同學們,這段話讓我們想了很多,讓我們看到了我們不愿意看到的情景。誰再來讀一讀這段話?
生:(有感情的朗讀,博得了大家的熱烈掌聲。)
師:同學們,假如當時你就在現場,假如當時你親眼目睹了這樣的事情,你會怎么想?怎么做?
生1:我會想,為什么在我們中國的土地上,洋人犯了事,可以不去追究責任,而中國的人卻要哭訴呢?我就會去幫助這個婦女去說這個洋人。
師:去斥責這個洋人!
生2:我想,在中國的土地上,洋人憑什么可以胡作非為、橫行霸道?如果我在現場,一定會為婦女打抱不平,和洋人講道理。
生3:既然中國巡警連這些人命關天的事情都不管,也就只有我們這些平民百姓才能去指責這個洋人。我會挺身而出,為那個婦女打抱不平。
師:我深深地為你講的這段話感動,老師希望你來讀這段話(指屏幕)好嗎?一個有責任心、有使命感的中國人。
生3:(身臨其境地讀)
師:誰又敢怎么樣呢?同學們,讀著這樣的話,親眼目睹著這樣的事情,你的腦子里是不是有很多的問題想問?
生1:為什么在中國的土地上,洋人可以橫行霸道,有的中國人卻不能進去呢?
生2:為什么外國人衣冠鮮艷而整齊,但是中國人卻衣衫襤褸?
生3:我想問,這些圍觀的中國人他們的自尊在哪里?他們的臉面又在哪里呢?
生4:我想問,這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中國的巡警局為什么不給他撐腰?他的親人死得不是太冤了嗎?
生5:我想問,圍觀的群眾都緊握著拳頭,為什么這些拳頭不惡狠狠地朝著那個洋人打下去呢?
生6:這些巡警本應該主持公道,但是,他們不幫助婦女也罷了,為什么還站在洋人的一邊,把這個本來已經痛哭不堪的婦女又痛斥了一頓呢?
師:既然,腦子里有那么多的問題困擾著你們,折磨著你們,那么,你們想過這些問題的答案嗎?
(連續指名4位學生回答“想過嗎?”學生回答:想過。)
師:既然你們都想過這些問題,那老師就一個一個地來問你們。
師:(指名一生)請你來讀一讀這一段話。
(手指大屏幕。)
生:一問才知道,這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她原指望中國的巡警局能夠給她撐腰,懲處這個洋人。誰知……
師:這個中國的巡警局有沒有給咱們中國人撐腰啊?
生:他沒有給我們中國人撐腰,反而幫洋人訓斥了中國的婦女。
師:為什么啊?
(教師板書:?)
生:因為這件事發生在中國的租界地里。
生:因為在租界地里,中國人是管不了外國人的事情的。
生:因為中國人沒有強大的力量和外國人對抗。所以,我認為這是我們中國“中華不振啊”!
師:問題的答案就寫在黑板上:中華不振啊!
(教師補充板書:啊!)
(教師指名學生繼續往下讀課文。)
生:誰知,……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
師:這個把中國人軋死的洋人,最后有沒有被懲處啊?
生:他沒有被懲處,而且還站在一旁得意揚揚地笑!
(教師連續指名兩位學生回答:他被懲處了嗎?生均答:沒有。)
師:那我們又不禁要問,這究竟又是為什么?
(教師板書:?)
生:這是因為“中華不振”。
生:這是因為他們貪生怕死,怕外國的洋人來攻打他們……
師:“他們”指誰?
生:他們指中國巡警局的巡警。
生:中華不振啊!
師:答案還是在這里──中華不振啊!(教師補充板書:!)請全體同學把剩下來的話讀完!
(手指大屏幕。)
生: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誰又敢怎么樣呢?
師:這些圍觀的中國人有沒有為自己的同胞討回一點公道呢?
生齊答:沒有。
師:他們說了一些什么?
生:中國巡警局的人把婦女訓斥了一通,盡管圍觀的中國人都很氣憤,但是他們沒有其他辦法,只能勸勸那個可憐的婦女。
師:他們又做了一些什么?
生:他們站在婦女和洋人的周圍,緊握著拳頭,沒有做什么。
師:這可是在咱們中國人自己的土地上啊,而且站著的是“一群中國人”啊!但是他們怎么會連做一些什么,說一些什么都辦不到呢?
生:因為當時的中國太弱了,連自己都不相信能夠打贏那些外國人。
生:因為中華不振!
師:因為“中華不振!”……
(補充板書:!)
教師配樂朗讀大屏幕上的課文:原來,這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誰又敢怎么樣呢?
生配樂齊讀:原來,這個婦女的親人……誰又敢怎么樣呢?
師:“誰又敢怎么樣呢?”身為中國人,親眼目睹這樣的事情,我們怎么能夠不沖動?身為中國人,親眼目睹這樣的事情,我們又怎么能夠不憤怒?但是,在當時的中國,發生這樣的事情,太平常了……
(投影出示“華人與狗不準入內”的事例介紹。教師配樂朗讀。)
師:華人,與狗,不準入內!你們有什么相說的?
生:洋人太猖狂了,竟然把我們華人比作狗!
生:洋人實在是太蠻不講理了,把我們堂堂的中國人比作一條狗!
生:這些洋人竟然把我們華人跟狗相提并論,把中國人當畜生一樣看!
生:我覺得這些洋人簡直就是欺人太甚,居然把狗,把這寵物與中國人比作一物!
……
師:從租界回來以后,周恩來常常一個人,獨自地沉思,他在想一些什么呢?同學們,請你們把他寫下來!
(學生自由抒寫“周恩來的沉思”。)
師:要不是這節課快要下課了,同學們可以一直寫下去……
(指名學生讀自己寫的話。)
生:從租界回來以后,周恩來常常一個人在沉思。他想著,的確,洋人實在是欺人太甚了,可是,更令人憎恨的是中國巡警局!中華民族之所以這么軟弱,中華民族同胞之所以被欺凌,是因為什么?中華民族地域遼闊,人又多,不見得會輸給外國人。關鍵是中華同胞不能夠團結一心,要不然,中國人怎么不為自己人撐腰啊?
生:為什么,為什么中國人不敢和洋人作斗爭?為什么,為什么中國人沒有權利、沒有勇氣去和洋人作斗爭?為什么中華不振啊?
師:問得好!
生:從租界回來以后,周恩來常常一個人在沉思。他想著,人與人都平等,外國人沒有權利來侵犯中國,更沒有權利像動物一樣看待中國人。為什么中華人民敢怒不敢言?為什么中國人們不萬眾一心,把前來欺凌我們的外國人給打倒?中國人為什么不能奪回自己的自尊?為什么不能奪回自己的自尊呢?
師:那么多的問題,一直還是在你們的腦海里翻江倒海!盡管我們已經找到了答案,可是,我們還是得一邊又一邊地來拷問自己。
生:他會想,如果不是“中華不振”,也許外國人就不會這么張狂!外國人就不會歧視中國人,租界里的事情就不會發生了。中國巡警也一定會為中國人討回公道。
師:這一次,周恩來從租界回來,他的的確確想了許多許多,請同學們他手放下來。周恩來從租界回來,始終忘不掉一些東西:
他忘不了在中國人自己的土地上卻給不了一個中國婦女以起碼的公道。
他忘不了在中國人自己的土地上卻讓洋人站在一個中國婦女面前耀武揚威、專橫跋扈。
他更忘不了在中國人自己的土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有一群中國人竟然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同胞被侮辱、被欺凌、被折磨,卻不敢給自己的同胞聲張正義。
在修身課上聽見魏校長問同學們“為什么而讀書”,周恩來恍然大悟,聽到魏校長點他的名字,于是,周恩來胸有成竹地站了起來……讀!
生: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師:周恩來站了起來,清晰而堅定地回答道……
(連續指名學生回答。)
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
師:同學們,為什么而讀書?
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師:請你們清晰而堅定地回答,為什么而讀書?
生齊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師:請你們鏗鏘有力地回答,為什么而讀書?
生齊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師:下課!
(學生嘹亮的聲音仍然在耳畔回蕩。)
25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篇13
一、交流資料,激發興趣
1、交流資料:
師:同學們,昨天布置大家查找周總理的資料,大家有收獲嗎?
生:有!
師:那么,誰來給大家交流交流。
生:周總理是無產階級革命家、家、軍事家和外交家,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這些是媽媽幫我從網上查到的。
師:網絡是個信息量非常豐富的資料庫。老師相信大家以后經常會通過這個渠道獲取信息。
生:出示圖片“周總理的睡衣”,這是周總理的夫人──鄧媽媽,這時她已經七十多歲了,戴著花鏡,安詳地坐在椅子上,給敬愛的周總理補睡衣。大家看,睡衣上已經有好幾個補丁了。看得出周總理是非常簡樸的。
師:真好!如果你能說說是怎么找到這張圖片的就更好了。
生:我還從書上看到一個小故事:飛機遇險的時候……
生:我在姐姐的課本上找到了一首詩:周總理,你在哪里?……
師:我們通過上網、查書、向大人請教搜集了許多周總理的資料。那課文又給我們講周總理的什么故事呢?我們一起來學學這篇課文。
2、學習課文:
⑴ 多媒體一筆一畫出示課題,請大家一起書空寫。
⑵ 引導學生感情朗讀課題:
師:請同學們一起讀一讀課文的題目──
生齊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師:請你們清晰而堅定地來讀一讀。
生齊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師:能不能用鏗鏘有力的聲音再讀一遍?
生齊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二、自讀課文隨文識字
1、自讀課文:
師:請同學們自讀課文,注意把字音讀準,把課文讀通順。
(學生讀,教師巡視。)
2、同桌互讀:
師:請同桌同學互相當小老師,認真聽對方讀課文,如果對方完全讀對又完全通順,就給他畫紅旗,如果對方讀得有不對或不通順的地方就幫助他,讓他也能得到光榮的紅旗。
3、教師檢查:
師:那些同學的了紅旗,請舉手;誰在同桌的幫助下,讀對、讀通順了的請舉手。
三、學習討論讀悟道理
1、學習課文,相互交流:
師:大家要一邊認真讀課文,一邊給感受深的地方做上記號,反復讀。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老師發現同學們對課文作了細致的研究,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品嘗讀書的果實。
生:通過讀書我知道了課文寫了周恩來少年時,老師問大家為什么而學習,周恩來鄭重回答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生:我明白了“環顧四周”是向四周看的意思。
生:我查了字典,知道了光耀門楣是為家族爭光的意思。
生:我明白了“崛起”就是強大的意思。
生:我不明白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周恩來在13歲時就立下了這樣的志向?
師:請同學們再讀一讀,想一想,說一說。
2、合作討論,用心感悟:
自由尋找合作學習伙伴,根據電腦屏幕出示的問題,進行合作學習,并討論完成:
討論問題:
⑴ 讀到“為中華崛起而讀書!”這句話你有什么感受?
⑵ 課文中什么讓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⑶ 還有誰喜歡“為中華崛起而讀書!”這句話,說說喜歡的原因。
⑷ 讀一讀“為中華崛起而讀書!”這句話,假如你就是小時候的周恩來,學一學當時他是怎樣回答的。
3、師生互動,深化體驗:
師:使周恩來立下“為中華崛起而讀書!”這個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生:這件事發生在1910年,爺爺告訴我當時處在清朝末年,清政府腐敗無能,許多國家都來欺負我們侵略我們,霸占我們的國土,還讓我們賠款,國內局勢也非常混亂,人民生活非常困苦。
師:面對倍受凌辱、貧窮、落后的祖國,周恩來“若有所思”、“略加思索”,他在想什么?同學們,請你們寫下來!
(學生自由書寫。)
(指名學生讀自己寫的話。)
生:周恩來想,中華民族地域遼闊,人又多,為什么這么軟弱,被外國人欺凌,是因為什么?
師:問得好!
生:周恩來想,人與人都平等,外國人沒有權利來侵犯中國,為什么中華人民敢怒不敢言?為什么中國人不團結起來,萬眾一心,把前來欺凌我們的外國人給打倒?
生:他會想,我們的國家貧窮、落后。老百姓才沒有好日子過,只有國家富強了,別的國家才不會欺負我們,人民才會當家作主過上好日子。為了使國家變得富強,我一定要努力學習。所以聽見魏校長問同學們“為什么而讀書”,周恩來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師:周恩來略加思索,鄭重地說……
(連續指名學生回答。)
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
四、升華志向放飛理想
師:同學們,周恩來為什么而讀書?
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師:同學們為什么而讀書?
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師:請你們鏗鏘有力地回答,為什么而讀書?
生齊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師:下課!
(學生嘹亮的聲音仍然在耳畔回蕩。)
五、附作業
自選一題,可獨立完成,也可與人合作:
1、我要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還想和同學合作朗讀對話的部分。
2、找一找,抄一抄課文中的成語。
3、搜集一些有關立志的名人名言或故事,與同學交流。
4、你有什么志向?說一說,寫一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