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式《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精選14篇)
跨越式《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詞。
2、有感情得朗讀課文,深入地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教學重點:
有感情得朗讀課文,深入地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和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從小樹立遠大理想及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 初步理清文章脈絡,知道周恩來在什么經(jīng)歷下說出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句話。
2、 掌握生字詞。
一、揭題導入
1、老師激情介紹:我們的祖國有廣闊的疆域、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數(shù)不盡的寶藏、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這讓每一個炎黃子孫都為之驕傲和自豪!(幻燈圖片:地圖、長城、兵馬俑、布達拉宮、泰山、霧凇等)
師沉重地介紹:然而,在近代,由于政府的軟弱無能,我們的祖國卻飽受屈辱,受到了帝國主義列強的踐踏,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幻燈播放近代受屈辱的圖片)
師激動地說:當侵略者的鐵碲踐踏我們美麗山河的時候,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臉上流著淚,心中淌著血。為了心中神圣不可侵犯的祖國,他們在黑暗中摸索,在屈辱中抗爭。他們當中有一個人,他大聲疾呼: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2 師板書題目: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3、生讀。你怎么理解這句話?(讀書是為了振興中華)
師:說這句話的知道是誰嗎? (周恩來)你對周恩來有什么了解。
過渡:讓我們一起走進閱讀天地里,去更深入地了解周恩來吧!
☆ 閱讀拓展(讀“閱讀天地一”中關于周恩來總理的文章:《周恩來生平》、《周總理的故事》
周恩來是中國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chuàng)建人之一。說這話的時候,周恩來幾歲?到底是什么經(jīng)歷讓少年周恩來有了如此遠大的志向?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去了解事情的原委。
二、初讀識字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思考:課文主要講了哪幾件事?(用概念圖顯示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
2、出示生字詞,認讀:
帝國主義 租界 模范 闖關 振興 熱鬧非凡 巡警 吵嚷 懲處
衣衫襤褸 鏗鏘有力 欺凌
1)指名讀
2)正音:模范 模樣
3)學寫:嚷
4)那個詞不理解?
5)齊讀
三、整體感悟
1、課文主要講了哪幾件事?分別是什么?
概括:交談-見聞-立志
過渡:讓周恩來有如此的志向,因為在于他在少年時期遇到過兩件事,這兩件事使他心靈受到很大的觸動,我們先來看第一件事。
2、學習第一件事(課件出示第一個故事中的對話)
師:請大家找出伯父和周恩來的對話,揣摩他們當時的心情,試著同桌分角色去讀一讀。
同桌自由練讀,師巡視、指導。
師:哪一桌愿意給大家讀一讀他們當時的對話呢?
朗讀指導:
指導學生從讀中感受伯父無奈的心情。
讀周恩來的話,體會周恩來的疑惑和追問。
分角色朗讀
過渡:正是因為周恩來“疑惑不解”,所以他背著伯父闖入了外國租借地,在外國租借地他見到了這樣的一幕——
3、第二件事
師范讀。問: 你有什么感受?
引導學生理解中國同胞在租界里受到欺凌、中國巡警袖手旁觀、圍觀百姓敢怒不敢言,這一切都因為——中華不振
發(fā)散:假如你就在現(xiàn)場,看到了受欺凌的中國婦女,你會怎么想?怎么做?
過渡:近代中國,由于政府的軟弱無能,使我們中國人飽受屈辱,讓我們一同到閱讀天地里,了解這一段慘痛的歷史吧!
拓展閱讀:《租界:“國中之國”的屈辱與消亡》、《圓明園的毀滅》、《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甲午中日戰(zhàn)爭》、《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
3、 看了這些資料,你怎么想?
師總結:中華不振啊,帝國主義國家可以隨意侵占我們的土地、掠取我們的藏寶、欺凌我們的同胞。那時候周恩來身處其中,他親眼看到自己的同胞受到了欺凌,他的感受的更強烈了。
4、 第四件事
從租界回來后,同學們常常看到周恩來一個人在沉思。他究竟在想什么呢?
過渡語:也許他還會想,難道還讓我們的中華母親繼續(xù)受這樣的屈辱嗎?也許他還會想,我們中國人看到這樣的屈辱還要再沉默
下去嗎?所以,在修身課上,當魏校長問及“諸生為什么而讀書”時,他是怎樣回答的?
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師:想想他的遠大抱負,你能再鏗鏘有力地讀一次嗎?
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四、小結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教學過程:
1、 復習生字。復述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2、 說說周恩來為什么小小年紀有遠大的志向。
3、 學習周恩來的詩:《大江歌罷掉頭東》
4、 學習10——17自然段
5、 拓展閱讀,了解中國歷史上從小立志為救國救民而奮斗中心的名人故事:《鄧稼先》、《少年鄧稼先:真希望蘋果能砸到我的頭上》、《李四光的故事》、《祖國,我終于回來了》(錢學森的故事)
6、 說一說:你是為什么而讀書?為什么有這個志向?你打算怎么做。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2、寫一寫“我為什么而讀書”
教學過程:
1、 畫概念圖,構思文章。
2、 寫作訓練。
跨越式《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 篇2
(一)教學目標
1.抓中心事件,拓展相關資料,深層體會“中華不振”。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入地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二)教學重難點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學的難點是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三)學情分析
課文所寫內(nèi)容距離學生生活比較遠,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但學生對敬愛的周總理并不陌生,所以課前著重讓學生查找有關舊中國“外國租界地“的材料,查找帝國主義侵略者如何侵略中國的資料,查找周總理為振興中華所做的貢獻的資料,課上進行交流,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
(四)課前準備
1、將舊中國東北“外國租界地”圖片、中國人民慘遭帝國主義侵略者侵略的圖片制成多媒體課件。
2、學生課前收集有關“外國租界地”、中國人民慘遭帝國主義侵略者侵略、周總理為振興中華所做貢獻的資料及名人名言。
(五)教學過程
1、直擊“中華不振”,導入新課
(1)指導讀題:請大家把目光投向大屏幕,讀一讀課文的題目——《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2)在課文中,有一個詞語和題目當中“中華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請大家快速找一找。
(3)板書“中華不振”,引導學生讀。你怎樣理解這個詞?請你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詞語的表面意思。
2、緊扣“中華不振”,整體解讀
(1)你從哪些地方讀出了“中華不振”?把它劃下來,挑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讀給大家聽!
(2)生自由讀課文,感受“中華不振”。
(3)師生相機交流相關語句,深入體會“中華不振”。
句子1:一個風和日麗的星期天,周恩來背著大伯 ,約了一個要好的同學闖進了租界。
師:讀了這個句子你有什么想說的?是呀,明明是中國人自己的地盤,卻為什么要“闖“進去,而不能光明正大地去?令人氣憤!這正是”中華不振“啊!
句子2:嘿!這一帶果真和別處大不相同:一條條街道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街道兩旁行走的大多數(shù)是黃頭發(fā)、白皮膚、大鼻子的外國人和耀武揚威的巡警。
師:此時的中國別處又是怎么樣的呢?拓展資料:1900年,英、美、德、法、俄、日、意、澳八個帝國主義國家聯(lián)合出兵進攻中國。這是侵占北京的八國聯(lián)軍。因為外國列強的侵占,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不斷加深。英、法等帝國主義國家,搶著瓜分中國這塊肥肉。由于政府的腐敗無能,全中國人民陷入了“人為刀俎 ,我為魚肉”的境地。著名皇家園林圓明園被燒毀。各帝國主義國家強行在我國沿海城市租借土地。中國人民喪失主權,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煤礦工人在把頭的監(jiān)視下勞動;纖夫在鞭子下光著膀子拉纖……
這就是“中華不振”。
句子3:他們急忙奔了過去,只見人群中有個衣衫襤褸的婦女正在哭訴著什么。一個大個子洋人則得意揚揚地站在一旁。
這句話中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兩個詞是什么,這鮮明的對比說明了什么?還有更令人義憤填膺的是什么?
句子4:這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她原指望中國的巡警局能給她撐腰,懲處這個洋人。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但是,在外國租界里,誰又敢怎么樣呢?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這一切都說明了什么?讓我們再來看一組圖片資料課件出示,教師悲情介紹:帝國主義憑借不平條約,在中國的土地上為所欲為。這是英帝國主義巡捕在上海市區(qū)無理搜查市民。
4、流淌在課文字里行間的都是——“中華不振”。指導朗讀:讓我們帶著中國人那顆沉痛的心一起讀:這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
3、立志“中華崛起”,體會情感
(1)身為中國人,親眼目睹這樣的事情,我們怎么能夠不沖動?身為中國人,親眼目睹這樣的事情,我們又怎么能夠不憤怒?但是,在當時的中國,發(fā)生這樣的事情,太平常了……
(課件出示“華人與狗不準入內(nèi)”的事例介紹。)
(2)周恩來回來以后,陷入了沉思,他會想些什么呢?請你拿出筆來寫一寫。
(3)交流。
(4)師:在修身課上聽見魏校長問同學們“為什么而讀書”,周恩來恍然大悟,聽到魏校長點他的名字,于是,周恩來站了起來,清晰而堅定地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5)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赴法留學,求得馬克思主義建立共產(chǎn)黨
★重慶談判,國共合作,取得抗戰(zhàn)勝利
★運籌帷幄,打敗國民黨反動派,建立新中國
★建設國家,發(fā)展經(jīng)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正因如此,他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愛戴,他離去時十里長街上站滿了送行的人;他贏得了世界的尊重,他逝世時,聯(lián)合國為之降半旗。
4、拓展升華總結導行
為中華之崛起當效周恩來總理,同學們,你們又是為什么而讀書呢?
5、課外延伸以內(nèi)帶外
(1)讀一讀周總理的詩句、格言。
(2)鼓勵學生課下收集有關周恩來的其他故事,或其他名人的成長故事。
跨越式《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 篇3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對話部分。
2.明確少年周恩來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原因。
3.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
【教學重難點】
重點: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難點: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少年周恩來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并不是出于一時的沖動,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這節(jié)課我們要深入課文去尋找答案。
二、 學習第一部分(1-6自然段)
12歲那年,周恩來來到沈陽,下火車時,伯父和他有一段對話。請同學們自己練一練,讀好對話。
1.學生練習對話
2.出示對話,指名讀
沒事可不要到那個地方去玩啊!(告誡)
為什么?(不解)
那是外國租界地,惹出麻煩來可就糟了,沒處說理去!(氣憤)
那又是為什么呢? (打破沙鍋問到底。追問)
為什么?中華不振啊!(無奈)
(朗讀時,注意說話的語氣。指導點撥時,提示語可以靈活穿插,或提到前面)
對話中,伯父告訴少年周恩來“中華不振”;對話中,也可見少年周恩來對這件事的關注。
3.不僅如此,他還始終忘不了,經(jīng)常想:(出示)
“租界地是什么樣的?為什么中國人不能去那兒,而外國人卻可以住在那里?這不是中國的土地嗎……”
(1)指名讀。明確對話與心里想的話在朗讀時語氣是不同的。他疑惑不解——一直想不通,自言自語。
(2)設計引讀:
周恩來始終忘不了大伯接他時說的話,經(jīng)常想:(指名讀)
周恩來一次又一次地想:(齊讀)
少年周恩來在疑惑中不斷地追問和思考:(齊讀)
三、 學習第二部分(7--9自然段)
周恩來闖進租界,哪些地方讓他體會到“中華不振”呢?,
請你用心讀課文7、8自然段,作上記號。
1、 交流:
①嘿!這一帶果真和別處大不相同:一條條街道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街道兩旁行走的大多是黃頭發(fā),白皮膚,大鼻子的外國人和耀武揚威的巡警。(疑惑)
(洋人在中國的土地上逍遙、玩樂。巡警狗仗人勢,做洋人的走狗。)
②衣衫襤褸的婦女哭訴洋人 軋死自己的親人。(同情)
從婦女的外貌和行為寫出她的可憐、窮苦。(當時,大多數(shù)中國的百姓都是衣衫襤褸的)
③肇事的洋人得意揚揚地站在一旁。(憤怒)
想象:洋人當時的神態(tài)、動作、心理。
(洋人一點也不為自己的過失而心存內(nèi)疚或驚慌。在他看來,軋死中國人是不需要負責的,是無關緊要的。中國人倍受帝國主義的欺凌。)
④她原指望中國的巡警局能給她撐腰,懲處這個洋人。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可悲)
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于情于理,巡警局應該懲處肇事的洋人。可是,他們……
這正驗證伯父說的“沒處說理去”。)
⑤圍觀的中國人緊握著拳頭。但是,在外國租界里,誰又敢怎么樣呢?——理解反問句(誰也不敢怎么樣。)
(緊握著拳頭——憤怒,不敢怎么樣——無奈。敢怒不敢言)
這一切,都源于“中華不振”。周恩來看了內(nèi)心很不平靜……(憤怒、同情、傷心……于是回來后他一直在沉思。他究竟在想什么。
四、學習第三部分(第10-17自然段)
1.自由讀課文,找答案。
答案: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中國人要想不受帝國主義的欺凌,就要振興中華,讀書就要以此為目標。
(周恩來立志:為了振興中華而讀書。他的志向多么遠大啊!)
2.訓練對話朗讀
①指名讀同學們的話,與周恩來對比——理解“抱負”、“胸懷”。
(同學們讀書都是為了滿足個人的生活需要;而周恩來把個人的學習同民族的振興聯(lián)系起來。他說:“只有國家獨立富強了,個人才有前途!”他的胸懷是多么博大寬廣啊!)
②引讀周恩來的話。
1.他決心拯救這個積貧積弱的舊中國,立志(讀<選兩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2.這簡短的九個字在周恩來的心中重復了無數(shù)次。因此,當校長提問時,他清晰而堅定地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女生)
3.這九個字是他今后的學習的動力,因此他鏗鏘有力地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男生)
4. 這九個字是他一生信守的諾言啊!齊讀
5. 這九個字更是他終生為之奮斗的目標啊!齊讀
(讀出周恩來的堅定。讀出周恩來遠大的抱負和博大的胸懷。)
③引讀校長的話
第一次,周恩來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了為之一振!他怎么也沒想到,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負和胸懷!
第二次,周恩來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激動地喝彩:
“好哇!為中華之崛起!有志者當效周生啊!”(指導讀通)
(好哇!為了中華的振興!有志氣的大應該向周恩來學習啊!)
再次讀好“好哇!為中華之崛起!有志者當效周生啊!”(讀好)
④合作分角色朗讀
五、閱讀鏈接
周恩來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他也一直朝著這個志向而努力。在東渡日本留學前夕,他寫下了一首抒發(fā)救國抱負的著名詩篇:
大江歌罷掉頭東,
邃密群科濟世窮。
面壁十年圖破壁,
難酬蹈海亦英雄。
1. 指名讀詩。
2. 理解詩歌的意思。
我東渡日本,精細地研究各種科學來拯救貧窮落后的舊中國。我刻苦鉆研學業(yè),學成拯救祖國的本領后,要為祖國和人民做一番大事業(yè)。即使理想無法實現(xiàn),像陳天華那樣投海殉國也是英雄。
3.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六、課堂總結
學了課文,對你有什么啟發(fā),或有什么收獲,或還有什么疑惑呢?
有疑惑,書會讀得更多;有啟發(fā)、有收獲,書會讀得更好!
讓我們以偉大的周恩來總理為榜樣,沿著偉人的足跡走下去,為中華之騰飛而讀書吧!
課堂反思:
這次的設計在大環(huán)節(jié)上與前次大同小異,關鍵是在細節(jié)上的修改。特別是在實施的過程中,我把學生在交流周恩來在租界看到的內(nèi)容時提煉成板書:婦女 哭訴;洋人 得意揚揚;巡警訓斥;圍觀的中國人 敢怒不敢言。這樣在這部分內(nèi)容的教學上,思路清晰了很多。不過據(jù)聽課老師的反映,這堂課與第一課時的聯(lián)系還不是很緊密,導入有點突然。指導過程中的朗讀訓練還不夠。于是,我又進入了細節(jié)的雕琢時期。
跨越式《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 篇4
一、說教材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是一篇精讀課文。本文采用倒敘的方式講述了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魏校長提出“你們?yōu)槭裁炊x書?”,周生的回答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少年的他有這樣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是因為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里受洋人欺凌都無處說理,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
二、說教學目標。
1、認識11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胸懷、疑惑、訓斥、屈辱”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入地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三、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四、說教法學法。
“教有多法,但無定法”,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統(tǒng)一,在本課中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朗讀感悟法、討論法和多媒體輔助法進行教學,從而讓生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課激趣。
1.以談論自己成長中的故事為題,引入少年周恩來的成長故事,揭示課題,板書課題。
2.指導學生學習課題中的“崛”字。通過查字典理解“崛起”及“崛”的意思。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生讀課文,邊讀邊思考:本文圍繞著少年周恩來寫了哪幾件事?并找出相關段落。引導生以“地點、人物、事件”為線索進行概括,通過生生交流,師生互動,理清課文結構,明確:本文圍繞著少年周恩來寫了三件事。
1.周恩來在修身課上,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1—9)
2.周恩來來到沈陽,與伯父的對話。(10—14)
3.周恩來在租界里親眼目睹婦女受人欺凌卻無處說理。(15—17)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置,讓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整體感知,把握課文結構,理清課文思路】
(三)精讀課文,感受少年周恩來博大的胸懷和遠大的志向。
共四個部分來教學
1.課文第一部分,引導學生體會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的抱負和胸懷。“有位同學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到“那位同學站了起來,清晰而堅定地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什么而讀書?”同學們各有想法,而這位同學的回答卻讓魏校長為之一振。教學時,引導學生抓住“所有所思”“堅定”這些詞語,試想這位學生的回答絕不是出于一時沖動,而是在此之前經(jīng)過了認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遠大志向,他的志向異常堅定,以后也不會有絲毫動搖。推想一下周恩來一個人在沉思什么,讓學生談一談或?qū)懸粚懽约焊惺艿降纳倌曛芏鱽淼膬?nèi)心世界。
2.課文的第二部分,用指導有感情朗讀的方法引導學生體會。如,在讀周恩來與伯父的對話時,“那不是我們中國的地方嗎?為什么不能去呢?”要讀出不解和追問的語氣,體會周恩來對這些事情的關注和思考。
3.第三部分,周恩來親眼見到中國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這是他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個遠大志向的直接導火索,這件事不但使他真正體會到了“中華不振”的含義,而且引發(fā)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漸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課文中的情景。如,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當時那位婦女是怎樣哭訴的,那個中國巡警又是怎樣訓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會說些什么?再讓學生談一談作為中國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還可以讓學生結合課前搜集的有關資料,體會當時我國貧窮落后、遭受帝國主義列強侵略的社會現(xiàn)實,更加深刻地理解“中華不振”的具體含義,體會周恩來當時的心理感受。
4.引導學生在對比中理解,思考周恩來讀書的目的與其他同學讀書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使學生體會到,為家父、明理、為光耀門楣而讀書,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則是把個人的學習與民族的振興聯(lián)系起來。在
這樣的對比中,使學生感受到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抱負。
(四)拓展延伸,升華情感。
讓學生談談課文哪些部分給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暢談自己讀文后的感受;可以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想想自己讀書是為了什么,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認識,升華情感。(通過交流,讓生明白,人不能僅為自己活著,應該活得更有意義,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明確遠大的方向。)
跨越式《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能抓住重點詞句、發(fā)揮想象,揣摩人物內(nèi)心世界。
2、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3、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
閱讀體會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
2、難點:
了解當時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通過上節(jié)課的的學習,我們了解到了周恩來剛到沈陽時,伯父就告訴他沒事不要到租界去玩,可好奇周恩來想知道為什么,于是伯父告訴他──打開書,自己讀讀伯父的話,伯父告訴他這是為什么啊?
板書:
中華不振
二、研讀“中華不振”
1、為了解開這個疑惑,周恩來闖進租界,哪些地方讓他看到了“中華不振”呢?請你用心讀課文7、8自然段,作上記號。
2、交流反饋:
⑴ 他們急忙奔了過去,只見人群中有個衣衫襤褸的婦女正在哭訴著什么,一個大個子洋人則得意揚揚地站在一旁。
通過哭訴著、得意揚揚的對比描寫體會中華不振。體會得意洋洋。這位洋人在什么情況下得意洋洋?
句式練習:這位軋死了中國人的洋人不但不( )反而( )。
用表情來演示一下這位洋人當時的神態(tài)。你看到的是一個怎樣的洋人?
為什么敢得意洋洋?
從當時婦女的穿著“衣衫襤褸”體會中國當時的落后、人民生活的困難,體會中華不振。
周恩來看到后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朗讀體會。
板書:
哭訴 得意洋洋
⑵ 一問才知道,這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她原指望中國的巡警局能給他撐腰,懲處這個洋人。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
通過“不但不…反而…”這組詞語體會中國巡警仗勢欺人、欺壓百姓,對中國人的生命漠不關心,感受中華不振。
巡警局本該怎樣做?你為什么認為要這樣做?
換詞體會:“訓斥”能改成“批評”嗎?
想像:巡警局是怎樣訓斥的?注意語氣和神態(tài)。那這些巡警又是怎樣對待這位洋人的呢?
聽了這幾位巡警的訓斥,你現(xiàn)在最想說什么?能把這種心情融入到朗讀之中嗎?朗讀體會。
小結:本該為民服務的中國巡警卻成了洋人的走狗,真是中華不振啊!
⑶ 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但是,在外國租界里,誰又敢怎么樣呢?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
從“只能”、“誰又敢怎么樣呢?”看出在中國的土地上,中國人都沒有能力去反抗,也不敢反抗,體會國人的無奈和懦弱,以便感受中華不振。
這些圍觀的中國人應該怎樣做?為什么不這樣做?朗讀:讀出無奈。
3、導讀:
這位被洋人軋死的婦女的親人可能是他活潑可愛的孩子,她心如刀絞,可這位洋人竟然還──生讀。
(得意洋洋。)
可能是他相依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絕,可這些中國巡警不但不安慰,還要她對她進行──生讀。
(訓斥。)
可能是他白發(fā)蒼蒼的母親,她心都碎了,可這些圍觀的中國人卻只能──生讀。
(敢怒不敢言。)
4、補充資料:
⑴ 是的!中華不振啊!!!身為中國人,親眼目睹這樣的事情我們怎能不義憤填膺?其實,發(fā)生這樣的事情,在當時落后的舊中國,哪里只是這一件,兩件啊──學生看資料。
⑵ 交流感受。
三、研讀立志
1、周恩來看了內(nèi)心也很不平靜,從租界回來后一直在沉思。你知道他究竟在想什么嗎?默讀課文11~17自然段。
2、提筆寫話。周恩來在沉思些什么?
3、交流。
4、引讀周恩來的話:
引:(他決心拯救這個貧窮的舊中國,立志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生齊讀。
引:(這簡短的九個字在周恩來的心中重復了無數(shù)次。因此,當校長提問時他清晰而堅定地回答:)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女生讀:
引:(這九個字是他今后的學習的動力,因此當校長再次詢問時他鏗鏘有力地回答:)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男生讀:
5、看圖感受:
(這九個字是他一生信守的諾言啊!)出示一組圖片:教師講述。
圖一:這是青年時期的周恩來,在法國勤工儉學,之后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
圖二:這是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時期的周恩來。
圖三: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的周恩來,他在視察煤礦,一心建設國家,發(fā)展經(jīng)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圖四:這是身患癌癥晚期的周恩來,他在第四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抱病作《政府工作報告》,重申我國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的宏偉目標。
正因如此,他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愛戴,他離去時十里長街上站滿了送行的人;他贏得了世界的尊重,他逝世時,聯(lián)合國為之降半旗。
小結。
這是為什么?就是因為周恩來從小就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四、課外延伸
正因為有了像周恩來這樣的一代領導人的努力,如今的中國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帝國主義再也不敢欺凌我們,那我們又是為什么而讀書呢?
【板書】
婦女 哭訴
中華不振 洋人 得意洋洋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巡警 訓斥
中國人 敢怒不敢言
跨越式《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入了解周恩來樹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一遠大志向的心路歷程。養(yǎng)成理解、感悟、朗讀和收集資料的能力。
2、通過課前收集的資料,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
3、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教學流程】
一、檢查預習,導入課文
1、今天我們來學習《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齊讀課題;
2、檢查生字詞語:
抽學生個別讀—反饋—正音—齊讀一遍
讀課文的檢查(不查)。
3、通過預習,同學們知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句話是周恩來幾歲的時候說的?你知道,周恩來為什么會立下這樣的誓言嗎?
生:因為,他體會到“中華不振”。
二、研讀課文
1、學習課文第二部分:
哪些地方使周恩來體會到了“中華不振”?
自由讀第7、8自然段,劃出有關的句子,讀一讀,想一想。
師:哪些地方使周恩來體會到了“中華不振”?
⑴ 一條條街道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街道兩旁行走的大多是黃頭發(fā)、白皮膚、大鼻子的外國人和耀武揚威的巡警。
誰來讀一讀?
(洋人在中國的土地上逍遙、玩樂。巡警狗仗人勢,做洋人的走狗。)
師:年少的周恩來不知道租界是怎樣的,那看了這段文字描述后你知道了嗎?出示租界資料。
(課件出示,適當講解。)
看完圖片之后教師引讀。加上“然而,可是,但是”等關聯(lián)詞引讀。
師:同學們,列強瓜分我國土,強占城市中的黃金地段美其名曰“租界”就因為中華不振呀!
師:在租界里看到的一件事讓周恩來周恩來真正體會到了“中華不振”。
⑵ 學生反饋在租界里看見的事情:
師:是的,這件事情使周恩來深刻感受到中華不振。
出示:
正當周恩來和同學左顧右盼時,忽然發(fā)現(xiàn)巡警局門前圍著一群人,正大聲吵嚷著什么。他們急忙奔過去,只見人群中有個衣衫襤褸的婦女正在哭訴著什么,一個大個子洋人則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一問才知道,這位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她原指望中國的巡警局能給她撐腰,懲處這個洋人。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但是,在外國租界里,誰又敢怎么樣呢?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這時周恩來才真正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
師:這是一件什么事?軋死。
那么同學們,課文中哪些句子或者是哪個詞語的描述,讓你也和周恩來一樣深深感受到中華不振呢?
⑶ 根據(jù)學生反饋展示:
① 生:我從這位中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她原指望中國的巡警局能給她撐腰,懲處這個洋人。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體會到中華不振,因為中國的巡警局不給他撐腰,還訓斥他。
課件出示:
這位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她原指望中國的巡警局能給她撐腰,懲處這個洋人。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
中國婦女本來以為巡警局會如何給她“撐腰”?
生:她原本以為巡警局會把洋人抓起來,繩之以法,讓他坐牢,讓他賠償損失……
師:可是結果呢?
那現(xiàn)在,面對這樣意外的結局,你還有什么話想說?
生:政府軟弱無能,官僚賣國求榮,老百姓的性命就像一根草似的──中華不振啊!
把你的感受通過朗讀表現(xiàn)出來!
② 我從“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但是,在外國租界里,誰又敢怎么樣呢?”感受到中華不振,因為,雖然圍觀的中國人緊握拳頭,心里很憤怒,可是卻不敢怎么樣,只是敢怒不敢言。
出示:
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但是,在外國租界里,誰又敢怎么樣呢?
師:他們?yōu)槭裁床桓以趺礃??
(你用拳頭,人家會用槍炮打你,科技落后!)
中國人誰都不敢怎么樣,那么到底誰敢怎么樣?
洋人,洋人敢用汽車撞死中國人,還在一旁得意揚揚!
(他們根本就沒有把中國人看在眼里,軋死一個中國人跟軋死一條小蟲一樣簡單,也許只是好玩而已。)
所以,你感受到,他們緊握著的僅僅是拳頭嗎?不,還緊握著無奈,(讀一讀)緊握著痛苦,(讀一讀)緊握著屈辱(讀一讀)……
再讀一讀。
⑷ 師:看到這一切,周恩來才真正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讀到這里,你體會到“中華不振”的含義了嗎?
“中華不振”就是:繁華的地方卻不屬于自己;圍觀的中國人敢怒卻不敢言的憤慨……
“中華不振”就是:中國貧窮落后,政府軟弱無能,官僚賣國求榮,
“中華不振”就是:科技落后,任人宰割;百姓命如草芥,
“中華不振”就是:中國巡警的狐假虎威,麻木不仁,奴顏媚骨,中國的巡警卻不為自己人撐腰而當洋人走狗的可悲;
“中華不振”就是:外國人可以在我們的土地上橫行霸道!為所欲為;租界里軋死中國人卻得意洋洋的外國人的可惡嘴臉
“中華不振”就是:衣衫襤褸的婦女在自己的土地上有冤無處訴的凄慘;
……
師:從租界回來以后,同學們常常看見周恩來一個人在沉思,誰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同學們,請好好讀讀課文的9~17自然段,聯(lián)系上下文想想周恩來在沉思什么,然后把它寫下來。
(預設)周恩來在沉思:
① 怎么樣才能把帝國主義侵略者趕出去,把被帝國主義侵略者占領去的領土要回來?我要好好讀書,一定會找到好辦法的;
② 中國有這么大的領土,有這么多的人,如果大家都團結起來,覺醒過來,中國人要幫中國人,那么,洋人就不會這樣得意妄為了;
③ 洋人之所以要欺負我們,就是因為我們國家落后,要想辦法使我們的科技發(fā)達起來,讓中國富強起來,只有這樣才能讓外國人瞧得起我們;
④ 中國人要想不受帝國主義欺凌,就要振興中華。讀書就要以此為目標。
……于是周恩來就在沉思:理解“沉思”。
(靜下心來,反復,一次又一次。)
2、學習課文第三部分:
師:是呀,少年周恩來在那時就已經(jīng)認識到,中國人要想不受帝國主義的欺凌,就要振興中華,讀書就要以此為目標。
修身課上,魏老師提出了諸生為什么而讀書這個問題的時候:
他(清晰而堅定)的說:“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校長聽了為之一振!為什么?其他同學讀書都是為了滿足個人的生活需要;而周恩來把個人的學習同民族的振興聯(lián)系起來。
他(鏗鏘有力)的重復:“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3、課堂小結:
引讀:正是這鏗鏘有力的誓言,伴隨著周恩來走過光輝的一生,使他成為中國人民世世代代懷念的好總理。讓我們以偉大的周總理為榜樣,沿著偉人的足跡走下去,為中華之騰飛而讀書吧!
他怎么也沒想到,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負和胸懷!
【板書設計】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沉思
中華不振 振興中華
跨越式《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 篇7
一、 導入
1. 在一次修身課上,當魏校長問大家為什么而讀書時,周恩來是怎么回答的?
指名學生回答。將學生的回答寫在黑板上。
板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2.在課文中,有一個詞語和“中華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請同學們到課文中去找一找,劃出來。
指名學生回答。
板書:中華不振
二、研讀“中華不振”
(一)理解詞語的表面意思
你怎樣理解這個詞?請你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詞語的表面意思。
(二)扣“中華不振”,感受國家的落后,人民飽受欺凌。
周恩來闖進租界,哪些地方讓他看到了“中華不振”呢?請你用心讀課文7、8自然段,作上記號。
重點交流:
⒈ 嘿!這一帶果真和別處大不相同:一條條街道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街道兩旁行走的大多數(shù)是黃頭發(fā)、白皮膚、大鼻子的外國人和耀武揚威的巡警。
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中華不振”?你可以抓句子中的詞語來談讀后的體會。
提示:大不相同
(1)你讀出了哪些不相同?
提示:燈紅酒綠,熱鬧非凡――中國的別處會怎樣呢?
耀武揚威――本該為民服務
外國人多――把租界當成了自己的國家
(2)看到這樣的場面,年幼的周恩來會怎么想?
讓學生說想法時讀句子,讀出學生自己的感受。
(3)小結:是的,貧窮的中國土地上有一處繁華之地,但這繁華不屬于中國!中華不振啊!
⒉ 他們急忙奔了過去,只見人群中有個衣衫襤褸的婦女正在哭訴著什么,一個大個子洋人則得意揚揚地站在一旁。
(1)指名說體會
(2)從當時婦女的穿著“衣衫襤褸” 初步感受人民生活的困難,體會中華不振。
(3)這里有一組對比十分強烈的詞,你找出來了嗎?
提示:通過哭訴著、得意揚揚的對比描寫體會中華不振。
(3)你知道婦女可能在哭訴什么?
◆親人的無辜慘死――被軋死(聯(lián)系下文中句子)(出示下句“這位……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圍觀的中國人緊握著拳頭。但是,在外國租界里,誰又敢怎么樣呢?”)
◆洋人的慘無人道(抓得意洋洋,他憑什么得意洋洋?他有理由得意洋洋嗎?――中華不振!)
◆巡警的狗仗人勢(抓“不但不…反而…” 體會中國巡警仗勢欺人、欺壓百姓,對中國人的生命漠不關心,感受中華不振。
◆正義得不到伸張(“誰又敢怎么樣呢?” “誰又敢怎么樣呢?”是什么意思?你知道為什么人民不敢怎樣嗎?
注意:以上學生談到一處就結合朗讀訓練。
這位婦女的親人可能是他活潑可愛的孩子,她心如刀絞,讀----(生1)
這位婦女的親人可能是他相依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絕,讀----(生2)
這位婦女的親人可能是他白發(fā)蒼蒼的母親,她心都碎了,讀----(生3)
3、這樣的事僅僅就在那天發(fā)生嗎?僅僅是偶然嗎?同學們不要憑空猜想,作者把用自己的筆墨,用泣血的文字在告訴大家,讀讀課文,你能發(fā)現(xiàn)嗎?
(1)“沒事可不要到那個地方去玩啊!” 現(xiàn)在你知道那是一個怎樣的地方了嗎?
(2)在正義得不到伸張時,善良的中國人用自己的行動表達了內(nèi)心的憤怒與無奈,你發(fā)現(xiàn)了那充滿憤怒卻又滿帶無奈的動作了嗎?
提示:緊握拳頭
4、其實當周恩來剛到這里的時候伯父就告訴他沒處說理去呀,同學們現(xiàn)在你們能體會到伯父當時的心情了嗎?進入角色體會著讀讀當時他們的對話,想一想應該怎么來讀。
伯父指著一片繁華、熱鬧的地方,對他說:“沒事可不要到那個地方去呀!”
“為什么?”周恩來不解地問。
伯父對他說:“那是外國租界地,惹出麻煩來可就糟了,沒處說理去!”
“那又是為什么呢?”周恩來打破沙鍋問到底。
“為什么?中華不振啊!”伯父嘆了口氣,沒有再說什么。
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為(指板書,讓生齊答――中華不振!)是的!中華不振啊!身為中國人,親眼目睹這樣的事情我們怎能不義憤填膺、群情激憤?發(fā)生這樣的事情,在當時的中國,哪里只是這一件,兩件啊——
(1)在舊中國的土地上,每天都在上演這樣的事,面對這一件件、一樁樁的不平等事件,你都想到了什么?
請寫下來
(2)交流學生的感受。學生說時,老師提煉,用一句話激情并肯定學生的想法。
同學們,這一切的一切到底是為什么啊?!
(3)小結:婦女的哭訴;洋人的得意揚揚;巡警的訓斥;圍觀中國人的敢怒不敢言。這一切,都源于“中華不振”。周恩來看了內(nèi)心很不平靜……憤怒、同情、悲哀、傷心……于是回來后他一直在沉思。他究竟在想什么。你知道他在想什么嗎?
三、立志 第三部分(第10-17自然段)
1.自由讀課文,找答案。
中國人要想不受帝國主義的欺凌,就要振興中華,讀書就要以此為目標。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引讀周恩來的話。
他決心拯救這個積貧積弱的舊中國,立志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這簡短的九個字在周恩來的心中重復了無數(shù)次。因此,當校長提問時,他清晰而堅定地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女生讀)
2.這九個字是他今后的學習的動力,因此他鏗鏘有力地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男生讀)
3. 這九個字是他一生信守的諾言啊!齊讀
4. 這九個字更是他終生為之奮斗的目標啊!齊讀
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正因如此,他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愛戴,他離去時十里長街上站滿了送行的人;他贏得了世界的尊重,他逝世時,聯(lián)合國為之降半旗。
四、總結
1.那今天,你們將為什么而讀書呢?
學生自由表達,師相機鼓勵,引導結合中國現(xiàn)狀。
2.大家都清楚,我國還是一個發(fā)展中的國家。人均收入,綜合國力跟發(fā)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距離。“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應當成為我們共同的理想。然而,中華之崛起,民族的強大,光靠理想是不夠的,要科技,要文化,要一大批掌握了一定科學技術的建設者,作為跨世紀的新一代,我們應當刻苦學習,為真正實現(xiàn)中華之崛起而奮斗。
3.你們能做到嗎?
學生齊回答:能。
4.你們能一生為之努力嗎?
學生齊回答:能。
5.讓我們以偉大的周恩來總理為榜樣,沿著偉人的足跡走下去,為中華之騰飛而讀書吧!老師期待著。
跨越式《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 篇8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八個生字,會寫十二個字。正確讀寫“帝國主義、伯父、模范、風和日麗、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耀武揚威、巡警、吵嚷、得意揚揚、懲處、抱負、胸懷、喝彩、振興中華”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理解內(nèi)容,深入地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周恩來的所見、所聞,體會并揣摩人物內(nèi)心的想法。
3.練習朗讀課文。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周恩來的所見、所聞,體會并揣摩人物內(nèi)心的想法。
教學難點:
1.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周恩來的所見、所聞,體會并揣摩人物內(nèi)心的想法。
三、教學策略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xiàn)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文章結構嚴謹,層次清晰。各層次之間過渡自然,層層推進。教學時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一是讓學生了解周恩來立志為振興中華而讀書的志向引發(fā)學生思考自己讀書的目的,激勵學生將自己的學習生活與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大業(yè)聯(lián)系在一起,二是引導學生繼續(xù)學習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注重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即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從感知、理解、積累、運用等語言實踐的過程中都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在自足感悟的基礎上有序地展開。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整體感知
1.齊讀課題。
2.請同學們快速讀課文的一至六自然段,邊讀邊思考:面對著繁華、熱鬧的租界地,面對著大伯含糊不清的話語,使他產(chǎn)生了哪些疑問?讀出相關的語句。
出示課件:
租界地是什么樣的?為什么中國人不能去那兒,而外國人卻可以住在那里?這不是中國的土地嗎……
3.只有十二歲的周恩來在聽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后提出了這么多的疑問。而“中華不振”這個詞語在課文中多次出現(xiàn),看來這個詞語一定很重要,那么中華不振是什么意思呢?
出示課件:
振:①搖動,揮動;②奮起,興起; ③救; ④振動。
【設計意圖】用指導有感情朗讀的方法引導學生體會出周恩來在疑問中不斷地追問和思考,感受周恩來博大的胸懷和遠大的志向。
(二)深入學習,品讀感悟
1.默讀課文的七、八自然段,那周恩來是從哪兒看出了中華不振的呢?畫出相關的語句并做簡單批注。
出示課件:
認真默讀課文的七、八自然段:
周恩來是從哪兒看出中華不振呢?用曲線畫出相關的語句并將你的感受寫在旁邊。
有感情地讀讀這些語句。
2.全班交流感受。
(1)這一帶果真和別處大不相同:一條條街道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街道兩旁行走的大多是黃頭發(fā)、白皮膚、大鼻子的外國人和耀武揚威的巡警。
“這一帶”和“別處”分別指的是哪里啊?
【設計意圖】通過比較,讓學生把感受充分地交流。
(2)而正當周恩來和同學左顧右盼時,突然發(fā)現(xiàn)有個中國婦女正在哭泣,而旁邊站著一個大個子洋人,一問才知道這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下面請同學邊讀原文內(nèi)容邊填空。
出示課件:
她原指望( )。誰知( ),反而( )。( )。但是,( ),( )?只能( )。
再讀讀你們剛才填空的內(nèi)容,就這些內(nèi)容你們會產(chǎn)生怎樣的疑問呢?
將我們體會到的周恩來的感受通過讀表現(xiàn)出來。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質(zhì)疑能力,借助課前查找的資料,學習運用資料理解課文內(nèi)容談感受。
3.總結學法。
通過讀七、八自然段,我們抓住了周恩來的所見、所聞,體會并揣摩他的想法。這是一種很好的讀書方法,在后面的學習中還要用到這樣的方法。之前我們了解了中華不振的字面意思,現(xiàn)在也正是這種方法讓我們和周恩來一樣明白了“中華不振”的真正含義。
教師導語一:當時,中華大地民不聊生,可在這租界地里……
出示課件:(學生齊讀)
一條條街道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街道兩旁行走的大多是黃頭發(fā)、白皮膚、大鼻子的外國人和耀武揚威的巡警。
教師導語二:同學們,在租界地里,我們中國人的遭遇是多么的可憐可悲啊……
出示課件:(學生齊讀)
她原指望中國的巡警局能給她撐腰,懲處這個洋人。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但是,在外國租界里,誰又敢怎么樣呢?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
4.師生對讀課文第九自然段。
師:當魏校長問大家為什么而讀書時,有的同學說
生:為明理而讀書。
師:有的說──
生:為做官而讀書。
師:也有的說──
生:為掙錢而讀書,為吃飯而讀書。
師:而周恩來卻說──
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師:同學們發(fā)言的場景周恩來看在了眼里,發(fā)言時說的話他聽在耳中。而他卻一直靜靜地坐在那里,沒有搶著發(fā)言。就還有我們剛剛學到的讀書方法猜猜周恩來在想些什么嗎?你們可以結合上下文或資料來試想,然后把它寫在紙上。
出示課件:
周恩來一直靜靜地坐在那里,沒有搶著發(fā)言。他在想:______________。
周恩來此時不僅是他回答的語氣是清晰而堅定的,更是他經(jīng)過沉思后做出的決定和他遠大的志向與抱負,同樣是清晰而又堅定。他不但是這樣說的,他的一生也是這樣做的。
(三)總結全文,感情升華
是啊!周恩來就是這樣一個有著遠大志向的人,他的一生都在為這個遠大的志向而努力奮斗。
出示課件:介紹周恩來的生平事跡。
周恩來的一生不但是這些說的,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當他聽到中華不振時想到的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他在思考中產(chǎn)生了問題。當他看到我們中國人倍受欺凌時他想到的還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正因為他想到的是振興中華,不再讓中國人受欺負,所以才說出了這震撼人心的一句話,讓我們帶著感受再來齊讀課題。
(四)布置作業(y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請你將周恩來為振興中華而讀書的感人故事講給身邊的人聽。
【設計意圖】積累語言,學習寫法。
跨越式《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 篇9
〖片段一〗
師:是什么原因使周恩來闖入了租界?
(學生閱讀課文1~7自然段。)
生:是伯父說的話“沒事可不要到那個地方去玩阿!”
生:是周恩來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好奇心:租界地是什么樣的?
生:是伯父說的“中華不振阿!”
生:是周恩來干任何事都喜歡思考的性格:為什么中國人都不能到那兒去,而外國人卻可以住在那里?這不是中國的土地嗎?
師:同學們都很會讀書,讀得很仔細,也很善于思考。誰能說說你從少年周恩來身上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我發(fā)現(xiàn)他從小就有好奇心。
生:發(fā)現(xiàn)他很喜歡思考。
生:我發(fā)現(xiàn)他很大膽。
師:我們從少年周恩來身上受到了什么啟示?
生:凡事都要問個為什么?
生:要勤于思考,親自去弄清原因。
生:我也要像周恩來那樣,決不放過任何一個疑難問題。
〖教學反思〗
教育無痕。俗話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學生閱讀課文,通過人物對話建立起人物印象,通過對照文中人物的品質(zhì)來同化自己,實現(xiàn)有意義的閱讀。在教學中教師始終處于一個引導位置,而學生卻不斷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邊讀邊思,完成自我學習,獲得知識的過程。達到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這一教學目標。真正做到葉圣陶先生所說的“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學會做人”。
〖片段二〗
師:請同學們閱讀8、9自然段,周恩來闖進了租界后,看到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用精練的語句加以概括。
生:周恩來看到租界果真和別處大不相同:街道燈紅酒綠,熱鬧非凡;外國行人膚色各異;中國巡警耀武揚威。
生:還看到了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親人的衣衫襤褸的中國婦女受到中國巡警的訓斥,而肇事的洋人卻在一旁得意洋洋的情景。
生:周恩來想起了伯父說的“中華不振”,也真正體會了它含義。
師:“中華不振”的真正含義是什么呢?
生:中國巡警自己把自己不當人。
生:中國巡警把同胞不當人。
生:中國巡警把洋人當人,把同胞不當人。失掉自尊。
生:中國貧窮、落后。
師:是啊,落后就要挨打。
師:文中寫道: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這一句話說明了什么?
生:說明大部分中國人對那些沒有志氣的中國人是恨之入骨的。
生:說明圍觀的中國人也在暗暗發(fā)誓:我們要報仇!
生:說明圍觀的中國人都是愛國的,都是有志氣和有自尊的。
師:這時的周恩來又想到了什么呢?
(學生閱讀10~17自然段。)
生:周恩來想到了一定要好好讀書,把這些洋人趕出租界。
生:周恩來想到了一定要振興中華。
生:周恩來想到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師:讓我們一起用同樣清晰而堅定的聲音朗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一句話吧。
〖教學反思〗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文道結合,對學生進行有機的德育滲透,是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幼小的心靈里,少年周恩來聽到了,感受到了“中華不振”給民族帶來的屈辱。 那么我們的學生也應與文本互通心靈的靈動世界,他們也在一次感受主人公的身臨其境中,心靈一次又一次受觸動,他們與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終于也情不自禁地發(fā)出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呼聲,這種感情是不請自到的。因此,相機激勵學生滿懷激情而又情不自禁地呼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就水到渠成的。
跨越式《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帝國主義、伯父、模范、風和日麗、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耀武揚威、巡警、吵嚷、得意揚揚、懲處、抱負、胸懷、喝彩、振興中華”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入地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一、揭題導入
1、我們一起來讀一句名言,出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知道這句話是誰說的嗎?對, 他,就是把畢生獻給祖國和人民的一代偉人——周恩來總理。(出示周總理的照片)
周總理從小志氣高,在 12 歲時,就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板書課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齊讀
這是他一生信守的諾言,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這也是他終生奮斗的目標,請大家再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2、質(zhì)疑課題:讀了課題,你有什么疑問嗎?(為什么會立下這樣的志向?)
二、自主學習
1、學生讀書,讀會生字詞語,思考問題
2、檢查:一組一組出示
帝國主義列強 租界(介紹背景理解)
衣衫襤褸 耀武揚威(當你讀到衣衫襤褸的時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鏗鏘有力(通過讀來理解)
懲處(放在句子中讀)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tòng)。
3、讀完了課文,剛才的問題:是什么讓周恩來產(chǎn)生了這樣的想法?解決了嗎?引導學生回答:中華不振,板書“中華不振”齊讀。
三、交流點撥
1、正因為中華不振,所以周恩來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哪些地方寫了中華不振呢?請同學默讀課文,凡是能表現(xiàn)中華不振的地方就畫下來。
2、交流:指名回答。老師隨時小結點撥
同學們,流淌在課文字里行間的都是——中華不振啊。
是啊,“中華不振”!這一幕幕都發(fā)生在哪里呢?租界。就讓我們走近租界去看看這是一個怎樣的地方?
出示第七自然段齊讀。
這就是租界,這就是繁華熱鬧的租界,這就是不允許中國人隨便進入的租界。
4、 讀課文第八自然段,讓我們?nèi)タ纯窗l(fā)生在租界中驚心的一幕吧。
出示課文,學生站起來讀課文。
(1)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領讀:這個婦女的親人——她原指望——誰知——反而——
被軋死的可能是婦女的是她活潑可愛——的孩子,她心如刀絞。指名讀
被軋死的可能是婦女的相依為命的——丈夫,她泣不成聲。指名讀
被軋死的可能是婦女的-白發(fā)蒼蒼的——母親,她悲痛欲絕。指名讀
(2)面對這么不幸的婦女,按理說,巡警該怎么做?
(3)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
5、親人被軋死,卻遭到訓斥。你能體會她的心情嗎?帶著你的感受讀讀這句話。指名讀
除了可憐的婦女,可恨的洋人,可惡的中國巡警,你還看到了哪些人?
(2)圍觀的中國人為什么緊握拳頭?
師生緊握拳頭讀:中國人緊握拳頭,想干什么?出示“懲處”
5、 該不該懲處?想不想懲處?敢不敢懲處?
但是在外國租借里,誰有敢怎么樣呢?變成陳述句
四、深入感悟
1、這就是租界,這就是外國人燈紅酒綠的租界,這就是中國人無處說理的租界。
2、教師小結,強化感悟。同學們,為什么洋人軋死了中國人還得意揚揚?為什么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婦女訓斥了一通?為什么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卻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這一切,都是因為──(中華不振)
從租界回來,常常看到周恩來一個人在沉思,他會沉思些什么呢?學生沉思——指名回答。
3、當他親眼目睹了租界發(fā)生的一切后,內(nèi)心再也不平靜,他決心拯救這個貧窮的舊中國,立志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生齊讀
4、這簡短的九個字在周恩來的心中重復了無數(shù)次。因此,當校長提問時他清晰而堅定地回答: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6、這九個字是他今后的學習的動力,因此當校長再次詢問時他鏗鏘有力地回答: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五、拓展延伸
1、這九個字是他一生信守的諾言啊!出示一組圖片:
圖一:這是青年時期的周恩來,在法國勤工儉學,之后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
圖二:這是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時期的周恩來。
圖三: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的周恩來,他在視察煤礦,一心建設國家,發(fā)展經(jīng)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圖四:身患癌癥晚期的周恩來,他在第四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抱病作《政府工作報告》,重申我國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的宏偉目標。
正因如此,他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愛戴,他離去時十里長街上站滿了送行的人;他贏得了世界的尊重,他逝世時,聯(lián)合國為之降半旗。
2、正因為有了像周恩來這樣的一代領導人的努力,如今的中國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帝國主義再也不敢欺凌我們,同學們,我們又為什么而讀書呢?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后反思
德國的斯普朗格認為:“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chuàng)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語文課程標準》把重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作為新課程實施的一個重要策略。崔巒在解讀《語文課程標準》時說:一個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靠民族凝聚力,二靠高科技。民族凝聚力是一個民族的魂,這個魂的核心是價值觀。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和重要任務。在語文教學中,要努力實現(xiàn)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的目標,重視這方面的正確導向,使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在實現(xiàn)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等目標的同時,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愛國主義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審美情趣……這無論對每個學生的一生發(fā)展還是對中華民族的復興,都是至關重要的。
在準備《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時,為了激發(fā)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我從三個方面思考:一要解讀“中華不振”, 使孩子們心有所想,充分激發(fā)民族自尊心;二要研讀周恩來的立志,激起情感共鳴,使孩子們心有所向;三要結合自己,讓孩子們與現(xiàn)實對話,萌發(fā)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可能他們內(nèi)心的感悟并沒有多么深刻,他們所謂的志向還很膚淺甚至可以說根本不確定,但我認為從他們內(nèi)心深處喚起的愛國情感卻是真實的、長久的,并將會在他們幼小的心靈生根發(fā)芽。
回顧這一節(jié)課,我的教學思路比較清晰,教學設計也比較緊湊,學生能積極參與,學習的效果較好。同時在教學中我還充分發(fā)揮語言魅力調(diào)動學生情感,使學生整節(jié)課都處在一種高昂的情緒中。從文章內(nèi)容上看,課文涉及面較多。我緊扣“中華不振”引導學生粗讀感知,首先設計讓學生尋找反映中華不振的詞句段。學生雖角度不一,感悟不同,答案多元,但對“中華不振”都有了自己獨特的思考。進而深入解讀,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在推波助瀾中點燃學生的情感之火,讓每一個文字都因為“中華不振”而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烙在學生心中促使學生和文本進行心靈的碰撞,進行情感的交流,以促進深層的理解與感悟。
最后,我通過周恩來的“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遠大志向,以及周恩來的生平圖片,讓學生暢談“我為什么而讀書” 而引導學生心系祖國,為祖國的繁榮富強、更加強大為己任,使學生的情感得以升華。
縱觀這節(jié)課,我雖然努力改正了自己以往的一些不足,如語言過多、碎,給予學生思維的空間少等,但語言仍不夠精煉,思維也還不夠開闊,同時課堂上生成的東西也少了些。在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上,對于“中華不振”用時略多,而感悟周恩來立志的時間相對來說少。
通過這節(jié)課,我想今后還要多研讀教材,挖掘文本,研究學生,使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收獲更多。
跨越式《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 篇11
聆聽了蔣增裕老師的一節(jié)研討課《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給我在教育教學觀念上的沖擊又是巨大的。一節(jié)好課,傳來了一股課改新理念、新氣息,讓我不時告訴自己,引領學生真正走進語文,是語文老師最美的收獲。在此,我談談自己在課后感悟到的語文閱讀教學的新思維。
一、重視導入,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要想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即達到對該知識所反映事物的性質(zhì)、規(guī)律以及該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聯(lián)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習者到現(xiàn)實世界的真實環(huán)境中去感受、去體驗,而不是僅僅聆聽別人關于這種經(jīng)驗的介紹和講解。這里真實的環(huán)境指學生學習的情境。在課堂上,教師只有創(chuàng)設出一個成功的教學情境,才能在教學效果上達到動人以情,曉之以理的教學目的。課文所寫內(nèi)容距離學生生活比較遠,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蔣老師在本節(jié)課中,在教學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精心設計了導語,披文以入情,做到以情感人,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情感氛圍。一開始,以租界“那是一片繁華、熱鬧的地方,那是一個惹出麻煩,沒處說理的地方”引入,產(chǎn)生對伯父所說的“中華不振”的疑惑。接著通過他在租界里親眼看到一位中國婦女受到洋人的欺侮,“婦女 哭訴;洋人 得意揚揚;巡警 訓斥;圍觀的中國人 敢怒不敢言”的深入理解,再解租界,從中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然后通過拓展補充《華人與狗不準入內(nèi)》,深刻體會“中華不振”從而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xiàn)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教學過程環(huán)環(huán)相扣,結構嚴謹,層次清晰。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會水到渠成的解決學生“為什么而讀書”這一古老而又嶄新的問題
二、讀悟結合,自由動情表達
新課標指出,課堂教學應該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提供機會讓學生充分去感知、學習語言藝術的魅力,促進內(nèi)化,增強語感。同時還要給學生的心靈一個自由的空間,讓他們的思維隨著文章的情感自由馳騁,并且,鼓勵學生善于用自己的語言把自己在學習中學到的知識、感受到的情感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出來,凸現(xiàn)語文閱讀表達能力的外化。在整體上做到以內(nèi)養(yǎng)外、讀悟結合。在指導學生讀懂沉思,傾吐情感這一板塊時,通過“從租界回來以后,周恩來常常一個人,獨自在沉思,他在想什么?”這一問題,引導學生練筆:周恩來可能在想( ),可能在想( ),還可能在想( )。為在修身課上,周恩來鏗鏘有力的話語“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做好鋪墊。接著馬上反復引領學生讀課題,讓學生對文本的心理體驗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把領悟到的情感自由地展現(xiàn)出來,在教學上又形成了一個“品讀──深悟──誦讀”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對課題,對本文的中心有了更深的理解。
教無定法,用語文的情感去教語文,真正幫助學生入境入情,感悟文本才是我們語文教師的最終目標。
跨越式《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 篇12
課文簡說:
這篇課文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xiàn)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帝國主義、伯父、模范、風和日麗、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耀武揚威、巡警、吵嚷、得意揚揚、懲處、抱負、胸懷、喝彩、振興中華”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入地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教學重點:
1、掌握生字詞。
2、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激發(fā)學生從小樹立遠大理想及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fā)欲望:
1、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句名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板書)齊讀,個別讀。問為什么這樣讀?(你們知道這句話是誰說的嗎?)
2、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了解課文的時代背景和周恩來的生平事跡。
二、初步讀文,掃清文字障礙:
1、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圈出不認識的字,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
2、指名讀全文,正音。解決“華、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確讀音。
3、同桌互讀。
三、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自讀思考:課文章寫了哪幾件事。
(文中寫了三件事,中間有兩次過渡。第一次是過渡句:“一連串的問題使周恩來疑惑不解,好奇心驅(qū)使著他,一定要親自去看個究竟。”這句話承接的上文是周恩來在聽到伯父說的話之后經(jīng)常想問題,說明正是這些問題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個究竟,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來闖入租界這件事情的起因。第二次是過渡段,即課文的第9自然段。“從租界回來以后,同學們常常看到周恩來一個人在沉思,誰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緊承上文周恩來在租界里切身體會到“中華不振”的含義。“直到在一次修身課上,聽了周恩來的發(fā)言才解開了這個謎。”這一句話巧妙地把課文引入了下文對修身課上這件事的敘述。)
四、學習課文的第一部分:
指導有感情朗讀的方法引導學生體會。如,在讀周恩來與伯父的對話時,“為什么?”“那又是為什么呢?”要讀出不解和追問的語氣,體會周恩來對這些事情的關注;“為什么中國人不能去那兒,而外國人卻可以住在那里?這不是中國的土地嗎……”要讀出疑惑不解的語氣,體現(xiàn)出周恩來在疑惑中不斷地追問和思考。
五、學習課文第二部分:
1、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當時那位婦女是怎樣哭訴的,那個中國巡警又是怎樣訓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會說些什么?
2、談一談作為中國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
(結合課前搜集的有關資料,體會當時我國貧窮落后、遭受帝國主義列強侵略的社會現(xiàn)實,更加深刻地理解“中華不振”的具體含義,體會周恩來當時的心理感受。)
六、學習課文第三部分;
1、思考“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什么意思? (聯(lián)系圖片過去的中華、現(xiàn)在的中華在你心中的樣子。)
2、討論:是什么使周恩來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
(聯(lián)系全文體會周恩來從疑惑到靜思到立志的心理變化過程。從“同學們常常看到周恩來一個人在沉思,誰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周恩來一直靜靜地坐在那里,沒有搶著發(fā)言”,到“周恩來站了起來,清晰而堅定地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學生可以體會到周恩來絕不是出于一時沖動,而是在此之前經(jīng)過了認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遠大志向,他的志向異常堅定,以后也不會有絲毫動搖。)
3、抓住“同學們常常看到周恩來一個人在沉思”一句,結合周恩來看到“中華不振”的現(xiàn)實和他在修身課上鏗鏘有力的話語等內(nèi)容,推想一下周恩來一個人在沉思什么,讓學生談一談或?qū)懸粚懽约焊惺艿降纳倌曛芏鱽淼膬?nèi)心世界。
七、深入探究,感悟升華:
1、再讀課文對比中理解,思考周恩來讀書的目的與其他同學讀書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使學生體會到,為明理、為做官、為掙錢、為吃飯而讀書,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則是把個人的學習與民族的振興聯(lián)系起來。在這樣的對比中,使學生感受到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抱負。)
2、以小組為單位提出組內(nèi)未解決的問題。教師進行恰當?shù)脑u價指導。
3、學了這篇課文,談談你的感受。
4、誦讀課文。
(1)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
(2)小組讀。
(3)個別讀課文。
八、課外延伸:
1、讀一讀周總理的格言。
2、閱讀《立志爭光》。
跨越式《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認識并理解“帝國主義、模范、風和日麗、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耀武揚威、巡警、吵嚷、得意揚揚、鏗鏘有力、懲處、抱負、胸懷、喝彩、振興中華”等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入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教學重難點】
重點: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難點: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教學準備】
學生:預習課文(搜集周恩來的資料;熟讀課文,理解詞語意思,并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寫批注)
教師: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板書課題。
1、出示周恩來圖片。
師:圖片上的人,你認識嗎?關于他,你都知道些什么呢?
2、教師總結并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3、指導“崛”的寫法,初步解讀課題。
二、檢查預習
1、檢查詞語掌握情況
出示詞語,并指名讀。
將詞語放在句子中再讀,并讓學生說說部分詞語的意思。(突出學習方法指導:借助工具書理解、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
2、質(zhì)疑,自主提問
師:在預習課文之后,有沒有仍然不懂的問題?
3、帶著問題讀或聽讀課文:
指名輪讀課文,要求讀正確、讀流利。在讀文過程中,隨機正音。
引導其他學生邊聽邊想象,在有所發(fā)現(xiàn)或有感觸的地方繼續(xù)留下思考的痕跡。
三、研讀重點,深入感悟。
挖掘有價值的問題,結合課文重點詞句,加以解決。如:
1、周恩來為什么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
引導如下:
(1)引導學生學習課文1—6自然段,突出對話部分的朗讀指導,體會周恩來耳聞“中華不振”時的疑惑不解。
(2)多媒體出示百年前中國貧民區(qū)和租界地照片,渲染對比,使學生了解當時社會現(xiàn)狀,進一步感知“中華不振”。
(3)讀課文7、8自然段,體會周恩來目睹“中華不振”后的悲憤心情。
(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想象,也可以加上動作、表情,演一演,體會周恩來之所以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是因為他深刻地感受到“中華不振”。)
2、 “中華不振”的現(xiàn)狀,引發(fā)了周恩來怎樣的思考?
讀課文,討論交流。
3、周恩來面對“中華不振”,立下了怎樣的志向?
分別用“清晰而堅定”的語氣讀,用“鏗鏘有力”的語氣再讀。
4、周恩來讀書的目的與其他同學讀書的目的有何不同?(在對比中,使學生感悟到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抱負)
四、激情朗讀,升華情感
1、出示課文最后一段,激情齊讀。
2、聯(lián)系全文內(nèi)容,體會“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深刻含義。
3、聯(lián)系生活實際,想一想自己讀書是為了什么?
五、激勵總結,拓展延伸
齊讀周恩來寫下的著名詩篇:
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
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
六、綜合性實踐作業(yè):回憶自己或了解別人“成長的故事”。然后用講故事、寫文章、編短劇、辦手抄報等方式,展示學習的收獲。
七、板書設計:
跨越式《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設計 篇14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
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qū)城北小學 夏麗芳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七組的第一課。本組課文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感悟偉人的成長。文章寫的是少年周恩來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整節(jié)課上,學生們情緒高漲,積極地投入學習。課后細想,記錄下幾點想法。
一、在閱讀課文中通過理解重點詞語再現(xiàn)時代背景與人物形象,讓學生有身臨其竟之感
1、通過對“租界”的理解與當時時代背景的介紹相結合,使學生對發(fā)生在20世紀中國世紀初中國社會的狀況有了所了解。為下一步理解周恩來的另人刮目相看的言行作好鋪墊。
2、詞語的理解與展示人物形象相結合:
⑴ 從對“不解”、“打破沙鍋問到底”、“疑惑不解”這些詞語的理解,展示少年周恩來從小關心國事、憂國憂民的品質(zhì)來。
⑵ 從對“耀武揚威、得意揚揚、”等詞語的理解,展示出當時中國社會租界這個畸形社會中折射出其代表人物洋人及巡警的畸形心態(tài),一方面洋人憑借自己國力的強大名目張膽地欺凌中國百姓,而那些巡警竟也狐假虎威地在自己的同胞面前顯示威風,真是另人作嘔。
⑶ 從對“緊握拳頭”“只是勸勸、哭訴、衣衫漤縷”等詞語的理解,反映出當時社會背景下,受帝國主義列強和國內(nèi)無能政府欺壓百姓敢怒而不敢言的真實情況寫照。
二、通過對文本人物神態(tài)的分析,形象再現(xiàn)了人物形象,有效地指導了學生入情地朗讀
1、對第一部分內(nèi)容中周恩來與伯父對話部分的指導,再現(xiàn)了伯父當時悲傷與無可奈何的神情以及少年恩來疑惑不解與刨根究底的神態(tài),同時通過理解詞語展示人物的神情,促進了學生入境入情地朗讀對話。
2、同時,第二部分在理解“耀武揚威、得意揚揚、緊握拳頭、只是勸勸、哭訴、衣衫漤縷”這些詞語的基礎上,租界里洋人、巡警以及受欺凌百姓的形象躍在紙上,非常有利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好這一部分內(nèi)容,并為理解周恩來為什么因此而受到“刺激”激發(fā)立下了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志向的原因。
三、教學環(huán)節(jié)安排環(huán)環(huán)相扣,達到教學目標水到渠成
從對課題的質(zhì)疑到時代背景的介紹,到少年恩來與伯父對話的指導及學習恩來親眼所見事件的學習,讓學生始終處于興奮狀態(tài),一直想揭開謎底: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小小少年周恩來會立下如此偉大的志向。
而到謎底揭開時,學生也已能正確地讀寫理解文中的許多重點詞語,并已深入地體會到周恩來一步一步烙下“中華不振”的原因,并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的思想感情。同時在學習文本過程中,學生已入情地進行了對話和課文朗讀,這些教學目標已在學生“探根溯源”中實現(xiàn)。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
本文教學我分兩課時完成。因為這是一篇回顧我國解放前的一百多年歷史的文章對于當今社會的孩子如果不在課前做大量的歷史感知索然是達不到教學目標的。在第一課時,我花了大部分時間讓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了解時代背景和周恩來生平。匯報預習時查字典學習生字、理解詞語的情況。在解決難以理解的詞語時:租界地、帝國主義、耀武揚威,(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我依然讓學生結和當時的時代背景不能完全局限在詞典的表面意思上)。
在第二課時開始時依然讓學生回憶這篇課文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里受洋人欺靈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xiàn)了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文章一共講了三個小故事,篇幅較長,如果按照事情發(fā)展的順序逐個講下來,就會在40分鐘內(nèi)完不成教學目標。于是,我把本節(jié)課的重心放在了“中國婦女受洋人欺凌”這件事的閱讀理解上,因為這件事既是激發(fā)周恩來說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這句話的直接誘因,又能承上啟下,貫通全文。深入地體會這段話,并有感情地朗讀出來,對于理解他立志為振興中華而讀書的原因是至關重要的。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最為重視的是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和朗讀方法的傳授。如在體會“中國婦女受洋人欺凌”這件事時,我精心地創(chuàng)設情境:我們都是中國人,如果你就站在一旁,你會怎么想?你會怎么做?請談你的感受。配樂老師范讀讓學生從而入情入境,學生讀出了感情,同時也理解了“中華不振”的深刻含義。這一目標也從中達到了。
本節(jié)課失敗之處:我讓學生僅局限對“中華不振”的理解上了僅限對周恩來少年立志而欽佩,所以本文的教學目的還是沒有達到,在討論完“華人與狗不得入”讓孩子們直面歷史,心海難平,心有所向時如果能在此時馬上抓住他們對當時歷史的理解上立桿見影讓學生從心底深處喚起民族意識,在行動中努力落實,及時的進行拓展讓學生將課文內(nèi)容與現(xiàn)實結合起來,并通過談自己讀書的目的,激發(fā)學生報國之情,在心靈中根植民族情感。“你要為誰而讀書”?“為國家的什么而讀書”?:(現(xiàn)在我們的國家已經(jīng)振興起來了,我要為國家的繁榮而讀書”;“我要為國家越來越興旺而讀書”;“我要為國家達到世界最先進的水平而讀書”……)這樣一來學生們心潮澎湃,熱情高漲教學目的也很順然的就完成了。還有在補充周恩來回來后的所思我只有骨架沒有肉顯得很草。不過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我會精心備課即使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完美但我要把每講到之處落到實處讓學生學實哪怕是那么僅有的一點。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
一、 緊扣“中華不振”,層層剝筍
初拿到文本時,總感覺課文內(nèi)容比較散,但細細讀了之后,發(fā)現(xiàn)全文有一個支點,那就是“中華不振”。于是,我就抓住最有生命力的核心線層層剝筍,讓每一個文字因為“中華不振”而立在學生眼前,活在學生心中,讓學生在品讀課文中表現(xiàn)“中華不振”的語句,從而體會到周恩來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讀書”的偉大,激發(fā)學生的愛國報國之情。
但是文章中表現(xiàn)“中華不振”的語句很多,如果在第一堂課上既要落實一些生字詞語,又要讀通全文,還要體會“中華不振”,那樣時間是遠遠不夠的。通過幾次的試教,我發(fā)現(xiàn)對學生來說最為直觀的語段就是第八自然段的“一問才知道……只好勸那位婦女。”于是我就抓住這個典型語段進行教學,達到拋磚引玉的目的,設計讓學生從四個活動層面
1、洋人的得意揚揚,肆無忌憚。
2、婦女的哭訴,有怨無處申,有理說不清。
3、巡警的仗勢欺人,耀武揚威。
4、國人的敢怒不敢言。
讓學生去品讀“中華不振。”背后的沉重,讓學生讀中悟,悟中讀,讓學生想像當時的畫面,讓學生換位,變換角色,深切地感受周恩來讀書目的的可貴。
二、 創(chuàng)設情境,喚起情感共鳴
1、補充背景資料。這篇課文內(nèi)容離兒童生活較遠的話題,有的學生甚至認為這樣的場景很可笑、很好玩……對于周恩來說出這樣的讀書目的覺得不可理解,體會不到這句話的偉大。如果說不是借班上課,我們可以課前布置查找資料,可是現(xiàn)在我要在課前5分鐘才見到孩子,孩子們也是第一次接觸文本。于是我就設計一個課前短篇播放,讓學生了解背景,喚起情感共鳴。
2、在教學讓學生換位體驗,喚起情感共鳴。如:假使你就是那位婦女,你想巡警怎樣為你撐腰?如果你在場看見了這一幕,你會怎么說,怎么做?
三、生字詞語的教學豐富多彩,展現(xiàn)個性的魅力。
課文很長,對于四年級的學生初拿到文本要把它讀正確,讀通順很不容易,于是我設計了兩個層次的生字詞語教學,選取最富有代表性的詞語教學達到目標。1、在學生自由讀文的時候巡視,根據(jù)學生的難點隨機板書,隨堂矯正。
如:學生問我:“驅(qū)使”怎么讀?為什么要“背(第一聲)著大伯”?軋死 懲處
這樣集中的根據(jù)學生的難點教學,非常地有針對性,學生在后面的文本學習時就落實得很到位。
2、生字詞語的教學,不僅僅是學詞語,而且讓學生想畫面,聽聲音,作動作,并用自己的朗讀來表現(xiàn)自己對詞語的理解。
如:
大屏幕出示:大聲吵嚷衣衫襤褸得意揚揚 鏗鏘有力
我設計了五個梯度。
(2)自由讀讀,讓每個學生自我解決。
(3)誰愿意當小老師。讓優(yōu)生帶動其他學生,進行了第二步的學習。
(4)誰也能把他讀正確。這是給中下學生再一次鞏固學習的機會。
(5)寫字教學。你看這些詞中,哪個字筆畫挺多,而且是我們要寫的?“嚷”看老師寫,和老師一起書空,老師邊寫邊講:“嚷”要用嘴,所以“口”字旁,右邊還有兩張嘴,大聲喊叫聲音很吵,很多人在叫,就三張嘴了。
(6)你看,祖國的語言文字多有意思,不僅如此,,讀著讀著我們還能讀出畫面,想到動作,聽到聲音。比如:示范:大聲吵嚷。
(7)你也能學著老師的樣來用朗讀來表現(xiàn)其他詞語嗎?學生感情朗讀。
四、在品讀中,讓學生體會作者的表達方式,精心設計練習,學會運用。挖掘課文的空白之處,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使聽說讀寫協(xié)調(diào)發(fā)展。如:
1、面對這樣的情況,假如你是那位婦女,你會怎么做?可是在當時你們的這些可行嗎?婦女只能————“哭泣”
她會哭泣什么?寫話訓練:
2、比較加上“原指望……誰知……不但不……反而……”讀讀,體會巡警的冷漠無情、婦女的無可奈何、洋人的肆無忌憚。
句式訓練:“原指望……誰知……不但不……反而……”
以上是自己在課堂取得的成功之處,但是在教學中,我們知道這樣的課文是不能笑的,當面對學生發(fā)笑時,我進行引導:如果躺在那是你的媽媽?……你還能笑得出來嗎?學生還是笑,我該如何處理?
這幾天我進行了反思:
1、短篇的播放形式較好,但沒有收到真正的實效性。假如把前面古代的輝煌的歷史去掉,也許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共鳴,并在學生剛有感觸之時,有針對性地問:“面對八國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你有什么想說的?”“祖國的奇珍異寶被搶走,你心痛嗎?”
2、當在短篇播放時,有一個學生說錯時,有幾個學生發(fā)笑,我就應該及時制止,不能只光顧維護學生的自尊,而忽視課文的基調(diào),也許這樣,后面的課堂就不會出現(xiàn)這樣的場面。
3、短篇的運用和語言文字有機結合,這樣情境的渲染更能讓學生入情入境的讀書。如在感受婦女的無奈,有苦說不出,有怨無處申時,適時出現(xiàn)一些畫面學生的情感馬上就能得到提升。
4、教師要有激情,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帶動學生的情感,使教師、學生、文本、作者等產(chǎn)生共鳴。對于我來說,我向來是一個富有激情的人,這是優(yōu)點,但也是缺點。如果一堂課總是激情澎湃,學生就會感到審美疲勞,適時地有高山流水,小橋人家,輕重緩急,這樣的教學才能給以學生新鮮感,才能引人入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