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
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
一.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今天在學習《大自然的啟示》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容之后問:“同學們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后,你們還有哪些內容不理解?請你們邊默讀課文邊思考。”學生先是認真讀課文,然后紛紛舉手說出自己的疑惑。大多孩子提出的問題有一定的深度。如有問:“課文中的第一自然的和課題中的打掃為什么加引號?;還有的孩子問:護林員為什么不說服林務官改變打掃森林的決策?······我讓學生帶著問題再次閱讀課文,很多孩子找到了問題的答案。
古語說得好“學貴存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讓學生對文本提出自己一個問題,比學生回答老師提出的十個問題還要重要。這樣培養了學生的質疑能力。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的同時,能與文本直接對話,而且學會了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本課教學中為了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我采用了以下幾種方法:
1.當林務官看到又寬敞又潔凈的林子,心里美滋滋的,他想:-----------。讓學生把句子補充完整。
2.出示兩組詞語:郁郁蔥蔥 充滿生機 活力四射 生氣勃勃····· 蕭條冷清 危在旦夕 奄奄一息 死氣沉沉 ······
學生用分別用兩組詞語來形容森林被打掃前后的不同景象。
3.師生合作,生生合作,模擬對話。
幾年后,當林務官看到森林變得如此蕭條冷清后,他會向護林工人興師問罪,下面我們模擬以下這次對話:
林務官:你們這些工人怎么搞的?森林怎么會變成這樣?
護林工人:長官,這都是當初您讓我們“打掃”森林的后果啊!
林務官:什么?我只不過讓你們把哪些枯枝敗葉掃掉······
護林工人:······
葉圣陶先生提出:“兒童時期如果不進行說話訓練,真是遺棄了一個最寶貴的鑰匙。”小學生正處于語言感知和語言表達的最佳年齡段。這些都明確指出了在學生的兒童時期語言訓練的重要意義。《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說話訓練要貫穿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訓練方式要多種多樣”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找準切入點,把說話訓練和教學環節巧妙結合起來,并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教學中不斷得到訓練和提高。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增添了教學情趣,活化語文,使學生的課堂學習充滿生機活力。
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
《大自然的啟示》是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語言通俗易懂,表達方式獨特,是由《“打掃”森林》《人類的老師》兩篇科普小短文組成的。
《“打掃”森林》講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從前德國有個林務官,一上任就命令護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雜草、枯枝爛葉砍光除盡,結果此舉破壞了大自然的生態平衡,好心辦了壞事,把森林漸漸給毀滅了。進一步明確大自然能給人類以警示和啟發,學習用聯系的眼光認識自然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