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多篇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課堂教學自我診斷報告
威海市第二實驗小學 叢彩秀
這節課在上課前與同組的老師研討后,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解作者所描寫的爬山虎的腳的樣子及它們是如何一腳一腳往上爬的,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細致、有序的觀察習慣。
在上了這節課之后,又詳細地觀看了自己的視頻,感覺存在許多不足,課堂上出現的一些問題都在意料之外。
一、努力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
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他們學會一些學習方法,激發他們的興趣,我請小老師范讀課文,讓學生評價,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自然段,和小伙伴共同學習,給他們充分的思考的時間,這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
二、以讀為本,讓書聲回歸課堂
閱讀教學就要以讀文本,要讓書聲成為課堂的主旋律。這篇課文語言準確,應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地讀,在讀中感悟,體會作者用詞的精當。讓學生選擇最感興趣的段落去讀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葉子的動態美和靜態美后,配樂和畫美讀,在讀中培養了語感,在讀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滲透爬山虎腳的攀登精神后,讓學生再讀,學生就會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氣息,獲得了情感的體驗。在畫爬山虎的腳的時候,不少同學一直找不準腳的位置,我也是讓學生反復讀相關的段落,找關鍵詞,用心去讀書。
存在的不足之處:
1.對學情估計不足
爬山虎腳的位置、樣子、顏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我設計讓學生自己讀、畫、議的基礎上,再適時機地出示爬山虎腳的位置、顏色、樣子和它向上爬的過程,這些形象直觀的畫面,讓學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難點,達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可是在具體教學這部分時,還是碰到了意想不到的情況,學生對爬山虎到底長在哪兒,長的什么樣的,就是不理解,我就讓他們仔細讀,讀完再說,可是讀了三四遍還是找不對腳的位置。仔細研究了當時的課堂,我只是一味地讓學生反復去讀,而學生對其中的一些關鍵詞語并不理解,所以怎么讀也不懂。如“莖”是哪兒?“葉柄 ”指什么地方?什么叫“反面”?“枝狀的”是什么樣的?學生的生活經驗有限,并不能準確理解,所以影響了他們對課文內容的深入理解。
在以后的備課中,除了備課文內容外,更重要的是備學生,知道學生的學習現狀與生活狀況,更重要的是知道班里大多數學生都處于哪種認知發展水平,并據此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學習內容與學習方案。根據學生的學情考慮細致,備得全面了,就會在課堂上得心應手。
2 、自身素質有待提高
以前我仔細觀察過爬山虎的腳,也查閱了不少有關的資料,對課文的內容準備的很充分,卻未料到高估了學生的認知水平,以使課堂上出現了突發情況,自己有些手忙腳亂,未能及時調整好教學策略 ,耽誤了不少的時間。課后劉主任說:“學生實在弄不清楚,你可以引導他們看書中的插圖啊。”借助圖片讓他們來理解,不是最簡單可行的方法嗎?由此可見,自己的教學機智還有待提高。
《爬山虎的腳》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們認為:“自主、合作、探究”這三個詞語并不是并列關系,自主是合作與探究的根本前提,合作是探究的某種方式。如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合作與探究?我們先來看看下面的案例。 [案例一] 出示爬山虎的全景圖,引導觀察。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通過研讀課文,了解了爬山虎生長的位置和它生長茂密的樣子。請大家仔細看圖,在這郁郁蔥蔥的葉子下面,隱藏著什么? 生:葉子下面隱藏著爬山虎的腳。 師:同學們想知道爬山虎的腳是什么樣的嗎?請找出描寫腳特點的語句讀讀。 師:請同學說說爬山虎有哪些特點? 學生紛紛匯報自己的發現。 生1:我知道爬山虎的腳顏色是…… 生2:我知道爬山虎的腳樣子是…… 生3:我知道爬山虎的腳是這樣一腳一腳向上爬的…… …… 然后老師讓學生畫爬山虎的腳,共同糾正出現的錯誤。讓學生合作演示爬山虎“一腳一腳”向上爬的的過程,理解體會“一腳一腳”。…… [案例二] 師出示課題——《爬山虎的腳》,指導審題。 師:請同學們反復讀題。課題中哪個詞最能引起你的注意? 生:爬山虎的“腳”。 師:請找出描寫爬山虎的腳的有關段落,朗讀文段,邊讀邊想,跟同學交流你的發現。 接著,老師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匯報自己的發現,如讀一讀、畫一畫、演一演、議一議等等,課堂氣氛比較活躍…… [反思] 這兩位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是有所區別的,前者遵循文章的思路,步步引導,通過對課文詞句的理解,體會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后者則用直奔重點的方法,引導學生先研讀自己最感興趣的段落,并在讀中發現。他們的共同點是發揮學生的主體力量學習課文,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然而,這樣設計能體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嗎?顯然,這樣的設計過于簡單了,未能真正觸動學生內部的探究欲望。因為,教師仍未完全顧及學生的心理需要。這種自主也只能是淺層次的。 我們不妨可以這樣設計: 在學生以圖文結合的方法學習課文的一和二自然段后,教師讓學生展示有關爬山虎的彩色圖片。正當學生被爬山虎碧綠、濃密、生機盎然所深深吸引,由衷贊賞,聯想翩翩的時候,教師出示爬山虎的仿真枝條…… 師:是啊,陽光曬不蔫它,風雨撼不動它,爬山虎以它那盎然的生機,給我們的城市、鄉村增添了無數綠色,給人們帶來了無盡的好心情。請看,這就是“爬山虎”,我們讓它也長在我們教室的墻壁上……(師請學生演示爬山虎長在墻上的樣子。學生很快發現它很難“長”在墻上,一臉疑惑) 師(也一臉疑惑):咦,爬山虎顧名思義會爬,而且它一旦爬了上去,就很難能把它扯下來。是什么東西在幫了它的忙? 生:是爬山虎的腳! 師(拿著那根仿真爬山虎):假如這跟爬山虎是真的,它的腳一定能幫它爬上這塊墻壁了。 生紛紛點頭,表示贊同。 師:正因為有了腳,爬山虎才能很快地爬上好幾米的高墻;正因為有了腳,爬山虎才不怕風吹雨打,牢牢地在高墻上扎根。此時此刻,你感受到了爬山虎的腳的什么?你想用什么詞語贊一贊它? 除了“厲害”、“不簡單”等等詞語,學生大多會說到“神奇”一詞。教師可借此詞進一步引導。 師:爬山虎的腳為什么能這么神奇?我們可以用什么辦法了解它的神奇? 生紛紛發表自己的想法,如:實地考察,以便距離接觸;查找課外資料,以研究它的生長原理;鉆研課文,因為作者的觀察與描寫都很細致…… 師(商量的口吻):看來,最快的辦法就是借助我們收集到的小資料深入地研讀課文了。我們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到課文當中“尋寶”吧。 學生興致勃勃地讀書、畫圖、寫旁注……教師來到學生身邊,與學生一起研讀,也發表一些自己的見解(引導性的,幫助學生疏通思路的話語)。在學生不斷地有所發現,急于得到別人認同的情況下,合作探究的時機成熟,師于是鼓勵學生大膽與同學交流看法,通過多種途徑(抓住關鍵的詞句說,畫,演等等),達成共識,如有不同見解,要以充分的根據說服對方。在合作探究逐漸成熟之際,教師及時讓出講臺和投影儀,讓它們成為學生的展示臺,從各個角度展示爬山虎腳的“神奇”…… …… [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只有充分尊重學生的心理需要以及學生共同的關注點,精心創設情景,學生的學習才會積極主動,學生的在課文中的體驗才會真情流露,全情投入,再加上教師精妙的點撥與充滿信任的激勵話語,學生信心百倍地迎接挑戰,深入探究,順利地實現了舊知與新知的連接,不斷迸發出創造的智慧火花,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合作與探究。這樣的課堂,無疑是開放而又充滿創新活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