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多篇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
《爬山虎的腳》一文是一篇科學知識類的文章,知識性、教育性很強,如何引導孩子上好值得大家深思。如果等同于自然課、常識課就喪失了語文學科本來的魅力了,在教學中我們教師要盡可能的保護孩子求知、好奇的心理,激活孩子的人生情趣,把孩子的自然能力、好奇心、新鮮感轉化為充滿情趣的人生態度。同時也要注重語言文字本身所蘊涵的深刻含義、學習遣詞造句的方法。另外我們也要注意孩子的自尊心,表演固然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感悟方法,但是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表演的不好,遭到大家的嘲笑,使孩子有深深的挫敗感,那這個環節舍棄也罷,所以說在教學中教師的“導”是時時刻刻在變化的,教師要根據教學中每一個環節學生的學習狀態來調整自己的教案甚至自己的狀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把“情趣”帶進課堂,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
天河區昌樂小學 林曉蘭
《爬山虎的腳》是一篇常識性課文,如果用單一的抓重點句,重點詞談體會,再來指導學生感情朗讀的方式教學,容易引起學生語言感知上的疲勞,學生便會缺乏興趣,注意力分散.經過我的再三思索打算換一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學生平日愛畫畫的特點,我決定對重點段采取以直觀形象的簡筆畫,動手演一演,讓每個孩子都參與進去,誰知我的這一想法竟然在課堂上得到很好的印證.由此,使我深深地領悟到簡筆畫,肢體語言的的妙用確實對理解語言文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巧用簡筆畫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直觀形象的簡筆畫,可以將語言文字所敘述的事物,描繪成鮮活有趣,看的喜愛,感受真切的東西,使課堂氣氛一下子變得情趣萬千,充滿了勃勃生機.如教學課文第三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的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時,便發揮了學生的特長動手畫一畫,起初大部分學生都畫得不正確,沒有弄清爬山虎腳的位置,當我放足時間讓學生找到書本上有關的語句,朗讀反復琢磨,尋找自己畫上的不足.這一設計竟使學生情緒高漲地朗讀起來,他們緊鎖眉頭細細斟酌,不一會兒,一幅幅作品就在他們手中誕生了,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二,巧用肢體語言能幫助突破教學的難點.
俗話說得好:"人的肢體語言是最為豐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課文第四自然段,講述的是爬山虎怎樣爬墻的,如果單單的讓學生找到幾個表示動作的詞(觸,巴,拉,貼)來說一說是怎樣爬的,學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想到這兒,我讓學生們都把兩只手伸出來,把自己的胳膊當作爬上虎的一根莖,手當作爬山虎的細絲,手指肚當作細絲的小圓點.先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自己演練一下爬山虎是怎樣爬墻的;接著指名讓學生到黑板上來演示,把黑板當作一面墻,先把手指肚觸著墻,胳膊彎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個身體就貼近黑板,就這樣一腳一腳向上爬.經過同學們的演示講解,學生由原來誤認為爬山虎像人一樣雙腳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漸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樣爬墻的.
由此可見,恰到好處的運用簡筆畫,肢體演示,能降低學生理解課文重點內容的難度,學生也比較喜歡這種形式,的確做到了在樂中學,學中得.
《爬山虎的腳》反思
為了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更直觀地認識爬山虎這種植物的特點,就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踐組織教學,結果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課前,教者先布置學生自讀課文,找出不理解的問題,然后盡量找爬山虎來觀察,和同學或家長一起交流,把問題弄懂。還請有條件的同學帶回一些爬山虎,好讓沒找到的同學也可以觀察到。課堂上,教者引導學生聯系課前已有的實踐經驗,讓學生結合文本關于爬山虎的腳的形狀、生長位置和關于爬山虎的腳怎樣爬等的描寫,“現身說法”——畫出爬山虎的腳。結果“一畫見真知”,特別對于爬山虎的生長位置,什么“長在葉柄的反面、”“什么枝狀的細絲”這一理解難點,學生一下子就讀懂了。對于怎樣“ 爬”這個難點也在師生的共同合作探究中,把文本描寫和觀察實踐聯系起來,學生也實實在在地讀懂了。教學的效率高,效果好。學生這樣有了觀察實踐的經歷,認識起來就更容易,更深刻了。也比起單在課堂上教師呈現爬山虎給學生觀察更有利于調動學生認知的興趣。增強了語文學科的吸引力,趣味性。課后,還布置學生去觀察其它的植物,寫寫觀察日記。這樣一來,聯系生活實踐去學語文,既符合兒童直觀認知的規律,更能使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學中用,用中學,最終在課內外相結合的學習與運用中拓展了閱讀教學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