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 > 《望洞庭》教學案例(精選17篇)

《望洞庭》教學案例

發布時間:2022-12-15

《望洞庭》教學案例(精選17篇)

《望洞庭》教學案例 篇1

  《望洞庭》這首詩為唐代大詩人劉禹錫所作,詩人以豐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繪了洞庭湖美麗的風光,表達了詩人對秋夜洞庭湖的喜愛和贊美之情。在教學這首詩,或者說在一堂課上,要有一兩個閃光點,那么這堂課就會變得精彩的多。

  教學片斷:

  師:下面請同學們自由的朗讀古詩,并且要注意朗讀的要求。

  生:自由讀(有的同學都讀了好幾遍了)

  師:那老師現在要考考你們了,看你們究竟有多少人會讀這首古詩

 。▽W生們都高舉著小手,都想上來表現一下)生1:開始讀古詩(沒有感情,語言干巴巴的)

  生2:開始讀古詩(聲音響亮,有點感情)

  師:剛才,同學們聽了兩位同學的朗讀,你們認為誰讀的好呢?

 。▽W生紛紛舉手發言,都說第二位同學讀的好)

  師:那么讀古詩到底應該怎么讀呢?

  生1:要響亮的讀

  生2:要讀的順

  生3:既要響亮,還有有感情

  師:除了這些,誰還有補充嗎?

  (學生啞口無言)

  這是,指導學生觀察圖片

  師:這是一幅怎樣的圖片呢?看了這幅畫,你的感覺怎么樣?

  生1:感覺很平靜

  生2:讓人感覺很舒服

  生3:這是一個寂靜的夜晚

  師:是啊,這是一個寧靜的夜晚,月光與湖水看上去十分的和諧,美好,靜到了極點。想到這,那這首詩到底應該怎么來朗讀呢?

  生:應用平靜、柔美的語氣來讀

  師:說的真好,下面請同學們一齊朗讀這首詩。

  教學反思

  現在的學生對于朗讀的意義,普遍都是認為只要把書讀好,讀的響亮,讀的正確,讀的流利就行了,可是他們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感情地朗讀。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內容,受到熏陶,并且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在這節課中,我注重朗讀的訓練,在朗讀的基礎上,通過討論,結合課文插圖,讓學生自己明白應該怎樣朗讀。更何況古詩寫的本來就很美,因此在這樣的情境下,學生自然而然就能領悟出古詩所要表達的真正的感情。在教學時,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看了這幅畫,你感覺怎樣,你有什么想說的?再請學生結合詩句,說說對詩句的理解。通過這樣的方法,學生不僅能說出圖畫的內容,還能大致的說說詩句的意思,那么老師便在他們不懂的地方指導,讓他們自主的學,以此來達到教學目標。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課上讀一讀,想一想,說一說,議一議,最終做到朗讀之中領悟的效果。

《望洞庭》教學案例 篇2

  一、設計思路

  自讀質疑 合作探究

  這堂課的設計思路:

  整體感知 評味研讀

  點拔釋疑 拓展延伸

  朗讀指導 比較閱讀

  新課標要求在閱讀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要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在具體操作上要努力搭建好師生課堂交流的平臺,創造一種寬松、祥和、愉快的對話環境。利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碰撞,激起智慧的火花,培養個性。

  第一環節:初一是初次接觸新詩,教師應加強指導,教師要發揮教學目標的導學導讀,利用系列化的目標,步步激疑、啟思,引導學生研讀課文,初步理解詩歌的基本內容。

  第二環節:在整體感知、理解詩意這一環節中,讓學生自己去讀,結合老師提出的問題,自主發現問題,然后學生之間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角色定位是一名參與者、引導者,學生是主體。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說真話,訴真情。引導學生去感知詩歌內容,。

  第三環節:朗讀指導。指導學生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自己會確定朗讀的語氣、語調、節奏、重音,從而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我把朗讀的訓練與指導貫穿于本詩的學習全過程中。

  第四環節:是讓學生積極參與,從課內的學習,遷移拓展到課外相關詩文的閱讀積累,從課內到課外構成了一個“大語文”的學習框架,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對兩首詩風格、朗讀方面,加以適當的指導。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題

  1、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秀麗,風景如畫。今天,想帶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領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誰知道洞庭湖的?

  2、結合學生收集的資料來介紹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陽市附近,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煙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諸多名勝。

  生:著名詩人范仲淹來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經典之作。

  師:介紹得真不錯,咱們一起去看看。

  3、掛圖出示洞庭湖的畫面。

  師: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師:你能用上一些詞來形容看到的景物嗎?

  生:月明星稀、風清月朗、風月無邊、皓月當空……

  4、師送一組詞,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銀光閃閃、水平如鏡、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朧朧、寧靜和諧。

  5、引出課題

  師: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從古至今有無數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寫下了許多描寫洞庭的美詩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詩人劉禹錫來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這樣一幅美景,不禁詩興大發,寫下了一首千古傳頌的佳作。聽,他正在吟誦呢!

  二、精讀會意

  1、自讀全詩,明要求。

  讀準字音,讀不準的生字看生字表,讀通詩句。

  2、檢查自學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讀,邊讀邊思考,你讀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詞,來說一說。

  (一)教學“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兩相和”! 

  相:相互。和:和諧、協調。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時間是秋天的晚上。

  師:你理解得真不錯。

  生:我理解“兩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顯得非常和諧。

  生:這句詩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兩者融合在一起,顯得非常和諧。

  生:我理解了“潭面無風鏡未磨”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沒有。磨:磨拭。

  鏡未磨:指沒有磨拭過的銅鏡。

  師:沒有磨拭過的銅鏡給人怎樣的感覺?

  生:朦朦朧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這句詩意:湖上一點風也沒有,湖面朦朦朧朧,就像一面沒有磨拭過的銅鏡。

  師:詩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沒有磨拭過的銅鏡)。

  師:誰能美美地把這兩句詩讀好?

  湖光/ 秋月/ 兩相和,

  潭面/ 無風/ 鏡未磨。

  (二)教學“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生:遙望:遠望。

  師:點題,可以看出詩人離洞庭湖有一段距離,所以詩的題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這句詩的意思是遠遠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顏色,就像“白銀盤里一青螺”。

  師(出示實物:白銀盤和一個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白銀盤里放著個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

  師:請你與畫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嗎?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變成了一個精美絕倫的工藝品。

  師:這句詩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把(君山)比作(青螺)。

  請生讀好這兩句詩。

  遙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銀/ 盤里/ 一青螺。

  師:這首詩意境很美,誰能美美地把它吟誦并背誦。

  師:閉上眼睛,聽配樂朗誦,你能想象出這樣的景色嗎?用上一兩個形容詞來說一說。

  生:秋天的一個夜晚,我和劉禹錫登山岳陽樓,遙望洞庭湖,銀色的月光灑在水平如鏡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銀盤里的一個青螺,十分惹人喜愛。在這個寧靜和諧的夜晚,我和劉禹錫依依話別。

  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邊,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個湖面像籠罩著一層薄紗。朦朧中,那君山就像一個放在白銀盤里的青螺,我被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生:……

  三、總結:同學們,洞庭湖是我國的名勝,觀光旅游的人很多,你們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陽市邊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陽樓,好好地領略一下祖國的錦繡風光。

  四、作業:

  1、用鋼筆描紅。

  2、想象《望洞庭》所描繪的景色,用幾句話寫下來。

  三、教學反思

  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這節課的設計思路,始終用新課標的理念作指導,建立起了學生主動參與,教師啟發指導,師生共同長進,發展的教學模式。改變了長期以來以被動學習為主的語文學習方式,建立起以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拓展創新為主導的新型學習方式。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權和自主權,并盡量多給他們以時間和空間,強調“發 —探究”,這樣學生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詩歌的主旨、情感,從而獲得自己的獨特體驗和發現。這就大大拓展了學生思維的自由度。這節課的設計也依據了詩歌體裁特點,教給學生學習詩歌的一般方法,即:“朗讀(詩歌)——品味(語言 )——理解(感情)”三步四環節的品讀法。

《望洞庭》教學案例 篇3

  一、背景分析:

  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的《望洞庭》,是唐代大詩人劉禹錫的詩篇。詩人以奇特的想象、確切的比喻,描繪了洞庭湖寧靜的山水風貌。詩句充滿了語言美和韻律美。但是對學生來說,詩中有些字詞難免有些深奧,如“相和”、“白銀盤”、“青螺”,對于一個閱歷尚淺的小學生來講,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如何讓學生通過朗讀理解詩句描寫的意境、領悟詩句的語言美和韻律美,就成了教學中的難點。

  二、片段描述:

  片段1:(讀中悟)

  學生很喜歡讀古詩,我激勵數名學生朗讀表演之后,同學們的朗讀熱情更是高漲,“我來讀!我來讀!”他們爭先恐后地要求給大家朗讀。

  我趁勢繼續叫了一位學生朗讀,只聽他響亮的朗讀聲讓本來喧鬧的教室驟然安靜下來。讀畢,許多同學異口同聲地贊揚他讀得響亮,但我注意到有位學生不同意,他發言說:“這詩不是這樣讀的!”

  我因勢利導,問道:“那你覺得該怎樣讀呢?”他認認真真地讀了起來,整個教室又一次安靜下來,而且似乎比剛才更加靜。

  于是我問:“大家覺得他倆讀得有什么不同?”

  有的學生說:“他讀得很輕!

  有的學生說:“他的聲音聽起來很平靜。”

  有的學生說:“比剛才的更加有感情,剛才的太響亮了!”

  ……

  “那你們覺得誰讀得更好?為什么?”

  教室沉寂了片刻后,同學們頓時討論起來。學生普遍認為后面一位同學讀得更加好,因為這首古詩描寫的是洞庭湖寧靜的景色。

  朗讀,就一般意義上講,就是把書讀熟,但讀熟了還能怎么樣?在朗讀的訓練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學會提出問題,通過朗讀來解決問題,在朗讀中發現并有所收獲,最終做到朗讀之中的領悟,不經意之間使學生感悟到了詩句的意境。

  片斷2:(悟中讀)

  師:還有哪些詞你能體會到洞庭湖的寧靜?

  生1:“鏡未磨”一詞也讓我體會到了洞庭湖的寧靜。

  生2:還有“白銀盤”一詞也說明洞庭湖很寧靜。

  師:你能通過朗讀來告訴大家這首詩給你的感受嗎?

  生讀……

  品味、領悟詞語的含義,是培養和訓練學生語感精確性的有效手段。通過讓學生主動尋找關鍵詞句,抓住關鍵詞句,品味語言的內涵,進而使學生理解課文內涵,升華朗讀的情感。

  三、教學感言:

  在小學中高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朗讀無疑是教師教學語文、學生學習語文的金鑰匙。在整個小學階段,朗讀的訓練也是最為關鍵,正如《大綱》中所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教學中,以讀促思,再以思促讀,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理解語言文字,并領悟到其中所蘊含的情感、道理,無疑是我們語文教學的根本。

《望洞庭》教學案例 篇4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25

  淺藍深藍 發表

  一、教材分析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边@句話在今天有很大的意義,因為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所以我們的教材從第二冊就安排了古詩內容的學習,數量雖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們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材料。 劉禹錫的《望洞庭》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盡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過豐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獨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現于紙上,表現出驚人的藝術功力,給人以莫大的藝術享受 。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這同時也是個難點,因為學生對古詩接觸不多,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賞意境”的訓練在許多老師的教學中也常常被疏忽。 因此,根據教材特點和大綱要求,制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技能目標) 2、 理解詞義句意,并能寫出《望洞庭》一詩描繪的景色,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 言表達能力。(智能目標) 3、 感悟詩歌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目標) 在這些目標中,“理解詞義句意”,“體會作者感情”, “朗讀和背誦”是下限目標,要求人人達到。“掌握方法”, “欣賞意境”是上限目標,讓基礎好的學生有發展的余地。

  二、教學設計 一、導入揭題 1、 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山河秀麗,風景如畫。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溝,感受頗深。今天老師想帶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領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誰知道洞庭湖的? 2、 結合學生收集的資料來介紹洞庭湖。(略) 3、 多媒體出示洞庭湖的畫面。 4、 引出課題: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從古至今有無數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寫下了許多描寫動聽的美詩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詩人劉禹錫來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詩興大發,寫下了一首千古佳作。聽,他正在吟誦呢! 5、 多媒體出示詩和音樂,師范讀。(設計意圖:兒童的內心是最無拘無束的,他們渴望走向原野,親近自然,渴望在廣闊的天地間放飛夢想。這就要求閱讀教學要徹底走出“課堂中心、書本中心、教師中心”的封閉性,充分拓展空間,增強活力。一方面,我們要鼓勵學生在真實世界的際遇中學習,與現實對話,為學生創造社會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到社會上去觀察、調查、訪問。例如要求學生課外查詢有關洞庭湖的知識,引導學生通過如課外書籍、圖書館、網絡等途徑獲得信息。另一方面,我們要把大世界引入課堂,在教學中充分挖掘各種各樣的教育資源,根據教育目標對資源進行重新組合與調整,溝通學生生活世界和書本世界的橋梁,為學科課程提供廣泛的感性背景,為課本知識的運用提供實踐的平臺。例如在教學中播放洞庭湖的圖片等。通過圖片展示洞庭湖的迷人風光,并配以和諧的音樂,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既加深了對洞庭湖的了解,又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積累語言的興趣。學生置身于這樣一個特定的環境中,對具體情境的體驗、領悟更深,認知和情感發展更協調。)二、精讀會意 1、 自讀全詩,明確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 指名多個學生讀,正音齊讀。(設計意圖:讀通課文是理解課文的基礎,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自由讀,做到讀正確、讀通順、讀流利。) 3、再讀,邊讀邊思考:你讀懂了哪些字詞。 4、交流匯報,相機教學(一) 教學“湖光秋月兩相合,潭面無風鏡未磨” 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晚上。相和:相互和諧。潭面:洞庭湖面鏡未磨:沒有磨拭的鏡子。句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與明月的清輝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寧靜、和諧。湖上無風,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沒有經過磨拭的鏡子,迷迷蒙蒙。師:詩中把什么比作什么?師:誰能美美的把這兩句詩讀好呢? 指名多個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指導吟誦 (設計意圖:四年級的學生畢竟不是第一次學古詩,他們已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先讓他們嘗試學習,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并發現疑難。這樣可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所以采用“扶放”結合的教學方法,針對“嘗試”學習所反映出來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解字詞,明詩意”的指導。)(二) 教學“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遙望:遠望。(點題,可以看出詩人離洞庭湖還有一段距離,所以題目是《望洞庭》)山水色:山指君山,水指洞庭湖。句意:在皓月銀輝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渾然一體,遠望如同在銀盤里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設置情境: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自己常見的大盤子,但它使用白銀做成的,銀光閃閃,隨后老師說:“我在盤中放上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你看到了嗎? 這是你有什么感覺?”睜開眼睛把你想象的與書上的插圖比一比,像嗎? 這里,詩人把月夜下的洞庭山水變成了一個精美絕倫的工藝品,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君山比作青螺)師:這么美好的意境,誰能把它讀出來?指名朗讀,指導吟誦。(設計意圖:朗讀有助于幫助學生積累詞匯句式,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可讓學生從中受到審美教育。在這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有所感悟,為了使學生對古詩有更為具體的直觀感受,設置了一個想象的情境,情境的實質是人為優化了的環境,是促使兒童能動地活動其中的環境。這種充滿美感和智慧的氛圍,與兒童的情感、心理會發生共鳴而契合。它所關注的是兒童內心的自由、愉悅、釋放、本真,追求的是兒童在課堂中的快樂生活。并運用多媒體手段展示課文插圖,幫助學生理解。通過一讀再讀,讓學生在讀中自悟,切實體會到這個比喻的精妙,并且在讀中培養語感。)

  三、朗讀悟情讓學生連貫詩意,描繪意境。洞庭山水美,而這首詩寫得更美,讓我們一起來美美地讀一讀。配樂指導吟誦。(設計意圖: 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創造性地說說全詩的內容,從認識上得到提高。并鼓勵學生進行多樣化的表達,展示學生的個性!墩n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古詩節奏鮮明,音韻和諧,誦讀起來瑯瑯上口,學生—般都能進行正確地朗讀,但往往讀不出意境,讀不出美感。如何使學生“讀得美”,且“美讀得其法”呢?我這樣設計去引導學生: 1.學生嘗試,獲取體驗。讀讀看,風景這么美,語句這么美,怎樣才能讀得美呢? 2.學生匯報,教師點撥。3.改變形式,反復誦讀。并配以優美和諧的古樂,更有韻味了。)

  四、延伸拓展同學們讀得真好,我們都被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這樣的美景又引來了一位大詩人——孟浩然,他由景感懷,寫下了《望洞庭贈張丞相》,課后同學們可以自學一下。(設計意圖:結合學生從課堂學習中獲得的情感體驗的程度,通過課堂教學內容的有機延伸,使學生的情感體驗延伸,引領其向更遠更廣闊的境界提升,拓寬學生施展各自才能的天地。積累更多的語言資料。)

  五、總結同學們,洞庭湖風光無限,你們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陽,好好地领略一蟼愭国的锦绣肪J猓?

  六、作業 1、 用鋼筆描紅 2、 想象《望洞庭》一詩描繪的景色,先說一說,再寫下來。

  (搜索本課的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第一范文.com)

  本文轉載

《望洞庭》教學案例 篇5

  《望洞庭》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

  3、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

  4、理解這首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學重點難點:理解詩意,想象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1、比賽背誦古詩。

  2、洞庭湖簡介。

  3、作者簡介。

  二、自主學習,初讀感知

  1、學生自學全詩。

  提出自學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讀懂大意。

  2、讀一讀,想一想:

  你掌握了哪些字詞的正確讀音?你會怎樣提醒別人注意這些讀音?

  你讀懂了哪些詩句,可以幫助別人,還有哪些詩句不是很清楚,需要別人幫助?

  2、說說這首詩的大意。

  三、檢查自學情況。

  四、合作探究,精讀感悟。

  (一)讀一讀:注意停頓方法和重音。

 。ǘ┱f一說:你覺得詩句中,哪些句子寫得很美,你又怎樣的感受和體驗?把你的學習成果跟大家分享。

 。ㄈ┊嬕划嫞河卯嫻P畫出這首詩優美的意境,展示給大家看。

  五、讀背體會,總結全詩。

  六|、布置作業。

  學習作者的寫法,運用色彩的描述,寫生活中的事物,并且會用比喻的修辭手法。

  《峨眉山月歌》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文,背誦詩文。

  2.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3.學習《峨眉山月歌》,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學重點難點:理解詩意,想象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三、教學過程

  一、朗讀背誦、復習檢查《望洞庭》

  二、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課文背景、作者簡介。

  三、自主學習,初讀感知。

  1、自學全詩。

  提出自學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讀懂大意。

  2、讀一讀,想一想:

  你掌握了哪些字詞的正確讀音?你會怎樣提醒別人注意這些讀音?

  你讀懂了哪些詩句,可以幫助別人,還有哪些詩句不是很清楚,需要別人幫助?

  哪些詩句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3、說說這首詩的大意。

  四、檢查自學情況。

  五、合作探究,精讀感悟。

 。ㄒ唬┳x一讀:指導掌握朗讀的基調,注意停頓方法和重音。

  (二)說一說:你覺得詩句中,哪些句子寫得很美,你又怎樣的感受和體驗?把你的學習成果跟大家分享。

 。ㄈ┫胍幌耄

  1、詩人坐在小船上看到了什么?(仰望、俯視)——

  2、詩人夜行江上的感受、心情是怎樣的?為什么會這樣?

  3、議一議。

  (四)、寫一寫:

  1、你認為詩中寫得最美的是哪一句?用一段話把你讀后的感受寫下來。

  六、讀背體會,總結全詩。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

  此前教學《山行》《絕句》《望廬山瀑布》等古詩,學生在入學前就耳熟能詳,朗朗上口,所以上課時他們往往急欲表現其背默的本事,無法沉下心來學習體會詩歌。因此,我就將計就計,一上課先充分滿足他們的表現欲,讓他們展示背誦水平,然后自學生字詞后默寫古詩,接著才開始理解詩意,練習吟詩成誦。

  課前了解了一下,《望洞庭》和《峨眉山月歌》這兩首古詩孩子們普遍感到陌生,所以背誦和默寫就成了一個難點。而理解是記憶的基礎,根據“理解記憶”原則,本課教學擬按如下思路來進行:初讀了解大意,學習生字;精讀品味欣賞,理解詩意;熟讀成誦感悟,體會感情。

  我想詩詞不應該重意輕韻,我主張詩詞教學要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領略古詩詞的情韻。

  在教學《望洞庭》《峨嵋山月歌》時,我充分發揮了圖文對照的作用,幫助學生感悟詩句的意韻。

  開課,通過學生背誦李白的詩,以及教師背誦《陋室銘》引發學生對兩個詩人的作品的興趣。然后兩首詩整體朗讀,了解兩首詩的共同之處。“秋、月、水、山”四個詞兩首詩中都有。這四個詞給你們什么感受?“寧靜和諧”

  介紹洞庭湖,看圖體會詩句意思,理解哪句就說哪句。我出示“波光粼粼、銀光閃閃、水平如鏡、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朧朧、寧靜和諧”這幾個詞語,幫助學生理解。學生自己說說,教師整體運用散文語言,創設一種寧靜和諧的情境,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詩句意思。同時,對詩中的比喻之處,進行點撥。

  朗讀,將自己體會的洞庭秋夜讀出來。說說為什么這樣讀?在讀中進一步品味,在說中整理思緒。

  齊讀后,試著背誦。理解了詩句、讀得較多的孩子自然能頌。

  與《望洞庭》對應的辦法用在《峨嵋山月歌》中,但是事先介紹地名。同時,為讓學生理解“影入平羌江水流。”我引入了一支歌“月亮走,我也走”。這里是“船兒走,月亮也走”孤獨的離鄉秋夜有著月兒的相送與陪伴,才能排解點思友之情。”

  而后,講解了古詩兩大主題“寫景、抒情”,引入《九月九憶山東兄弟》《靜夜思》《送孟浩然之廣陵》《梅花》《游園不值》等古詩,來開闊學生眼界。

  問題思索:

  古詩情韻在讀時是不是應該注意輕重音的指導,與速度的點撥呢。本來怕這樣匠氣太重,但是沒有曾經的指點,學生怎樣能讀出韻呢?

《望洞庭》教學案例 篇6

  高林生老師的《望洞庭》析疑 四年級上冊《古詩二首》之一 《望洞庭》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早年沒有讀過這首詩,選入教材以后,也只是一般性地瀏覽,沒有很好地琢磨。真的引起我對它的注意,是這次在徐州聽民主路小學劉杰老師的課。歸納一下值得思考和討論的問題,主要有三:

  第一、“湖光秋月兩相和”的“和”,是讀第二聲,還是讀第四聲?

  查《現代漢語詞典》,“和”字的讀音一共有四種,但與這一語境的意思相關的讀音有兩種:一是讀hé。二是讀hè。細細揣摩,我以為:此處之“和”還是讀作第二聲(hé)為妥。其理由有三:

  一、從“和”的字義來看,它最初是“相應”或“諧”的意思。許慎的《說文解字》有云:“和,相應也。” 《廣雅·釋古三》也說:“和:諧也!焙髞恚隇楹湍、協調。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強調:“古唱和字不讀去聲。”由此不難發現:“和”字最初的意思是由聲音相應而來的。它應讀作hé,在古代,即便是“唱和”的意思,也不能讀為“去聲”。如今的第四聲讀法是后來隨著字義地不斷延伸與擴大,分化出來的。再從“和”字的現代解釋看,此處之“和”也不應讀作hè。《現代漢語詞典》認定:當“和”字讀作hè時,一是指“和諧地跟著唱”;二是指“依照別人的詩詞的題材和體裁做詩詞。”但不管哪種解釋,都有“跟從”與“依照”的意味。聯系詩句“湖光秋月兩相和”。如果將“和”字讀作hè,解為“跟從”與“依照”,那就與詩句的意思不合了。

  二、從此詩的格律來看,此詩當為首句入韻。我們知道,按照詩詞格律的規定,七絕的格律類型大體有四。

  其一:⊙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韻)

  其二:⊙平⊙仄仄平平,(韻)⊙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韻)

  其三:⊙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韻)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其四:⊙仄平平仄仄平,(韻)⊙平⊙仄仄平平。(韻)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與上述格律比照,此詩應屬七絕的類型之二。所以,首句必須押韻,而且應為平聲。

  三、從上下文來看,上文的“相”是“交互”的意思,所以只有將“和”字讀作hé,解為“應”或“諧”,才能與上文“相”字的意思貫通。如果將此字讀作hè,那就會使“和”字涂上“跟從”或“依照”的色彩。這樣做,顯然與詩人筆下的情景不合。說來也巧,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語文試卷中就有一道判斷選擇題。它要求考生判斷“劉詩中‘兩相和’的‘和’用字工穩,形象地勾畫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輝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畫面”是否正確。其標準答案認定:以上的說法是正確的,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印證我們的判斷。

  第二、“鏡未磨”究竟應作和解釋?

  對第二句中“鏡未磨”的解釋有二:一說是水面無風,波平如鏡;一說是遠望湖中的景物,隱約不清,如同鏡面沒打磨時照物不清楚。

  我覺得,搞清楚這一問題的關鍵是要弄明白“鏡未磨”究竟是什么樣。《淮南子.脩務訓》上這樣說:“明鏡之始矇然未見形容也,及拭之以玄錫,磨之以白氈,則須眉微毛可得而察!币馑际钦f,銅鏡一開始的時,鏡面暗淡無光,還不能照出人的面容,只有在鏡面敷上一層反光劑氧化錫(或謂水銀),再用白氈打磨(即拋光),才能光潔明亮。由此可見,詩中的“鏡未磨”,當是指銅鏡未經打磨暗淡無光的樣子。若簡單地將“鏡未磨”解釋為水面無風,波平如鏡,突出的是湖面的平,就與古代的銅鏡尚有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等多種形制的事實并不完全相符。所以我以為,“潭面無風鏡未磨”一句還是理解為“無風的湖面就如同未經打磨的鏡面一般暗淡無光”為妥。這樣解釋,既與當時湖面上光線不足,水波不興的情境相合,也與詩人置身于特殊的觀察位置——岳陽樓月夜俯望洞庭之所見相符。

  第三、“青螺”究竟是何物?

  最后一句中的“青螺”究竟是何物呢?也有兩種說法。有人說,“青螺”是一種青黑色的螺形的墨,是古代婦女畫眉所用;也有人說,“青螺”就是青色的田螺。首先應當肯定,不管是那一種說法,它們都是以“青螺”的形象來比洞庭湖中的君山,這一點是肯定的。比較以上兩種對“青螺”的說解,我以為,后一種說法更為直接,更加具有原創性。

  為什么人們會把“青螺”釋為一種青黑色的螺形的墨,是古代婦女畫眉的用品呢?這很可能是受神話傳說的暗示。相傳在遠古時代,洞庭湖中并沒有島。每當狂風大作、白浪滔天時,來往船只無處停靠,常被惡浪吞沒,當地人民苦不堪言。這件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們忍痛脫下身上的螺殼,結成一個個小島,后來連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變成的。

  說來也巧,雍陶也曾寫過一首《題君山》,其詩曰:

  煙波不動影沉沉,碧色全無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

  讀雍詩,我們不難發現,詩人從君山的倒影起筆,點出了湖山的色彩,繼之又將神話傳說融于景物描寫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兩諧地呈現在我們眼前。與劉禹錫的《望洞庭》相比,可以說,兩首詩都巧妙地以“螺”作比,劉禹錫的《望洞庭》是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成銀盤中的青螺,而雍詩則是將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人們說,對比之下,細微的差異可能會更加清楚。

《望洞庭》教學案例 篇7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習本課的生字,認識一個多音字。

  3、能理解詩句中重點詞和詩句的意思。并能寫出《望洞庭》一詩的景色。

  4、理解這兩首古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難點】

  理解這首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1、背誦古詩。同學們已經讀過不少古詩,現在老師想請大家來背一背自己最喜歡的古詩。

  (教師相機評價)

  2、剛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詩。它們只是中國浩瀚詩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詩都是詩人漫游登臨寫下的見聞感受,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李白的《望廬山瀑布》等等都是這樣的情況下寫成的。一千年前的一個秋天,有位詩人經過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詩興大發,寫下了一首千古傳誦的詩歌佳作。這就是我們今天要一起來學習的《望洞庭》,這位詩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詩人劉禹錫。

  3、簡單介紹作者:

  劉禹錫,唐代著名的文學家,詩人。代表作《竹枝詞》、《陋室銘》。

  二、初讀感知

  1、學生自讀全詩。要求是: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教師提問:

  你掌握了那些字詞的正確讀音?你會怎樣提醒別人注意這些讀音?

  2、學習一下生字詞:

  正音:和 hè hé huó huò 潭、君是前鼻音。

  磨是多音字,螺是邊音。

  3、再讀一讀,結合課文中的插圖,理解一下詩句:

  看看你讀懂了哪些詩句?可以幫助別人。還有哪些詩句是你不懂得,需要別人幫助的。

  4、說一說,你覺得詩中哪些句子寫的很美。你讀了有怎樣的感受和體驗:

  ⑴ 湖光秋色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注意:

 、佟『偷囊馑际侵负椭C。

 、凇『笠痪涫且粋比喻句,讓學生了解到未磨之鏡,很模糊。而磨過的鏡子很光亮,從而體會到洞庭湖的湖面朦朧的意境美。

 、啤“足y盤里一青螺:

  讓學生想象一下常見的大白盤子里放一個青螺。結合一下文中的“白銀盤”是指的什么?“青螺”有指的什么?之后讓大家想一想,青翠玲瓏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渾然一體。那是一種怎樣的感覺?怎樣的美麗?

  三、通過我們剛剛的學習,了解到詩中的意境很清新,很安靜

  我們來好好讀一讀,看看怎樣能把它讀好。(注意重音、停頓)中間可以指導學生,正因為作者對于洞庭山水的熱愛,所以筆下的洞庭是那么美麗。

  四、通過學習,相信同學對于洞庭山水一定好奇,出示洞庭山水的圖片資料。讓學生感受一下現實中的洞庭山水

  五、這樣的美景,吸引著許多文人墨客,寫下了許多描寫洞庭的詩文名篇。

  1、出示:

  杜甫《登岳陽樓》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2、讓大家讀一讀,背一背。

  【布置作業】

  一、解釋加橫線的詞,并寫出詩句的意思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1、詩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句中詩人把_____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認真背誦詩歌,仔細觀察插圖,展開豐富的想象,把〈望洞庭〉這首詩描繪的景色寫下來

《望洞庭》教學案例 篇8

  反思可以收獲很多東西,下面是小編為您收集的關于《望洞庭》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篇一: 《望洞庭》教學反思

  今天教了《望洞庭》這首詩,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靜,隨即我寫下了這首詩的反思!锻赐ァ肥窃娙嗽诳吹蕉赐ズ拿谰皶r有感而發。詩人描寫真實,生動、具體,把湖光和月亮渾然一體的和諧、寧靜比作鏡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學生通過學詩看課件圖片,體會詩人所描寫的意境,學起來很有興趣。我在教學這首古詩時就打破了傳統的逐字逐詞逐句牽引,而后串詩意的串講式的教學模式,充分還給學生獨立思考、發揮想象的空間。因此,在上課時,我緊緊圍繞以學定教的原則設計教學環節,從學生已知入手,探討未知。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全程參與。在教學中,適時地安排自學環節,鼓勵學生利用工具書查解字詞,給學生創建自讀自悟的機會。在交流自學成果的過程中,變單純的“師教生”為“生生互學”“生生互補”,變僵硬的教師灌輸為學生間的自我啟迪,從而充分地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悟,自得。教學效果不錯。

  之后,我引導學生觀看書上的插圖,再結合詩句說一說詩中所描寫的景色,想象詩句中沒有提到的內容,然后讓他們把這首詩改寫成一篇寫景的記敘文。因為在學習的時候比較感興趣,所以很多同學想象豐富,寫得很優美,想象豐富。但依然有一小部分語文基礎較差的學生說得較空洞,寫得很不連貫。這是目前必須思考的一個問題。

  篇二:《望洞庭》的教學反思

  今天我執教了《望洞庭》這首詩歌。詩歌短小,卻感情深刻。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反復引導學生朗讀。在讓學生聽完老師的泛讀之后,我就引導學生自由地讀詩歌,讀的過程中要求讀準字音,注意停頓。接著指名幾位學生朗讀,然后再齊聲朗讀。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我不是硬生生地要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而是將畫面和朗讀結合在一起,邊看圖邊說說畫面的景色,感受景色之后再通過朗讀加深詩句的理解。

  在教學“潭面無風鏡未磨”時,我引導學生先看圖,然后語言啟發,這湖面怎么樣?(很平靜),這平靜的湖面就好像——鏡子,讓學生在看圖的基礎上感受湖面像鏡子。但是我順勢引導,這里的”未磨“是什么意思?學生通過預習,知道指的是沒有磨過的鏡子。我順勢啟發學生設疑。”為什么不直接說湖面像鏡子,,而要說湖面像未磨的鏡子呢?于是我展示未磨的鏡子,讓學生從視覺角度感受鏡子的暗淡,然后再出示湖面的畫面,讓學生在對比中,發現兩者的相似性,原來,沒有太陽照耀下的湖面也是暗淡的,所以把湖面比作未磨的鏡子。

  篇三:《望洞庭》教學反思

  【課文】《望洞庭》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里一青螺。

  【課文簡說】《望洞庭》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秋天轉任途中經洞庭時所作。故名為“望洞庭” 詩人以輕快的筆觸,勾勒出一幅優美的洞庭湖秋月圖。這首詩通過豐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別出心裁地描繪了一幅玉宇無塵、澄靜空明、淡雅靜麗的洞庭山水美景。

  全詩的大意是:湖光秋月互相輝映,顯得多么和諧,平靜潭水無風,如一面沒經過打磨的迷蒙的銅鏡,那月下洞庭湖里蒼翠的君山,從遠處看,就好像在白銀盤里盛放著的一枚青螺。

  這首詩的教學難點在于讓學生走進詩境,體悟詩情。

  教學時,我出示精美的圖片,學生通過學詩看圖,并據此講解,使學生體會到古詩中多處設喻的恰當、美妙,體會詩人所描寫的意境。之后,我還讓他們把這首詩改寫成一篇寫景的記敘文。

  【教學片段】

  師:讀了“潭面無風鏡未磨”你讀懂了什么?

  點撥:

  未就是──沒有,

  磨就是──磨拭,打磨。

  生:湖面上沒有風,就像還沒打磨的鏡子一樣。

  師:這里把什么比做什么?

  生:把湖面比作銅鏡。

  師:把沒有風的湖面比作還沒打磨的銅鏡。假如有風呢?還似鏡子嗎?

  生:有風的話就有波紋了。

  師:只有“潭面無風”,湖光和秋月才能兩相協調。

  詩人描寫真實,生動、具體,把湖光和月亮渾然一體的和諧、寧靜比作鏡子,充分地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悟,自得。教學效果良好。

  篇四:《望洞庭》教學反思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所寫的一首山水詩。在詩中,作者以輕快的筆觸,勾勒出一幅優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圖。

  一、詩中有以下幾個難點:怎樣理解“鏡未磨”,作者為什么要將“湖面”寫成“潭面”,這兩個難點在課堂上學生理解得不是很透徹,經過探討,我認為可以這樣來指導學生進一步理解。

  (1)怎么樣理解“鏡未磨”

  首先我先讓學生了解“鏡”。古代的鏡子。不是現在的鏡子,而是用青銅,經過打磨后,可以照出人的影子來,接著,我設計了如下的安排:我設計了一個問題,讓學生理解“鏡未磨”的意思,“鏡未磨”是指的是沒有打磨的鏡子,在表面上有一層凹突不平的感覺。然后在進行質疑,作者將湖面比喻成了鏡子,有凹突不平的感覺,那是為什么呢?經過老師的引導,學生很快就明白了,凹突不平的感覺是因為湖面有細小的波浪在輕輕地涌動,是湖面呈現出層層的波浪,才會有這樣的感覺,從而使學生明白了“鏡未磨”的含義。在此教學環節中,通過引導和老師、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就可以解決這個教學難點。

  (2)、如何讓學生理解作者為什么要將“湖面”寫成“潭面”?

  在這首詩中,作者將“湖面”寫成“潭面”,是詩人認為自己的心胸是非常寬闊的,在作者的心中,洞庭湖的湖面比自己的心胸那要小得多,但是如何讓學生理解呢?在教學之前,我為了讓學生更加好的理解,我在黑板上板書“湖面”、“潭面”,讓學生區別哪個大,哪個小,學生就很快地明白了,“湖面”比“潭面”大,然后通過出示法國的哲學家盧梭的名言“在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但是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但是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心懷。”讓學生理解這句話的言外之意。通過學生的討論,學生慢慢地明白了這句話的言外之意,再聯系詩,通過學生反復地讀,理解詩人的想法。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使學生理解了作者將“湖面”寫成“潭面”的原因。

  二、未磨”;(2)如何讓學生理解詩中的意境;如何讓學生理解詩中的意境;怎么樣讓學生通過恰當的語言將詩中的意境描繪出來。在這個環節中學生掌握不是很好,描寫不是很形象,通過進一步理解,指導學生把詩的意境描繪出來。

  篇五:《望洞庭》教學反思

  這首詩中最大的特點之一是很多的比喻句。先是把月光下的洞庭湖面比作沒有打磨過的鏡子,后是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把洞庭山(君山)比作青螺。后兩個比喻句學生能較快理解。前一個比喻句與往常不同,在平時,我們通常說湖面平靜得像一面鏡子,這樣的比喻學生就見得多,但是把湖面比作沒有打磨過的鏡子,學生就不容易理解了。參考資料上這么說:“未磨的鏡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朧朧,用來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處。”所以這個比喻句要結合詩的意境來解說,并要先向學生介紹古時候,使用銅鏡,都是要先打磨一番,才能照出樣子。月光下的湖面和銅鏡都是朦朦朧朧,故這句比喻句真是妙不可言。

  教學這個比喻句,給我一個很大的感觸:比喻這種修辭手法的教學,不應該僅僅為了應付考試,而讓學生牢牢記住一個所謂的“最正確”的答案。否則,學生的想象能力不可能培養得起來,寫作時運用比喻的欲望和樂趣也將大大減少。

《望洞庭》教學案例 篇9

  【說教材】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這句話在今天有很大的意義,因為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所以我們的教材從第二冊就安排了古詩內容的學習,數量雖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們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材料。劉禹錫的《望洞庭》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盡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過豐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獨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現于紙上,表現出驚人的藝術功力,給人以莫大的藝術享受。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這同時也是個難點,因為學生對古詩接觸不多,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賞意境”的訓練在許多老師的教學中也常常被疏忽。

  因此,根據教材特點和大綱要求,制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技能目標)

  2、理解詞義句意,并能寫出《望洞庭》一詩描繪的景色,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智能目標)

  3、感悟詩歌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目標)在這些目標中,“理解詞義句意”,“體會作者感情”,“朗讀和背誦”是下限目標,要求人人達到。“掌握方法”,“欣賞意境”是上限目標,讓基礎好的學生有發展的余地。

  【說教學程序】

  一、導入揭題

  1、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山河秀麗,風景如畫。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溝,感受頗深。今天老師想帶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領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誰知道洞庭湖的?

  2、結合學生收集的資料來介紹洞庭湖。(略)

  3、多媒體出示洞庭湖的畫面。

  4、引出課題: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從古至今有無數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寫下了許多描寫動聽的美詩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詩人劉禹錫來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詩興大發,寫下了一首千古佳作。聽,他正在吟誦呢!

  5、多媒體出示詩和音樂,師范讀。(設計意圖:兒童的內心是最無拘無束的,他們渴望走向原野,親近自然,渴望在廣闊的天地間放飛夢想。

  這就要求閱讀教學要徹底走出“課堂中心、書本中心、教師中心”的封閉性,充分拓展空間,增強活力。一方面,我們要鼓勵學生在真實世界的際遇中學習,與現實對話,為學生創造社會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到社會上去觀察、調查、訪問。例如要求學生課外查詢有關洞庭湖的知識,引導學生通過如課外書籍、圖書館、網絡等途徑獲得信息。

  另一方面,我們要把大世界引入課堂,在教學中充分挖掘各種各樣的教育資源,根據教育目標對資源進行重新組合與調整,溝通學生生活世界和書本世界的橋梁,為學科課程提供廣泛的感性背景,為課本知識的運用提供實踐的平臺。例如在教學中播放洞庭湖的圖片等。通過圖片展示洞庭湖的迷人風光,并配以和諧的音樂,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既加深了對洞庭湖的了解,又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積累語言的興趣。學生置身于這樣一個特定的環境中,對具體情境的體驗、領悟更深,認知和情感發展更協調。)

  二、精讀會意

  1、自讀全詩,明確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名多個學生讀,正音齊讀。(設計意圖:讀通課文是理解課文的基礎,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自由讀,做到讀正確、讀通順、讀流利。)

  3、再讀,邊讀邊思考:你讀懂了哪些字詞。

  4、交流匯報,相機教學

 。ㄒ唬┙虒W“湖光秋月兩相合,潭面無風鏡未磨”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晚上。相和:相互和諧。潭面:洞庭湖面鏡未磨:沒有磨拭的鏡子。句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與明月的清輝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寧靜、和諧。湖上無風,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沒有經過磨拭的鏡子,迷迷蒙蒙。師:詩中把什么比作什么?師:誰能美美的把這兩句詩讀好呢?指名多個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指導吟誦(設計意圖:四年級的學生畢竟不是第一次學古詩,他們已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先讓他們嘗試學習,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并發現疑難。這樣可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所以采用“扶放”結合的教學方法,針對“嘗試”學習所反映出來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解字詞,明詩意”的指導。)

 。ǘ┙虒W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遙望:遠望。(點題,可以看出詩人離洞庭湖還有一段距離,所以題目是《望洞庭》)山水色:山指君山,水指洞庭湖。句意:在皓月銀輝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渾然一體,遠望如同在銀盤里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設置情境: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自己常見的大盤子,但它使用白銀做成的,銀光閃閃,隨后老師說:“我在盤中放上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你看到了嗎?這是你有什么感覺?”睜開眼睛把你想象的與書上的插圖比一比,像嗎?這里,詩人把月夜下的洞庭山水變成了一個精美絕倫的工藝品,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君山比作青螺)

  師:這么美好的意境,誰能把它讀出來?指名朗讀,指導吟誦。(設計意圖:朗讀有助于幫助學生積累詞匯句式,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可讓學生從中受到審美教育。在這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有所感悟,為了使學生對古詩有更為具體的直觀感受,設置了一個想象的情境,情境的實質是人為優化了的環境,是促使兒童能動地活動其中的環境。這種充滿美感和智慧的氛圍,與兒童的情感、心理會發生共鳴而契合。它所關注的是兒童內心的自由、愉悅、釋放、本真,追求的是兒童在課堂中的快樂生活。并運用多媒體手段展示課文插圖,幫助學生理解。

  通過一讀再讀,讓學生在讀中自悟,切實體會到這個比喻的精妙,并且在讀中培養語感。)

  三、朗讀悟情

  讓學生連貫詩意,描繪意境。洞庭山水美,而這首詩寫得更美,讓我們一起來美美地讀一讀。配樂指導吟誦。(設計意圖: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創造性地說說全詩的內容,從認識上得到提高。并鼓勵學生進行多樣化的表達,展示學生的個性。

  《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古詩節奏鮮明,音韻和諧,誦讀起來瑯瑯上口,學生—般都能進行正確地朗讀,但往往讀不出意境,讀不出美感。如何使學生“讀得美”,且“美讀得其法”呢?我這樣設計去引導學生:

  1.學生嘗試,獲取體驗。讀讀看,風景這么美,語句這么美,怎樣才能讀得美呢?

  2.學生匯報,教師點撥。

  3.改變形式,反復誦讀。并配以優美和諧的古樂,更有韻味了。

  四、延伸拓展

  同學們讀得真好,我們都被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這樣的美景又引來了一位大詩人——孟浩然,他由景感懷,寫下了《望洞庭贈張丞相》,課后同學們可以自學一下。(設計意圖:結合學生從課堂學習中獲得的情感體驗的程度,通過課堂教學內容的有機延伸,使學生的情感體驗延伸,引領其向更遠更廣闊的境界提升,拓寬學生施展各自才能的天地。積累更多的語言資料。)

  五、總結

  同學們,洞庭湖風光無限,你們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陽。

  六、作業

  1、用鋼筆描紅

  2、想象《望洞庭》一詩描繪的景色,先說一說,再寫下來。

《望洞庭》教學案例 篇10

  精讀會意

  1、自讀全詩,明要求:

  讀準字音,讀不準的生字看生字表,讀通詩句。

  2、檢查自學效果,正音:

  洞 dòng、潭 tán、螺 luó、磨 mó

  3、再讀,邊讀邊思考,你讀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詞,來說一說:

 、拧〗虒W“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兩相和”。

 。ǘ嗝襟w出示)

  相:相互。

  和:和諧、協調。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時間是秋天的晚上。

  師:你理解得真不錯。

  生:我理解“兩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顯得非常和諧。

  生:這句詩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兩者融合在一起,顯得非常和諧。

  生:我理解了“潭面無風鏡未磨”。

 。ǘ嗝襟w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

  未:沒有。

  磨:磨拭。

  鏡未磨:指沒有磨拭過的銅鏡。

  師:沒有磨拭過的銅鏡給人怎樣的感覺?

  生:朦朦朧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這句詩意:湖上一點風也沒有,湖面朦朦朧朧,就像一面沒有磨拭過的銅鏡。

  師:詩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沒有磨拭過的銅鏡)。

  師:誰能美美地把這兩句詩讀好?

  (給生配樂)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啤〗虒W“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多媒體出示)

  生:遙望:遠望。

  師:點題,可以看出詩人離洞庭湖有一段距離,所以詩的題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這句詩的意思是遠遠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顏色,就像“白銀盤里一青螺”。

  師(出示實物:白銀盤和一個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白銀盤里放著個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

  師:請你與畫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嗎?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變成了一個精美絕倫的工藝品。

  師:這句詩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把(君山)比作(青螺)。

  請生讀好這兩句詩:

  遙望/洞庭/山水色,

  白銀/盤里/一青螺。

  師:這首詩意境很美,誰能美美地把它吟誦并背誦。

  師:閉上眼睛,聽配樂朗誦,你能想象出這樣的景色嗎?用上一兩個形容詞來說一說。

  生:秋天的一個夜晚,我和劉禹錫登山岳陽樓,遙望洞庭湖,銀色的月光灑在水平如鏡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銀盤里的一個青螺,十分惹人喜愛。在這個寧靜和諧的夜晚,我和劉禹錫依依話別。

  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邊,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個湖面像籠罩著一層薄紗。朦朧中,那君山就像一個放在白銀盤里的青螺,我被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生:……

  大家一起探討吧。

《望洞庭》教學案例 篇11

  示洞庭湖的迷人風光,并配以和諧的音樂,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既加深了對洞庭湖的了解,又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積累語言的興趣。學生置身于這樣一個特定的環境中,對具體情境的體驗、領悟更深,認知和情感發展更協調。)二、精讀會意 1、 自讀全詩,明確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 指名多個學生讀,正音齊讀。(設計意圖:讀通課文是理解課文的基礎,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自由讀,做到讀正確、讀通順、讀流利。) 3、再讀,邊讀邊思考:你讀懂了哪些字詞。 4、交流匯報,相機教學(一) 教學“湖光秋月兩相合,潭面無風鏡未磨” 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晚上。相和:相互和諧。潭面:洞庭湖面鏡未磨:沒有磨拭的鏡子。句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與明月的清輝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寧靜、和諧。湖上無風,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沒有經過磨拭的鏡子,迷迷蒙蒙。師:詩中把什么比作什么?師:誰能美美的把這兩句詩讀好呢? 指名多個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指導吟誦 (設計意圖:四年級的學生畢竟不是第一次學古詩,他們已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先讓他們嘗試學習,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并發現疑難。這樣可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所以采用“扶放”結合的教學方法,針對“嘗試”學習所反映出來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解字詞,明詩意”的指導。)(二) 教學“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遙望:遠望。(點題,可以看出詩人離洞庭湖還有一段距離,所以題目是《望洞庭》)山水色:山指君山,水指洞庭湖。句意:在皓月銀輝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渾然一體,遠望如同在銀盤里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設置情境: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自己常見的大盤子,但它使用白銀做成的,銀光閃閃,隨后老師說:“我在盤中放上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你看到了嗎? 這是你有什么感覺?”睜開眼睛把你想象的與書上的插圖比一比,像嗎? 這里,詩人把月夜下的洞庭山水變成了一個精美絕倫的工藝品,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君山比作青螺)師:這么美好的意境,誰能把它讀出來?指名朗讀,指導吟誦。(設計意圖:朗讀有助于幫助學生積累詞匯句式,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可讓學生從中受到審美教育。在這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有所感悟,為了使學生對古詩有更為具體的直觀感受,設置了一個想象的情境,情境的實質是人為優化了的環境,是促使兒童能動地活動其中的環境。這種充滿美感和智慧的氛圍,與兒童的情感、心理會發生共鳴而契合。它所關注的是兒童內心的自由、愉悅、釋放、本真,追求的是兒童在課堂中的快樂生活。并運用多媒體手段展示課文插圖,幫助學生理解。通過一讀再讀,讓學生在讀中自悟,切實體會到這個比喻的精妙,并且在讀中培養語感。)

  三、朗讀悟情讓學生連貫詩意,描繪意境。洞庭山水美,而這首詩寫得更美,讓我們一起來美美地讀一讀。配樂指導吟誦。(設計意圖: 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創造性地說說全詩的內容,從認識上得到提高。并鼓勵學生進行多樣化的表達,展示學生的個性。

《望洞庭》教學案例 篇12

  教材分析:

  《望洞庭》,四年級上冊第四課古詩二首其一,本單元的文化主題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锻赐ァ肥翘拼娙藙⒂礤a被貶途徑洞庭湖時,月夜遙望洞庭湖寫下的詩篇。第一句從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寫起,表現湖面的開闊廖遠。第二句用鏡子的比喻表現夜晚湖面的平靜,因為太陽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鏡子沒磨時光澤暗淡的樣子。第三句寫遠望湖中君山翠綠的色彩。第四句再用一個比喻,將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擱在白銀盤子里的青螺。全詩純然寫景,既有描寫的細致,又有比喻的生動,讀來饒有趣味。

  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對古詩的學習有了一些積累,本詩并無生僻之字,學生基本可以通過通過查閱字典等工具書理解詩的表面之意,在頭腦中模糊出現詩中之景。但這畫面如果用孩子自己的語言描繪出來,可能對他們難度稍大。因為學生的語言積累有限,與作者經歷及相隔年代遙遠,所以很難將詩人與詩聯系起來,將想象中的詩歌的意境表達出來,為本詩教學時的一個難點。

  教學目標:

  1、認識“螺”,掌握“庭,潭,鏡,磨,螺”5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通過查閱工具書了解相關資料,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的意境。

  4、感悟作者眼中洞庭湖那“和諧之美”,體會詩的靜態美,為下一首《望天門上》的動態美做好鋪墊。

  設計理念:

  學古詩注重積累,激發學生讀古詩的興趣,感受古詩語言的精煉,意境的優美。尊重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自主閱讀,促使每個學生在多重對話中自行建構文本意義,讓學生對課本獲得自我感悟和獨特體驗。

  課前交流:    背誦積累學習過的詩,(用相機照下原課文圖片,大屏出示,模糊古詩字跡,幫助回憶。)

  1、還記得我們學過的這些寫景的詩嗎?

  《江南》《春曉》《離離原上草》《游園不值》《春日》《詠柳》《春游湖》《泊船瓜洲》《絕句(杜甫)》《山行》《望廬山瀑布》

  2、課余時間你還積累過哪些寫景的詩呢,說出題目來大家一起背吧。

  如《登鸛雀樓》《鹿柴》《江畔獨步尋花》《飲湖上初晴后雨》《題西林壁》《小池》《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錢塘湖春行》等

  教學流程:

  一、欣賞詩中景

 。ㄒ唬┙忸}“望洞庭”,初讀求通順。

  生解題,師補充。讀古詩,要求讀通讀順。

  (二)討論詩意,初理詩脈。

  欣賞古詩與所配的插圖,通過查閱工具書,以學生匯報為主初步理解詩意,指導朗讀,讀出詩中的“寧靜”之美。

  1、讀了這首詩,你知道了些什么內容?從哪些句子或詞語知道的?

  2、還有哪些字詞不太理解?

  3、查找工具書,或根據課前查找的資料,解決學生質疑的問題。

  4、每解決一個小知識點,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讀詩句。

  (夜幕降臨,靜靜的天空升起一彎新月,月光傾瀉在湖面,輕紗似的,增添了洞庭湖的神秘。煙波浩渺的洞庭湖上沒有一絲風,水面平靜得似一面沒有磨過的鏡子。遠遠望去,君山碧綠如翡翠,山點綴著水,水環抱著山,君山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就像是在白銀似的盤子里放進的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

  【設計意圖:調動學生主動探究詩文的興趣,吸引并引導學生通覽全詩,直面作品,自主讀書,探究閱讀,把與文本對話的權利還給學生!

  (三)聚焦景色,豐富畫面。

  不同的人讀同一首詩,看同一處景感受也會不一樣,再讀讀詩,看看畫,說說自己看到的詩中的畫面,這是一副什么樣的畫面?從哪里看出來?(寧靜、美麗、和諧)

  1、抓住兩個比喻句,體會作者描寫之巧妙。

  潭面無風鏡未磨:可以理解成是水面無風 ,波平如鏡;也可以理解成是遠望湖中的景物,隱約不清,如同鏡面沒打磨時照物不清楚。

  白銀盤里一青螺:洞庭湖在月光下像個白銀盤,里面的君山像個青螺。

  2、圍繞字眼“和”感受畫面美。水色與月光融為一體,是一種柔和之美。青山倒映在水中,碧水掩映著青山,是一種融和之美。作者雖然被貶,可是依然樂觀豁達,作者的心與這景之間的平和之美。

  3、指導感情朗讀,讀出自己的體會,讀出自己的感悟。

  【設計意圖:一首詩就是一幅畫,通過想象畫面,豐富古詩內容,體會古詩的用字簡明卻意境深遠,抓住字眼,多角度解讀!

  二、感悟詩中情

  一切景語皆情語,讓我們透過這首詩來了解一下作者。

 。ㄒ唬┯米约旱脑挵涯闼鸭降挠嘘P作者的資料介紹給大家。

  1、作者的才學

  2、政治生活上的不得志

  3、屢遭打擊而始終不屈的意志(結合本詩感受作者雖然被貶卻依然滿眼美景,樂觀豁達,熱愛生活的平和心態。)

 。ǘ┤肭槿刖车南胂笤娙水敃r的情景,品味著讀出詩歌的意境美和語言美。試背誦。

  【設計意圖:透過古詩了解作者,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這首詩,還原作品,既品出本詩的寫作之美,又悟出作者為人之美,實現學生、文本、讀者的多角度對話。】

  三、欣賞多姿多彩的洞庭湖

 。ㄒ唬┩扑]給學生拓展閱讀的古詩句,從多個角度感受洞庭之美。

  借助圖片課件,師生同讀詩句,教師簡介詩意或詞意,旨讓學生感受洞庭湖的魅力,吸引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

  1、宋代文學家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說:“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寫出了洞庭湖的水勢浩大,雄偉壯闊。“前人之述備矣。”說明洞庭湖吸引過無數的文人墨客。

  2、煙波不動影沉沉,碧色全無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題君山》唐·雍陶

  (詩人從君山的倒影起筆。“煙波不動”寫湖面風平浪靜:“影”,是寫那倒映在水中的君山之影:“沉沉”,是寫山影的凝重。“碧色全無翠色深”,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凝視倒影,當然是只見翠山不見碧湖了。三、四句將湘君、湘夫人的神話傳說,融合在湖山景物的描繪中。 “一螺青黛鏡中間”,這水中倒影的君山,多么象鏡中女仙青色的螺髻。此詩寫出了洞庭湖的平靜與柔美,與我們今天學的《望洞庭》有異曲同工之處。)

  3、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孟浩然《臨洞庭贈張丞相》

 。ò嗽碌亩赐ズ,水勢盛漲,幾與岸平;天容水色,渾然一體。那湖面上滾滾蒸騰的云氣,一片彌漫,籠罩著整體云夢巨澤;那浩渺無邊的波濤,洶涌澎湃,巍峨的岳陽城也震動了,這是何等的氣勢和力量。)

  4、洞庭湖上清秋月,月皎湖寬萬頃霜。——韓偓《洞庭玩月》

  5、白水連天暮,洪波帶日流。風高云夢夕,月滿洞庭秋。——李端《宿洞庭》

 。ǘ┛谡Z表達:我眼中的洞庭湖,課件配洞庭湖圖片循環放映。

  【設計意圖:每篇課文的學習都僅僅是一個原點,如何讓這個原點生發一個面積較大的圓,讓它成為學生閱讀經驗的有效區域,這就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對課文進行拓展,以詩中“洞庭湖之美”這一主題,為原點向外畫圓讓學生感受眾多詩人筆下多姿多彩的洞庭湖。以上環節就是基于此而設計的!

  四、書寫洞庭湖

  1、每人發一張印有洞庭湖圖案的書簽或扇面,要求學生將古詩默寫在上面,寫之前先仔細的看看本課生字,歸類記憶“庭,磨”半包圍結構,撇要寫長。“潭,鏡,螺”都是左右結構,左窄右寬。

  2、寫之后利用投影全班欣賞,品評。

  【設計意圖:精美的卡片利于提高學生寫字的興趣。益于激發學生把字寫好的愿望。關注學生寫字的姿勢和習慣,重視書寫的正確,端正,整潔,這必須在每一節語文課中持久注意提醒、糾正,才會逐漸養成習慣!

《望洞庭》教學案例 篇13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能力目標:能憑借課文插圖或通過理解古詩大意;課外吟誦劉禹錫的其它古詩。

  情感目標:感悟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洞庭湖的喜愛和贊美之情,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點:

  想像這首詩描繪的優美景象,感受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潔和精美絕倫。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理解詞語“兩相和”、“白銀盤”和“青螺”,感悟詩境,體會詩人對洞庭湖的喜愛與贊美之情。

  教學準備:

  1、資料搜集:作者劉禹錫的生平、君山的傳說

  2、電化教具:投影片、課文錄音磁帶

  3、實物準備:白盤子、青螺

  教學過程:

  一、整體讀,感知美。

  1、導入: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勝收。今天這節課,我們將追隨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足跡,到湖南岳陽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書:望洞庭

  2、指名說了解的劉禹錫和洞庭湖。

 。▌⒂礤a,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字夢得。洛陽人。劉禹錫工詩能文,兼擅書法。所著有《劉賓客集》。洞庭湖,我國第二大淡水湖,綿延八百里,煙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3、播放朗讀錄音,學生邊看插圖邊聽讀,整體感知美。

  4、自己練讀,達到正確、流利。

  5、同位互查讀,力爭人人過關。

 。ㄗⅲ航榻B劉禹錫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學生課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發學生讀詩的欲望。正所謂“不積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讀古詩,人人過關,是下步教學的良好開端。)

  二、理解讀,洞察美。

  1、導入:學習古詩,意在讀出它的韻味,它的意境,讀好古詩要做哪些準備工作呢?

  2、學生各抒己見。

  3、學生讀詩,先說說能夠理解的詞語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組內研討。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諧鏡:銅鏡,比喻洞庭湖水面

  鏡未磨:未被磨拭過的銅鏡遙望:遠望)

  重點研討“鏡未磨”: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經磨拭的銅鏡呢?

  引導學生想象:作者觀察時恰逢晚間,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經磨拭過的銅鏡應該就是一種模糊的感覺。

  4、憑借課文插圖,敘說古詩大意。

 。1)指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發揮想象,大膽述說古詩意思。

  (2)小組內練說,讓平時不愛發言的同學先說,其余同學做好補充。

 。3)指名到臺前看投影上的插圖解說。

  重點指導理解“白銀盤里一青螺”;

  教師演示:一個大白盤子里放著一顆青螺。

  讓學生談看到的感受。

  質疑:詩中的“白銀盤”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再與課文插圖對照,洞察藝術之美。

  (古詩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與明月的清光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寧靜、和諧;湖上無風,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經磨拭的銅鏡一樣。在皓月銀輝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渾然一體,遠望如同銀盤里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

  5、練讀,讀出詩的韻味,感受詩的意境。

  (1)自由練讀,想象畫面。

  (2)同位賽讀,欣賞插圖。

  (3)展示評讀,美化詩境。

  6、背誦古詩,水到渠成。

  (注:詩中有畫,讀詩要想象重現詩中的畫面;畫中有詩,讀詩要欣賞詩中精妙語言對畫面的描述。如詩如畫,品詩賞畫,古詩詞文字精簡,給讀者留下了非常廣闊的想象空間。通過啟發學生想象,填補了詩句的含蓄和跳躍,豐富了詩句的語言和畫面。學生邊讀詩,邊想象,如臨其境,如聞其聲。)

  三、對比讀,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鏡未磨,潭面無風鏡未磨,

  湖光秋月和。湖光秋月兩相和。

  洞庭山水色,遙望洞庭山水色,

  盤里一青螺。白銀盤里一青螺。

  2、對比讀,比較內容的不同之處,說說原詩的精妙之處。

  3、自由理解的基礎上,同位交流。

  4、指名匯報。(正因無風,湖面才會如此寧靜、和諧;正因作者在遠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顯得小巧玲瓏;之所以是“白銀盤”,正因是在皓月銀輝下。)

  5、再讀原詩,深化美。

  (注:詩可言志,亦可傳情。古詩是語言的濃縮,而往往濃縮就是精華。作為中國獨有的寶貴文化遺產,讓學生意識到古詩語言的精煉與美妙,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古詩內容的理解,還可以引發學生對祖國古代文化的熱愛。)

  四、延伸讀,升華美。

  1、投影映示

  題君山題君山

  雍陶方干

  煙波不動影沉沉, 曾于方外見麻姑,

  碧色全無翠色深。聞說君山自古無。

  疑是水仙梳洗處, 元是昆侖山頂石,

  一螺青黛鏡中心。海風吹落洞庭湖。

  2、自由練讀后,指名讀。

  3、師:自古君山的來歷便充滿神奇色彩,眾說紛紜,流傳著許多美麗的傳說。

  4、指名講述課前搜集的有關君山的傳說。

  相傳在遠古時代,洞庭湖中并沒有島。每當狂風大作、白浪滔天時,來往船只無處?,常被惡浪吞沒,當地人民苦不堪言。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們忍痛脫下身上的螺殼,結成一個個小島,后來連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變成的。

  又相傳4000多年前,禹帝南巡,他的兩個愛妃娥皇、女英隨后趕來,船被風浪阻于洞庭山。忽聞禹帝已死于蒼梧(今廣西梧州市),二妃悲痛欲絕,扶竹南望,涕淚縱橫,點點淚珠灑于竹上,呈現斑斑點點,因此便成了現在君山北邊生長的“湘妃竹”,也叫“斑竹”。二妃也因悲慟過度身亡,葬于此地,故在君山東麓有二妃墓。民間有詩曰:“禹帝南巡去不還,二妃幽怨云水間。當時垂淚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班。”而在二妃墓前,立有“禹帝二妃之墓”石碑,旁堅石柱,上刻麒、麟、獅、象浮雕。墓前一對石柱,上刻楹聯一幅:“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諸斑淚一人”。二妃稱為君妃、湘妃,為了紀念她們,就把洞庭山改為君山,也叫湘山。據說這就是君山和湘山名稱的由來。

  有趣的是,君山在歷還有過負罪的傳說。據傳,秦始皇當年巡狩天下,船過君山時,忽然風浪大作,始皇大怒,說: “我真命天子行舟,本應風平浪靜,是誰如此大膽,竟敢興風作浪?”接著,他便問左右:“此乃何地?”侍臣回答說是君山。始皇一聽愈加惱怒,說:“普天之下,唯我為‘君’,怎么山也稱起‘君’來了?”他遂命刑徒三千砍光了全山的樹木,并下令于石壁上刻封山令。今臨湖石壁上仍可見一石印,長1米,寬0.8 米,字跡依稀可辨,似是“永封”二字,俗稱為“封山印”。

  4、再讀兩首《題君山》,洞庭湖與君山的神奇之美在腦中升華。

 。ㄗⅲ涸娭杏性,詩外有詩,以詩帶詩,以詩比詩,把相關的詩詞優化組合,既加深對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豐富拓展學習內容,讓學生悟出了學習古詩要運用對比的方法。美麗的傳說自然勾起學生的幻想,演繹精彩的朗讀。這是教學內容的延伸,亦是學生情感升華的階梯。)

  五、多樣作業,表現美。

  1、寫一寫:想象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色,寫下來。

  2、畫一畫:把這首詩描繪的景色用多彩的畫筆表現出來。

  3、找一找:收集劉禹錫的其它詩作,與同學交流。

 。ㄗⅲ撼哂兴蹋缬兴L;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學生的興趣是有差異的。傳統的單一的作業難以迎合所有學生的口胃,給學生一個選擇的機會,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學生多元智能發展。)

《望洞庭》教學案例 篇14

  《望洞庭》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理解古詩的意思。

  2、反復誦讀古詩,于品詞析句、想象意境中熟讀成誦。

  3、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潔和精美絕倫,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激發對洞庭湖的喜愛和贊美之情,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難點:

  重點:感情朗讀古詩,理解古詩的意思;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潔和精美絕倫,體會詩人對洞庭湖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難點:對“兩相和”、“鏡未磨” “白銀盤里一青螺”景象的感悟。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師板書“洞庭湖”:你們領略過它的美景嗎?

  2、讓我們來游覽一番(播放課件)。

  3、多媒體出示洞庭湖的畫面。欣賞“月夜圖”時,請學生嘗試用詞語形容所看到的景象,如:水平如鏡、波光粼粼、月光如水、風清月朗……

  二、學習古詩

  (一)知作者

  1、板書:劉禹錫、望。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詩人(指板書)來到了洞庭湖附近,眺望了月夜下的洞庭湖美景,于是詩興大發,寫下了這首千古傳頌的佳作——《望洞庭》。

  2、簡介劉禹錫。(劉禹錫:字夢得,唐代文學家、哲學家。與白居易并稱“劉白”。代表作:《烏衣巷》、《陋室銘》。)

 。ǘ┟髟娨

  師: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劉禹錫所吟誦的景象中去。

  1、要求學生自讀全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名匯報讀,正音。

  3、小組競賽形式朗讀古詩,指導評價。

  4、引導學生回憶理解詩句內容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釋、看插圖、讀資料等)。

  5、自主選用以上方法在小組內說說詩句的基本意思。

  6、全班交流詩的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與明月的清光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寧靜、和諧;湖上無風,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經磨拭的銅鏡一樣。在皓月銀輝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渾然一體,遠望如同銀盤里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

  7、重點把握:“兩相和”——〉湖光與秋月之“和諧”。這是水月澄潔的寧靜氛圍,呈現出一派和諧之美。“鏡未磨”──〉把“潭面”比作“沒有打磨的銅鏡”,有些模糊,有些迷蒙。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闊湖面,漣漪輕起,波光粼粼)湖面浩闊,如月下銅鏡鋪在大地。漣漪輕起,粼粼細波,好一派迷蒙之美。“銀盤青螺”──自然之美。月夜遙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顆青螺綴放在白銀盤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絕倫的工藝珍品,讓人愛不忍釋,好一處秀美柔和之景。

  (三)悟詩情

  1、播放背景古樂,學生自由練讀,想象畫面,讀出韻味,感受意境。

  2、讀著詩句,你眼前浮現了怎樣的畫面?

  3、你體會到詩人怎樣的心情?請讀出這種感受。

  三、背誦全詩

  1、自由組合練習誦讀。

  2、指名背誦。

  四、拓展延伸

  洞庭景象美不勝收,古往今來,歌頌者無數。回家后,請感興趣的同學收集一下描寫洞庭湖的詩歌和文章,我們找個機會再來交流。

  五、布置作業

  1、收集描寫洞庭湖的詩歌和文章。

  2、默寫《望洞庭》,可配畫。

  六、教學反思:

  《望洞庭》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時有感而發。詩人描寫真實,生動、具體,把湖光和月亮渾然一體的和諧、寧靜比作鏡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學生通過學詩看課件圖片,體會詩人所描寫的意境,學起來很有興趣。我在教學這首古詩時充分還給學生獨立思考、發揮想象的空間。因此,在上課時,我緊緊圍繞以學定教的原則設計教學環節,從學生已知入手,探討未知。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全程參與。在教學中,適時地安排自學環節,鼓勵學生利用工具書查解字詞,給學生創建自讀自悟的機會。在交流自學成果的過程中,變單純的“師教生”為“生生互學”“生生互補”,變僵硬的教師灌輸為學生間的自我啟迪,從而充分地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悟,自得。教學效果不錯。

《望洞庭》教學案例 篇15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

  3、能理解詩句,并能體會出本詩所描繪的景色,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4、欣賞孟浩然的《望洞庭湖》。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題

  1、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秀麗,風景如畫。神奇的五彩池,奇偉無比的石林,如詩如畫的山峽,水平如鏡的西湖。今天,想帶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領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誰知道洞庭湖的?

  2、結合學生收集的資料來介紹洞庭湖的。

  3、多媒體出示洞庭湖的畫面:

 。ǘǜ褚粡堅乱瓜碌亩赐ズ嬅妫

  師: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師:你能用上一些詞來形容看到的景物嗎?

  4、引出課題:

  師: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從古至今有無數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寫下了許多描寫洞庭的美詩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詩人劉禹錫來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這樣一幅美景,不禁詩興大發,寫下了一首千古傳頌的佳作。聽,他正在吟誦呢!

  多媒體出示詩和配樂朗誦。

  二、精讀會意

  1、自讀全詩,明要求:

  讀準字音,讀不準的生字看生字表,讀通詩句。

  2、檢查自學效果,相機正音。

  3、再讀,邊讀邊思考,看看能讀懂了哪些詩句,可以借助字典,也可與同桌討論。

  4、理解詩句:

 、拧〗虒W“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兩相和”:

 。ǘ嗝襟w出示)

  相:相互。

  和:和諧、協調。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時間是秋天的晚上。

  師:你理解得真不錯。

  生:我理解“兩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顯得非常和諧。

  生:這句詩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兩者融合在一起,顯得非常和諧。

  生:我理解了“潭面無風鏡未磨”:

 。ǘ嗝襟w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

  未:沒有。

  磨:磨拭。

  鏡未磨:指沒有磨拭過的銅鏡。

  師:沒有磨拭過的銅鏡給人怎樣的感覺?

  生:朦朦朧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這句詩意:湖上一點風也沒有,湖面朦朦朧朧,就像一面沒有磨拭過的銅鏡。

  師:詩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沒有磨拭過的銅鏡)。

  師:誰能美美地把這兩句詩讀好?

 。ńo生配樂)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啤〗虒W“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ǘ嗝襟w出示)

  生:遙望:遠望。

  師:點題,可以看出詩人離洞庭湖有一段距離,所以詩的題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這句詩的意思是遠遠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顏色,就像“白銀盤里一青螺”。

  師(出示洞庭湖與君山圖)

  師:這句詩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把(君山)比作(青螺)。

  請生讀好這兩句詩:

  遙望/洞庭/山水色,

  白銀/盤里/一青螺。

  師:這首詩意境很美,誰能美美地吟誦并背誦。

 、恰◇w會意境:

  師:閉上眼睛,聽配樂朗誦,你能想像出這樣的景色嗎?用上一兩個形容詞來說一說。

  生說意境。

  三、拓展延伸

  1、欣賞孟浩然的《望洞庭湖》:

  望洞庭湖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2、了解詩的大意,感受洞庭湖不同的意境。

  四、總結

  師:同學們,洞庭湖是我國的名勝,觀光旅游的人很多,你們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陽市邊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陽樓,好好地領略一下祖國的錦繡風光。

  五、作業

  想像《望洞庭》所描繪的景色,用幾句話寫下來。

《望洞庭》教學案例 篇16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48

  李明隆  作

  如螺的洞庭山

  ——劉禹錫《望洞庭》賞析

  [原詩]

  望洞庭

  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里一青螺。

  [注釋]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諧,這里指水色與月光融為一體。

  3.潭面:指湖面。鏡未磨:古人的鏡子用銅制作、磨成。這里一說是水面無風

  ,波平如鏡;一說是遠望湖中的景物,隱約不清,如同鏡面沒打磨時照物不清楚。

  兩說均可。

  4.白銀盤: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種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婦女用以畫眉。

  這里是用來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今譯]

  洞庭湖的水光與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靜就好像銅鏡未磨。

  遠遠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綠,

  恰似白銀盤子托著青青的田螺。

  [賞析]

  這是詩人遙望洞庭湖而寫的風景詩,明白如話而意味雋永。第一句從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寫起,表現湖面的開闊廖遠,這應該是日暮時分的景象,天還沒黑但月亮已經出來,如果天黑就看不出兩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鏡子的比喻表現夜晚湖面的平靜,因為太陽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鏡子沒磨時光澤暗淡的樣子。第三句寫遠望湖中君山翠綠的色彩,這里的“山水”實際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屬于古代漢語中“偏義復詞”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個比喻,將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擱在白銀盤子里的青螺。全詩純然寫景,既有描寫的細致,又有比喻的生動,讀來饒有趣味。

  [作者]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唐代著名詩人。

  [練習]

  1.“鏡”和“盤”這兩個比喻,寫出了洞庭湖什么樣的形象?

  2.這首詩在寫景上有什么特點?

  [參考答案]1.寫出了湖水寧靜的特點,“鏡”寫的是水面無風時靜如明鏡的形象,“盤”也寫的是水面的平靜與形狀。2.這首詩在寫景上善用比喻,以“鏡”“盤”“螺”為喻體狀寫了湖水的寧靜和環境的清幽;此外還以“無風”來襯托水面的靜。

  月落·漁火·鐘聲

  ——張繼《楓橋夜泊》賞析

  [原詩]

  楓橋夜泊

  張 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注釋]

  1.楓橋:橋名,在今蘇州城外。

  2.夜泊:夜間把船?吭诎哆叀

  3.江楓:江邊的楓樹。

  4.漁火:漁船上的燈火。

  5.愁眠:船上的旅人懷著旅愁,難以入睡。

  6.姑蘇:即蘇州。

  7.寒山寺:在楓橋西一里,因唐初一個叫寒山的詩僧在這里住過而得名。

  [今譯]

  月已落下烏鴉啼叫秋霜滿天,

  江邊楓樹漁火點點對愁而眠。

  姑蘇城外寂寞清靜寒山古寺,

  半夜里鐘聲悠揚傳到了客船。

  [賞析]

  秋天的夜晚,一艘遠道而來的客船停泊在蘇州城外的楓橋邊。明日已經落下,幾聲烏鴉的啼叫,滿天的寒霜,江邊的楓樹,點點的漁火,這清冷的水鄉秋夜,陪伴著舟中的游子,讓他感到是多么凄涼。此詩只用兩句話,就寫出了詩人所見、所聞、所感,并繪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羈旅圖。但此詩更具神韻的卻是后兩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夜的寧靜,更在重重地撞擊著詩人那顆孤寂的心靈,讓人感到時空的永恒和寂寞,產生出有關人生和歷史的無邊遐想。這種動靜結合的意境創造,最為典型地傳達了中國詩歌藝術的韻味。

  [練習]

  1. 詩的前兩句寫出了怎樣的秋景?表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2. 鐘聲的描寫被認為是該詩最精彩的地方,試分析鐘聲在構成全詩意境上的作用。

  3. 古詩在意象的安排上講究疏密結合,試對詩歌的意象疏密的特點進行分析。

  [參考答案]1、2小題見賞析。3.該詩前兩句意象綿密,兩句寫了“月落”“烏鴉啼叫”“秋霜滿天”“江邊楓樹”“漁火點點”等五個意象,后兩句意象稀疏,只有“鐘聲”“客船”兩個意象,疏密結合,由密入疏,更能突顯詩人的寂寞之情。

  江邊楓樹漁火點點對愁而眠

  巾幗有壯志

  ——李清照《夏日絕句》賞析

  [原詩]

  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注釋]

  1. 人杰:人中的豪杰。漢高祖曾稱贊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杰”。

  2.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

《望洞庭》教學案例 篇17

  洞庭湖簡介

  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江南,湘北,那片向北傾斜的凹形地貌上,一泊湖水以天下為懷,一座閣樓以天下為標。北宋范仲淹用一篇散文將岳陽樓樹為中國歷史和文化的一座地標,而湖區百姓以千百年來的勞作將洞庭湖建造成天下糧倉。

  洞庭湖為我國第二大淡水湖,湖中心有座蔥翠常綠的小山,名叫洞庭山,洞庭湖便因此而得名。湖區總面積約18000平方千米湖的南邊是湖南省,北邊是湖北省。洪水期間的湖泊,汪洋似海,面積有3900平方千米,容積達一二百億立方米。其南有湘江、資水、沅水、澧水四水匯入,北有松滋、太平、藕池、調弦四口與長江相通,湖水最后在岳陽城陵磯注入長江。它猶如一個天然的大水庫,容納四水,吞吐長江,調節洪水,控楚帶吳。

  洞庭湖區到底包括哪些地方呢?較為權威的劃分是,范圍包括岳陽、益陽、常德,長沙、湘潭、株洲和湖北荊州共7個市。洞庭湖區又分“純湖區”和“四水尾閭區”,其中,整個長沙城區,就屬于四水尾閭區。而我們此次《環行洞庭湖》報道的岳陽、益陽、常德三市中,還有汨羅、桃江、桃源、臨澧不屬于純湖區,也在尾閭區之列,而岳陽的平江、益陽的安化、常德的石門,還并不屬于洞庭湖區。

  洞庭湖不僅風光佳絕,而且素稱魚米之鄉,濱湖盛產稻谷,湖中盛產魚蝦,自古為我國淡水魚著名產地。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有《洞庭魚》一詩:“洞庭魚可拾,不假更垂罾。鬧若雨前蚊,多如秋后蠅”。可見魚之多。湖南全省商品糧的40%、商品棉的90%、商品油的50%,商品魚的70%都來自洞庭湖畔。洞庭湖濕地面積,占我國亞熱帶濕地的1/4。洞庭湖區苧麻產量占到全國的1/3。洞庭湖區從1969年開始發展淡水珍珠養殖,目前年產量占全國的80%,全世界的一半以上。被列入“國際瀕危物種紅皮書”的小白額雁,冬季主要在洞庭湖區一帶越冬。

  對于洞庭湖的美景,古人早有總結,清代《洞庭湖志》所載“瀟湘八景”中的“洞庭秋月”、“遠浦歸帆”、“平沙落雁”、“漁村夕照”、“江天幕雪”以及“日景”、“月影”、“云影”、“雪影”、“山影”、“塔影”、“帆影”、“漁影”、“鷗影”、“雁影”等洞庭湖“十影”,如今仍能觀賞到。

  岳陽樓雄踞于岳陽古城西隅,東倚巴陵山,西臨洞庭湖,北枕萬里長江,南望三湘四水,氣勢豪壯不凡。它與武昌的黃鶴樓、南昌的藤王閣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

  望洞庭⑴    【唐】 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⑵,

  潭面⑶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⑷里一青螺。

  【注釋】

  ⑴ 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⑵ 和:和諧,這里指水色與月光融為一體。

  ⑶ 潭面:指湖面。鏡未磨:古人的鏡子用銅制作、磨成。這里一說是水面無風,波平如鏡;一說是遠望湖中的景物,隱約不清,如同鏡面沒打磨時照物不清楚。兩說均可。

 、取“足y盤: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種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婦女用以畫眉。這里是用來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譯文】

  洞庭湖的水光與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靜就好像銅鏡未磨。

  遠遠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綠,

  恰似白銀盤子托著青青的田螺。

  【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唐代著名詩人。

  【賞析】

  這是詩人遙望洞庭湖而寫的風景詩,明白如話而意味雋永。第一句從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寫起,表現湖面的開闊廖遠,這應該是日暮時分的景象,天還沒黑但月亮已經出來,如果天黑就看不出兩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鏡子的比喻表現夜晚湖面的平靜,因為太陽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鏡子沒磨時光澤暗淡的樣子。第三句寫遠望湖中君山翠綠的色彩,這里的“山水”實際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屬于古代漢語中“偏義復詞”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個比喻,將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擱在白銀盤子里的青螺。全詩純然寫景,既有描寫的細致,又有比喻的生動,讀來饒有趣味。

《望洞庭》教學案例(精選17篇) 相關內容:
  • 望洞庭優秀教案(精選15篇)

    教學任務:1、理解《望洞庭》詩意,并寫出詩意。2、能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一、復習,導入新課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誰能來述說詩意,并有感情地背誦?2、說說對劉禹錫的了解:劉禹錫,唐代詩人,洛陽人,其...

  • 如螺的洞庭山——劉禹錫《望洞庭》賞析(精選16篇)

    作者:佚名轉貼自:轉載點擊數:48李明隆 作 如螺的洞庭山——劉禹錫《望洞庭》賞析[原詩]望洞庭 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里一青螺。 [注釋]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 《望洞庭》教學反思(精選13篇)

    古人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古詩語言凝練,所描繪的意象所構成的意境美,能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能培養學生欣賞美,感受美的能力。但是在很多時候,古詩的教學,都只是注重了讓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而忽視對意境的感悟。...

  • 語文《望洞庭》教學設計(通用12篇)

    【教學目標】1、學會《望洞庭》詩中出現的生字,能結合注釋理解詞義。2、通過品讀,想象《望洞庭》古詩詞所描繪的畫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

  • 《望洞庭》分析(精選16篇)

    作者:佚名轉貼自:轉載點擊數:50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早年沒有讀過這首詩,選入教材以后,也只是一般性地瀏覽,沒有很好地琢磨。...

  • 望洞庭教學反思范文(通用12篇)

    古人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古詩語言凝練,所描繪的意象所構成的意境美,能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能培養學生欣賞美,感受美的能力。但是在很多時候,古詩的教學,都只是注重了讓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而忽視對意境的感悟。...

  • 關于《望洞庭》優秀教案(精選13篇)

    一、礎性診斷與矯治。1、復習背誦《峨眉山月歌》。2、介紹作者:劉禹錫。3、總結上節課的學習方法:(1)自瀆全詩,初步體會全詩意境;(2)圖文對照,理解詞義;(3) 反復誦讀,理解詩意:(4) 領會作者思想感情;(5) 熟讀成誦。...

  • 望洞庭教學反思(精選14篇)

    《望洞庭》是有“詩豪”之稱的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所寫的一首山水詩。在詩中,作者勾勒出一幅美麗的洞庭湖秋月圖。我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反復引導學生朗讀,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讀準字音,抓住字眼,理解詞意、句意、詩意,進而感悟詩中所蘊含...

  • 《望洞庭》說課稿(通用2篇)

    示洞庭湖的迷人風光,并配以和諧的音樂,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既加深了對洞庭湖的了解,又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積累語言的興趣。學生置身于這樣一個特定的環境中,對具體情境的體驗、領悟更深,認知和情感發展更協調。...

  • 咬扣詞句,體悟詩境——《望洞庭》一得(精選17篇)

    作者:佚名轉貼自:轉載點擊數:79作者:要塞實小馮紅英9月12日周二雨《望洞庭》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秋天轉任途中經洞庭時所作。這首詩與其它詩的不同之處,在于他抓住了月下洞庭最富有特征的湖光山色,通過豐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別出心...

  • 望洞庭教案(精選12篇)

    教材分析:《望洞庭》的作者是唐代詩人劉禹錫,詩人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盡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過豐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讓洞庭湖的寧靜、和諧之美躍然紙上,給人以莫大的藝術享受、學習目標:1、會認...

  • 望洞庭優秀教案范文(精選13篇)

    教學目的: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2、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話寫出《望洞庭》一詩所描繪的景色。3、理解這首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 《望洞庭》的相關資源(精選17篇)

    洞庭湖簡介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江南,湘北,那片向北傾斜的凹形地貌上,一泊湖水以天下為懷,一座閣樓以天下為標。北宋范仲淹用一篇散文將岳陽樓樹為中國歷史和文化的一座地標,而湖區百姓以千百年來的勞作將洞庭湖建造成天下糧倉。...

  • 望洞庭優秀教案優秀(通用13篇)

    教學過程:一、導入:1.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秀麗,風景如畫。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頗深。今天,想帶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領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二、學習古詩:1.出示小黑板,指名讀古詩,師正音,然后全班齊...

  • 《望洞庭》教案(精選14篇)

    一、[重點、難點]重點:讀懂詩詞大意,體會作者情感突破方法:通過朗讀,結合注釋,收集資料,結合畫面來感知詩詞大意,通過質疑,小組計論,解決疑難問題,體會作者的熱愛、贊美之情。...

  •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香蕉视频网站 | 铜铜铜铜铜铜铜铜好大无打码 | 成人免费看片视频 | 免费a在线观看播放 | 国产精一品亚洲二区在线播放 | 国产亚洲棕合欧美视频 | 久久久影院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第四色 |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蜜芽 | 国产免费不卡av | 免费看国产成年无码AV片 | 狠狠热精品免费视频 | 亚洲精品一品区二品区三区 |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66 | 又粗又大又黄又爽的免费视频 | 男人操女人视频免费看 | 亚洲自偷自偷图片视频专区 | 好姑娘5剧情在线观看免费 v888aⅴ视频在线播放 | 云南一级毛片 | 亚洲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 | 成熟人妻换XXXX | 岛国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 五月网址 | 在线观看亚洲视频 | 国产盗摄XXXX视频XXXⅩ | 操你啦青青草 | 秋霞鲁丝片成人无码 | 欧美日操| 少妇人妻88久久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二区 | 国产超碰久久av青草 | WWW亚洲色大成网络.COM |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幕精品 | japan白嫩丰满人妻videoshd | 一起操17c| 免费日韩| 国产最新精品精品你懂的 | 欧美性生交XXXXX久久久缅北 | av再线观看 | 欧美精品第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