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教學案例
一、設計思路
自讀質疑 合作探究
這堂課的設計思路:
整體感知 評味研讀
點拔釋疑 拓展延伸
朗讀指導 比較閱讀
新課標要求在閱讀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要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在具體操作上要努力搭建好師生課堂交流的平臺,創造一種寬松、祥和、愉快的對話環境。利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碰撞,激起智慧的火花,培養個性。
第一環節:初一是初次接觸新詩,教師應加強指導,教師要發揮教學目標的導學導讀,利用系列化的目標,步步激疑、啟思,引導學生研讀課文,初步理解詩歌的基本內容。
第二環節:在整體感知、理解詩意這一環節中,讓學生自己去讀,結合老師提出的問題,自主發現問題,然后學生之間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角色定位是一名參與者、引導者,學生是主體。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說真話,訴真情。引導學生去感知詩歌內容,。
第三環節:朗讀指導。指導學生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自己會確定朗讀的語氣、語調、節奏、重音,從而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我把朗讀的訓練與指導貫穿于本詩的學習全過程中。
第四環節:是讓學生積極參與,從課內的學習,遷移拓展到課外相關詩文的閱讀積累,從課內到課外構成了一個“大語文”的學習框架,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對兩首詩風格、朗讀方面,加以適當的指導。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題
1、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秀麗,風景如畫。今天,想帶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領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誰知道洞庭湖的?
2、結合學生收集的資料來介紹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陽市附近,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煙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諸多名勝。
生:著名詩人范仲淹來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經典之作。
師:介紹得真不錯,咱們一起去看看。
3、掛圖出示洞庭湖的畫面。
師: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師:你能用上一些詞來形容看到的景物嗎?
生:月明星稀、風清月朗、風月無邊、皓月當空……
4、師送一組詞,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銀光閃閃、水平如鏡、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朧朧、寧靜和諧。
5、引出課題
師: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從古至今有無數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寫下了許多描寫洞庭的美詩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詩人劉禹錫來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這樣一幅美景,不禁詩興大發,寫下了一首千古傳頌的佳作。聽,他正在吟誦呢!
二、精讀會意
1、自讀全詩,明要求。
讀準字音,讀不準的生字看生字表,讀通詩句。
2、檢查自學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讀,邊讀邊思考,你讀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詞,來說一說。
(一)教學“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兩相和”。
相:相互。和:和諧、協調。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時間是秋天的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