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教學案例
《望洞庭》這首詩為唐代大詩人劉禹錫所作,詩人以豐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繪了洞庭湖美麗的風光,表達了詩人對秋夜洞庭湖的喜愛和贊美之情。在教學這首詩,或者說在一堂課上,要有一兩個閃光點,那么這堂課就會變得精彩的多。
教學片斷:
師:下面請同學們自由的朗讀古詩,并且要注意朗讀的要求。
生:自由讀(有的同學都讀了好幾遍了)
師:那老師現在要考考你們了,看你們究竟有多少人會讀這首古詩
(學生們都高舉著小手,都想上來表現一下)生1:開始讀古詩(沒有感情,語言干巴巴的)
生2:開始讀古詩(聲音響亮,有點感情)
師:剛才,同學們聽了兩位同學的朗讀,你們認為誰讀的好呢?
(學生紛紛舉手發言,都說第二位同學讀的好)
師:那么讀古詩到底應該怎么讀呢?
生1:要響亮的讀
生2:要讀的順
生3:既要響亮,還有有感情
師:除了這些,誰還有補充嗎?
(學生啞口無言)
這是,指導學生觀察圖片
師:這是一幅怎樣的圖片呢?看了這幅畫,你的感覺怎么樣?
生1:感覺很平靜
生2:讓人感覺很舒服
生3:這是一個寂靜的夜晚
師:是啊,這是一個寧靜的夜晚,月光與湖水看上去十分的和諧,美好,靜到了極點。想到這,那這首詩到底應該怎么來朗讀呢?
生:應用平靜、柔美的語氣來讀
師:說的真好,下面請同學們一齊朗讀這首詩。
教學反思:
現在的學生對于朗讀的意義,普遍都是認為只要把書讀好,讀的響亮,讀的正確,讀的流利就行了,可是他們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感情地朗讀。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內容,受到熏陶,并且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在這節課中,我注重朗讀的訓練,在朗讀的基礎上,通過討論,結合課文插圖,讓學生自己明白應該怎樣朗讀。更何況古詩寫的本來就很美,因此在這樣的情境下,學生自然而然就能領悟出古詩所要表達的真正的感情。在教學時,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看了這幅畫,你感覺怎樣,你有什么想說的?再請學生結合詩句,說說對詩句的理解。通過這樣的方法,學生不僅能說出圖畫的內容,還能大致的說說詩句的意思,那么老師便在他們不懂的地方指導,讓他們自主的學,以此來達到教學目標。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課上讀一讀,想一想,說一說,議一議,最終做到朗讀之中領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