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 > 四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學設計(通用12篇)

四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3-01-28

四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學設計(通用12篇)

四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

  1.學會本課8個生字。

  2.朗讀、背誦并默寫兩首古詩。

  3.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景象,感受詩人的心境,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

  4.學習利用注釋,展開想象,讀懂古詩;在具體語言環境中,初步了解古詩對仗工整的特點。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學習《絕句》這首詩。

  教學步驟 :

  (一)導入  

  引導同學們背誦以前學過的古詩,由此導入  新課。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兩首詩:9 古詩兩首

  (二)自學《絕句》

  1.讀題、解題,作者簡介。

  《絕句》是古代詩詞的一種,它的特點之一是每首詩共四句,每句一般為五個字或七個字,每句五個字的叫“五絕”,每句七個字的叫“七絕”這首詩是唐朝另一個著名詩人杜甫寫的,當時唐朝開始衰敗,又發生叛亂,詩人歷盡艱辛才輾轉到四川,在四川成都郊外建造了一間草堂,詩中描寫的就是草堂前明媚秀麗的景色。

  2.教師范讀。

  強調多音字:行(háng)泊(bó)

  3.自學字詞,理解詞語,教師檢查,學生質疑。

  黃鸝:一種小鳥,也叫黃鶯,叫聲很好聽。

  白鷺(lù):一種水鳥,羽毛白色,腿細長,吃小魚,小蝦。

  東吳(wú):古時候的東吳,就是今天江浙一帶。

  鳴:這里指鳥叫。

  翠柳:綠色的柳樹。

  青天:蔚藍色的天空。

  含(hán):包含。

  西嶺:成都西面的岷山。

  千秋雪:“千秋”就是千年,這時是虛指。“千秋雪”指終年不化的積雪。

  泊:停泊。

  萬里:指非常遙遠,不是實指。

  4.檢查自學詩意情況,想像畫面。

  (1)指名讀詩句。

  (2)練說每句詩意。

  (新綠的柳枝上一對黃鵬在歡唱,蔚藍的天空上,有一行白鷺從溪上飛起,向遠處天空飛去。遠處,西嶺上覆蓋著終年不化的積雪。這樣的景色就像嵌在窗戶里一樣。門外停泊著要到萬里之外東吳去的船只。)

  (觀看彩圖,誦讀全詩,想像畫面。)

  (整首詩描繪了草堂附近明媚秀麗的景色。)

  5.反復誦讀,體會感情。

  (1)指導朗讀。

  我們要以歡快的語調,來讀這首詩,讀詩時還要注意抑揚頓挫和輕重快慢。

  (2)教師范讀。

  (3)學生朗讀。

  兩個/黃鵬//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干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4)全詩表達作者什么感情?(抒發了作者對平靜生活的向往。)

  (三)體會寫法

  詩人為什么能描繪出這么美的畫面呢?他運用了什么方法?你們想知道嗎?齊讀全詩,仔細體會。

  (教師總結:古詩是四個不相連屬的句子,一句便是一幅圖畫,短短四句寫景,有層次,有遠近,聲情并茂。而且黃翠白綠,眾彩繽紛,形象鮮明活潑,分而不散,從而充分表現了詩人恬靜開朗,躍躍欲歸的內心世界。同時這首詩語言清新質樸,對偶工整,朗朗上口,具有形式美和音樂美。)

  (四)背誦全詩,體會美感

  (五)布置作業 

  1.練說詩意。

  2.默寫全詩。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學習《早發白帝城》這首詩。

  教學步驟 :

  (一)復習導入  

  1.背誦《絕句》。

  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二)創設情境,交代學習方法

  1.給學生演示《早發白帝城》音樂鑒賞的視頻資料。

  2.交代學習方法。

  (1)今天,老師要教大家一種新的學習方法“五讀法”來學習古詩。什么叫“五讀法”?又該怎樣運用“五讀法”來學習古詩呢?

  (2)出示“五讀法”

  一讀通,咬準音;二讀懂,知大意;三讀精,解詞義;四讀會,達意境;五會讀,有感情。

  (三)指導學習《早發白帝城》

  1.揭題,解題。

  (1)“發”在這里的讀音和意思是什么?(fa)(出發)

  (2)讀了這個題目知道了什么?你還想知道什么?

  (早上從白帝城出發)

  (早上從白帝城出發去哪里?怎么走的?)

  在學習這首詩時就會解決我們的疑問。

  (3)這首詩主要內容是什么?

  2.學生按照“五讀法”開始學習詩句

  (1)一讀通,咬準音。

  ①正字:朝(zhāo)還(huán)重(chóng)

  ②字形:帝(上中下結構),辭(左右結構),猿(左右結構)

  (2)二讀懂,知大意。

  朝:早晨。

  辭:辭別、離開。

  還:返回。

  啼不住:不停地叫。

  輕舟:輕快的小船。

  萬重山:一重又一重的大山。

  (3)三讀精,解詞義。

  通讀全詩,根據每句詩所寫的內容,給詩分層。每層寫了什么內容?

  (這首詩分兩層意思來寫,第一層告訴我們詩人出發的時間和到達目的地的時間;第二層寫長江兩岸的景色。)

  ①指名讀第一、二句“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讀后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了作者早晨從白帝城出發,一天的時間就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陵城。)

  ②作者什么時間離開白帝城出發的?從詩中哪些詞可以看出來?

  (詩人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從“朝”和“彩云間”這兩個詞語中可以看出來,當詩人離開白帝城時,天上彩霞一片。表示他心情是很愉快的。)

  “彩云間”一詞,除了寫出時間,還寫出了白帝城的什么特點?(很高)

  教師講解: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節縣城東白帝山上,所以作者講在“彩云間”。

  ③從白帝城到江陵有多遠?詩人乘船走了多長時間?從詩歌的哪些詞語中可以看出來?

  (從白帝城到江陵有1200多里遠,詩人乘船只用一天時間就到達江陵了。)

  詩中的“千里”,“一日”都是虛指,以空間之遠與時間之短作懸殊對比,說明船開得很快。

  ④小結:這兩行詩,一是突出白帝城之高,二是反映了行船的速度快,朗讀時,除了要把順水行船速度極快的意思表達出來,還要表達詩人的心情同飛舟一樣輕快。

  ⑤指導朗讀。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⑥第二層是寫長江兩岸的景色,作者抓住了什么來寫。

  (抓住“猿聲”和“萬重山”來寫。)

  ⑦作者為什么要寫“猿聲”和“萬重山”?

  明確:當年長江三峽,都是高山峻嶺,懸崖峭壁。猿猴的叫聲常常會在深山峽谷中引起回聲,一聲接一聲,聲聲不斷地傳播開去。李白乘船順水而下時,在兩岸猿猴的啼叫聲中,輕快的小船已經穿過一重又一重的大山。作者在這里用猿猴的啼叫聲和重重高山突出行船的輕快和沿途景色的壯麗。

  ⑧指導朗讀(注意把“快”的意思讀出來)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3.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述詩歌每句的意思。(分組討論,指名說)

  (早晨,作者離開了仿佛在彩云中間的白帝城,遠隔千里的江陵,只要一天的時間就到了。兩岸猿猴的啼叫聲,一聲接一聲還沒停下來,輕快的小船已經穿過一重又一重高山。)

  4.引導學生體會詩的意境和詩人的感情。

  (1)學生邊看《早發白帝城》的影碟,邊聽師范讀古詩。

  (2)談話: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偉大的詩人李白,當年他受到牽連,被判罪,流放到貴州的夜郎,李白在去夜郎的途中,到了一個白帝城的地方,忽然傳來皇帝要釋放他的命令,你們想想看,李白的心情怎樣?(十分高興)

  李白在釋放后寫了這首詩,不但描寫了長江兩岸雄偉壯麗的景色,而且表達了自己經過艱難歲月之后,被釋放的喜悅心情。

  (3)為什么說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達?

  ①順水行船(客觀);②心情愉快,急切盼歸(主觀)。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我們再讀這首詩,不但要從字面上理解詩意,還要體會詩人的感情。

  (5)學生有感情地背誦全詩。

  (四)布置作業 

  讀李白和杜甫的詩,然后利用隊會時間開一個班級詩會,看誰知道得多,理解得準確。

  (五)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重點是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古詩,最后達到熟練背誦的目的。在背誦的基礎上,幫助學生理解重點詞語和詩句,讓學生結合對詞語的理解,自己去理解整首詩歌的意思。最后,老師再結合詩歌內容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寫作上的一些特點。針對這種教學思路,同時設計了配合教案的多媒體演示課件,用來輔助老師教學。

四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2

  教學內容:《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元二使安西》

  教學目標 :

  1、認識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兩首古詩,背誦并會默寫。

  3、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4、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5、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

  學生:搜集相關資料,做好對課文的預習。

  教學課時: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

  1、認識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能正確理解“西辭”“煙花三月”“盡”“唯”等詞語。

  2、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3、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鑒賞能力。

  教學過程 :

  一、激趣導入  ,整體把握。

  1、談話激趣,揭示課題

  2、師生互動,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兩位詩人。

  3、了解預習情況,指讀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了解這是一首送別詩。板書:送)

  二、通讀詩文,理解大意。

  1、回顧以前學詩句的方法。(如:查字典、看注釋、看插圖、讀資料等。)

  2、引導學生自主選用以上方法同桌說說詩的大意。

  3、全班交流詩的大意。

  三、品讀詩句,進入詩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詩。

  1、請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師生互動,明確位置。

  (教師板畫幫助理解。)

  2、圖文對照,理解“西辭”。

  板書:名樓送

  3、抓住“煙花三月”,展開想象。

  (拓展學生思維,體會“盛世、盛景融名人”的華美畫面。)

  板書:盛景送

  4、師生互動,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二)理解第三、四句詩。

  1、讀讀這兩句,請學生找出用得好的詞語談感受。

  2、重點體會“遠影”“盡”“流”等詞語的豐富內涵。

  (1)算算帆影遠去直到盡頭大約會用多長時間,談由此產生的感受。

  (引導體會目送時間之長,情誼之深。)

  板書:目光送

  (2)想象“盡”了的是什么,無“盡”的是什么。

  (引導學生體會情深意更重的摯友情誼。)

  (3)討論:滾滾東去的僅僅是一江春水嗎?

  (引導體會雖然“多情自古傷別離”,但“人雖分,心相隨,情永在”的豐富內涵。)

  板書:心隨送

  (4)師生互動,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四、賞讀詩句,深悟詩情。

  1、自由賞讀。

  (尊重學生個性的情感體驗,請學生把自己就當作李白,換位賞讀。)

  2、師生配樂互讀,有感情地背讀。

  3、簡略欣賞李白的《贈孟浩然》。

  (輔助理解李白與孟浩然之間的真摯情感。)

  4、請用一個詞或用一句感嘆的話來形容一下兩位詩人的深厚友誼。

  (根據學生發言相機板書。如:情深意長。)

  五、階段總結,布置作業 。

  1、圍繞“朋友間的真摯情誼”做總結。

  2、談話激發學下一首詩和繼續搜集這一類詩的興趣。

  3、布置作業 。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

  1、鞏固已認識的5個生字,會寫的7個生字。正確理解“更”“陽關”等詞語。

  2、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意。

  3、比較課文中的兩首送別詩和收集到的其他送別詩,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好習慣。

  4、繼續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教學過程 :

  一、回顧第一首詩,導入  第二首詩。

  1、回顧第一首詩內容,并背誦。

  2、導入  學習《送元二使安西》。

  二、運用學法,自學悟詩。

  1、自由組合,學習《送元二使安西》。

  (愿意繪畫的組一個組,愿意表演的組一個組,愿意編成故事的組一個組,愿意理解誦讀的組一個組……合作學習第二首詩。)

  2、各組匯報交流。

  (創造美、表達美是審美教育的最終目的。學生用自己擅長的各種方式學習可以進一步培養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

  3、指導朗讀全詩,并熟讀成誦。

  三、遷移學法,拓展思維。

  1、交流課下收集到的送別詩。

  2、引導學生體會送別詩的異同,著重讓學生領悟這些詩中豐富的情感內涵,品味“人間最美是真情”這一真諦。

  3、除了送別詩,你還了解什么類別的詩?

  (如:思鄉詩,邊塞詩,詠春詩等等,引導學生課外讀詩時留意詩歌間的內在聯系,使學生對詩歌的理解上到一個新的高度。)

  四、布置自選作業 。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維的其他詩作,朗讀、欣賞、摘抄。

  2、讓學生自主選擇文中一首詩改寫成記敘文。

  3、結合自己的感受創作古體詩或現代詩。

  4、搜集(如:邊塞詩)一類詩歌,比較、賞讀、摘抄或寫體會。

四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3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之三

  佚名

  學習目標:

  1.會認9個生字,會寫12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感悟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贊美之情。

  3.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

  1、小朋友們,日月星辰、風云雷電、山川樹木、花鳥蟲魚……大自然是一由多姿多彩的畫卷,它會向你展示美麗神奇的自然景象。大自然更是一部永遠也讀不完的“書”,它會向你傾訴古老的歷史,它會為你指引前行的方向。走進大自然,你一定會得到更多的樂趣,發現更多的秘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幅畫。

  2、學生觀察圖畫,用自已的話說說自已看到的圖,看誰說得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小詩《望廬山瀑布》,隨機引導認識生字“廬、瀑”,并引導學生了解作者。

  二、感悟讀詩并識字

  1.在語境中整體識字。

  (1)通讀古詩,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圈畫出不認識或認為容易讀錯的字。如“紫”是平舌音,“嶺”是后鼻音,要讀準。

  (2)用自己習慣的方式自主識字。如,在課文下面的和字背景圖中找生字的讀音;可以請教老師或周圍的伙伴。

  (3)再把生字放入詩中識字

  2.調動生活經驗識記生字。

  出示生字,隨著提示語“我會認”,學生自愿認讀自己會認的生字,并說說自己在生活中什么時候,什么地方曾見過這個字,是用什么辦法記住這個字的。在交流中老師要注意多鼓勵學生,激發學生在生活中識字的興趣,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調動學生自主識字的積極性。

  3、將開課時看到圖時的感情投入詩中,讀詩。自由讀、單個讀、評讀。

  4、說說自已通過讀詩在腦子中看到了什么?

  5.個人情感體驗鞏固識字。

  讓學生在會認、會寫的字中,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字,聯系自己的情感體驗,說說為什么喜歡。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喜歡的熟悉的字組詞說話,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字義,

  三、示范講解指導書寫生字。

  “銀”字有兩個“豎提”,“艮”的豎提應略向下,長于金字旁的豎提。“窗”字字形復雜,學生容易忽視“囪”字上的小撇,建議邊示范邊領著學生一筆一筆地書空。

  第二課時:

  一、導入  :

  小朋友們,上節課大家學了什么呢?對,那么和詩仙李白一同生活在一個時期的還有一位特別有名的大詩人,人們把他稱為詩圣。他就是杜甫,今天我們就來讀一首杜甫的詩《絕句》

  二、朗讀感悟并識字。

  程序基本同上節課。(略為改動:先讓學生感悟讀,不要看圖,通過讀詩想象圖畫,然后再看課本上的圖進行品評。)

  三、指導書寫。

四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4

  兩首古詩從不同的側面表現了秋天的盎然生機。學習古詩,重在朗讀、背誦,在反復誦讀中,感悟詩歌的韻味和意境的美好。

  一、識字寫字

  要求認的字可集中學習,為朗讀感悟打好基礎。可采取多種方式認字,如,小老師教認字:認識某個字的學生當小老師,教同學認字。比如,姓劉的同學,就可以教大家認識“劉”字,并把自己的名字寫給大家看。再如,小組合作識字:小組討論怎樣記這些生字。比如,利用偏旁的表意功能識記,做動作識記等。還可以把生字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認讀,把認字與朗讀感悟結合起來,把認字與課外閱讀結合起來。

  另外,可用分析字形或用編順口溜的方式識記要求寫的字,如“風吹樹枝搖,折斷小枝條──楓”;“自言自語──記”。還可用生字卡片開火車檢查鞏固。“枝”“楓”兩個字都是木字旁,要重點指導寫好木字旁,注意“木”字的捺在木字旁里變成了點。

  二、朗讀感悟

  1、在朗讀感悟之前,可通過學生查找資料或教師介紹,了解詩人的情況,再聽教師范讀,感受古詩的韻律節奏美。

  2、學生先自己模仿讀,讀準字音,讀出韻律節奏,再小組合作:朗讀課文,畫出不理解的詞句。全班交流:課堂討論疑難詞句,教師可以通過投影或多媒體課件重點講解“擎雨蓋、傲霜枝”的意思,幫助學生讀懂詩句。

  3、師生交換讀,雙向反饋。學生可不斷模仿教師讀,教師可針對學生不足指導讀,學生在反復朗讀中初步感知這兩首古詩的大意。

  4、啟發想象,感情朗讀;反復朗讀,感受意境;感情朗讀,引導背誦;美讀品味,體會詩情。

  5、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和自己的體會,完成“我會填”的練習。

  三、實踐活動

  課文后的小朋友說:“我還會背別的古詩,現在就背給大家聽。”學著這位小朋友的樣子,把自己課外學的古詩背給同組的同學聽,還可以教同組的同學背一首自己課外學的古詩。

  四、資料袋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放,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上獨具一格。

  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長安)人。杜牧的詩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詩豪放、曠達、俊逸。其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寫秋天的古詩】 秋夕

  杜牧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子夜吳歌

  李白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灞上秋居

  馬戴灞原風雨定,晚見雁行頻。

  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

  空園白露滴,孤壁野僧鄰。

  寄臥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四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的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

  2. 理解詩意,想象詩中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重難點、關鍵

  理解詩意:想象詩中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并解題。

  1. 讀題解題。柴(zhài:地名,“早”:早晨。白帝城:地名。)

  2. 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二、自學古詩。

  1. 讀古詩,對照譯文理解意思。

  2. 有感情朗讀,體會詩的意境美及作者的感情。

  3. 試背誦。

  三、檢查自學。

  1. 讀古詩及譯文,正音苔。“朝”zhāo。

  2. 體會詩的意境美及作者的感情。《鹿柴》描繪了傍晚時分鹿柴附近的山林美景,前兩句描寫了鹿柴附近山谷的寂靜。后兩句描繪山林中的幽美景色。如果說前兩句以聲反襯空寂,那么三四兩句便是以光反襯幽暗,使全詩充滿詩情畫意。《早發白帝城》前兩句寫路途遙遠擋不住游子的歸心,后兩句寫三峽險峻仍擋不住輕舟的前進。詩中流露詩人歡快跳躍奔放驚喜之情。朗讀時語速稍快,聲音可高些,讀出歡快喜悅之情。

  3. 范讀——練讀——指讀——評議

  4. 背誦四、古詩朗誦會。

  五、作業 

  (一)、解釋帶點的詞語,再說詩句的意思。

  l.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空( ) 但( ) 聞( )

  2.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朝( ) 辭( ) 還( )

  (二)、搜集王維\李白的古詩寫在積累本上。

  (三)、小練筆。

  展開想象,將《鹿柴》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象寫出來。

四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6

  教學內容:

  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3課。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兩首古詩,會背誦兩首古詩。

  2、學會本課5個生字,認識一個多音字。

  3、理解兩首古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點、難點:

  進入古詩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過程:

  一、初讀釋義,感受韻律之美

  1、以前我們學過哪些描寫秋天的古詩?指名背一背。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兩首描寫秋夜景色的古詩。(板書:3、古詩兩首)

  2、出示《望洞庭》和《峨眉山月歌》,從題目看,這兩首詩分別寫了哪里的景色?(洞庭湖的景色,峨眉山的月亮。)讀讀題目,說說題目的意思。(提醒學生注意:峨眉山月/歌  的節奏,歌是一種文體,是歌頌、贊美的意思。)

  【設計意圖】從孩子熟悉的古詩入手,引出今天要學的兩首古詩,知道這兩首古詩都是寫秋夜景色的,但是所寫地方不同。

  3、初讀《望洞庭》,讀出韻律美。

  (1)出示插圖,指導看圖。同學們見過洞庭湖嗎?讓我們來看看美麗的洞庭湖。師指圖介紹,這就是洞庭湖,它地處湖南北部,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八百里洞庭,煙波浩渺,水天相接,湖中有一小島便是君山,它與千古名樓岳陽樓遙遙相對。此時,唐代文學家劉禹錫正站在岳陽樓上欣賞著月色下的洞庭湖,他看到了什么美景?(引導學生看圖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

  (2)劉禹錫把他看到的美景寫成了這首《望洞庭》,師配樂范讀古詩。

  生自由練讀,讀準字音。

  指名讀,糾正讀音,提醒學生注意“和”與“磨”的讀音。

  分析生字“螺”的音、形、義。螺可組什么詞?(田螺、螺螄等),田螺是什么顏色?(因此文中說“青螺”。)

  古詩的朗讀跟一般的文章不一樣,要讀出古詩的節奏,誰來讀出古詩的節奏?指名讀,出示: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

  白銀/盤里/一青螺。

  生自由練讀,讀出古詩的節奏。指名讀,指導讀出節奏,同桌互讀。

  (3)自學古詩,理解詩句意思。

  借助工具書或聯系詩句,弄懂詩中關鍵詞語的意思,然后試著說說詩句的意思。

  檢查自學情況,說說你弄懂了哪些詞語和詩句的意思?

  兩相和:洞庭湖水清澈透明,與明月的清光交相輝映。

  鏡未磨:未打磨的銅鏡。(師可適時講解,銅鏡是古代用銅這種金屬做的鏡子,必須經過打磨,光可鑒人方可照人,未經打磨的銅鏡是照不清楚的。)

  遙望:遠遠望去。

  詩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與明月的清光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寧靜、和諧;湖上無風,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經磨拭的銅鏡一樣。在皓月銀輝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渾然一體,遠望如同銀盤里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

  (4)一邊看圖,一邊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畫面,再讀古詩,讀出古詩的韻味。小組賽讀,配樂齊讀。

  小結學法,出示:

  ①看圖讀詩,圖文結合。

  ②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③自學古詩,理解詩意。

  ④想象畫面,讀出韻味。

  4、用同樣的方法學習《峨眉山月歌》。

  (1)出示插圖,指導看圖。同學們猜猜,這圖上的山是什么山?(峨眉山)峨眉山位于現在的四川省峨眉山市,在李白的故鄉。李白25歲從故鄉的峨眉山出發,經過平羌江、清溪、三峽、到達渝州,(在圖上標示路線,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這一路上,故鄉的月亮一直如影隨形地陪伴著他。

  (2)生自由練讀,讀準字音。

  指名讀,糾正讀音。注意“眉、溪、峽、君”四個生字的讀音,提醒學生注意,“眉”寫時不要少一豎,“溪”寫時不要多加點。

  讀出古詩的節奏。出示: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

  指名讀,指導讀出古詩的韻律。

  (3)自學古詩,理解詩意。

  檢查自學情況,指名說。

  半輪:上弦月或下弦月。(可看圖理解。)

  發:出發。

  君:指同住峨眉山的友人。

  下:從上游往下游走。

  詩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別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隨我順流而下。連夜從清溪出發,向三峽方向駛去,想念友人卻見不著,只好懷著依依惜別的心情向渝洲駛去了。

  (4)一邊看圖,一邊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畫面,再讀古詩,讀出古詩的韻味。男女生賽讀,配樂齊讀。

  5、背誦兩首古詩。

  【設計意圖】初讀古詩,就是要讀通句子,理解詩意,為后面進入古詩的意境做好鋪墊。在初讀時,我通過圖文結合讀,自由讀,小組讀,男女聲讀等多種讀書形式,讓學生在充分讀的基礎上,發揮自主性,通過借助工具書和聯系上下文理解詩句的意思,對于四年級的孩子來說,應該具備這個能力了。此外,我還特別強調要讀出古詩的韻律。

  二、再讀悟情,感受意境之美

  1、讀讀《望洞庭》這首詩,里面有兩個比喻句,能找出來嗎?

  (潭面無風鏡未磨,白銀盤里一青螺。)

  這兩個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出示填空:把       比作        。

  (把平靜的湖面比作未打磨的銅鏡,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把君山比作青螺。)

  你們看這樣比喻恰當嗎?(引導學生比較:未打磨的銅鏡看上去模模糊糊,朦朦朧朧,而作者站在遠處的岳陽樓上看到的月色下的洞庭湖也同樣是煙波浩渺,隱隱約約。月光照耀下的平靜的湖面,映射出銀白色的光,遠看就像一個白銀盤,而橢圓形的君山,在月色下泛著青色,也正像一顆青螺。)

  2、秋天的一個夜晚,一輪圓月高高地掛在天上,潔白的月光灑滿洞庭湖上,清澈的湖水與明月的清光交相輝映,是那么的寧靜。在這樣一個寧靜的夜晚,劉禹錫登高遠望,他看到了怎樣一幅畫面呢?假設你就是劉禹錫想象一下。出示插圖,播放音樂,讓學生進入意境。

  看到什么畫面了?能把它寫下來嗎?學生練習寫話。

  3、讀讀《峨眉山月歌》,看看這首詩用到了幾個地名?(5個)這在萬首唐人絕句中是僅見的,王麟洲評價說,這是“古今目為絕唱”。青年李白初次離開家鄉四川,五個地名告訴我們,他從家鄉的哪里出發?(峨眉山)到達哪里?(渝州)途經——(平羌、清溪、三峽),向我們展現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這漫漫旅途,一路上多虧這峨眉山月的陪伴,這月就代表了什么?(故鄉和故鄉的友人)初次離家,心中難免對故鄉,對故鄉的友人產生依戀,李白也不例外。這首詩就是李白借月抒情,抒發了什么感情?(對家鄉和友人的思念之情)

  老師這里還有一首寫“峨眉山月”的詩,請同學們讀一讀,感受一下。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我在巴東三峽時,西看明月憶峨眉。

  月出峨眉照滄海,與人萬里長相隨。

  黃鶴樓前月華白,此中忽見峨眉客。

  峨眉山月還送君,風吹西到長安陌。

  長安大道橫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

  黃金獅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談重玄。

  我似浮云殢吳越,君逢圣主游丹闕。

  一振高名滿帝都,歸時還弄峨眉月。

  【設計意圖】這一板塊重在體驗詩人所要表達的意境,這是古詩教學的一個難點。體會《望洞庭》的意境,我是通過畫面、音樂、想象,引領學生站在詩人的角度去欣賞這幅美景,然后通過寫話來體會詩的意境。體會《峨眉山月歌》的意境,我先引導學生理解月亮就代表了詩人對家鄉和友人的思念,詩人是借景抒情,然后通過另一首“峨眉山月歌”加深學生對這種情感的理解,從而體會詩的意境。

  三、三讀品味,感受明月之美

  李白很多詩都會提到月亮,明月經過詩人的反復歌詠,展現出美麗、皎潔、動人的形象,它被賦予了特別的生命和感情。你還知道哪些?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古朗月行

  少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雙疑瑤臺境,飛在青云端。

  《月下獨酌》其一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品讀,欣賞。

  【設計意圖】這一板塊的設計既是對課內知識的一個補充,也是對古詩的一個歸類訓練。

四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和新詞,讀懂古詩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讀并默寫這兩首古詩。

  3、運用學習古詩的方法,理解詩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詩歌所描繪的景象,感受詩人的心境,培養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重難點】理解詩句和詩中所含哲理。

  【關鍵】理解詩句,有感情的朗讀。

  【課時】兩課時。

  【教具】風景畫、錄像、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引入

  我們的祖國山河壯麗,風景如畫。說說你都游覽過哪些風景名勝?(生自主發言)景色秀美、山巒起伏的廬山,你游覽過嗎?(放映廬山錄像)看了以后,你覺得廬山怎樣?今天,我們就隨著北宋詩人蘇軾一同到廬山一游。(板書詩題)

  二、整體感知,初步了解詩意

  1、指名讀古詩,糾正字音。

  (古詩的教學,離不開吟讀,因而在本環節中教師要相機進行朗讀指導,讀出情,讀出神。)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練讀。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借助書上的注釋和自學任務,自讀自悟(小黑板出示學習任務)。

  (生自學,教師根據實際情況播放廬山風景。如果遇到難題,可以向老師、同學求助)

  2、小組交流、互相補充糾正。

  (培養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3、集體匯報交流,感悟詩意和哲理:

  ⑴ 詩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廬山?

  橫、側、遠、近、高、底。

  ⑵ 看到的廬山分別是什么樣子?

  橫看: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側看:奇峰陡峭;遠看:隱天蔽日;近看:危崖險巖;高處俯看:身溝幽壑;山下仰望:重巒疊嶂。

  師小節:詩人眼中的廬山,形狀、姿態各不相同。

  ⑶ 廬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壯麗、是險峻、還是幽秀?詩人為什么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呢?

  點撥:詩人站在廬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個面呢?所以無論詩人從什么角度看廬山,都只能看到廬山的一個──部分,同時引導聯系《畫楊桃》,幫助學生理解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的結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師問:你碰到過這樣的情況嗎?舉個例子說一說。

  四、品讀欣賞,積累詩句

  播放廬山的風景,配樂朗讀。

  (師引發情感:在我們的眼前是成片的云霧遮擋著連綿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廬山,廬山時隱時現,看到如此美麗的風景,你們高興嗎?讓我們一起朗誦這首廣為流傳的《題西林壁》)

  五、感悟寫法

  作者是怎樣寫千姿百態的廬山風景?

  學生匯報,教師點撥。

  作者先寫游山所見,再談感受。全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贊美,而且還蘊含著人生的哲理,內涵深刻,耐人尋味。

  六、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學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收獲?你認為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正如俗語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1、課后積累蘇軾的其他詩句或描寫祖國壯麗山河的詩句。

  2、將詩改寫成短文,加上自己的感悟。

  【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北宋]蘇 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所見)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明理)

  (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結果各不相同)

四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8

  近義詞】  碧玉──青玉   光景──風景

  反義詞  高──低    粗──細    新──舊

  【詠柳】  歌頌和贊美瘤樹。作者借贊美柳樹來贊美春天。

  【碧玉】  綠色的玉石。本課用綠色的玉石來比喻柳葉。

  【綠絲絳】 綠色的絲帶。本課用來形容柳條。

  【勝日】  好日子。

  【光景】  風光景物。

  【等閑】  隨意。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等閑識得春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這兩首詩都描寫了春天美麗的景象,因此我們要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讀成誦。讀時要體會詩人對春天無限熱愛和喜悅之情,讀出韻腳的延長音。

  碧玉/妝成/一/樹,萬條/垂下/綠/絲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勝日/尋芳/泗水,無邊/光景/一時

  等閑/識得/春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四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9

  一、教學內容:

  這兩首古詩都描繪了祖國山川景色,但《天門山》主要寫所見,抒發了贊美之情;《體西林壁》側重講所感,感悟人生哲理。(2課時)

  二、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的生字。

  2、借助字典和課后注釋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寫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兩首古詩,默寫其中一首。

  三、教學重點、難點:

  想象詩歌描寫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四、教學方法: 熟讀、簡析、體情、自主學習。

  五、學生學習方法: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討論交流。

  六、使用媒體:掛圖、投影、幻燈。

  七、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1、古詩作為我國悠久文化的寶貴遺產,深受同學們的喜歡。最近的課外時間你又背誦了哪些古詩?背給大家聽。

  2、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古詩《望天門山》,大家說可能怎樣來學習?

  教師根據學生的建議,歸納出臺下順序(如果學生在過去的學習中沒有這樣的練習,有可能總結不出來,教師可以進行引導):

  3、解古詩的作者及背景;

  (1)理解重點字詞的意思,大體了解詩意;

  (2)體會作者的感情;

  (3)感情誦讀。

  二、學習古詩。

  第一步:

  1、根據搜集到的資料,談談你對作者李白的了解。

  2、說說你對題目的理解。

  第二步:

  1、組合作,利用字典、課后注釋和文中的插圖(投影出示插圖)自學古詩,互相交流。

  2、通過自學,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弄明白下面幾個重點的詞語的意思:天門、楚江、中斷(中間斷開)、開(通)、至此回(在這里拐彎),通過理解這些重點的詞語,幫助學生理解詩意。

  [意圖:運用小組合的方式,讓學生自主探究詩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相互交流、學習,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

  3、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提出來大家一直解決。

  4、再讀這首詩,邊讀邊想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先小組交流,再全班交流;也可以把自己想像到的畫面簡單畫出來,在交流時結合畫面敘述。(建議教師在交流中尊重學生不同的感受,不要強求學生敘述得太一致,將大概詩意敘述好即可。)

  第三步:

  1、讀這首詩,想想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2、交流。

  第四步:

  1、剛才,我們一起欣賞了這首詩歌所描寫的雄偉的景象,體會了作者的贊美之情,讓我們來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先自由讀,再請學生讀給全班同學聽。

  2、背誦這首詩。(教師可以適時地給學生配樂朗讀。)

  三、拓展閱讀。

  交流課前搜集的李白的其他作品,全班誦讀。

  [意圖:將課前的搜集與課內的相結合,拓寬學生的閱讀范圍,豐富學生的閱讀積累。]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

  1、上節課我們一起欣賞了《望天門山》,誰來背誦一下?先個人背誦,再集體背誦。

  2、把你搜集到的李白的作品背誦給大家聽。

  3、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另一位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

  [意圖:檢查學生上節課的學習情況,給學生一個展示背誦搜集到的古詩的機會,體會成功的樂趣,激發學習興趣。

  二、自學古詩,明白大意。

  1、自由朗讀古詩,然后把你搜集到的有關作者的資料以及你對這首詩的理解在小組交流。(可以利用字典、課后注釋、課文插圖來理解這首詩歌。)

  2、請各小組推選代表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主要引導學生弄明白以下幾項內容:

  (1)對作者蘇軾的了解:

  (2)對題目的理解;

  (3)對重點詞句的理解:題(書寫)、西林、壁(墻壁)、橫看(從下面看)、緣(因為);

  (4)對這首古詩詩意的理解。(教師不要強求學生裝的理解完全一致,大體把握詩意即可。)

  [意圖:由于這首詩的詞句比較易懂,教師可以更大程度地放手學生自主學習,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利用學生間相互交流,體會古詩的意思。]

  3、大家對這首詩歌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嗎?(估計學生可能會問:為什么作者在這座山中會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如果學生沒有疑問,教師可以用這個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明白古詩的意思。)

  4、出示廬山不同角度的畫面,請學生說說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解決疑問。[意圖:這首詩的后兩句是學生不容易理解的,電教手段的運用,可以幫助學生很直觀地弄明白。]

  三、體會詩境,感悟道理。

  1、剛才大家通過自學。明白了古詩的大概意思,下面大家一邊聽老師誦讀這首詩,一邊閉上眼睛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教師配樂誦讀,學生想象。

  2、交流,估計學生可能想象到廬山雄偉的景象,比如連綿不斷、高低起伏的山峰等,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進行有創意的想象。

  3、討論,然后交流。

  (1)大家想想看: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

  (2)從《題西林壁》一詩中你受到了什么啟發?

  [意圖:開拓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比較淺顯地感悟這首詩中蘊含的道理,在討論中明白這首詩蘊含的道理,受到啟發。]

  4、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古詩。(教師可以適時地給學生配樂朗讀。)

  四、拓展閱讀。

  交流課前搜集的蘇軾的其他作品,全班誦讀。

  ▲教學小結:

  這兩首古詩或繪畫或悟理意境深遠,是培養審美情趣,陶冶情操的好詩篇,課后我們通過背誦來更好的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內容:人教社課標實驗教材二年級上冊

  課前透視:

  本課中的兩首古詩都是描寫秋景的。讀了之后,我們會被詩中所描繪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贈劉景文》寫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敗,橙黃,橘綠,色彩鮮明,突出了秋天的特點。其中描寫菊花傲寒斗霜的氣慨,間接表達了對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秋色圖。內容形象生動,色彩明麗,尤其“霜葉紅于二月花”給了使我們以美的享受。兩首詩都配有插圖,便于對詩意的理解。

  二年級的學生雖小但對于古詩的了解并不少,這兩首詩有不少學生早已會吟誦。教學時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經驗,創設特定的情境,在反復誦讀中,引導學生感悟詩的意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其他古詩,激發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豐富學生的積累。

  教學目標 :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3、喜歡背誦古詩,有條件的,背誦課外的古詩。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朗讀感悟

  信息資料

  1、字詞卡片、多媒體課件。

  2、收集作者資料以及其它相關的詩句。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切入舉偶

  1、誦詩導入  。同學們,古詩是我國的文化精華。誰能背幾首給大家聽呀?(學生背誦古詩)古詩為我們呈現出美的意境,讓我們獲得美的感受。今天我們學習《古詩兩首》看看詩中寫了哪些內容?

  (給學生展示的機會,體驗學習的快樂,同時欣賞他人的學習勞動成果,也會起到促進的作用,激發了學習古詩的興趣。)

  2、看圖導入  。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觀察,說說圖中都畫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詩中所寫的內容與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樣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古詩兩首》(板題)

  (借助美妙的圖畫吸引住學生,在感受畫面后,啟發思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對話平臺

  初讀

  1、借助拼音自由讀古詩,把字音讀正確。

  2、同桌互讀,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3、小組合作學習,輪讀交流自己的理解。

  (整體感知,了解古詩的大意,與他人交流字詞的理解,相互促進,提高學習古詩的效果,形成一定自主學習的能力。)

  研讀

  1、教師范讀,引導學生體會情感,想像畫面。

  2、出示多課件展示詩中描繪畫面,重點引導學生弄清“擎雨蓋、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讀,邊讀邊看插圖,理解詩意。

  4、匯報交流詩意。

  5、多種方式朗讀。

  (想像古詩的畫面,加上課件的直觀效果,使學生感悟古詩的意境,理解古詩的意思,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

  誦讀

  1、出示圖畫,指名配樂朗讀。

  2、學生自由練讀。

  3、賽讀,比一比看誰讀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背誦。

  (學生的閱讀古詩的實踐,切不可用復雜的分析來替代,要讓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初步感受古詩語言的凝煉、優美。)

  寫字

  1、出示要寫的字:首、劉、枝、記,學生認讀。

  2、學生觀察字形,交流怎樣書寫。

  3、教師示范,學生評價。

  4、學生練習。小組展示,欣賞評價。

  (寫字訓練要給學生展示的機會,體驗成功的快樂,促進學生樂于寫字。)

  拓展

  你喜歡哪個季節,說說為什么?

  (不使學生的思路受到束縛,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享受,激發學生熱愛生活。)

  第二課時

  對話平臺

  復習

  1、多種方式認讀古詩(一)中的生字。

  2、挑戰背誦古詩(一)。

  (活潑多樣的復習方式,使學生積極參與,進而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自學

  1、出示《山行》,引導學生說說用什么方法來學習。

  2、按自己的喜歡的方法來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3、匯報。說說學懂了什么,還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師生合作解決問題。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情境,嘗試讓學生自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細讀

  1、學生自由練讀,想像畫面。

  2、指名讀,讀后評價。

  3、教師有感情地范讀,學生評點。

  4、學生找學習伙伴一起練讀。

  (朗讀與評價相結合,提高閱讀的質量。)

  誦讀

  1、出示課件,讓學生感受楓葉滿山的美麗情景。

  2、挑戰讀。比一比誰讀得最有感情。

  3、觀看插圖,練習背誦。

  4、背誦展示。

  (多種形式的誦讀,促進學生積累,形成個性的體驗,進一步培養了語感。)

  寫字

  1、出示生字:楓、于。學生認讀,

  2、觀察字形,說說怎樣識記和書寫。

  3、教師示范,提示重點筆畫。如“楓”字的“木”字旁的捺變成點等。

  4、學生練習。小組點評。

  (觀察、交流能幫助學生掌握寫字的基本技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字能力。)

  練習與拓展

  1、出示課后“我會填”,引導學生填寫。

  2、誦詩會。學習伙伴還會背別的古詩,你們也一定行!把自己積累的古詩有感情地背給同學們聽。

  (將積累的成果展示出來,體驗學習的快樂,對他人也是個促進。)

  伴教錦囊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放,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上獨具一格。

  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長安)人。杜牧的詩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詩豪放、曠達、俊逸。其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閱讀在線

  描寫秋景詩兩首

  秋夕(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書河上亭壁(寇凖)

  岸闊檣稀波渺茫,獨憑危欄思何長。蕭蕭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

四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1

  作者:浙江省義烏市群星學校  謝贛鶯

  【教學目標】

  1、會認7個字,會寫9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感受小草頑強的生命力;想象兒童在花叢中捕蝶的快樂。體會詩人熱愛春天、熱愛生活的情感。

  3、有背誦古詩的興趣。

  【重點難點】

  1、重點:   ⑴認字、寫字。

  ⑵朗讀背誦古詩。

  2、難點:

  體會古詩蘊含的情感;“籬、疏”的識記,“追、燒”的書寫。

  【教學方法】

  1、自主探究識字。

  2、小組合作檢查。

  3、朗讀。

  4、想象體會。

  5、編故事。

  【教學準備】

  投影儀、卡片。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1、師:你在什么地方見過小草?小草在一年當中有什么變化?

  2、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草的古詩。

  (板書課題)

  (齊讀課題,介紹作者。)

  3、看古詩課件,初步感知。

  二、自主學習

  1、按照自學方法四步驟預習古詩。

  2、檢查自學情況:

  ⑴個別讀:

  正音。

  ⑵個別讀:

  比比誰讀準、讀通、讀順了。

  ⑶齊讀。

  ⑷組內交流討論不懂的地方。

  三、朗讀感悟

  1、全班交流自己對古詩的感悟,教師適當引導點撥:

  ⑴“離離”:可以讓學生看看課件,說說草長得怎么樣。從而讓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它的意思指草長得很茂盛。

  ⑵“歲”:可問學生幾歲了。隨學生回答告訴學生從出生到現在幾年就幾歲,一歲就是一年。

  ⑶“枯──榮”是一對反義詞,讓學生說說草什么時候是“枯”?什么時候是“榮”?

  ⑷“盡”可用箭筆畫讓學生說出火只能燒光草的葉和莖卻燒不完地下的草根。

  2、朗讀指導。

  3、情境背誦:

  我們來做個游戲:

  你放學回家把這首古詩背給家人聽,我們一起來演一演。

  ⑴師生情境表演。

  ⑵生生之間互演。

  ⑶齊背古詩

  4、小結。

  四、指導書寫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

  1、認讀詞語:   枯木逢春枯樹光榮

  2、聽寫:   未來追趕枯樹燒火光榮洗菜青菜店門

  3、背誦古詩《草》。

  4、我們接著來學習另一首描寫春天的古詩《宿新市徐公店》。

  介紹楊萬里。

  二、自由朗讀

  1、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圈出不懂的詞語,試著自讀自悟。

  三、詩配畫感悟古詩

  1、師:今天我們學習一種古詩的新方法,那就是給古詩配一幅畫。同學們你覺得這幅畫應該畫什么,談談自己的看法,說自己的看法時要有理有據,補充和反駁時也要有根據。

  2、學生暢所欲言,教師相應做簡筆畫和引導點撥。

  四、美讀

  1、播放古詩課件,提出給畫面配上古詩的要求。

  (學生自由準備)

  2、個別學生配畫面配樂朗誦,評價。

  3、男女生分句朗誦,注意節奏、韻律。

  4、齊誦。

  5、背誦。

  五、暢談發現

  1、你對暮春時節的景象有什么新的發現?

  2、你對春天又有什么樣的感受呢?

  3、小結:   春光無限好,春天具有無窮的樂趣!

  六、比賽背誦

  七、指導書寫

  1、觀察字型及結構特點。

  2、教師指導書寫“徐、宿”。

  3、學生抄寫生字。

  八、遷移使用

  拓展想象讀了《宿新市徐公店》,看了插圖,我能編個故事。

  教師作業布置:搜集有關春天的古詩。

四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兩首古詩,背誦并會默寫。

  3、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4、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5、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1、教師:

  多媒體課件。

  2、學生:

  搜集相關資料,做好對課文的預習。

  【教學課時】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能正確理解“西辭”“煙花三月”“盡”“唯”等詞語。

  2、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3、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鑒賞能力。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整體把握

  1、談話激趣,揭示課題。

  2、師生互動,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兩位詩人。

  3、了解預習情況,指讀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

  了解這是一首送別詩。板書:

  送

  二、通讀詩文,理解大意

  1、回顧以前學詩句的方法:

  如:查字典、看注釋、看插圖、讀資料等。

  2、引導學生自主選用以上方法同桌說說詩的大意。

  3、全班交流詩的大意。

  三、品讀詩句,進入詩境

  1、理解第一、二句詩:

  ⑴ 請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師生互動,明確位置。

  (教師板畫幫助理解。)

  ⑵ 圖文對照,理解“西辭”。

  板書:

  名樓送

  ⑶ 抓住“煙花三月”,展開想象:

  拓展學生思維,體會“盛世、盛景融名人”的華美畫面。

  板書:

  盛景送

  ⑷ 師生互動,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2、理解第三、四句詩:

  ⑴ 讀讀這兩句,請學生找出用得好的詞語談感受。

  ⑵ 重點體會“遠影”“盡”“流”等詞語的豐富內涵:

  ① 算算帆影遠去直到盡頭大約會用多長時間,談由此產生的感受。

  (引導體會目送時間之長,情誼之深。)

  板書:

  目光送

  ② 想象“盡”了的是什么,無“盡”的是什么。

  (引導學生體會情深意更重的摯友情誼。)

  ③ 討論:

  滾滾東去的僅僅是一江春水嗎?

  (引導體會雖然“多情自古傷別離”,但“人雖分,心相隨,情永在”的豐富內涵。)

  板書:

  心隨送

  ④ 師生互動,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四、賞讀詩句,深悟詩情

  1、自由賞讀。

  (尊重學生個性的情感體驗,請學生把自己就當作李白,換位賞讀。)

  2、師生配樂互讀,有感情地背讀。

  3、簡略欣賞李白的《贈孟浩然》。

  (輔助理解李白與孟浩然之間的真摯情感。)

  4、請用一個詞或用一句感嘆的話來形容一下兩位詩人的深厚友誼。

  (根據學生發言相機板書。如:情深意長。)

  五、階段總結,布置作業

  1、圍繞“朋友間的真摯情誼”做總結。

  2、談話激發學下一首詩和繼續搜集這一類詩的興趣。

  3、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鞏固已認識的5個生字,會寫的7個生字。正確理解“更”“陽關”等詞語。

  2、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意。

  3、比較課文中的兩首送別詩和收集到的其他送別詩,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好習慣。

  4、繼續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教學過程〗

  一、回顧第一首詩,導入第二首詩

  1、回顧第一首詩內容,并背誦。

  2、導入學習《送元二使安西》。

  二、運用學法,自學悟詩

  1、自由組合,學習《送元二使安西》。

  (愿意繪畫的組一個組,愿意表演的組一個組,愿意編成故事的組一個組,愿意理解誦讀的組一個組……合作學習第二首詩。)

  2、各組匯報交流:

  (創造美、表達美是審美教育的最終目的。學生用自己擅長的各種方式學習可以進一步培養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

  3、指導朗讀全詩,并熟讀成誦。

  三、遷移學法,拓展思維

  1、交流課下收集到的送別詩。

  2、引導學生體會送別詩的異同,著重讓學生領悟這些詩中豐富的情感內涵,品味“人間最美是真情”這一真諦。

  3、除了送別詩,你還了解什么類別的詩?

  (如:思鄉詩,邊塞詩,詠春詩等等,引導學生課外讀詩時留意詩歌間的內在聯系,使學生對詩歌的理解上到一個新的高度。)

  四、布置自選作業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維的其他詩作,朗讀、欣賞、摘抄。

  2、讓學生自主選擇文中一首詩改寫成記敘文。

  3、結合自己的感受創作古體詩或現代詩。

  4、搜集(如:邊塞詩)一類詩歌,比較、賞讀、摘抄或寫體會。

四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學設計(通用12篇) 相關內容:
  • 四年級語文上冊《五彩池》愉快教學設計(通用17篇)

    教學準備:1.投影儀①教學目標②本課詞語③有關五彩池池水形狀的句子2.“多媒體”有關五彩池圖像板書設計:在人間——不在天上教學過程: 一、導語:同學們,你們喜歡旅游嗎?到過什么地方?那兒美不美?今天,我們和作者去參觀一個美麗的地...

  • 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教案(精選4篇)

    第一課《舉手的秘密》教案教學目標:1.會認10個生字和1個多音字“露”,會寫6個字,參照詞語庫積累詞語。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了解故事中的“我”是怎樣進步的,感悟到尊重、信任和鼓勵能使處于困境中的人產生戰勝困難的自信心。...

  • 四年級語文上冊《五彩池》教學設計(通用14篇)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傳說中有個瑤池,那是神仙們住的地方,池里的水有5種顏色,美麗極了師:瑤池只是人們的一種夢想,但當作者來到四川省松潘旅游,看到神奇的五彩池時,他感到自己的夢想變成了——(生齊答:現實。...

  • 四年級語文上冊《小木偶的故事》教案(精選16篇)

    一、學習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讀懂課文內容,了解故事所蘊含的道理。3、培養獨立閱讀能力。能根據故事情節展開聯想,續編故事。二、教學重點了解故事所蘊含的道理,續編。...

  • 四年級語文上冊《海濱小城》教學設計(通用12篇)

    教學要求:學習課文第二部分內容,抓住文中重點詞句,了解、體會海濱小城的美麗、整潔,從而感受大自然賦予人類的美,教育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家鄉。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教學重點:理解、體會文中描寫小城美麗景色的語句。...

  • 四年級語文上冊《頤和園》教學設計(通用16篇)

    教學目標1、使學生了解頤和園的美麗景色,培養學生的愛美情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2、能按照課文所記敘的游覽順序,練習給課文分段。3、學會本課的14個生字。理解詞句,會用“聳立”和“隱隱約約”2個詞語造句。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 四年級語文上冊《爸爸和書》教學設計(通用14篇)

    教學目標1.通過學習,了解《皇帝的悲哀》這本書珍貴的原因,使學生更加喜歡讀書,熱愛學習。2.學習本課生字,通過查字典,讀準字音,了解詞意,并有感情地讀出人物的對話。3.默讀課文,找準重點段,試著總結每段的主要內容。...

  • 四年級語文上冊《珍貴的教科書》教學設計(精選17篇)

    教學目標1.了解戰爭年代的艱苦條件下學生堅持學習的艱難和張指導員不怕犧牲、光榮獻身的精神,懂得要珍惜今天幸福的學習生活。2.弄懂每個自然段的意思,了解自然段之間的聯系,滲透給課文分段的訓練。...

  • 四年級語文上冊《烏塔》公開課教案(精選12篇)

    一、與文本對話,我喜憂參半《烏塔》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七組“成長的故事”專題中的的一篇略讀課文。文章按事情發展順序來寫。先寫初逢烏塔,是在羅馬的旅館里,主要寫她“睡得正香”和起身后利利索索地收拾好行裝,準備按計...

  • 四年級語文上冊《和時間賽跑》教學設計(精選17篇)

    一、學習目標:1.學會10個生字,正確讀寫“憂傷、哀痛、持續、安慰、日月如梭、狂奔、受益無窮、假若”等詞語。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時間的意義,形成珍惜時間的價值觀念和情感態度。...

  • 四年級語文上冊《三味書屋》教學設計(精選15篇)

    一、教材分析1.背景知識(1)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筆名魯迅,是浙江紹興人。(2)上篇課文學習了按方位順序寫的一段話的閱讀方法,這篇課文進一步學習這一種閱讀方法。...

  • 四年級語文上冊《盧溝橋的獅子》教學設計(精選13篇)

    第一課時一、揭示課題由學生根據課下查找的資料對"盧溝橋"進行簡要的介紹。在北京城西南十幾公里的永定河上,有一座北京現存最古老的石橋--"盧溝橋"。它始建于1189年,橋的總長265米,有241根望柱。...

  • 四年級語文上冊《撈鐵牛》教學設計(精選15篇)

    教學要點:討論學習課文,理解懷丙是一位出色的工程家。教學過程:1、讀課題,在預習中,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問需要老師、同學們的幫助?--(重要的,帶有普遍性的話板書出來)2、指揮撈鐵牛的懷丙和尚是一個怎樣的人?齊讀第四段,請給"出色...

  • 四年級語文上冊《蟋蟀的住宅》教案(精選13篇)

    教材簡析《蟋蟀的住宅》是19世紀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一篇觀察筆記。作者懷著對蟋蟀的喜愛之情,用擬人的手法,具體介紹了蟋蟀住宅的特點和修建住宅的經過。對蟋蟀的吃苦耐勞和不肯隨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贊許的。...

  • 四年級語文上冊《小獅子愛爾莎》教學設計(精選17篇)

    一、教學目標(一)知識與能力目標:1、認識本課21個生字,學會其中的14個。2、懂得課文的記敘順序是按小獅子愛爾莎的成長過程安排的。3、了解小獅子愛爾莎生活習性和小獅子和的“我”親密關系。4、懂得“我”把小獅子放回大自然的原因。...

  •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高清www色视频在线观看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久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sesese | 丝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第一夜 | JAPANESE少妇高潮潮喷 | 国产亚洲精aa成人网站 | 免费在线毛片 | 久久影院免费观看 | 91成人观看 | 国产激情з∠视频一区二区 | 成人激情在线观看 |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人在线 | 99爱视频 | 中文字幕第100页 | ww交换夫妇xxxxcom | 狠狠躁夜夜躁人人爽天天69 | 久草免费网站 | 国产精品18久久久久vr手机版特色 | www.91av在线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越卉 |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在线 | 午夜男女爽爽爽在线视频 | 成人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卡一卡二新区永久时长 | 黄色av网址大全 | 在线免费av片 | 亚洲第一区久久 | 日韩精品久久久免费观看四虎 | 欧美亚洲三级 |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尤物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 亚洲成人a级片 | av在线网站观看 | 亚洲成AV人片香蕉片 | 粉嫩虎白女毛片人体 | 免费无遮挡男女视频 | 亚洲品质自拍视频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观看 | av制服丝袜白丝国产网站 | 成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