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江南教學反思(精選2篇)
憶江南教學反思 篇1
憶江南》教學反思
“ 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提高兒童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教學要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nèi)容,培養(yǎng)語感”……這是新課程改革非常強調(diào)的理念。
古詩古詞又是小學語文教材中一類特殊的課文,從語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漢語;從表現(xiàn)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煉、節(jié)奏強、跳躍大;從敘寫的內(nèi)容上看,它離我們的時代較久遠。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在創(chuàng)設自由、和諧、民主、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基礎上,以層次性的朗讀、吟誦為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活化古詩詞的形成過程,重新煥發(fā)古詩詞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學生足夠的感悟空間: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室里讓學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見,雖有點亂,但要珍惜這樣的時刻。”根據(jù)“合作互動”的原則,教學中改變了單純的師生交往形式,通過小組合作,生生交流等環(huán)節(jié),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空間。這樣讓學生取長補短,相互啟發(fā),增加課堂的信息量,促使學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給學生提供了展示個性的機會和場所。在《憶江南》的教學中,正因為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在組內(nèi)自讀自悟,才使學生思維的火花得以綻放,體會得如此有滋有味。
2、教給學生多樣的感悟方法:
⑴ 多層次的誦讀:
“好詩不厭百回讀”。朗讀和背誦在古詩教學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古詩節(jié)奏鮮明,音律和諧,教師必須做好學生的朗讀和背誦的訓練指導,給學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學生的情操。同時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和記憶,達到“熟讀成誦”之目的。
⑵ 要求學生質(zhì)疑。在激qing中成長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現(xiàn)代心理學也認為,疑是思維的火花,是探究的動力。在古詩教學中鼓勵學生將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運用啟發(fā)討論式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師生間的交流和溝通,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再者學習是知識積累的橋梁,興趣是最好的導師。這次的拓展讓每一位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真情的投入,自由的表達,放飛智慧的風箏,在歌唱中感受快樂,在歌唱中燃放激qing。
總之,新課標要求小學生掌握、記憶的詩詞為70余篇,如果篇篇要孩子死記硬背,豈不是一件苦累的差事兒。當代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說過:人類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個,就是背誦。尤其是讀中國書,更要高聲朗讀,讀得多了,自然就懂得言語與文字的音韻。他還特別指出,硬記不是背誦,背誦就像唱歌一樣,很愉快的。為此,在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時我就思索:古代詩詞瑯瑯上口,易于傳唱,現(xiàn)代人也愿意用古詩詞填詞作曲。既然詞曲作家能為古詩詞譜曲,為什么不能將它填于學生熟悉的歌曲之中,讓他們相互傳唱,在傳唱中記憶,在傳唱中領悟,在傳唱中抒發(fā)自己的情感,讓學生在快樂的歌唱中學習呢?首先,我讓學生欣賞歌曲《憶江南》,進一步感受古詩詞的魅力,和詩人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既有思念又有贊美,在贊美中思念,在思念中贊美,為學生用熟悉的曲譜填詞打下基礎。其次,給學生一個拓展的方向。詩詞與音樂的結合,既讓學生欣賞了詩詞的韻律美,也將學科性結合起來,讓學生感受到了成功:我也可以為自己喜歡的詩詞譜曲了!
當然,這節(jié)課也有許多不足之處,向開課的激qing導入、幻燈片的順序、對詞句的理解等等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學中多向有經(jīng)驗的老師學習,為今后的教學做更好的鋪墊。
憶江南教學反思
本學期我承擔了省“教海探航”的音樂課的教學任務,承接這個任務領導對我的一種信任,對于我本人來說是一種全新的挑戰(zhàn)和莫大的光榮。通過近兩個月的努力,在市區(qū)教研員及音樂同行們的幫助下,這節(jié)課終于獲得了全體省市區(qū)藝術教育老師的肯定和認可。
現(xiàn)將備課、磨課、試教以及公開課教學后的一些感想談一談:
一、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態(tài)。
這次的教育教學公開課,總的來說級別比較高,我在教學中遇到的困惑、煩惱也是前所未有的,以前的素質(zhì)大賽也就突擊個兩三天就結束了。心態(tài)也比較輕松,它代表得只是我個人或者學校。但這次公開課凝聚了常州市廣大教師的智慧和思想,由我來展現(xiàn),壓力很大。一遍一遍反復試上,反復修改,讓我的心態(tài)也變得煩躁、頹廢、郁悶、苦惱起來,往往是剛剛想出來一個點子,試教下來效果自認為還行,但領導縱觀下來不夠好把握,或者音樂老師眾說風云,結果就給pass掉了。搞的自己最后一頭霧水,江郎才盡,黔驢技窮的地步。但是后來覺得這樣下去我更上不出自己的特色來,關鍵還在于自己。最后采納了大家的一些建議加入自己的想法上了這節(jié)課,通過這課感覺人有時候不能人云亦云,自己心里得有底,才能上好課。
二、構思要新穎。
要備好一節(jié)課教學設計的構思很重要,既要做到有出彩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要讓你的教學扎實有效,完成教學的任務。這節(jié)課從一開始參照了網(wǎng)上的一節(jié)《憶江南》的課,覺得很難結合到自己的特點去實施,然后考慮到要有自己的思考,結合自身的特點,結合課題的精神去備,拿來主義并不實用,最后構思既然是《憶江南》,就結合江南的景、江南的詩、江南的歌,江南的樂、以及改變憶江南的伴奏對比不同的風格去備,終于讓教案有了些眉目,然后是斟酌修改美化語句,經(jīng)過多遍才定稿,實則不易,通過這次體會到平時要多思考,到時才不會有臨陣磨槍的現(xiàn)象。
三、多媒體輔助為教學增姿添彩。
說實在的通過這次活動,讓我對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平時上課因為條件限制是很少使用的,《憶江南》的音樂、影片、圖像資料為了給學生以美感的欣賞找了我一個多月,總算功夫不負有心人,確實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但是過程只有自己的知道,往往一個素材要找10多種進行對比了才能擇優(yōu)選定。這節(jié)課給我的啟示是有時要多收集積累留心點上課的素材,上課時才能精為其用。
四、教師的語言。
我們平時的教學語言、教態(tài)都是比較隨便的,一到上公開課的,就會呈現(xiàn)出各種問題,語言不精煉嚴謹,一個問題反復多遍,羅嗦;教學語言沒有啟發(fā)性,感染力,不能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語言沒有美感,創(chuàng)設一定的學習氛圍等等。這是作為老師平時就應該修煉的。需要落實到平時的每一課中去,功夫在平時。
《憶江南》教學反思
在朗朗讀書聲中,《憶江南》結束了,回想整堂課,真是幾多歡喜幾多愁,因為這是語文活動課,是展現(xiàn)自己一年多進行古詩文誦讀這項課題研究成果的一堂課,所以無法在其它班級試教,也不可以做排練等違規(guī)的事情,所以我只能反復在腦中排練整個課堂過程,但是“空想主義”終究是要碰壁的,在這堂課上,在一些細節(jié)上出現(xiàn)了問題,比如在一個環(huán)節(jié)上媒體沒有同步,比如板書當中的一些失誤,以及在隨機問答中的不夠嚴密等,都是因為準備的不夠充分,或者說是設想的不夠嚴密,因此渴望完美的我課后充滿懊惱,并一次次告誡自己:今后上課務必要認真、再認真,做到百密而無一疏。
當然歡喜的事情還是很多,班中的孩子顯得那么訓練有素,令我驕傲,經(jīng)過一年多的熏陶,他們對古詩文的感悟能力非常敏感、準確,運用多元智能學習駕輕就熟,操縱電腦宛若行家,因此這些孩子真正唱起了主角——圖畫組的電腦繪畫十分逼真,“紅勝火”的江花在片刻間出現(xiàn),手工繪畫的孩子也展現(xiàn)了“綠如藍”的江水,他們的畫形象但不僵化,既展示美景,又啟示了智慧,激發(fā)了想象;語言組的蘇依凡大顯身手,運用網(wǎng)絡資源制作了演示文稿,把詞中的關鍵詞的意思,每一句的解釋,以及整首詞的意思都翻譯并展示了出來,讓其余同學直觀、準確地理解詞,他們的技術運用是最艱難,也最成功;朗讀組的在音樂庫中尋找喜歡的、適合《憶江南》朗讀的樂曲,并采用個人讀、集體組合讀的多形式來聲情并茂地朗讀了詞,也把大家的興趣激發(fā)了起來,然后全班一起嘗試配著吉他朗誦,效果好極了;而創(chuàng)作組盡管錯誤極多,頗受爭議,但他們的靈氣還是有目共睹,他們把詞改寫成三言、五言、七言,基本上做到了工整,但是在標點等細節(jié)上還是顯得稚嫩,推敲不夠,當然這樣的嘗試已不容易,并和平時的訓練息息相關。因此,在課堂上,孩子們發(fā)揮了團隊合作精神,充分利用了老師提供的多種資源:如網(wǎng)站、音像,仔細地研讀詞,并在問題的引領,任務的驅(qū)使下出色完成了任務。
課堂的活躍、生動,是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的,同樣離不開網(wǎng)絡的貢獻。網(wǎng)絡也使孩子們學習如魚得水,每個小組相應的資源讓他們?nèi)缁⑻硪恚瑱C器和人就這樣相映成趣,唱出了一支和諧美妙的古典之曲。
想起了一句話——留戀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而我們在網(wǎng)絡的世界里舞動,在古詩詞的世界里吟唱!
憶江南教學反思 篇2
憶江南教學反思
《憶江南》這首詞我已教過三遍,很熟悉了,沒想到今天的授課,學生給了我一份不曾意想的驚喜。教學時,在讀通,讀正確的基礎上,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根據(jù)自己的理解,解釋這首詞的意思。在解釋這首詞時,有的學生認為“江花”是指“江中的浪花”,有的學生認為“江花”是指“江邊的浪花”,在理解“綠如藍”時也出現(xiàn)了分歧,有的學生認為是“藍天”,有的學生認為是“藍草”。針對這種情況,我想這正是給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過程的一個好機會,于是我把這些問題留在課后去討論,查資料完成。下去后,學生通過上網(wǎng)、查課外資料、問家長等方法,理解了“江花”是指“江邊的浪花”“藍”指“藍草”。這堂課的學習,讓我更多的聽到了學生們來自心靈深處的聲音,讓學生切身感到了學習過程的快樂。
《憶江南》教學反思
從來沒有嘗試過詞的教學,很想嘗嘗鮮。拿來《憶江南》,讀了幾遍,這樣的佳作,讓人沖動,于是,開始了幾天的辛勤勞作。
《憶江南》是一首意境十分優(yōu)美的詞,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絕唱之筆。作者以如畫之筆描繪出一幅江南春景圖,在人們記憶中留下難忘的印象。
古詩詞教學有個“詩中有畫、詩中有情、詩中有詩”的共性規(guī)律——這是我執(zhí)教這堂課的努力方向,也是引導我整堂課設計的基本理念!我的整個設計思路是:先從 “憶”、“好”入手,了解詩詞創(chuàng)作背景及情感基調(diào)。再感受具體描繪江南美景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通過圖片感受,音樂渲染,資料供給,體驗交流,將這兩句讀“胖”,讀出江南風光的柔美、熱情,讀出這兩個短短的句子所蘊含的對江南風光的深刻理解與感觸, 讀出這兩個句子“滴水藏海”似的對江南風光的涵蓋力。然后,讓學生通過對作者在江南時的作為以及之后回洛陽后的生活的簡單了解,將“憶江南景”過渡到“憶江南人”,提升詩歌情感,厚重“憶”的意義!最后, “唱歌兼唱情”,和曲一首《憶江南》 ,在聲韻悠揚中融化在山溫水暖的江南風景中!
我認為,自己的設計理念正確,設計思路比較清晰完整,能基本上兼顧語文學習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在處理特殊的古詩詞教學時,自己也比較大膽,能不拘一格地去解構、組合、拓展,呈現(xiàn)一堂“完整”的古詩詞教學課,而非很摳門地“粘”著個別字、詞不放,而忽視詩詞的整體美及渾然天成的韻味。
不足之處有很多,大處敗筆主要是“留白”不夠。一堂好的語文課,肯定有一部分時間是“安靜”的,在這段時間里,學生在靜靜汲取、思考、品味,然后有更多智慧的生成,這樣的情景與“熱鬧”的“師生互動”相得益彰,才能構成一堂真正意義上的語文課。而我的課雖也有個別精彩的生成,但放手不夠,不免顯得有點畏縮。
希望自己能在不斷的探索與實踐中,深厚自己的文化功底,提升自己的課感,上出好的課!
《憶江南》教學反思
教學過程很平實。我一改以往教詩詞的老套路:解釋理解——朗讀背誦——寫意做題(這種完全為了應付考試的做法延傳至今,而且還會在很長時間內(nèi)存在。至少我們這里會)。學生不會朗讀——全是唱讀,沒有半點節(jié)奏和韻律感,這是我事先預計到的,因此有意加強了古詩詞的朗讀訓練,把讀作為這堂課一個重要目標。從試讀,到指導讀,再到體會意境后的感情朗讀,這一線索貫穿始終,達到了預期效果,學生終于能讀出韻味來了。之所以要花這么大功夫去完成這一目標,就是希望孩子們明白:書要這樣讀,僅僅是要這樣朗讀!也希望我們的一部分老師知道——朗讀,朗讀,還是朗讀!別不在乎語感!我想給大家傳遞一個信息:跟上,與現(xiàn)代教學理念近點!
其次是學生在課堂上表現(xiàn),讓人真的很無奈。整堂課中除了在試讀環(huán)節(jié)有三分之一的學生舉手要求讀之外,在自學過程中,不與同伴交流,不與集體交流,只有一兩個學生有欲望。在體會意境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談談江南美景,居然沒人主動舉手。雖然這們這里還不是典型的江南,但生活在長江以南的他們,并不缺少那些感性認識。他們能說上青山、綠水,能說上蜂蝶、鳥雀,還有紅花、綠樹......但,沒有人發(f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