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語文上冊《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通用3篇)
四年級語文上冊《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 篇1
課型
講讀課文
時間
2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戎、諸、競”3個生字,會寫“戎、嘗、諸、競、唯”5個字,理解“唯”“信然”“競走”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學會劃分文言文節奏。
4、了解故事情節,體會王戎善于觀察分析,不盲從的優秀品質。
教學重點
體會文中王戎的善于思考,通過閱讀課文,學習王戎善于觀察、善于分析的品質。
教學難點
理解文言文中實詞和虛詞的意思。
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掌握本課的生字詞,理解詞語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4、學會朗讀文言文節奏,并能有感情地讀課文并能背誦。
教具準備
設計意圖
導入分鐘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我說一句話你們來講講什么意思?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課件出示2)
師:這兩句話和現代人說的話有何區別?像這樣的語言叫文言。我們以前也背過文言文,還記得嗎?由文言組成的文章叫文言文。
師:今天,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一個故事,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師:誰來給大家說說你看到的這個?
(你看的很認真,能把這么長的故事情節都講清楚了,真不錯!)
師:誰能用一兩句話簡單地說一說嗎?
(你真是個會思考,會表達的小朋友,用一句話就把故事內容說清楚了,真棒!)
今天,我們將要學習一篇文言文,請大家和老師一起寫課題。(板書課題)
四年級語文上冊《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 篇2
一、教學效果
本篇課文是一篇文言文,學生第一次接觸難度比較大,依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材特點,設計的教學流程取得的效果還算滿意,現總結如下:
1、“讀”占鰲頭。
四年級的小學生對文言文還是非常陌生的,所以想理解文本內容必須要在熟讀的基礎上進行。因此,首先板書課題:王戎不取道旁李先指生試著讀一讀,發現學生認識字但是不會停頓,所以教讀題目學會停頓。接著播放音頻資料,讓學生邊聽邊學習文言文的讀法。聽完之后自由練習朗讀,同桌互讀,發現問題在班內及時指導,爭取每個學生會讀本文,也能以此為根基學會去讀其他的文言文。最后,指學生在班內展示朗讀,讀得好的當小老師教讀,去體會當小老師的喜悅感。
2、“學”字當頭。
在讀熟讀順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借助手頭資料和課文中的'批注試著去理解每句話的意思。創設自讀自悟的氛圍,讓學生去自學。此環節要給足學生學習的時間,讓學生學著寫批注。接著,開展講故事比賽。試著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小故事。先在小組內評選出最佳講故事的人選,在班內再展示。要求:自然得體、大方,語句通暢。通過學生上臺展示,用投票的方式選出最佳講故事的人選,發獎狀以資鼓勵。在講故事中能發現學生理解的程度,及時予以引導,以便正確理解文本的內容。最后創設討論的環節,出示課件:說說為什么“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引導學生學會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要學會觀察,在觀察所得中去分析解決問題。
課文注解:王戎七歲的一天,曾經和許多小朋友一起出去玩耍。他們看見路邊的李子樹上結了很多李子,許多小孩就爭先恐后地爬上樹去摘李子。但是王戎沒有爬上去。有人就問他,為什么他不上去摘果。王戎回答說,李子樹在路邊竟然也有很多李子,這一定是苦的李子。那人摘來放在口里面嘗,發現情況果然如此。
3、潛移默化
首先引導學生交流:說說從王戎身上學到了什么?學生暢所欲言,能談得比較準確,感受非常到位。設想:你還讀過哪些名人軼事呢?引導學生談出司馬光砸缸等,在熟悉的歷史人物身上再次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二、成功之處
學生能很好地朗讀文言文,理解非常到位。整堂課氣氛活躍。
三、不足之處
課堂容量略嫌不足,有部分學生積極性不高,理解還有難度。
四、教改措施
如果再上這篇課文,我會設計更優的方案,激發所有學生的興趣。增加背誦默寫的環節,夯實基礎。
四年級語文上冊《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 篇3
《王戎不取道旁李》選自《世說新語》,本文主要講的是王戎年僅七歲,就能夠根據環境來分析,可見王戎是一個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孩子。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在多種形式的誦讀中培養文言語感,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詞語,學習古人仔細觀察、善于思考的習慣;使學生了解《世說新語》“志人”的特點,激發學生閱讀《世說新語》的興趣。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加強了誦讀,誦讀的多樣化(錄音范讀,自讀,齊讀,表演讀)有意識地讓學生在誦讀過程中逐步積累、感悟,體會文章的內容及蘊含的道理,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2.抓住教學預設之外的突發情境,巧妙地搞好了課堂動態生成,達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例如:按照教學預設,出示問題:“怎樣評價元方這個孩子?”學生回答,教師總結:“聰敏機智、懂禮識義”,基本上大功告成。突然有學生提出:友人已經感到慚愧,并下車牽元方,元方仍然“入門不顧”,也是不懂禮貌。我馬上組織討論,學生發表了很多見解:(1)只要求別人,不要求自己,確實不懂禮貌。(2)因為友人無信無禮在先,元方這么做并不為過。(3)元方只是一個七歲的小孩,“入門不顧”這只是一個小孩對別人罵自己父親后的一種很自然的反應,不能用要求大人的標準去要求他。然后我很自然地引導學生要學會客觀、公正、全面地去評價一個人。
3.注重了對學生品德的培養。
在教學設計中有意加重了對學生道德情操的培養,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佳境,從中領悟到如何做人。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本節課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讓學生參與到問題探究的過程中來,對自己的觀點進行闡述,從中對“王戎識李”這個故事表明自己的'見解。
三、不足之處
環節設計過于全面,顯得臃腫繁瑣。 過于看重教學的各個環節,各環節時間根本無法全部保證。一堂好課不必“滴水不漏”,應留有空間。沒有空間,就沒有遐想與深思;沒有遐想與深思,也就少有個性與創新。有時留下空間,就是留下期待,留下余韻,留下創造!古人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老師在教學設計中應該注重方法與知識,能力并重。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譯讀課文,把握內容。接著譯讀課文,把握內容。教師提示,課件展示自譯方法。然后自讀自譯:學生對照注釋,利用工具書,理解詞句,疏通文意。(教師在巡視中引導學生讀課文,讀注釋,嘗試翻譯文章,并采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詞句記錄下來。)最后悟讀主旨,質疑探究:試對人物進行評價,并思考從這個故事中悟出了什么《王戎不取道旁李》選自《世說新語》,在文章中,王戎僅僅是七歲,就能夠根據環境來進行分析,可見王戎是一個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人。從王戎的善于分析,我們也可以知道,一個小孩都可以善于分析環境,可見作為青少年的我們也可以進行分析。只要我們善于思考,就可以得出正確的理論。給我們的啟示是,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