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級語文——《文成公主進藏》教學設計(精選14篇)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文成公主進藏》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會自己列提綱簡要復述課文。
2、能借助拼音讀準生字的字音,理解詞語的意思。
3、懂得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要為促進民族團結作貢獻。
教學重點、難點重點:
理解文成公主以民族團結為重的精神,自己列提綱復述課文。難點:自己列提綱復述課文。
課前準備:課件、
板書與電教媒體設計:
1、西藏大昭寺內有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2、為了藏漢兩族人民能永遠團結,文成公主樂意進藏。
3、文成公主進西藏受到了熱烈歡迎。
4、藏族人民永遠懷念文成公主。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
談談對文成公主、松贊干布和西藏的了解
二、查自學:
1、檢查生字。
拉薩大昭寺松贊干布吐蕃仰慕唐太宗嫁遙遠陌生依戀書籍牦牛
2、查詞語,質疑解釋。
3、讀課文。
三、說課文大意,劃分段落。
1、指名說說課文大意。
2、學生獨立分段,說段意。
3、交流評議。
一(1)為了紀念文成公主進藏的事跡,西藏大昭寺內有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二(2、3)為了藏漢兩族人民能永遠團結,文成公主接受松贊干布的求婚,樂意進藏。
三(4——6)文成公主進藏受到了熱烈歡迎。
四(7)文成公主為建設西藏做出貢獻,藏族人民永遠懷念她。
四、按課后第1題要求學生自學課文。
五、交流、評議,隨即朗讀有關課文。
。1)文成公主為什么愿意嫁到遙遠而又陌生的西藏?因為當時西藏首領松贊干布“仰慕唐朝文化,想和唐朝加強友好往來”于是“到長安向唐朝皇帝唐太宗求親”,文成公主為了藏漢兩族人民能永遠團結,所以……
。2)文成公主進藏時帶去了什么?(理解所帶的人、物都是為了促進西藏經濟文化的發展,不是為了個人享用。)
。3)西藏人民是怎樣歡迎文成公主的?先寫,接著寫再寫,最后寫。。寫作順序——由遠到近
。4)西藏人民為什么熱愛文成公主?(根據課文最后一段回答)質疑問難。
六、學生默讀課文,列出復述提綱。
七、交流提綱、評議。
1、西藏大昭寺內有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2、為了藏漢兩族人民能永遠團結,文成公主樂意進藏。
3、文成公主進西藏受到了熱烈歡迎。
4、藏族人民永遠懷念文成公主。
八、學生復述。
1、各自準備。
2、指名復述,評議。
3、同桌復述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文成公主進藏》教學設計 篇2
【教材分析】
《文成公主進藏》是一篇略讀課文。故事首先講述了文成公主進藏的原因──吐蕃年輕首領松贊干布愛慕漂亮又聰明的文成公主,派使臣到唐朝求婚,而智慧的使臣順利通過了唐皇的考驗,求親成功;接著重點講述了文成公主進藏途中的一系列故事──搭橋、鋪路、遇到惡烏鴉和神鳥天鵝、移山等;最后點明了文成公主進藏的不朽功績。文章語言生動,敘述張弛有度,扣人心弦,極富傳奇色彩和浪漫主義風格。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從生動的民間故事中,了解百姓傳誦的文成公主為民族團結和西藏繁榮昌盛做出的貢獻;一是通過閱讀本篇課文,練習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簡要講述故事,提高獨立閱讀的能力。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讀讀記記“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斷定、豌豆、耕種、技藝、沼澤地”等詞語。
2、抓住課文主要內容,了解文成公主進藏遇途中遇到的困難和克服困難的辦法,并能練習簡單地講述故事。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文成公主為促進民族團結和交流的自我犧牲精神,懂得要為民族團結作貢獻。
【教學重難點】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績,受到民族團結的教育,抓住文章主要內容,練習簡單地講述故事!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在唐朝,為了邊塞安定和平,不再連年征戰,朝廷采用和親的政策。先后就有19位公主為和親嫁給吐蕃、契丹等邊塞小國的國王或王子。這些公主當中,最聞名于后世的當屬嫁到吐蕃的文成公主。文成公主知書達禮,不畏艱險,遠嫁吐蕃,為促進唐、蕃之間經濟文化交流,增進漢藏兩族人民親密友好合作的關系做出了歷史性貢獻。藏族人民熱愛美麗的文成公主,把她當成神一樣崇拜,因此,民間流傳著許多關于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今天,我們要讀的,是其中的一個故事。
二、自讀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初讀要求:讀準生字、詞,讀通語句;
2、思考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寫了公主進藏的經過,做好記號。
3、邊讀邊思考,把對文成公主的印象批注在有關句子和段落旁。
三、對照檢查,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1、詞語集錦
大臣 使臣 松贊干布 求婚
吐蕃 路納 乃巴山 達尤龍真
絹花 青稞 豌豆 沼澤地
2、理清課文的脈絡
(1)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寫了公主進藏的經過?1到4自然段又在寫什么呢?
最后一個自然段呢?
(引導學生煉字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并板書:求婚 進藏 貢獻)
(2)你能簡要說說文成公主進藏中發生了幾件事嗎?請快速瀏覽課文這一部分。(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板書并理清先后順序。)
。ù顦蜻^橋 撒羊毛 遇到惡烏鴉 、神鳥 背走乃巴山 指名板書)
小結:文成公主能用樹枝搭橋、撒羊毛過沼澤、背走乃巴山,她可真(神啊。)
(3)學習倒數第2自然段。
“就這樣,文成公主和她的隨從們,跨過一條條大河,翻過一座座高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終于來到了西藏!
體會“終于”的蘊涵。(力盡了千辛萬苦、不容易)
師:如果把這部分的內容簡要地講述,你想怎么講呢?
a、文成公主和她的隨從們,跨過一條條河,翻過一座座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終于來到西藏,和松贊干布結成夫妻。
b、文成公主向西藏出發,一路上,她搭橋、鋪路、遇到惡烏鴉和神鳥天鵝、移走乃巴山,終于來到西藏和松贊干布結成夫妻。
。4)文成公主進藏前發生了什么事情?(唐朝皇帝出了“區分馬匹”和“辨認公主”兩個難題來考察吐蕃使者的智慧。)
四、巧設話題,交流閱讀感受
1.設置話題。
師:我們對《文成公主進藏》有了整體上的了解,想必故事或多或少留給了同學們一些印象。請用一個詞來表達你的感受,即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
。ń處煾鶕䦟W生的發言板書:美麗、動人、神奇)
2.自讀自悟。
師:請大家任選一個自己最感興趣的詞語放到課文中去邊讀邊體會,然后談一談自己的感受。(學生自讀自悟,邊讀邊畫。)
3.交流感受。
。▽W生在交流感受時,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關鍵詞句進行了體會,并引導學生進行感情朗讀。)
。1)文成公主進藏帶了哪些東西?
帶了農作物的種子:青稞、豌豆、油菜、小麥、蕎麥……
帶了能工巧匠:鐵匠、木匠、石匠等;
。2)文成公主在進藏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完成表格
遇到哪些困難 怎樣克服
檢查,板書:
、僖粭l河擋住了去路——找了一段樹干搭成一座橋。
、谟龅揭黄訚傻亍袅艘话蜒蛎鲈诘厣。
、塾鲆娨恢粸貘f謊說松贊干布死了——修了一座石屋寫血書紀念。
④乃巴山擋住了去路——把乃巴山背到旁邊。
。3)遇到了這些困難時,文成公主是怎么想的?是怎樣克服的?
(4)文成公主克服了這么多艱難險阻,她心中的信念是什么?討論交流
4.畫龍點睛
師:文成公主進藏加強了內地與西藏的往來,請讀一讀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想想文成公主進藏,促進了西藏的哪些變化?
。▽W生發揮想象,暢談西藏因為文成公主進藏發生的系列變化,深入感受文成公主進藏的積極作用和歷史意義。)
五、把故事簡要地與同桌交流一下,抽學生復述。
六、作業
把《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講給別人聽。
《文成公主進西藏》教學反思 :
1、本課教學中,教師放手還不夠,唯恐學生理解不到位,扶得太多,導得太多。使學生的個性閱讀未能充分展開。
2、朗讀指導還不夠到位,因為個性閱讀未能充分展開,使部分學生對文本的感受深度不夠,感情沒有達到共鳴。
這篇課文主要寫文成公主進西藏時的動人故事。文章語言清新明快,情節動人,深受學生喜歡,通過讀文學生感受到文成公主為促進民族團結和進步的自我犧牲精神,懂得要為民族團結作貢獻。但本文是一篇歷史故事,學生學習時需要足夠地背景材料,以便能更好地理解文成公主偉大的品質。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文成公主進藏》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讀讀記記“唐朝、兩藏、大臣、求婚、斷定、豌豆、耕種、沼澤地、技藝”等詞語。
2、有感情地的讀課文。體會文成公主進藏故事的美妙與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內容,練習簡單地講述故事。
課時安排:一課時
一、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唐朝時候,西藏一帶叫吐蕃,年輕的松贊干布是吐蕃的首領。松贊干布非常仰慕唐朝的文化,想和唐朝加強友好往來,便到長安向唐朝皇帝唐太宗求親。唐太宗答應將聰明美麗的文成公主嫁給他。
公元641年初春,紅梅花開滿枝頭。文成公主帶著一批能工巧匠,帶著農作物的種子、生產工具和各類書籍,也帶著對親人的深深眷念行進在通往西藏的道路上。
婚后,他倆的生活非常幸福,文成公主在西藏生活了40多年,為建設西藏做了許多好事,藏族人民非常懷念她。著名的拉薩大昭寺至今還供奉著她和松贊干布的塑像呢!
文成公主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得很廣泛。在老百姓的口口相傳中,這個真實的故事增加了許多神秘的色彩。那么,在老百姓的眼里,文成公主是個怎樣的人呢?讓我們打開課本,一起來學習《文成公主進藏》
二、整體感知,了解故事的經過,提出自己的疑問。
1、學生自由朗讀,點撥字音:剛才同學讀得常認真,這篇的生字很多,你在朗讀課文的時候覺得哪些詞語特別難讀的?
2、學生說詞語,教師相機正音。
3、出示 “松贊干布 絹花(手絹的意思)豌豆 可惡(多音字) 沼澤地 吉祥如意 達尤龍真
4、 交流質疑。
默讀課文,對于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又有什么疑問呢?
學生可能提出這樣的疑問:
(1) 為什么“他斷定這個戴鮮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可以從幾方面引導思考:
鮮花和絹花,一真一假,警示了真假公主。
公主和其他人什么都一樣,只有頭上花不一樣,這也是惟一能看出區別的地方。
鮮花配公主,更顯其高雅、美麗。
(2) 公主怎能背動乃巴山呢?
可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這樣引導:為什么人們要這樣說呢?在他們心目中,文成公主是怎樣的人?文中還有許多這樣美妙的小故事,你能找到嗎?
引導學生找到“建橋、撒羊毛、跟鳥說話、樹木變化”等地方,感受民間故事的豐富想象力。
三、感受文成公主的形象。
讀了課文,你能不能說一說,百姓眼中的文成公主是什么樣的呢?你是從課文的什么地方看出來的?
1、漂亮又聰明出了名的公主。(第一自然段能體會得到)
2、皇帝疼愛的女兒。(第二至四自然段可以體會得到)
3、具有神奇的力量和本領,什么也難不倒她。(第五至十三自然段可以體會到)
4、非常重感情。(第十、十一自然段可以體會到)
5、給西藏帶來了許多好處。(最后一個自然段可以體會到)
四、體會民間傳說的特點:
同學們,你們看,課文中的文成公主具有神奇的力量。(出示表現神奇力量的語句,讓學生讀一讀。)
可是歷史上的文成公主可沒有那么神。在我們的歷史書上,文成公主進藏的時候可沒有發生那么多神奇的事情。那么為什么在民間故事里文成公主那么神呢?
這就是個民間故事的特點之一。民間故事是人們口頭長期流傳的,往往表達人們心中美好情感和愿望。
五、感受文成公主對漢藏文化交流的特殊貢獻。
那是什么讓人們帶著特殊的情感把文成公主給神化了呢?請再次認認真真讀一讀課文,尤其是文成公主進藏的部分。
你覺得哪些地方也讓你對文成公主產生特殊的情感,請在感觸最深的地方做做記號。
文成公主出嫁帶上的是什么?沒有金銀珠寶呢,沒有衣服首飾,對此你有什么想法想與大家交流?
(她帶出就是文明和漢族的先進文化)
引導學生讀一讀課文的最后一段。
總結:文成公主帶給了西藏人民文明,藏族人民怎么不懷念與崇敬她呢?
讓我們一起來記住文成公主帶給藏族人民永恒的歷史貢獻吧。
齊讀課文。
六、復述課文:
是啊,就是在這個神奇背后我們對公主產生了尊敬,產生了佩服,產生了喜歡,那當時直接受益的藏族人民怎么不懷念她呢?
這個故事由西藏傳到內地,由唐朝傳到現在,那我們更也應該把這樣美好的情感,美麗的故事傳遞下去,愿不愿意用自己的話來講講這個故事呢。老師開個頭。
松贊干布派大臣到唐朝求婚,唐朝皇帝答應把文成公主嫁給他。文成公主出發去吐蕃了!该v講。
七、課外拓展閱讀。民間故事往往寄托著人們的美好愿望,讓我們課后在去讀讀其他民間故事。推薦:《一副壯錦》《獵人海力布》。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文成公主進藏》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績,受到民族團結的教育,體會故事的美妙與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內容,練習簡單地講述故事。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績,受到民族團結的教育,體會文成公主進藏的美妙與神奇。
教學重點
抓住文章主要內容,練習簡單地講述故事。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教師:學習了兩則令人佩服的寓言故事,今天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一個民間故事《文成公主進藏》。板書課題:文成公主進藏。
二、第一次“先學后教”,掃除生字
教師:在學習本篇課文之前,我們來了解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多媒體出示)
當時,大唐周邊許多小國甘愿稱臣。在青藏高原的吐蕃國國王松贊干布,非常愿意與唐交往,以求婚方式以求永好。這次聯姻與歷史上漢元帝時昭君出塞一樣,是對雙方都有好處的事。
教師:了解了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面請同學們輪流讀課文,其余學生認真聽,有錯及時糾正。
1. 指名讀。
2. 學生評議,教師板書易錯字。
bō juàn kē
蕃 卷 稞
3. 齊讀易錯字兩遍。
三、第二次“先學后教”,劃分層次
教師:課文的字音大家都能讀準確了,現在我們來試著給課文分段,在文中用“‖”表示,并寫出段意。
1. 學生自學。
2. 交流結果。
第一段(1~4自然段)主要講了求婚成功。
第二段(5~13自然段)文成公主進藏。
第三段(14自然段)文成公主的貢獻。
四、第三次“先學后教”,理解文意
教師:剛才大家說得很好,學會了給課文分層次,相信大家能很好地復述課文。
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再用自己的話將故事簡要地講下來,注意合理安排語言。
1. 學生自由復述。
2. 教師巡視。
3. 指名答。
在學生回答時,教師可適時引導學生理清文章思路:
答應求婚——進藏途中——貢獻。這篇民間故事講了文成公主進藏與松贊干布聯姻的事。故事首先講述了文成公主進藏的原因──吐蕃年輕首領松贊干布愛慕漂亮又聰明的文成公主,派使臣到唐朝求婚,而智慧的使臣順利通過了唐皇的考驗,求親成功;接著重點講述文成公主進藏途中的一系列故事——搭橋、鋪路、遇到惡烏鴉和神鳥天鵝、移山等;最后點明了文成公主進藏的不朽功績。
五、第四次“先學后教”,重點理解
1. 文成公主進藏路上遇到什么困難?
。ㄋ谝粋叫路納的地方遇到一條過不去的河,還遇到了沼澤地;到了達尤龍真這個地方,可惡的烏鴉飛來說壞話,阻止文成公主進藏;后來乃巴山又把路擋住了,大家走起來不方便。)
2. 文成公主是怎么克服困難的?
。ㄔ诮涍^路納這個地方遇到河,過不去時,公主找了一段樹干橫在上面,搭了一座橋。遇到沼澤地時,公主剪了一把羊毛撒在地上。當烏鴉欺騙文成公主說松贊干布已死時,文成公主在達尤龍真修了一座石屋子住了下來,還咬破了指頭,在石壁上寫了血書來紀念松贊干布。沒有心思梳妝,右邊的頭發散了也不理會。當乃巴山擋住去路時,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邊去,到達西藏。)
3. 你覺得文成公主是個怎樣的人?
。ㄎ某晒魇莻機智、勇敢,不怕困難的人,她為漢、藏兩族的友好往來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4. 文成公主進藏有什么重要意義?
。ù龠M了西藏與內地的往來,為兩地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加強了民族團結。)
六、總結全文
1思考:文成公主在你心目中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 試述課文主要內容。
七、指導復述故事
1. 敘事要清楚,要有起因、經過(發展、高潮)、結果。
2. 可以用自己的話說。
3. 要有表情。
八、拓展延伸
把你知道的民間故事給同學們講一講。
九、課堂小結
你喜歡文成公主嗎?你在文中受到哪些教育?與同學們交流交流。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文成公主進藏》教學設計 篇5
《文成公主進藏》教學雜談
【江西省南昌市松柏小學 熊 瑛】
〖新課程,新理念,育新人──淺談在新課程理念下的搜集處理信息能力的培養〗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明確提出,學生應“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边@是適應時代的新目標,新要求。在信息在社會,在提倡創新,張揚個性的今天,如何快速有效地獲取信息從中識別,區分,篩選,組合信息,這種實用的閱讀技能與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適應時代的新人。那么搜集信息處理信息有什么益處呢?我想以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搜集信息能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四年級的語文教材知識的涵蓋面非常之廣,屬于開放性的教材,讓學生根據課內的知識去搜集資料,補充課文,使課文的內涵更加豐富,學生的視野更開闊,有一些與學生生活較遠的課文如反應俄國自衛戰的《夜鶯的歌聲》反映抗日戰爭的課文如《小英雄雨來》反映歷史的課文《文成公主進藏》反映自然現象的課文《黃河是怎樣變化的》。像這樣的文章,單憑老師生動的講解學生很難理解,怎樣才能在學生與文本之間架上一座橋梁呢筆者認為那就是讓學生動手搜集資料,如在教學《夜鶯的歌聲》之前,我布置學生搜集有關俄國衛國戰。學生通過搜集資料懂得了,這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故事,蘇聯人民為反對法西斯德國及其歐洲和亞洲的盟國而進行的正義戰爭。學生了解了時代背景,在此基礎上學習課文就降低了難度,對于課文中含義課深刻的句子學生就容易理解了。如課文中小夜鶯在回答德國軍的問話時有這么句,那就是“野獸來了,野獸來了”如果沒有搜集資料作鋪墊,學生以為小夜鶯說的是老虎,獅子之類的動物,但現在他們通過搜集資料懂得了。野獸實際上是在罵德國兵,罵他們是野獸,因為蘇聯人民痛恨侵略者。
【重慶市九龍坡區教研室 陳昌發】
〖發現 交流 應用──四年級下冊“我的發現”教學談·實踐應用 適度拓展〗
在實踐應用中,我們還可能遇到新問題,如本單元《文成公主進藏》的歸納,學生就可能發現用歸并法并不簡潔,而把題目擴展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題目擴展法)。這時,教師應該允許學生適度拓展;主要內容的歸納還有別的方法嗎?讓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發現,交流,提升,總結。這樣,學生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回到實踐;實踐中又進一步理性化……這種循環往復的螺旋上升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的語文能力發展的過程。
我們相信,經過“發現──交流──應用”的三個環節,經歷“感性到理性──理性回到實踐”的兩個來回,學生的發現就有質的飛躍,“我的發現”欄目的教學就會呈現出新的面貌。
【浙江省臺州市仙居縣白塔鎮小學 吳艷艷】
〖省青年骨干教師課堂展示聽課體會·有感而讀〗
王愛芳老師上《文成公主進西藏》一文中,朗讀訓練給我的印象很深,她沒有進行過多技術上的指導,沒有在朗讀的技巧、形式上多費口舌,大多用鼓勵的形式引導學生,但朗讀效果卻很好,是什么原因呢?我個人認為朗讀訓練就應該在創設情境上、在換位移情上多下功夫。如王老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文成公主進藏一段時,讓學生先了解文本背后的故事(幻燈出示),讓大家聽聽文成公主的心聲,真正體會文成公主做進藏這個決定時的內心感想。有了這一番情感鋪墊,學生再回頭朗讀,感受完全不一樣,情感的流露、表達是水到渠成的。
除了這些收獲,我對課堂中的一些細節產生了少許困惑,談談我個人的看法:首先,對于設計《文成公主進藏》這篇短文的目的,我覺得值得探討,這篇短文主要寫了文成公主長途跋涉的艱辛,如果教師目的是讓大家體會艱辛,加深情感體驗,從而促進朗讀。那么這一環節就不應該放在怎樣建設西藏之后。如果教師目的只是讓大家稍作理解,那么教師沒必要在課堂中提這么多煩瑣的問題。
其次,王愛芳老師的課堂板書值得商榷。板書應該是教師根據學生的概括、體會適時地書寫,而不是根據自己預先的設計而生搬硬套。
【浙江省麗水市縉云縣七里小學 徐 靜】
〖簡單 扎實 有效──新課程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備課要點簡析·以情為基,挖掘內涵〗
新課程實施以來,我們對“多元解讀”這個詞并不陌生,因為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經常鼓勵孩子們對文本多元解讀。事實上,我們老師拿到教材又何嘗不是多元解讀呢?教學時間該如何安排,教學內容該如何穿插整合,語文實踐活動又該如何靈活組織……這些問題,實實在在地等著我們老師去琢磨。今天我就把一些專家的建議、實驗區教師以及我自己對四下教材的理解和體會與在座的老師一起交流,一起分享,對我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成長機會。
優美博大的民間故事是從遠古時代起就在人們口頭流傳的一種題材廣泛而又充滿幻想的敘事體故事。它的內容極為豐富,包括寓言、神話、傳說等,是全人類的百科全書,是祖國百花園中的奇葩,也是打開人類心靈世界的一扇窗口。它講述著普通人身邊的故事,每個故事都能告訴讀者一個做人的道理,告訴讀者怎樣區分善惡,如何辨明是非以及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正因為這些故事是廣大群眾的心聲,給人們以勇氣和力量,所以人民愛聽它,愛傳它,使它富有生命力。那么我們在教學的時候,要把握好情感基調,引領孩子們積淀祖國的文化底蘊。
如《文成公主進藏》本來是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這篇課文在真實的基礎上又把文成公主神化了,這是極富有神奇色彩的描述。事實上,有河水那么寬的樹干嗎?一段樹干搭在河上怎能走馬行車?課文中這類帶傳奇色彩的描寫還有很多,比如:沼澤地上撒羊毛,因公主無心梳妝樹木也有的稀、有的密,移走乃巴山等。教學時可以情感作為教學活動的基本動力模式,讓孩子們找找課文哪些地方寫出了這故事的動人呢?然后讀一讀,劃一劃,體會它的動人。并自己選擇一個動人之處進行研究。
孩子們定能找到這么幾處:
1、樂意遠嫁他鄉。
2、文成公主帶著一批能工巧匠,馬隊馱著農作物的種子、生產工具和各類書籍,進行在通往西藏的道路上,為的是西藏的發展和建設。
3、文成公主向西藏出發,一路上,她搭橋、鋪路、遇到惡烏鴉和神鳥天鵝、移走乃巴山,終于來到西藏和松贊干布結成夫妻。
通過引導點撥,回顧全文的“動人”,讓孩子領悟到所有的動人都是因為文成公主,因為她的為了人類的和平,民族團結進步的自我犧牲精神。如此挖掘文本內涵,讓孩子的情感得到真正的提升。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文成公主進藏》教學設計 篇6
一、讀下面的文段,給加點字注音。
唐朝( )的時候,吐蕃( )的首領松贊干布派大臣( )到唐朝去求婚。使臣憑借智慧,求婚成功。 文成公主從京城帶上青稞、豌( )豆、油菜、小麥、蕎麥等種( )子和各種( )耕種技術進藏了。他們跨過大河,走過沼( 澤,翻過高山,終于來到西藏,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結( )成了夫妻。
二、我會填。
一條條( ) 一座座( )一程程( )
一片片( ) 一匹匹( )一段段( )
三、文成公主進藏經過 、 、等幾個地方。
四、請你填一填動詞,并背背這幾句詩。
。 )過一道道河,( )出一扇扇石碾,( )過一條條江
。 )出一疊疊紙張( )一座座山, ( )出一瓶瓶美酒,
。 )過一個個崗,( )出一件件衣裳
五、你能補著寫一寫嗎?
1、在路納的地方遇到了一條河,文成公主。后來,老百姓就把公主親手搭的這座橋叫做。
2、過沼澤地時,文成公主 ,所以,路納的牛羊 。
3、聽到松贊干布死了的消息,文成公主 ,她沒有心思梳妝,右邊的頭發散了也不理會,因此, 。
4、乃巴山擋住了去路,文成公主就 。直到現在,乃巴山下還有文成公主的腳印。
六、用加點字仿寫句子。
1、唐朝皇帝想:一個使臣都這么聰明能干,不用說,他們的首領就更聰明能干了。
、 這個城市,連一條小路都這么干凈,不用說,
② 都這么 ,不用說,
2、文成公主想:即使松贊干布真的去世了,我也要去看看!
即使 ,也 。
七、修改下面病句。
1、王宇與李晶進了教室,老師對他說“去辦公室,把粉筆拿來”。
2、桂林的漓江、北京的故宮是名勝古跡。
3、南京和北京是我國的七大古都。
4、大家完成了并記錄下今天的作業。
八、閱讀訓練營。
文成公主出發去吐蕃了。她從京城帶上青稞□豌豆□油菜□小麥□蕎麥等種子和各種耕種技術□還有許多鐵匠□木匠□石匠□也跟著文成公主一起進藏了□
半路上,文成公主在一個叫路納的地方遇到了一條河,過不去。公主找來一段樹干橫在上面,搭了一座橋。后來,老百姓就把公主親手搭的這座橋叫做“內地橋”。文成公主過河以后,一只小鳥飛來,說:“公主,公主,這兒是片沼澤地,不好走。”文成公主聽了,剪了一把羊毛撒在地上,就走過去了。大家說,因為文成公主撒了這把羊毛,所以路納這個地方的牛羊一直都長得又肥又壯。
1、請在文中的方框中填上正確的標點符號。
2、在括號里填上恰當的詞語。
3、3、用“/”把第二段分成兩層,并寫出每一層意。
4、4、從這兩段文字的描寫,可以看出文成公主是一個 的人,也表現了藏族人民對文成公主的 和 之情。
5、為什么從文成公主進藏起,西藏才有了更大的發展?
九、閱讀拓展。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在近40年中,她緩和了吐蕃與唐朝的緊張關系,加快了雙方友好交往的步伐;密切了雙方的經濟、文化聯系;促進了唐與吐蕃在風俗習慣等方面的交流。文成公主對吐蕃的貢獻,至今還受到藏族人民的敬佩。他們是這樣贊頌她的:
“遠從漢族地區,來了王后公主。把三千八白種糧食,帶到咱們藏土。藏地從此開始,種上了各種糧谷。
遠從漢族地區,來了王后公主。把五千五百名工匠,帶到咱們藏土。給西藏地區工藝,打開了發展門戶。
遠從漢族地區,來了王后公主。帶來了五千五百牲畜。給藏地潔白乳酪,打下了豐產基礎。”
1、 詩中寫到文成公主都為西藏帶去了什么?
。
2、 從這首詩中你能看出西藏人民對文成公主的愛戴嗎?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文成公主進藏》教學設計 篇7
以下是關于文成公主進藏的說課稿范文,歡迎閱讀!
學習目標:
1.通過讀、講、聽、編故事等一系列言語實踐活動,積累、運用語言,初步了解民間故事的特點。
2.通過根據信息擴段訓練,感受文成公主進藏的艱難,培養整理、運用信息的語文能力。
3.在閱讀中重塑文成公主形象,感受文成公主與藏族人民間的深情厚意。
教學重點:1.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復述文成公主進藏途中發生的故事。
2.通過讀、講、聽、編故事等言語實踐,感受文成公主進藏的艱難與藏族人民間的深情厚意。
教學難點:了解文成公主進藏的艱辛, 感受藏族人民與文成公主間的深情厚意。
課前準備:1.學生課前預習,搜集相關資料。
2.制作多媒體課件和文成公主進藏圖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走近歷史。
1.圖片欣賞,了解西藏風情。(定格布達拉宮畫面,引出古文)
大家熟悉這首歌嗎,聽到這首歌會讓你聯想到什么?(生說。)
青藏高原上獨特的風光吸引著每一個人。(放圖片。)
(定格布達拉宮)1300多年前,一位深明大義的女子——文成公主,為了藏漢兩族人民的團結,不畏艱辛,長途跋涉了兩年多,來到了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在這里生活了一輩子,給西藏人民做了許許多多的好事。
2.古文欣賞,了解歷史。
史書上是這樣記載的:
課件出示:“貞觀十五年,以文成公主妻弄贊,弄贊率兵至柏海親迎,歸國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新唐書.吐蕃傳》
從這段古文中,你能讀出哪些信息?
史書真實、簡潔地記錄了這段歷史。那么在藏族百姓心中,文成公主又是如何進藏的呢?我們來學習一個民間故事。
3.揭題并板書:文成公主進藏
二、初讀故事,感受故事的神奇。
1.知道什么叫民間傳說嗎?(語言淺顯、通俗,是民間傳說。老百姓口頭流傳下來的故事。)
2、檢查預習情況:通過預習,你們學到了什么?
預設一、詞語積累
吐蕃 拉薩 路納 乃巴山 達尤龍真
使臣 求婚 絹花 青稞 沼澤地
豌豆 首領 松贊干布 吉祥如意
讀詞。哪些詞讓你聯想到西藏?
預設二、課文第5~13自然段寫了公主進藏的經過。
順勢理出課文思路:求婚—— 進藏——貢獻
預設三、進藏途中,文成公主又遇到了哪些事?
指名板書(搭橋過橋 過沼澤 遇到惡烏鴉 遇見神鳥 背走乃巴山 )
小結過渡:藏族的孩子們就是聽著這樣的故事長大,等他們長大后又講給他們的孩子聽,就這樣,這故事在藏族百姓口中傳了一代又一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今天,讓我們也來說一說這些故事吧。
3.復述故事。
1)同桌合作簡單講故事。(每人講一件)
2)指名學生講故事。(教師適時評價)
4.交流:同學們,聽了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你們覺得她進藏容易嗎?
預設一、容易:文成公主能用樹枝搭橋、撒羊毛過沼澤、背走乃巴山,她可真(神啊。)就像神話故事中的誰一樣?板:神
預設二、不容易:你從文中哪句話體會到的?
出示倒數第2自然段:“就這樣,文成公主和她的隨從們,跨過一條條大河,翻過一座座高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終于來到了西藏。”
三、創編故事,體會進藏的艱辛。
(一)在藏族百姓的心目中,文成公主就是這么一個無所不能的“神”。但我們知道,她不是神,而只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那么作為一個人,真實的進藏情形又是怎樣的不容易呢?(看路線圖、介紹地名)
讓我們來看看一位歷史學家提供的信息吧。
1.出示文字: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忍痛辭別了家鄉親人,帶著一批能工巧匠,馬隊馱著農作物的種子、生產工具和各類書籍,行進在通往西藏的道路上。唐蕃古道全長3000多公里,其中有100多公里是高寒無人區,一路上氣候惡劣,道路艱險,高原上空氣稀薄,還會引起強烈的高原反應。文成公主歷盡千辛萬苦,長途跋涉兩年多,終于來到了吐蕃首府——拉薩。
2.同學們,你們聽了剛才的故事,了解到文成公主在進藏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生交流。)為了幫助大家想象,老師給大家提供幾條信息。
(二)展開想象,根據提示擴段訓練。
1.讓我們盡情地發揮我們的想象,選擇其中一條信息擴寫成一段話好嗎?
出示:文成公主進藏多么艱辛啊!
。
2.學生擴段。交流。
3.回讀課文“就這樣,文成公主和她的隨從們,跨過一條條大河,翻過一座座高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終于來到了西藏。”
4.小結:正如你們描繪的那樣,文成公主就這樣頂著高原惡劣的氣候;忍著背井離鄉的痛苦;懷著建設西藏和讓藏漢人民永遠團結的美好心愿,在這條崎嶇的唐番古道上跋涉了兩年多,在艱辛跋涉的過程中,留下了這個大唐女兒多少思鄉的淚啊。這就是真實的文成公主,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又脆弱又堅強的真實的文成公主,她,是一個“人”。板:人
三、再讀故事,體會文成公主作出的貢獻。
一)讀懂文成公主對西藏的貢獻。
既然文成公主是個人,為什么在老百姓口中卻成了神了呢?
1.課文最后一段。“往來更密切了”有多密切?(師補充:在文成公主和親后200多年間,藏漢兩族人民沒有發生戰爭,為藏漢兩族人民的團結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其他技術”還有哪些技術?(師補充:她在雪域高原傳播漢族文明,使藏族人民學會了醫藥、歷法、種植、紡織等技術,在藏族人民心中,她是救苦救難、大慈大悲、無所不能的神圣的觀音菩薩,被稱為“綠度母”。所以,在人民的心中,她可不是個普通的人,而是個神。(板:神)
二)讀懂人民對公主的情感。
1.你們能從文中哪些字里行間讀懂人民對她有著深厚的情嗎?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找找。
(“內地橋”、“牛羊肥壯”、樹木稀疏、公主腳印)
師解說:藏族人民把身邊的一切都與公主聯系起來,還有這公主柳、公主廟、各種寺廟、唐卡上的公主塑像等等,人們用各種方式懷念她。有關公主的傳說就像高原上的格;,開遍了整個雪域高原。(配以圖片、青藏高原音樂)。
小結:人們就把這種對公主的樸素而真摯的情感化成這樸素的文字,一代代流傳下來,這也是民間故事的特點。
2.播放錄像,升華情感。
文成公主入藏,雖然在史書中只留下了34個字,但卻永久地留在人民的心坎里。
再讀:“貞觀十五年,以文成公主妻弄贊,弄贊率兵至柏海親迎,歸國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新唐書.吐蕃傳》
板書設計: 文成公主進藏
神——人——神
《文成公主進藏》說課稿
各位老師:
大家好!
這次團體賽,我們學校上的是《文成公主進藏》。首先選課也是好事多磨,因為選擇范圍太廣,竟讓大家沒了意見,結果我們就去征求學校特級教師工作室的盛新鳳老師,她剛在我們學校上了一堂《青海高原一株柳》,那份高原情結打動著每個人,她建議我們不妨上上《文成公主進藏》,這是她一直想上而未上成的課。于是,我們也藉著這份情緣開始了對《文成公主進藏》的磨課。
《文成公主進藏》是一個民間故事,主要介紹了唐朝時期,吐蕃首領松贊干布向唐朝皇帝求婚,文成公主經歷千難萬險到達西藏和松贊干布結成夫妻,加強了藏族和內地的交流。文章重點描寫了文成公主進藏的過程,贊揚了文成公主為民族團結和西藏繁榮昌盛做出的貢獻。
《文成公主進藏》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八組課文中的一篇課文,本組教材是以“故事長廊”為主題進行編排的,單元訓練的重點是讀懂故事內容,體會故事講述的道理,并激發學生講故事的欲望。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是一個民間故事。民間故事有它自身的文體特點:語言直白,通俗易懂,情節虛構。課文所選的這個民間故事以真實歷史為依托,以“求婚—進藏—貢獻”的順序,以進藏的過程為重點。有意思的是,在文中,“求婚”安排的是史料,而進藏的過程賦予了神奇的色彩。如何讀懂作者寄寓文成公主身上的神性?首先要讀懂老百姓對她的情,民間故事是流傳在民間的,所以,在這個故事中,有很多信息值得我們去關注,老百姓把身邊的一切都跟文成公主聯系了起來,達尤龍真的樹木北稀南密,路納這個地方牛羊長得肥壯,還有乃巴山的腳印——這些無不折射出藏族人民對公主的情。公主為何會充滿神性?這歸功于在四十多年間,對西藏做出的貢獻,這是她作為一個普通人所做出的貢獻。這恰恰是文本的空白處留給讀者遐想的空間。所以整堂課我們以“神性”——“人性”——“神性”的探究過程展開。
根據對教材的反復琢磨,我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讀、講、聽、編故事等一系列言語實踐活動,積累、運用語言,激發對文成公主的崇敬之情,初步了解民間故事。
2、通過根據信息擴段訓練,感受文成公主進藏的艱難,培養整理、運用信息的語文能力。
3、在閱讀中重塑文成公主形象,感受文成公主與藏族人民間的深情厚意。
教學重點:1、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復述文成公主進藏途中發生的故事。
2、通過讀、講、聽、編故事等言語實踐,感受文成公主進藏的艱難與藏族人民間的深情厚意。
教學難點:了解文成公主進藏的艱辛,感受文成公主進藏的艱難與藏族人民間的深情厚意。
說教學過程: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預設了以下四個教學板塊:
一、 古文導入,了解歷史。
一、 讀講故事,初悟神性。
二、 創編故事,回歸人性。
三、 再讀故事,升華神性。
下面說說具體的教學流程: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走近歷史。
通過一組富有西藏風情的圖片欣賞,幫助學生拉進與西藏的距離。從世界海拔最高的宮殿——布達拉宮作為背景,出示古文“貞觀十五年,以文成公主妻弄贊,弄贊率兵至柏海親迎,歸國為公主筑一夸后世。”這里出示古文,只要學生能猜到這座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宮殿為文成公主所建即可,讓學生了解史書中的真實信息,初步滲透史實與民間故事在文體上的不同點。
第二個環節:初讀故事,感受文成公主的“神”。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四上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些預習能力,因此我們在課前安排了學生預習,在檢查學生預習的過程中,安排三個環節:第一:檢查生字詞的讀音,通過用設計“哪些詞讓你聯想到西藏?”和“哪些詞讓你聯想到古代”這兩個問題,把詞語教學和檢查自學課文內容相結合。第二:運用課題“文成公主進藏”, 理清課文思路,直奔重點。課文分三部分:求婚—進藏—貢獻。盡管歷史上有五難或六難婚使之說,我們雖覺不舍,但還是把重點放在了主要內容——“進藏”上面。第三:梳理進藏過程中的事件,運用幾個詞來概括一段話,同時安排學生板書,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課堂學習。
在學生熟悉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們安排了簡要復述故事,這也是本單元訓練的重點。通過組內說一說,個別說的形式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教師從學生的聲音、表情、語言是否流暢等角度,在評價中指導,讓學生在言語實踐中增強轉換語言的本領。學生在講“找樹干搭橋”“撒羊毛過沼澤”“背乃巴山”時,輕輕點撥三個字“找、撒、背”,一來把握復述故事的基調——“神奇”,二來引出:你認為文成公主進藏是“容易”還是“不容易”的思維碰撞,進藏容易是因為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文成公主是個無所不能的神,而一個不容易則留給孩子更多的思考空間。
第三個環節是教學的難點,也是我們所做的一個嘗試。填補文本的空白,讓學生在看一看、聽一聽,動手寫一寫的過程中,讓文成公主回歸人性。課文中所描述的是文成公主傳說中的進藏過程,其實文成公主真實的進藏過程是充滿艱辛的,這個環節的設計,我們制造了這樣一個懸念后,我們預設了四個小環節:1、回歸文本,從課文重點句、重點詞(跨過、翻過、終于等詞)體會艱辛。
2、出示進藏路線圖,讓學生從蜿蜒曲折的行進路線中感受唐蕃古道的崎嶇不平,快速出示經過的地名,再次感受進藏的艱辛。
3、看了這些,你有什么想說的?讓學生想象路途中遇到的困難,感受道路的艱辛。
3、出示歷史學家提供的一段文字信息,再加上課前我們布置學生搜集相關信息,培養學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以上三個環節主要是為學生的想象寫話做鋪墊。
4、展開想象,把遇到的困難寫具體,讓學生在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運用語言,感受文成公主進藏的艱辛。
第四個環節主要是對文本的升華,對文本作適度的拓展,體會老百姓對文成公主深深的情。首先,引導學生回歸文本,從民間故事的字里行間找到已浸潤到百姓生活中的,實實在在存在的事物,如“乃巴山的腳印”“內地橋”等,再一次感受民間故事的特點。其二,補充相應圖片資料,如“公主柳、公主柳、公主塑像”等進一步感受藏族百姓對文成公主的深厚感情。
文成公主入藏,雖然在史書中只留下了34個字,但卻永久地留在人民的心坎里。本節課的設計就圍繞著進藏展開,一條線索是想象中文成公主進藏的情景,一條是真實的進藏情景,想象與真實兩者交融,給學生留下一個既神奇又真實的人物印象。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文成公主進藏》教學設計 篇8
一、初讀理解,感知“動人”
師:今天,我們一起用心來感受一位偉大的女性。
生:文成公主。
師:這樣的一位女性,我們心底里為她驕傲。那么,我們就來讀一讀這個故事。
。ㄗx一遍舉一個手指,讀兩遍舉兩個)想一想,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
生自由讀,教師巡回。
二、建立專題,感受“動人”
師:誰來說說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
生1:動人。
生2:美麗。
生3:動人。
師:是的,這是一個動人、美麗的故事。文中就有一句子說這是一個動人的故事,們你找到了嗎?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生齊讀:說起他倆,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哩!
師板書(動人)。
三、研讀專題,探究“動人”
師:好,讓我們再次讀課文,用“──”劃出你認為最動人的地方,并用序號標出,并想一想動人在哪?
生按要求自由再讀課文,找出句子,并體會。
師:現在讓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你找到幾處說幾處。
學生匯報自己找到的地方。
生1:要離開家鄉和親人……
生2:文成公主帶著一批能工巧匠,馬隊馱著農作物的種子、生產工具和各類書籍,進行在通往西藏的道路上。
生3:來了!來了!……
生4:她在西藏生活了四十多年……
師:看來文中處處動人,的確是一個動人的故事。不過光說動人還不行,說話得有根據,接下來我們就選其中自認為最動人的地方去研究研究,可根據幻燈片上的學習步驟:自讀理解──體會想象──交流展示──朗讀深化。并注意結合當時的情境去體會。
生自主探究,同學之間展開討論交流,師巡回指導。
師:哪些同學研究“要離開家鄉和親人……”這一句?你從中體會到什么?
生1:(讀句子)她愿意遠嫁他鄉,建設西藏。
生2:她為了民族的團結,忍痛離開家鄉和親人。
師:誰有補充,或是有更深的感受?
生3:為了民族的團結,忍痛遠離開家鄉和親人,到遙遠、陌生的西藏去。
師:是啊,西藏是一個遙遠、陌生的地方,更何況是一千多年前的唐朝。
師:你們昨天通過上網,你們了解到西藏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有多遠?“陌生”在哪?
生1:空氣稀薄……平均海拔近4000米。
生2:干季雨季分明,……
生3:一日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生4:西藏距長安有3000多公里,一路上……
師:還有那些方面和我們這里不同?
生1:飲食習慣上不同…………
生2:生活習慣上不同……
生3:風俗習慣上并差異很大…………
師:是啊,到這么一個遙遠、陌生的地方去,……可她當時只有16歲,這么小的年紀,就承擔了如此沉的重任,多么的不容易!文中說,這么遠……,可文成公主“樂意”地接受了,當時,她的心里會作怎樣的心理斗爭呢?
生1:為了民族團結,……
生2:要顧大局,就要離開親人和家鄉……
師:是啊,文成公主年紀雖小,卻是這么一位深明大義的女子,實在令人感動。請你們用讀來展示你們的感受,好嗎?
生練讀。
生的感情的朗讀,師生評議。你為什么要這么讀?你從她的讀中感受到了什么?誰認為自己能讀得更好?你能否給她提個建議?(友情提示)
師:好,你們是真正的從內心讀出了你們的感受,現在我們能否概括一下“動人”在哪?
生1:遠嫁他鄉。
生2:樂意遠嫁他鄉。(自愿的,為了民族的團結犧牲自己,動人在“樂意”)
師板書(樂意遠嫁他鄉)。
師:還“動人”在哪里?
生1:文成公主帶著一批能工巧匠,馬隊馱著農作物的種子、生產工具和各類書籍,進行在通往西藏的道路上。
師:動人在哪呢?
生1:一般的公主出嫁帶的是金銀財寶,她卻帶著……
生2:文成公主帶著這些東西,為的是西藏的發展和建設。
師補充,生交流。練讀,讀出感人。指名讀,師生評價。
師:一路上,千辛萬苦,為了西藏的發展,你們知道文成公主具體帶了哪能些東西嗎?你們知道走了多久嗎?(二年)
生1:種子……生產工具……書籍……
生2:一年多。
師:現在我們能否概括一下“動人”在哪?
生1:為西藏傳播文明。
生2:為了西藏的進步,民族的團結,不怕辛苦,帶了那么多的……
師板書(不辭苦傳文明)還有哪些地方你覺得動人?
生:來了!來了!……
師:你說動人,說說你的理解。
生1:受到歡迎……互相愛慕……
師:請你讀一讀。(生評)
生2:不要怕過……不要怕過……
師:是的,這里也讓我們動人,讓我們一起用讀把這一“動人“的場景表現出來吧!
生1:齊讀這一動人之處!
師:這里該如何概括這一“動人”之處呢?
生:受到熱烈歡迎。
師板書(受到熱烈歡迎)。
。ê唵谓榻B“生活了四十多年”這一“動人”之處。)
四、推理擴充,想象“動人”
師:是啊,本文講述的是文成公主進西藏時的動人故事,文成公主在西藏生活了四十多年,那么在這四十多年里,又會發生哪些動人的故事呢?請根據課文及你上網獲取的信息,展開想象,寫一寫。
同桌交流,編寫故事,教師巡回指導。
交流:
生1:把中國的文化傳給西藏人民……
生2:和一起培育種子……
生3:和西藏人民一起挖水渠,興修水利……
生4:讓能工巧匠雕刻……興建寺宇……
……
五、升華拓展,感悟“動人”
師:這個故事動人,我們也想象了“動人”,這些都是因為誰而動人呢?
生:文成公主。
師:讓我們再回顧一下板書:樂意遠嫁他鄉歷盡苦傳文明。受到熱烈歡迎,都是為了民族的團結,是的,她讓我們感動、讓我們震憾。
師:再想想,我們是因為她的什么而動人呢?(她有一種什么樣的精神呢?)
生1:為了民族的團結不怕苦不怕遠。
師:只是“苦”和“遠”嗎?
生2:為了民族的團結和進步,不惜犧牲自己。
師小結:
板書(為了民族的團結和進步的自我犧牲精神。)她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女外交家。像這樣的偉大人物還很多,像班超、張騫、孔繁森等,有興趣可以去查查資料,了解他們的動人事跡。
作業:根據已有的資料,(課文和已收集的)再上網或查資料,寫一篇以《中國偉大的外交家──文成公主》為題寫一篇文章。
師:下課。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文成公主進藏》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的:
1、認識7個生字。讀讀記記“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斷定、豌豆、耕種、技藝、沼澤地”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績,受到民族團結的教育,體會文成公主進藏故事的美妙與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內容,練習簡單地講述故事。
教學重難點:
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績,受到民族團結的教育,抓住文章主要內容,練習簡單地講述故事。
教學過程:
一、課文的題目是《文成公主進藏》,誰能說說那些部分具體寫文成公主進藏?
從第5自然段到13自然段,寫文成公主進藏。
師簡要講述“文成公主入吐蕃的”歷史事件。
二、請快速瀏覽課文這一部分,你能簡要說說文成公主進藏中發生了幾件事嗎?
四件事。一條河擋住了去路,她找了一段樹干搭了一座橋;在沼澤地上撒了一把羊毛,就走過去了;遇見惡烏鴉,以為松贊干布死了,修了一座石頭房子紀念他;把乃巴山背走;遇見神鳥天鵝這件事。
三、抽學生簡要概括。
師:我發現你們概括得都很簡潔。如果把這部分的內容簡要地講述,你想怎么講呢?
1、文成公主和她的隨從們,跨過一條條河,翻過一座座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終于來到西藏,和松贊干布結成夫妻。
2、文成公主向西藏出發,一路上,她搭橋、鋪路、遇到惡烏鴉和神鳥天鵝、移走乃巴山,終于來到西藏和松贊干布結成夫妻。
四、一個運用故事中的話來總結,一個概括幾件小事來總結,都是好方法。那么,文成公主進藏前幾段,主要寫了什么呢?你能不能用一兩句話說一說?
五、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六、關于考驗智慧一段,還可以說得更簡潔一些?
“兩個難題”就概括了,這樣就簡潔了。
七、我們來看課文最后一段,能用一句話說說它的意思嗎?這件事僅僅是對西藏有好處嗎?再讀讀第一句話。
八、課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呢?
第一部分是求婚成功,第二部分是文成公主進藏,第三部分是文成公主的貢獻。
九、把故事簡要地與同桌交流一下,抽學生復述。
十、學生交流自己讀過的民間傳說故事。
十一、回家把故事講給父母聽。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文成公主進藏》教學設計 篇10
學習目標:
1、通過讀、講、聽、編故事等一系列言語實踐活動,積累、運用語言,初步了解民間故事的特點。
2、根據信息進行擴段訓練,感受文成公主進藏的艱難,培養學生整理、運用信息的能力。
3、在閱讀中重塑文成公主形象,感受文成公主與藏族人民間的深情厚意。
教學重點:1、了解文成公主進藏的艱辛,復述文成公主進藏途中發生的故事。
2、通過讀、講、聽、編故事等言語實踐,感受藏族人民與文成公主間的深情厚意。
教學難點:了解文成公主進藏的艱辛, 感受藏族人民與文成公主間的深情厚意。
課前準備:1、學生課前預習,搜集相關資料。
2、制作多媒體課件和文成公主進藏圖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走近歷史。
1、圖片欣賞,了解西藏風情。
2、在這片神奇美麗的土地上,曾發生過這樣一個美麗的故事:
“貞觀十五年,以文成公主妻弄贊,弄贊率兵至柏海親迎,歸國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薄缎绿茣.吐蕃傳》
1)看了古文,你知道了什么?
2)課件揭題——《文成公主進藏》
二、初讀故事,感受故事的神奇。
1、檢查預習情況:
預設一:出示詞語并交流
吐蕃 大臣 求婚 絹花 青稞 沼澤地 豌豆 可惡 吉祥如意 首領
松贊干布 使臣 拉薩 達尤龍真 路納 乃巴山 公主
讀詞。哪些詞讓你聯想到西藏?
預設二、課文第5~13自然段寫了公主進藏的經過。
順勢理出課文思路:求婚—— 進藏——貢獻
預設三、進藏途中,文成公主又遇到了哪些事?
指名板書(搭橋過橋 過沼澤 遇到惡烏鴉 遇見神鳥 背走乃巴山 )
1、知道什么叫民間傳說嗎?(語言淺顯、通俗,是民間傳說。老百姓口頭流傳下來的故事。)
藏族的孩子子們就是聽著這樣的故事長大,今天,讓我們也來說一說這些故事吧。
3、復述故事。
1)、同桌合作簡單講故事。(每人講一件)
2)、指名學生講故事。(教師適時評價)
4、交流:同學們,聽了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你們覺得她是個怎么樣的人?
預設一、能干:文成公主能用樹枝搭橋 夸夸她!
聰明:撒羊毛過沼澤 夸夸她!
力量大:背走乃巴山,她可真(神啊。)就像神話故事中的誰一樣?夸夸她!
板:神
三、創編故事,體會進藏的艱辛。
(一)、在藏族百姓的心目中,文成公主就是這么一個無所不能的“神”。但我們知道,她不是神,而只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那么作為一個人,真實的進藏情形又是怎樣的不容易呢?讓我們來聽一位歷史學家來說說吧。
1.看她進藏的線路圖和地圖,談談感受。(艱難,路途遙遠,困難重重)
2.出示倒數第2自然段:“就這樣,文成公主和她的隨從們,跨過一條條大河,翻過一座座高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終于來到了西藏!闭f說從哪里看出艱難?
3.指導朗讀:走著走著,他們會遇到什么情況?(天氣惡劣)
走著走著,他們還會遇到什么情況?(豺狼虎豹)
走著走著,公主會想起什么?(家鄉,父母,蒙古的人民,松贊干不……)
1、聽錄音: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忍痛辭別了家鄉親人,帶著一批能工巧匠,馬隊馱著農作物的種子、生產工具和各類書籍,行進在通往西藏的道路上。唐蕃古道全長3000多公里,其中有100多公里是高寒無人區,一路上氣候惡劣,道路艱險,高原上空氣稀薄,還會引起強烈的高原反應。文成公主歷盡千辛萬苦,長途跋涉兩年多,終于來到了吐蕃首府——拉薩。
2、同學們,想想文成公主在進藏的過程中還遇到了哪些困難?寫一寫。
文成公主進藏多么艱辛!
2、學生擴段。交流。
3、回讀課文“就這樣,文成公主和她的隨從們,跨過一條條大河,翻過一座座高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終于來到了西藏!
三、再讀故事,體會文成公主作出的貢獻。
一)讀懂文成公主對西藏的貢獻。
1、文成公主給西藏人民帶去什么?
3、 4、小結后,齊讀課文最后一段。
文成公主進藏
板: 神——人——神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文成公主進藏》教學設計 篇11
《文成公主進藏》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學重點是讓學生能復述課文,體會文成公主進藏故事的美妙與神奇。教學目標中抓住文章主要內容,練習簡潔的講述課文,看起來很簡單,但其實很難,難就難在“簡潔”二字上,一篇篇幅較長的文章想用幾句話簡單的講述存在一定的難度。初讀課文之后,我請學生說一說課文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學生表現很積極,可第一個學生基本是在復述課文,講得非常細。聽了他的回答,我并不覺得意外,的確是有一定的難度。針對這個問題,我采用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求婚——接見使臣考驗智慧——允婚——進藏——帶去生產技藝。并板書出來,便于學生理解。接著分兩部分來復述:考驗智慧和進藏。第一部分先讓學生說怎么考驗的?學生回答:出了兩個題目,一個是辨認馬母子,第二個是識別真假公主。而后,分三大組比賽復述,一組一個題目,第三組復述兩個,學生熱情高漲,復述的很好,還報以熱烈的掌聲。接下來復述進藏的過程,還是分三大組,一組說兩個故事,因為進藏的過程曲折,但每個故事內容也不多,所以分開復述,效果還行。分組復述完,接著由學生自己復述全文,這樣比之前進步了許多。
通過這節課,我得出幾點體會:1、讓學生復述故事時先幫學生理清課文的思路,這樣便于學生能夠清晰地復述課文。2、復述時,采用比賽的形式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3、分部分復述時要掌握好時間,我這節課第一部分用時稍長。4、板書要利于學生復述,把整個課文的框架列出來。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文成公主進藏》教學設計 篇12
學習目標:
1、認識7個生字。讀讀記記“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斷定、豌豆、耕種、技藝、沼澤地”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績,受到民族團結的教育,體會文成公主進藏故事的美妙與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內容,練習簡單地講述故事。
教學重難點: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績,受到民族團結的教育,抓住文章主要內容,練習簡單地講述故事。
教學準備:布置搜集關于文成公主的資料。多媒體課件或文成公主進藏圖。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引入:(出示文成公主像和布達拉宮壁畫中的圖),你對文成公主了解多少?學生根據課前搜集資料來談。
2、同學們對文成公主有了一定的了解,是的,文成公主知書達禮,不畏艱險,遠嫁吐蕃,為促進唐、蕃之間經濟文化交流,增進漢藏兩族人民親密友好合作的關系做出了歷史性貢獻。藏族人民熱愛美麗的文成公主,把她當成神一樣崇拜,因此,民間流傳著許多關于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今天,我們要讀的,是其中的一個故事。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根據閱讀提示要求,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把課文讀通讀順,了解故事的經過。
2、學生自由朗讀,師巡視指導。
三、檢查匯報,交流討論
1、檢查朗讀,認讀字詞
2、課文的題目是文成公主進藏,文中哪些部分具體寫文成公主進藏?(5到13自然段)
3、四人小組合作閱讀5到13自然段,并討論交流文成公主進藏時發生了幾件事?
4、交流匯報,感受到故事的神奇與美妙,并根據學生回答概括四件事并板書
。ù顦、撒羊毛、遇惡烏鴉和神鳥天鵝、背山)
5、把這部分內容連起來講述,先自由準備再指名講述,重點訓練用簡潔而又準確的語言講述進藏經過。
6、文成公主進藏前幾段主要寫什么?快速瀏覽后討論交流。
7、匯報交流,要求概括地講。(板書:考驗智慧)
8、課文最后部分講什么?(板書:貢獻)
四|、理清思路,簡要復述
1、提出要求:同學們,學了課文我們知道了課文可分為三部分,讓我們試著簡要地來復述故事的經過,有困難的同學可借助板書來復述。
2、自由準備,指名復述。
五、關注課外,拓展延伸
1、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感受想說嗎?(可兩方面講:對文成公主的崇敬,這個民間故事本身的語言魅力等)
2、推薦閱讀另外的寫文成公主的民間故事。
3、我國還有很多的民間故事,如《獵人海力布》、《一幅壯錦》等,請同學們可以去閱讀,過段時間我們再來開個故事交流會。
板書設計
文成公主進藏
進藏前考驗智慧
進藏時搭橋、撒羊毛、遇惡烏鴉和神鳥天鵝、背山
進藏后貢獻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文成公主進藏》教學設計 篇13
學習目標
1.認識7個生字。讀讀記記“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斷定、豌豆、耕種、沼澤地、技藝”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成公主進藏故事的美妙與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內容,練習簡單地講述故事。
課前準備
布置搜集關于文成公主的資料。多媒體課件或文成公主進藏圖。
A 案
導入課題,交流資料
關于文成公主,你都知道些什么?
根據閱讀提示自讀課文,了解故事的經過,提出自己的疑問
交流匯報閱讀收獲
1.匯報朗讀。請學生分部分朗讀課文,通過師生評價,把課文讀好。
因為是民間故事,應用講故事的口氣讀,要讀出吐蕃使者的智慧和文成公主的神奇。
比如讀“公主找了一段樹干橫在上面,搭了一座橋”“文成公主聽了,剪了一把羊毛撒在地上,就走過去了”“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邊去”等句,要讀出公主做這些事的輕而易舉。
2.交流疑問。
學生可能提出這樣的疑問:
a.為什么“他斷定這個戴鮮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可以從幾方面引導思考:
鮮花和絹花,一真一假,警示了真假公主。
公主和其他人什么都一樣,只有頭上花不一樣,這也是惟一能看出區別的地方。
鮮花配公主,更顯其高雅、美麗。
b.公主怎能背動乃巴山呢?
可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這樣引導:
為什么人們要這樣說呢?在他們心目中,文成公主是怎樣的人?文中還有許多這樣美妙的小故事,你能找到嗎?引導學生找到“建橋、撒羊毛、跟鳥說話、樹木變化”等地方,感受民間故事的豐富想象力。
練習簡要講述這個故事
1.導語激趣:這個故事充滿了神奇色彩,很受人們的歡迎。請你把故事簡單講給父母聽,你想怎么講?
2.自己練習講述。
3.指名講述,進行評價。評價中指導學生理清文章思路:答應求婚──進藏途中──貢獻。要重點講進藏途中發生的幾件小事。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文成公主進藏》教學設計 篇14
教材簡說:
《文成公主進藏》是一篇民間傳說故事,內容豐富,篇幅較長,主要講了西藏松贊干布向唐朝求婚,唐朝皇帝考驗使臣,允婚后文成公主進藏途中經歷的眾多坎坷,最后終于到達西藏,為西藏做出巨大貢獻。
教學案例及分析:
一、閱讀“預習提示”,明確問題及閱讀要求。
二、依據課題展開談話,了解故事背景。
三、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初步了解故事內容。
四、重點導讀,詳略分明。
1、考驗使者。
師:唐太宗時期,可謂大唐盛世,國泰民安,百姓富裕。作為皇上的女兒,文成公主本來可以在宮廷中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可她為什么要去西藏呢?
生:因為松贊干布聽說文成公主漂亮又聰明,就派大臣到唐朝去求婚。(第一自然段)
生:因為她想為少數民族人民造福。(已有后文的回答了。)
師——引導學生朗讀第一自然段,了解西藏的地理位置,并簡要介紹青藏高原的氣候。
(有效閱讀了課文第一自然段,這既是故事的開頭,又是文章背景的一個介紹,了解青藏高原的氣候資料,為文成公主進藏途中遭遇困難以及理解文成公主的堅強和偉大埋下伏筆。)
師:可是,唐朝皇帝卻不好說話,再說,誰舍得讓自己的女兒去那么遠的地方呢?他給使臣出了一些難題——
生:他讓使臣把混在一起的一百匹母馬和一百匹小馬分開。
生:還讓他在500個姑娘中認出一個真公主。
師:這些難題難在什么地方?
生:結合自己的理解談,從而體會到使臣的聰明。
師:其實,讓真公主戴真花,也是別有用意的,鮮花不僅會吸引蜜蜂,也顯示了公主的高雅,同時真花假花也寓意真公主假公主。
(在引導學生讀懂課文的基礎上,適當向課外拓展,加強文本與生活的聯系,增加學生理解的興趣。)
2、進藏途中。
師導:唐朝皇帝見這些問題難不倒使臣,心里很高興:使臣都這么聰明,他們的首領就更能干了,同意了他們的求婚?墒,文成公主進藏途中,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請同學們略讀課文6-13自然段,了解文成公主進藏途中的艱辛。
生:匯報文成公主進藏途中的四次磨難:河流擋住去路,搭起內地橋;遇上沼澤地,撒羊毛走過去;惡烏鴉謊報,修石頭房子紀念松贊干布;背走乃巴山。
師:如果是別人遇上這些困難,可能會怎么處理?
生:有河流的話,她可以讓下人搭橋,一個公主怎么可以親自搭橋呢?
生2:沼澤地可是很危險的,人走在上面搖搖晃晃的,踩不穩,有些地方還會把人“吸”進去,如果別人去拉的話,還會把人扯成兩半。
生3:不過我看了資料,遇上沼澤地,人要趕緊平躺下來,可以避免越陷越深。
生4:文成公主又不是要救自己,她要讓身邊的人都過去呀,撒羊毛真神奇。
師:還有那惡烏鴉的謊報。少數民族地區在古時候向來被成為蠻荒之地,工作都沒有人樂意去。文成公主聽到謊報,為什么不掉頭回家呢?
生:是啊,文成公主真是個重感情的人,還沒見過松贊干布,就紀念他,還那么難過,沒有心思梳妝。
生2:她忘不了自己的使命——還要幫助西藏的百姓呢!
……
師:文成公主經歷了許多許多困難,這4個故事只是一部分罷了。讀讀課文第13自然段,你能讀出些什么?
生:我從“一條條”、“一座座”、“一程又一程”這幾個詞語讀出了文成公主走了很遠的路,也遇到了許多困難。
生2:我還從“終于”這個詞也體會到了。
師:是的。去西藏的路由于氣候和自然原因,自古以來被人們稱作“天路”。不過21世紀初,我們中國改寫了這個歷史——
生:修建了青藏鐵路。
師:是的。這條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鐵路,可費了工人們不少的心血,有的工人,還犧牲在鐵路線上。它的成功,使我們祖國的驕傲。
生:“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我從后一句讀到,因為經歷了許多磨難,也算是考驗了文成公主的真心,松贊干布也更喜歡文成公主了,所以,“隆重”地迎接她,和她結成了夫妻。
師:那就讓我們突出這些能體現文成公主經歷坎坷的重點詞句,有感情地齊讀第13自然段。(這部分內容是故事的主要故事情節,但脈絡清晰,引導學生重點讀懂情節,做到了長文短讀。)
3、解讀文成公主進藏的歷史貢獻。
師:孩子們,平時我們見到的結婚的姑娘也會帶上嫁妝,她們的嫁妝一般是些什么東西?
生:家具,電器,首飾,衣服……
師:課文成公主帶的,卻是——
生:讀課文第5自然段。
師:這些東西可以用來做什么?
生:青稞、豌豆、油菜、小麥、蕎麥等種子可以去西藏耕種,讓西藏的人們吃上更多的食物。
生2:耕種技術,可以教本地人自己學習種。
生3:匠、木匠、鐵匠,也可以把這些技術傳授給西藏人民。
生4:人民學習更多的技術,變得更加文明。
師:的確如此,文成公主進藏,教老百姓學會了耕種和其它技藝,也讓西藏和內地的關系更為密切。
。ńY合所見所聞談不同,重點分析突出了人文教育的特點——了解文成公主進藏的歷史貢獻。)
五、總結拓展。
引導學生讀最后一然段,并交流了解的文成公主進藏的貢獻等資料。
《文成公主進藏》教學點評 章建軍
本課屬于一篇神話傳說,課文篇幅較長,李老師能理清文章脈絡,讓學生找出文成公主進藏的幾件事,重點指出一路進藏的艱辛。因此,在教學的設計上李老師將重點放在了讀文上,在讀中體會中原和藏族人民之間的深厚情感,體會文成公主在藏漢文化中所做出的卓絕的貢獻。
李老師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在課堂上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真正成為了閱讀教學課堂的主人。每一個學生都蘊藏著想學習的可能性,每一個學生都擁有學習和發展的權利。當學生們進行研究性閱讀時,學習活動愈是自主,那么研讀的過程就愈是反映學生的個性,就愈能發展學生的個性。因此,李老師把學習的自由還給學生,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把學習的空間還給學生,把學習的歡樂還給學生,讓學生有充分的條件去自主探索,去讀書研究,真正實現自我發現和發展。而教師的指導則主要在于營造一種有利于學生進行研究性閱讀的環境和氛圍,使課堂上產生融洽的師生情感,盡量讓學生獨立觀察,盡量讓學生獨立思考,盡量讓學生多讀多說,盡量讓學生總結歸納,盡量讓學生多練多做。變課堂為一個充滿創造與發現的樂園,李老師還讓學生發揮想象,例如:當文成公主路過沼澤地,沼澤地變成了草地,老百姓會怎么說?隨從人員會怎么說?從而充分發揮想象力,使學生個性發展獲得最佳效果。本課教學從初讀感知到選擇性檢查,再到研讀專題、交流匯報、推理想象無不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