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實踐課《量一量 找規律》
小組長進行分工,開始實驗。
教師進行巡視和指導。
實驗完畢后,小組討論2個問題: 通過師生互動分析實驗注意要點,使測量更準確。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①每增加一本書,彈簧大約伸長多少厘米?
②從中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先請1個小組匯報實驗結果。
教師:我們現在采用“變中抓不變”的眼光去看表中的數據,哪類數據是在不斷變化的?哪類數據幾乎是不變的?
再任意找2個小組匯報實驗結果,全班交流,發現類似規律存在。
教師:彈簧總長度隨著課本數的變化而不斷的變化,想一想我們學過哪一種統計圖能夠清楚地表示出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
教師:為了更好地分析數量的變化規律,我們大家根據誤差最小的這一小組的數據,繪制折線統計圖,并思考下面問題:
如果要稱7本書的話,請你估計一下彈簧大約會伸長到多少厘米?請小組同學互相說一說,并在
折線統計圖相對應的位置標出點來。如果是8本書、10本書呢?如果是13本書呢?
學生:課本數和彈簧總長度不斷變化,每增加1本書彈簧伸長長度大約相等。
折線統計圖
滲透函數變化的特點。
根據折線統計圖“數形結合”的特點幫助學生歸納推理,深透函數對應的特點。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教師:剛才我們只是掛了6本書,如果繼續掛10本、100本、1000本甚至10000本,彈簧還會無限制伸長嗎?
教師板書:在一定范圍內
提高性練習:觀察老師課前測量的實驗記錄表中的數據,你能想出稱量多少本書,彈簧的長度是23厘米嗎?你是怎么想的,還有不同的想法嗎?
實驗記錄表
所稱課本數 0 1 2 3 4 5 6 … ? …
皮筋總長度(厘米) 5 7 9 11 13 15 17 … 23 …
皮筋伸長長度(厘米) 2 2 2 2 2 2 2 … 2 …
㈢綜合運用,課外延伸
教師出示:門弓子、彈弓、(電話用)彈簧線
讓我們想一想,它們是怎樣發揮作用的?
教師:通過今天的活動你們有什么收獲?
布置作業:課后請同學們,找一找人們在哪些地方運用了我們發現的規律。它們的運用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方便?幫助我們解決了哪些問題?
附板書設計: 量一量 找規律
拉力越大 伸得越長
每增加一本書,彈簧伸長長度大約相等
學生:不會,會斷掉。
使學生了解規律有適用范圍
運用逆向思維,更進一步滲透規律中的函數思想。
聯系生活實際,運用發散思維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分析問題。
各位老師:
大家好!
最近我試講了人教版實驗教材五年級上冊的數學綜合實踐課《量一量 找規律》。通過分析教材備課,我感覺這節課很難把握,經過試講后效果也不理想。有一些問題想請教大家,希望大家能多提寶貴的批評指正意見。
㈠試講后和教師們交換意見,有的教師提出來“這節課聽起來更像是一節中學物理課”,我也深感“數學味”好像不甚濃,F在也很矛盾,數學綜合實踐課究竟該如何上,把握到什么程度,有些困惑。
㈡這節課中教師始終在用“一只無形的手”牽著學生走,尤其是開始部分由教師提出的假設等內容,給學生帶來的影響是“我”在完成教師交給的任務,而不是自發主動地要探究規律,學生課堂的參與度降低。
㈢關于實驗注意要點部分師生互動分析,教師說得多,有時學生不能準確地說出要點教師還是有包辦代替現象。一方面我深感教師說得多束縛學生思維,另一方面又擔心學生說不出來、點不到,在后面實驗中結果必然誤差較大,難以發現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