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讀記》教學設計
師:放學后,我急匆匆地從學校起到一家書店——“我跨進店門……”
師:在一排排花花綠綠的書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尋找,卻找不到那本書。
師:我又急匆匆地趕到另一家書店——“我跨進店門……”
師:在一排排花花綠綠的書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尋找,卻找不到那本書。可這時候,我該回家了。
師:第二天放學后,我又急匆匆地從學校起到一家書店——“我跨進店門……”
師:在一排排花花綠綠的書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尋找,卻找不到那本書。從頭來,再找一遍——“啊!它在這里,原來不在昨天的地方了……貪婪地讀著。”
師:這就是“竊讀”的滋味。
(二)酸:
句子:“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著用一條腿支撐著,有時又靠在書柜旁,以求暫時的休息。”
師:這一讀就是兩個多鐘頭,120多分鐘,7200多秒!現在,讓我們一起體驗體驗開頭最輕松的120秒,默讀《走進書里去》的第2篇《背書》,并想一想是作者是怎樣背書的。
師:誰來說說自己的體會?
師:這篇文章的作者李晴是怎樣背書的?
師:同學們,這種的酸只是身體上酸。比這種酸還要酸還要辣的在哪里?
(三)甜:
1、“急忙打開書,一頁,兩頁,我像一匹餓狼,貪婪地讀著。”
(1)師:同學們,這是一個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2)師:“餓狼”給我們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卻把自己比作“餓狼”,那樣“貪婪地讀著”,這樣寫有好不好?能不能說“我像一只小兔子,悠閑地讀著。”
(3) 這樣的讀書,就是如饑似渴地讀書。你在生活中有這樣的體驗嗎?
2、我合上書,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書放回書架。
(1)閉眼想像作者的滋味。
(四)甜中有苦,苦中有辣
句子:“我有時還要裝著皺起眉頭,不時望著街心,好像說:‘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實,我的心里卻高興地喊著:‘大些!再大些!’”
師:“裝”這個詞說的好!一起看看“我”是怎么“假裝”來掩人耳目的呢?每人一句,讀讀這一段。
師:哦,作者表面做的和心里想的可不一樣啊!如果用一個詞語來形容,這就是──
師:哦,這么說來,這是一個心口不一、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壞學生了?
師:作者做一套想一套只是為了什么?
師:為了多讀書,作者竊讀時還要忍受哪些不好受的滋味啊?
(五)總結滋味
師:忍受了腿酸腰麻、饑腸轆轆,經歷了擔憂恐慌、懼怕痛苦,最終體驗了驚喜快樂、滿足幸福。在酸甜苦辣的交織中,作者卻仍舊說“我很快樂”。你從中體會到什么?(對書的摯愛)詩人徐志摩曾這樣形容讀書的愉悅:“如聽到絕妙的音樂,五官受了感動,精神上復新了一般。似乎每一個字有靈魂,它們在那里活潑地跳躍著。許多字合起來,就如同一個絕大的音樂會,很和諧地奏著音樂。這種美的感覺,音樂的領會,只有自己在那一瞬間覺得,不能分給旁人的。”你有過類似的體驗嗎?說一說。(生交流)
師:(出示句子)“你是吃飯長大的,是讀書長大的。”談談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生感情朗讀)
預設回答:
“吃飯能讓身體成長,讀書能獲取精神的養分,讓自己成熟、豁達。”
“讀書和長大有相類似的地方。讀書的滋味是豐富的,酸甜苦辣都有,人生就像一本書,成長的過程也包含酸甜苦辣,逆境中更能磨練人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