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長征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紅軍不怕遠征的艱難險阻,把歷經千山萬水的艱難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五嶺山脈那樣高低起伏,綿延不絕,可在紅軍眼里不過像翻騰著的細小波浪;烏蒙山那樣高大雄偉,氣勢磅礴,可在紅軍看來,不過像在腳下滾過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金沙江兩岸懸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擊著兩岸高聳的山崖,給人以溫暖的感受(暗示紅軍巧渡金沙江后的歡快心情);大渡河上的瀘定橋橫跨東西兩岸,只剩下十幾根鐵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紅軍飛奪瀘定橋的驚險悲壯)。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更使紅軍欣喜的是翻過了千里皚皚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開朗,個個笑逐顏開。
(2)對詞語的理解
萬水千山:這里的千、萬都是泛指,形容山無數,水無數,隱含著困難多、艱險多。
等閑:平平常常的意思。
五嶺:指五座山嶺,即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這五座山嶺在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四省邊境。
逶迤:彎彎曲曲連綿不斷的樣子。
細浪:小浪花。
烏蒙:指烏蒙山,在云南、貴州兩省之間。
磅礴:氣勢雄偉,這里指山勢高大、險峻。
走泥丸:小泥球在腳下滾過去。
金沙:指金沙江,是長江上游的一段。
云崖:高聳入云的山崖。
大渡:指大渡河。
鐵索:指大渡河上的瀘定橋。紅軍過橋時只剩下十三根鐵索。
岷山:在四川、甘肅交界的地方。海拔4000米左右,終年積雪。
三軍:指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當年沒有編制紅三方面軍),也就是整個紅軍。
盡開顏:全都喜笑顏開。
二、學習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遠征”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詩意,感受毛澤東及其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邁的氣概。
三、教學建議
1.有條件的地方,課前可組織學生觀看反映長征的紀錄片、故事片,或者幫助學生搜集一些反映長征的文字、圖片資料,以增加對長征的了解。
2.本課教學可采用下列基本步驟:(1)簡要介紹長征,如時間,經歷的省份、山水,一些重要的戰斗等。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了解介紹,老師作必要的補充。(2)初讀全詩,交流閱讀收獲。初讀時要盡可能地多讀幾遍,力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交流的內容可以是質疑,可以是點滴的體會,也可以是印象深刻的地方。(3)細讀全詩,理解每句詩的意思。弄清每句詩的意思時,應引導學生結合查閱的資料(如文字、圖片、影視資料),深刻體會紅軍長征途中的“難”以及紅軍戰士的“不怕難”,不要僅僅就字就詞孤立地分析講解。(4)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詩句,在誦讀中進一步體會紅軍戰士的戰斗豪情。(5)拓展延伸,讀讀所收集到的毛澤東的其他詩詞。
3.感受毛澤東及其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大無畏的精神和英雄豪邁的氣概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教學時,一是要充分借助各種教學手段,注重形象感悟,盡量引導學生通過自己在電視、電影、書籍、文章中看到的實例,感悟課文中詩句的意思,不要孤立地講詞析句。二是充分運用對比的方法,在對比中,幫助學生領悟意蘊,體會情感。如“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可先出示綿延不絕的五嶺山脈和雄偉高大的烏蒙山的圖片或錄像(如無圖片、錄像,可畫示意圖),讓學生感受到即使是平常,要翻越這些山嶺是何等的艱難。然后,出示泛著微波的小河圖和路上有一些小泥球的圖(也可畫簡筆畫)。最后,組織學生討論:紅軍是在什么情況下越過五嶺和烏蒙山的?紅軍把逶迤的五嶺和磅礴的烏蒙山視為什么?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三是要充分地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在讀中感受。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句時,要注意采用多種讀的方式,必要時,還可以通過范讀適當指導一些朗讀技巧。如第一二行中“紅軍不怕遠征難”要讀出紅軍“不怕難”的語氣,語氣要堅決,充滿信心;“萬水千山只等閑”中“只等閑”要輕讀,讀出當作平常事時的平淡語氣。讀三、四行時要突出五嶺的綿延不絕、烏蒙的氣勢磅礴,而“騰細浪”、“走泥丸”則要讀得平淡,表現出紅軍的“不怕難”。第五行要讀出紅軍的歡快心情,第六行讀時語氣要低沉一些,以表達對犧牲戰士的沉痛緬懷之情。最后兩行應讀出歡欣鼓舞的語氣,因為紅軍歷經千辛萬苦終于翻過了終年積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紅軍現時心情的寫照,也是紅軍對革命征途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