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說課設計
(②課件出示):不少人看過象,都說象是很大的動物。其實還有比象大得多的動物,那就是鯨。學習作比較的說明方法。
(③課件出示):最大的鯨有十六萬公斤重,最小的也有兩千公斤。我國捕獲過一頭四萬公斤重的鯨,有十七米,一條舌頭就有十幾頭大肥豬那么重。進一步認識列數字,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同時體會作者用詞的確切,真實,描述的形象具體。
(④課件出示):它要是張大嘴,人站在它嘴上,舉起手來還摸不到它的上腭;四個人圍著桌子坐在它嘴里看書,還顯得很寬敞。
再次讓學生感悟鯨大的特點,體會假設事例的說明方法及作者用詞的準確性。
在學習本段時,繼續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養成讀中思考,作批注的好習慣。
四、研讀課文,圖文對照,體會鯨的進化:
“鯨的進化過程”是學生理解上的難點。理解課文內容是閱讀教學的重要方面。其中抓住重點詞句來理解課文內容是重要的方法之一。教學本段時,我先讓學生默讀找出描寫鯨生活地點發生變化的詞語“陸地──淺海──海洋”,再找出“很遠的古代”、“很長很長的年代”、“漸漸”這三個表現鯨進化過程時間長的詞語,接著讓學生把自己當作鯨,以第一人稱說說鯨進化的過程。
此外,我利用課件,形象演示鯨的進化過程,(⑤播放課件鯨的進化)再讓學生圖文結合,對照理解。再次理解鯨不屬于魚類,是哺乳動物。
五、自由閱讀,合作學習,進一步了解鯨:
課文的3-7自然段,分別介紹了鯨的分類、吃食、呼吸、睡覺及生長的特點,呈并列關系。教學中可以嘗試讓學生自由選讀,自主閱讀,合作學習等方法,激發閱讀興趣。
讓學生以游客對話的形式介紹鯨的呼吸,適時演示課件(⑥播放課件鯨的呼吸)請學生判斷哪是須鯨,哪是齒鯨;讓學生以海洋學家的身份向大家講解鯨睡覺的特點, (⑦播放課件鯨的睡覺);讓學生以鯨的口吻介紹自己的生長特點。當學生匯報鯨吃食這一特點時,相機出示課件“填空題”(⑧課件出示)先讓學生根據課文填空,再自讀想象鯨吃食的情景,學生對照課文敘述評議,體會作者準確用詞。
這一環節的設計,不僅各取所需、各展所長,在充分民主、輕松愉悅、樂于探究的氛圍中掌握了知識,而且在課堂中構建了“生生合作”、“生師合作”等多種形式交互進行的主體型交流網絡,體現新課標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六、拓展延伸
《課標》提出要結合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既注重學習內容的開放,又注意探索學習活動時空的開放。“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 創設情景,滲透教育是學習文章的最終目的,即利用文章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思想教育。這一個環節的設計是通過觀看鯨“自殺之謎”“人為殺害”的圖片資料,來激發了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的欲望,使學生認識到保護動物、保護環境是我們人類義不容辭的責任,否則就是自取毀滅。(⑨播放課件)
七、注重實踐:
記得葉圣陶有一句話:“課文無非只是一個例子,學生要憑借這個例子能夠舉一反三。”這是一篇說明文,文章用了多種說明的方法,如何讓學生去感受說明的方法呢?在學完全文后,談談課文在介紹鯨時用了哪些說明方法?這樣學習,學生對這些說明方法的印象更深刻。在此基礎上,給學生布置課外作業:(⑩播放課件)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海洋動物,收集相關的資料,可以以__自述的形式,也可以以辦小報的形式向大家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