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性學習:遨游漢字王國》活動建議
綜合性學習要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教師要加強對合作學習的指導,要求小組明確分工,每個成員都有具體任務。這是學生初次制訂活動計劃,可以比較簡單。計劃要在全班交流,也可以在教室里張貼。
2、猜字謎是學生喜愛的游戲:
開展這項活動重在讓學生感受漢字的有趣。所以,要鼓勵學生把活動設計得有趣味,吸引同學,如,制作燈謎、舉辦猜字謎游園會、設置字謎擂臺、猜字謎接力賽等。謎面的形式多樣,有文字謎、畫謎、動作謎等。活動要有層次,可以分成猜課本上的字謎、搜集和猜課本外的字謎、自編字謎互相猜等幾個階段展開。漢字字數(shù)眾多,字謎也比較難猜,對猜出來的字要求學生說說是怎么想的,注重思考的過程。有時還需要教師舉例說明思考的方法。在自編字謎時,鼓勵學生一字多編,活躍思維。
綜合性學習要提倡探究。要引導學生嘗試探究猜字謎的方法。猜字謎主要的三種方法有組合法、像形法和意會法。組合法是根據(jù)謎面的暗示,把在的筆畫或部件作加減,湊成一個字。比如,“一口咬掉牛尾巴”。“口”把“牛”的尾巴咬掉了,就成了“告”。像形法是把漢字的筆畫比擬成事物,猜這種字謎需要觀察力和想象力。比如,“河邊一蜻蜓,天上雙雁飛”,猜兩個字。蜻蜓是細細長長的兩個翅膀一個頭,像個“干”字,加上河的邊上三點水,是”汗”。雙雁像“從”,天的上面是一橫,加起來成了“叢”。意會法要求猜謎的人根據(jù)謎面的意思去聯(lián)想。比如,“客滿”猜一個字。客滿就是人太多,謎底就是“侈”。猜謎的時候,常常要把這幾種方法結合起來運用。
3、諧音的表現(xiàn)形式很多,歇后語是比較常見的,可以讓學生通過工具書、網(wǎng)絡等去搜集。需要說明的是,在《有趣的諧音》這個活動中要搜集的是諧音性歇后語,喻意性歇后語如“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不在搜集的范圍內。搜集到的歇后語讓同學猜,可以出示前一部分,猜后一部分。還可以用墻報、黑板報等形式展示,讓全班同學共享資源。古詩、對聯(lián)、笑話不太多,不一定讓學生去搜集。有些笑話比較低俗,學生搜集來后需要加以選擇,避免把低俗的笑話向全班介紹。
4、《倉頡造字》和《“冊、典、刪”的來歷》兩篇短文可以讓學生略讀:
《倉頡造字》可以在閱讀的基礎上做兩件事:一是談談沒有文字的不便,鼓勵學生想象“結繩記事”、“物語”的好處和問題,體會文字發(fā)明的重要性;二是講講倉頡造字的故事,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講故事不要只指定少數(shù)學生,應當給每個學生提供機會,可以采用同桌互相講、小組成員輪流講等方式。在講故事中吸收閱讀材料中的詞語和表達方法,《“冊、典、刪”的來歷》要讓學生學會提取主要信息,能了解“冊、典、刪”三個字的本意,然后通過查找資料了解其他漢字的來歷。了解了一些漢字的來歷,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字的意思,正確地書寫。
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倉頡造字》只是一種傳說,學生會想到漢字的起源還有哪些傳說,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上漢字究竟是怎樣起源的;讀了《“冊、典、刪”的來歷》,學生還想知道其他漢字的來歷,要鼓勵學生在課外繼續(xù)尋找資料,自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