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發現》文本解讀
我在網上查了一下,費奧多羅夫并不是俄羅斯經典作家,但卻寫了一篇經典美文,被選入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課文寫的是“我” 九歲時發現胚胎發育規律的經過,讀來讓我們看到了童真的美妙和燦爛,也看到被誤解,沒有得到很好保護的童年。課文圍繞“結果前置——師生對話——絞盡腦汁 ——遭遇挫折”四個方面來寫。
1.結果前置,魅力無窮。
文章學里講,倒敘能制造懸念,吊起讀者的胃口,引發閱讀興趣。課文開篇就寫道:“我在九歲的時候就發現了胚胎發育的規律,這完全是我獨立思考的結果。”讀者展卷就知道結果——僅就寫作手法講,算不得多新穎,但這個結果卻是非同一般,是驚人的——“我”發現了“胚胎發育規律”。這可是生物學家研究的大課題、大難題啊!那些學富五車的先生們,費盡畢生心血也不一定能有這個發現,可一個九歲的孩子卻發現了,后面將會有怎樣的故事等著演繹呢?
如果這個發現是從書上看來的,是爸爸媽媽或老師告訴他的,那還可以理解,而 “我”偏偏說:“這是我獨立思考的結果。”真的奇了。親愛的讀者,你能相信嗎?這一懸念緊緊抓住了我們的心,快往后讀,快往后翻,看看他是在騙我們,還是真有其事。就是這個“結果前置”的寫法,像一位高明的導游,引導著我們前行,再前行,“無限風光在險峰”。
對照懸念來看,課文中的“結果前置”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童年的發現”發現了什么?作家不賣任何關子,一來就告訴我們。兩相比較,這是“迂回”中的直白,僅那么一句話,題就被點破了。
2.師生對話,求解疑問。
少年時代是一個多夢的季節。在夢中飛翔,這樣的經歷每個孩子都會有。可就是這個簡單的問題,一下把“我”那個驚人的發現和讀者拉近許多。我們想,作家的童年生活一點也不比自己奇特,他曾經有過的夢我們也曾擁有。只是作家想到的,我們卻沒有去想或深想。
有了疑問就須解。讓我們從解讀師生的對話入手:在兒童的眼里,這個世界太奇妙了,心有千千問,于是對一個司空見慣的夢窮問不舍。“問題意識”原來是針對成年人而言的,可這篇課文卻告訴我們,孩子的問題意識要比我們強烈得多。他們有了問題,不怕別人笑話,去問小伙伴,去問老師,去問一切可以詢問的人,直到問出真理,問出發現為止。還有那鍥而不舍的追問精神也令人動容:“為什么只有晚上睡覺時才長?”“為什么人在生長的時候就要飛呢?這究竟是什么道理?” “人怎么會是鳥?”老師都快招架不住了,于是說:“等你們升入高年級,上課時老師都會給你們講解。”虛晃一槍,開始撤退?蛇@撤退具有教學機智,老師丟給 “我”另一個問題:“人是由簡單生命進化來的。最開始是草履蟲,后來是魚,是青蛙,是猴子……”“我”的思想之火又被點燃了。
3.絞盡腦汁,驚人發現。
“人究竟是怎樣來的?”正是問題的牽引,“我”才會一步步前進,到達“發現”,收獲成果。既然老師那里給不出現成的答案,那就自己去想,自己去尋找吧。課文有兩個詞寫盡了“我”尋找的用功和努力——“癡迷”、“絞盡腦汁”。“以至于從河里抓到一條魚,我都會翻來覆去地看個仔細,恨不得從魚身上發現將來的人應該具有的某些特征。”這想夠癡迷了吧;“想啊想啊,嘿!終于想出了眉目:‘哈!這就跟畫地圖差不多。’……”這想夠絞盡腦汁了吧。思考本來是費力的, 特別是當問題找不出頭緒時,那更是痛苦的?“我”不在乎,在想的路上踽踽獨行,不怕吃苦,甘愿吃苦,在吃苦中得到樂趣和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