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發現》文本解讀
思考不是空想,它要以生活經驗為基礎。一個九歲的孩子,他已經具備了基本的生活經驗。他抓過水里的魚兒,他知道母親懷胎九個月生產,他還知道地圖是怎樣制成的。就是這些生活經驗幫了他的忙,引發了他的聯想,他終于有了自己“偉大”的發現,發現了胚胎發育的規律。他格外高興,像阿基米德在浴池里發現比重原理一樣,此時此刻,他只想告訴別人,或是到大街上去張揚和狂歡!
4.遭遇挫折,悟出哲理。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上了六年級,可童年的發現并沒有黯然,仍鮮明地烙在心間,這就有故事了。年輕的女老師講人的起源,講進化論的觀點,一下觸動了“我”的發現,“我”情不自禁笑出聲來。老師怎會知道這位學生是想起他發現的胚胎發育規律,還以為他是在想“壞”。這是課堂,況且又是一位女老師執教的課堂,她當然要進行堅決的阻止。“奧爾加·伊萬諾夫娜, 我……我想起了自己的發現……”“我”的申述越發加深了老師的懷疑,越是引起她的生氣:“費奧多羅夫!……你立刻從教室里出去!……”
“我” 童年的發現,按理要獲得表揚夸獎才對,遺憾,因為表達得不是時候,結果走向了反面,被老師給轟出教室去。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站在教室外面,我終于悟出了一個道理——“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候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一波一折,一悲一喜,故事到此收尾。卷是掩了,卻把感悟、感嘆,還有思考留給了讀者,同學們又會有哪些發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