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發現》第二課時課堂實錄
生:我認為他是一個善于提問,敢于提問的人。
師:從哪里知道的?
生:我從當老師的講解讓他們不太理解的時候,他接連提了三個問題:為什么人在生長的時候就要飛呢?人怎么會是鳥呢?人究竟是怎么來的呢?知道的》
師:真會讀書,還有想說的嗎?
生:我認為他是一個非常善于探索的人。
師:有自己的見解,說說你的理由。
生:為了弄清楚人是怎么來的這個問題,他想得著了迷,抓來一條魚他也要翻來覆去的看個究竟,恨不得從魚身上發現什么;
師:太有才了,讀書就應該這么讀,從課文里歸納出來,然后又回到課文里去。
生:我認為他是一個很富有想象力的人。
師:何以見得?
生:因為他從畫地圖聯想到了人的變化過程,并且把每個階段分了時間折合成月正好是九個月,他是這么想象的:“這就跟畫地圖差不多。。。。。。正好九個月”。他的這種奇思妙想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
師:非常不錯!還有想說的嗎?
生:我認為他是一個風趣幽默,非常樂觀的人。
師:理由呢?
生:因為在六年級的一節生物課上,當老師的講解與他的發現一樣時,他高興得情不自禁的笑出了聲,當老師把他叫出去站在走廊上時,他還在想幸虧老師沒有容他解釋。。。。。。笑塌房子。他把自己的發現與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等量齊觀,想了一個自我安穩的理由: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都站在教室外了,他還有那樣的想法,說明他樂觀,幽默。
師:分析得不錯,第二個問題——作者是個怎樣的孩子?知道了嗎?
生:知道了!(老師相機擦去第二個問號)
師:誰能把這個問題總結起來說一說?
生:我認為作者是一位渴求知識,敢于提問,非常善于探索,很富有想象力的人。
生:我認為作者不僅是一位渴求知識,敢于提問,善于探索的人,而且是一位很富有想象力,風趣幽默,樂觀向上的人。
生:我認為課文最后一句話非常有意思。我想請同學們跟著我一起把這個句子讀一讀。
生:齊讀句子“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
師:老師也認為這是課文里的點睛之句,需要我們好好地體會體會它的意思。
師:理解句子的方法很多,回憶一下,我們學過哪些?你打算用哪種方法來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