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教學設計
2、點撥策略:
可先以老師的“下水文”指導:
這是老師寫的兩節詩,請同學們評一評,詩以什么為憑借,抓住了事物的什么特點,描述了怎樣的情境?再讓學生獨立思考、模仿創編,然后小組交流,最后班上交流。
六、遷移課外,拓展學習
讀《童年的水墨畫》,寫一首小詩。
【附“下水文”】
我想
(一)
我想把小手,
化作三秋桂子,
飄香宇宙,
連嫦娥也頻頻回望。
我想把腳丫,
化作潺潺流水,
讓母親河
永遠載舟遠航。
我想把眼睛
化作中秋的月亮,
榕樹下的孩子我想把身體
化作肥沃的土地,
讓西北部的不毛之地,
也有小麥的芳香。
我想
(二)
我想把耳朵,
高高地懸掛空中,
時時提高警惕,
讓犯罪分子無處躲藏。
【教學說明】
本教學設計比較充分體現了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的新課程理念。本課是略讀課文,按常規只要讀一讀,大體領會詩意即可。但兩首兒童詩除了意境優美,適宜引導鑒賞性閱讀以外,文本的多元想象的特點,又特別適合模仿習作。因此,教者課內教一篇,引導學生讀、賞、創,課外自學一篇,實現遷移性學習。
在教學設計上,“環節設計──學情預設──啟發策略”的教學程序安排,既做到充分預設,又為課堂生成預留了自由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