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陽岡》說課稿
《景陽岡》這篇課文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小說《水滸傳》第23回改寫的。主要記敘了108條好漢之一的武松打虎的故事。贊揚了武松豪爽、倔強、沉著機智和英勇無畏的性格。仔細分析教材,覺得文章對武松形象的描寫可謂形神兼備,栩栩如生,也是本文的學習要點,在此先和大家共賞。1、語言描寫,突出音容笑貌。如寫他在酒店里喝了三碗酒以后,店家勸他不要再喝了,武松一個勁地說:“你如何不肯賣酒給我吃?”“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別胡說!難道不付你錢!再篩三碗來!”根本不相信“三碗不過岡”的警告,顯示了他豪爽要強的英雄性格。后來,當店家好心勸阻他不要獨自晚上過岡,武松更是出語豪壯:“就有大蟲,我也不怕。”“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一連兩個“不怕”把武松不畏強暴、渾身是膽的英雄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
2、心理描寫,映射內心變化。文中對武松的心理描寫非常貼切、真實,反映了武松的內心變化過程,也透露出他的英雄氣概。如在寫到他看到官府的榜文,“知道真的有虎”時,他想:“轉身回酒店吧,一定會叫店家恥笑……”“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樣。”這里雖有猶豫,但更多的仍然是“勇往直前”的豪氣。當天將黑時,他見沒有老虎,便“自言自語道:‘哪兒有什么大蟲!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這是他在為自己壯膽,也很真實可信。
3、動作描寫,凸現英雄氣勢。《景陽岡》一文的重點是“武松打虎”,而“打”則是“重中之重”。作者寫武松打虎,生動又傳神,虎虎有生氣。
在寫到武松突遇大蟲的 “一撲”、“一掀”、“一剪”時,他的對策是 “躲閃”:“閃在青石邊”、“閃在大蟲背后”、“閃在一邊”……一段話里連用了許多個“閃”字,為什么不用“躲”字呢?
從表面看,“躲”和“閃”的意思是相近的。但只要我們細細品析一下。就會知道“閃”和“躲”的效果是不同的:一是“閃”字表現了動作的準確。可見武松在遭到大蟲的突然襲擊,毫無防備的情況下,“閃”既是本能的反應,又是防御的手段。二是刻畫了鮮明的形象。“閃”這個動作,具有突發性,用在這里很能表現人物的機警敏捷。而“躲”卻顯得很被動的表現。這樣,充分說明了這一個連一個的“閃”字,決不是重復詞的雷同,而是更加凸現了武松的有勇有謀、智勇雙全。
接著,描寫武松用 “掄”“劈”“揪”“按”“踢”“提”“打”等幾個字,字字千鈞,虎虎生風,形象生動地凸現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氣勢,淋漓盡致地刻畫了武松勇武過人的高大形象,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再看最后武松下崗時是“一步步挨下岡來”。這么一個“挨”字,真是無法用任何一個表示“走”的更好的動詞所代替。它準確地寫出了武松在同猛虎搏斗后,手腳酥軟,精疲力盡的狀態。武松也畢竟是血肉之軀,經過一場激烈的人虎相搏后,他疲勞了,困倦了,這是很自然的現象。這樣寫,反而使人物形象更加樸實豐滿,更加逼真可信。
分析完教材,了解學生已有知識情況,即備學生這一頭也必不可少的,現對學生情況作如下分析:
1、了解學生有否讀過《水滸傳》,可能大多數同學有個大概了解,有個模糊的印象。
2、學長文,理清脈絡,概括段意學生還有困難。
3、學習書上某些古詞語還不太習慣。
4、本單元要求提高默讀速度需要鞏固,但有一定基礎。
所以,要在學生現有學習基礎之上領會武松的人物精神,需要抓住各個契機,適當點撥,把武松精神的感悟貫穿在全文中。
我先讓學生質疑,或是老師自己提出一些問題,然后通過研究、朗讀、感受、領悟來逐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