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陽岡》說課稿
1、為什么要用“景陽岡”為題?“武松打虎”也是可以的呀?其實景陽崗是一個特定環境,事情的發展和“岡”緊密相關,武松的英雄本色也靠此“岡”來體現:岡下飲酒——酒后上岡——岡上打虎——挨下岡來。
2、既然打虎是從上岡之后開始的?為什么前面還要寫上飲酒?上岡?最后“挨”下岡去?其實這些都體現了武松的豪爽好強英勇無畏。
3、《水滸傳》中李逵也打虎,為什么武松打虎會廣為流傳?武松赤手空拳,遇見虎是毫無防備的,還喝了酒。而李逵則有備而來的。既讓學生了解了歷史人物、歷史情節,又進一步感受了武松大智大勇的形象。
以上問題的質疑和點撥,環環相扣,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散,進一步感受武松的大智大勇,豪爽好強,處世不驚,并激發對名著的閱讀興趣。而 “打虎”部分則是課堂的高潮,還是抓住武松的英雄本色展開研究,以幾個表示動作的詞語生發展開:
“揪……按……提……打”表現了武松的力量超人,還有“武松雙手掄起哨棒,……把那樹連枝帶葉打了下來。……把那條哨棒折成兩截……”也是充滿氣勢和力量的語句,可以通過自個兒讀讀第11自然段,要求讀出動作詞——師讀“大蟲”生讀“武松”,隨機提示“情況緊急,武松動作要快、有力”——學生自由結對朗讀 ——請自認為讀得好的兩對比賽朗讀等形式來精讀體會。
而武松三次“閃”則表現其機智勝人的一面,抓住這三個“閃”,再和“躲”作比較,加上這是一只非比尋常的吊睛白額大蟲,更能體現出武松的以退為進,有勇有謀的英雄本色,學生可以通過自由讀——討論交流——帶著自己獨特理解讀:“閃”似乎帶來一陣風,當時情況緊急地讀;“閃”是消耗大蟲體力的,以守為攻伺機反撲地讀等等。允許學生不同的朗讀,只要理解到武松的“機智”或“機敏”。我相信,那是的課堂,一定會真正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所以,我把此課時的主要教學目標定為:通過精讀課文,體會武松沉著機智,英勇無畏的精神。方法是:先質疑,把問題作為切入點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愿望,并爭當學習的主人。然后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來領會、感悟人物特點,把握文章的中心。
至于單元目標,我覺得可以滲透在全文學習中,然后在第三課時的復述中鞏固練習。同時課前也需做些準備,比如了解以下《水滸傳》,對武松等108好漢有大致了解,知道什么是“吊睛白額大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