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王出世說課稿
《猴王出世》是根據(jù)我們非常熟悉的古典名著《西游記》第一回改編而成,作者用凝練的古白話文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早已家喻戶曉的故事:花果山上一塊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這石猴與群猴玩耍時,因敢于第一個跳進水簾洞,被群猴拜為猴王。
石猴的形象,孩子們早已耳熟能詳,但是他們大多是從影視或者圖畫書上看到的,所以本課不是通過解讀文本建立形象,而是通過解讀文本,來實現(xiàn)頭腦中原有形象與文字的融合。
根據(jù)以上分析,我確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能力目標:
1、學習生字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感受古典文學的語言特點。
2、了解石猴是怎樣出世的以及它成王的經(jīng)歷。
3、體會石猴的性格特點,感受其形象。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多種形式的反復吟誦、感悟、探究等教學策略,讓孩子們品詞析句。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培養(yǎng)閱讀古典小說的語感和興趣。
教學重、難點:體會石猴的性格特點,感受其形象。初步感受古典文學的語言特點。
根據(jù)教學目標的確立以及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做了如下教學設計,下面我將教法、學法融合起來進行說課。
在第一課時里,我和孩子們初讀了課文,將課文讀得正確流利,并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查字典、小組合作交流的方法解決了課文中難懂的字詞。例如:“瞑目、甲子、洞天、滔滔不竭”等。在此基礎上,還將課文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分成了兩部分,理清了文章脈絡。
下面我重點說一下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
一、整體回顧課文
讓學生用簡練的語言說一說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對課文的整體回顧,不僅能培養(yǎng)孩子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讓學生很快走進文本,為后面賞析課文做好準備。
二、品讀感悟課文,解讀人物形象
本節(jié)課我設計的中心話題是:石猴是從哪兒來的?石猴能成為猴王,憑借的是什么?在課文中劃出相關字、詞、句,并做出批注。再想象當時的情景,有感情的讀一讀。
讓孩子在充分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先小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重點賞析以下幾點:
(一)品味“神奇、快活”的石猴
石猴奇異的出生方式很容易讓孩子們感到它的神奇、與眾不同。為后文石猴敢于進洞埋下了伏筆。再通過反復吟誦下面的段落,感受石猴的活潑、勇敢、自由自在。
“那石猴在山中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zhāng)鹿為友,獼(mí)猿(yuán)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真是“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
教學這段時,我問孩子:“你仿佛看到了石猴在干什么?”借助想像,讓孩子們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感受到石猴的快樂和自由。光體會到這些還不夠,我追問孩子:你發(fā)現(xiàn)這段話有哪些特點?從而讓孩子們細細品讀這句話中的語言規(guī)律,讀出句子的節(jié)奏和韻律。感受古白話文的特點,激發(fā)孩子們閱讀經(jīng)典的興趣。
同時從這段文字中,引導孩子們感受到猴王出世后,由于生存環(huán)境的不同,他已經(jīng)練就了一種不同于常人的生活與生存方式,為他成為“猴王”奠定了基礎。
(二)感受“勇敢、本領高強”的石猴
當眾猴希望有人能入水探源的時候,石猴站了出來,勇敢地擔當起了探險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