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智退司馬懿》教學設想
【學習目標】1、讀通讀順課文,積累古代白話文誦讀的經驗,特別是要理解其中的文言字詞,同時讀好節奏,讀出其古代白話文的韻味
2、以“智”為切入口,學生在讀讀、找找、說說當中感受孔明“沉著冷靜、巧妙布置、料事如神”的智者形象。
3、能借助工具書獨立閱讀感興趣的古體小說,體驗閱讀古典名著的興趣。
【學習過程】
一、趣味知識(三國歇后語)
二、簡介人物,導入課題
1、出現司馬懿人物名片,了解司馬懿。
2、讓學生填寫諸葛亮名片,初步感知諸葛亮。
3、揭題板書:《孔明智退司馬懿》,選自《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
三、讀通讀順,了解大意
1、學生初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后交流:這篇文章跟我們平時的文章有什么不一樣?(了解古白話文,唐宋以后形成,金元戲曲,明清小說都采用這種形式。)讀的時候有什么問題?該怎么辦?
2、出現難讀的字詞:(旌旗 鶴氅 綸巾 麈尾)讓學生正確認讀。
3、再讀課文,借助注釋,你都讀懂什么?想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檢查反饋1:要求正確朗讀,并隨機理解
①孔明傳令,教“將旌旗盡皆隱匿;諸軍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語者,斬之!大開四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
②“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于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敵樓是指,抵抗敵人的城樓。)
③次子司馬昭曰:“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父親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于是兩路兵盡皆退去。
檢查反饋2:借助課題,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突出“智退”
四、聚焦“空城計”,體會孔明的“智”。
1、關于空城計,課文是怎么來描述的?
出現:孔明傳令,教“將旌旗盡皆隱匿;諸軍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語者,斬之。大開四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
(1)自由讀,讀懂些什么意思?學生交流。
(2)讀著,讀著,你眼前出現了一個怎么樣的孔明?(聰明的、機智的、冷靜的、威嚴的)讓學生分別朗讀。
2、還有哪些內容也是空城計的部分?
出現: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于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還有嗎?
出現:果見孔明坐于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麈尾。
(1)指名兩學生讀,發現什么不同的地方嗎?學生交流。
(2)把兩句話并做一句話。(外貌、神態、動作)
(3)你從哪個詞語最能感受孔明的智慧?
聚焦:“笑容可掬”
(1)“掬”是兩手捧起的意思,“笑容可掬”就是滿臉笑容的樣子。
(2)想想當時的如何?(危急、緊張、兇險),從什么地方體會到?
(3)是啊,此時正是大軍壓境、兵臨城下、大開城門、眾官失色、敵我懸殊的情況下,而孔明竟能做到笑容可掬,這需要的是什么啊?(自信、勇氣、智慧……),所以這笑就是()的笑啊!讓學生讀好句子。
這是從神態來寫的,還有從動作來寫的,哪個詞?(焚香操琴)
聚焦:“焚香操琴”
(1)欣賞古琴《臥龍吟》
(2)聽著這優美的旋律,幽雅的古琴聲把我們仿佛帶進了人間仙境,這哪是什么殺氣騰騰的戰場啊,這分明就是(花前月下,小橋流水,碧玉閣樓)這哪是在打仗啊!分明就是朋友互訴衷情,此時此刻,一個怎樣的孔明定格在你的腦海中?(氣定神閑、鎮定自若、臨危不亂、胸有成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