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五年級語文上冊《黃河象》說課材料
【教材簡析】北師大版小學語文第九冊課文《黃河象》是一篇科學小品文。文章敘述思路清晰,分別介紹了由骨骼化石安裝起來的黃河象的骨架的形態,從科學家假想的角度說明了黃河象化石的來歷,及這具大象化石的發掘過程。文中假想的大象化石的形成過程,想象細致合理,不僅能增長學生關于化石的科學知識,而且能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師生互動通過談古論今,縮小視野,讀后可以使學生拓展思維,激發他們探索大自然奧秘的情趣,激發他們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梢越沂靖拭C省歷史文化的深厚底蘊,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感情。
【學生情況分析】經過四年的語文學習,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獨立學習能力。但由于學生受地理條件限制,借助實地考察理解課文內容這一環節,還無法實現。但如果創設一定情境,激發學生心理動機去探索,給出明確問題引導學生定向合作探究,大膽放手,鼓勵學生對教科書的自我解讀,自我理解,尊重學生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使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富有個性的過程。在整個探索過程中,教師不僅是組織者、合作者,而且服務于探究,起到指導、調控的作用,同時,也是學習者。多欣賞、鼓勵學生,進行積極性評價。
【設計理念】
“三線”即學線,問題線,教線。以“學線”為主線,以“問題線”為核心,整節課教師預設五個關鍵問題,教學過程中,以學定教。新課程改革特別強調學生參與,強調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學時要鼓勵學生對教科書進行自我解讀,使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富有個性的重現過程。因此,本課教學主要目標并非在于教教材,而是以教材作為一種憑借,引領學生通過“圖文結合,發現化石特點——大膽實踐,創編故事——文我比較,產生新的感受——發展改造原有知識經驗”的過程,讓學生激蕩思維。
【教學目標】
1、抓住重點理解課文內容,有側重地了解黃河象化石的形成及其發掘過程。
2、不以課論課,大致理解科學家是怎樣想象黃河象骨骼化石的來歷的以及他們這樣假想的根據,發散思維,讓學生脫離課文自己推斷。
3、運用推理想象,對尾椎失落的情景進行推測,利用課余時間寫成有條理的情趣短文。在把自編故事與課文故事對比賞評中,領悟科學假想的一般方法。
【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
一、課件引路,看視頻,談話導入,激發興趣,引入新課。
自然博物館中的黃河象骨架化石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高大、完整)
[設計意圖]
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動機。學習興趣是學生的內在需要之一,有了興趣,學習就成為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由于學生暫時無條件親自接觸,只有通過多媒體,才能激發學生的內需。
二、看課件,速讀課文,小組討論解決以下問題。
1、從課文中哪句話可以看出黃河象的高大?從哪幾句可以看出黃河象的化石保存的很完整?
2、黃河象的骨骼化石是什么時間?誰?在哪里?怎樣發現的?(73年,甘肅、農民)
3、為什么叫黃河象?
4、科學家是怎樣假想黃河象化石的來歷的?
[設計意圖]
解疑導撥合作探究。解決問題是我們上課的初衷。抓住重點解決了這四個問題,課文重點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要拓展學生視野,培養對科學的興趣和探究欲。
三、新授,重點解決上題中的第四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