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五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黃河象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科學小品。課文通過介紹北京自然博物館陳列的古代黃河象骨骼的化石,推想了它的形成過程,以及被發現、發掘、命名的過程。說明了大地在二百萬年間發生了滄海桑田般的巨大的變化,古生物化石是大自然演變的可靠證據。課文按敘述的不同方面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寫黃河象骨骼化石的樣子:高大、完整。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寫科學家推想了黃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過程。這部分內容是課文的重點,其中第4自然段尤為重點,特別要注意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把老象陷入淤泥的情景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寫發現和挖掘黃河象骨骼化石時人們所看到的情景以及黃河象名字的來歷。本篇課文內容既有現實的,又有推想的,這篇文章作者在安排材料上也表現出了獨具匠心。作者先寫北京自然博物館陳列的黃河象骨骼化石既高大又完整,以此引起讀者的好奇。接下去寫假想黃河象失足落水、變成化石的故事,讀來生動有趣。接著交代地殼的變化,使故事更具科學性。最后寫挖掘時人們親眼看到的情景,點明了假想的根據。這樣安排材料可以收到引人入勝的表達效果。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能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理解“炙烤”、“有氣無力”、“發現——發掘”、“挖掘——發掘”等詞語的意思。
2.能熟練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找出描寫黃河象化石樣子的句子,并能體會出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點。
3.通過閱讀,了解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點,以及它的形成過程,被發現、發掘、命名的過程。
4.找出課文中推想的內容,根據課文內容說說這樣推想的依據。
5.能抓住主要內容,簡要復述課文。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搜集化石的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學習目標
1.同學們,你們知道化石是什么嗎?課前,老師讓大家收集了有關化石的資料,誰先給大家介紹?(指名學生上臺解說、介紹,展示自己搜集的化石圖片或有關化石的資料等。)
2.同學們,在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古生物大廳里,陳列著一具大象的骨架,這就是古代黃河象骨骼的化石。今天就讓我們走近這只黃河象,看看通過學習,你能了解到哪些知識。(板書課題:黃河象)
二、初讀課文,了解文章大意
1.請同學們帶著問題放聲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要多讀幾遍。
2.檢查學生自學生字新詞的情況。通過預習,還有什么不明白的生字和新詞嗎?或者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嗎?
教師強調容易出錯的字,重點指導:
礫 橢 椎
爍 隨 稚
3.了解學生掌握課文主要內容的情況。讀了課文,想想課文寫了黃河象化石的哪些內容?你解開了哪些疑問?
學生解答教師板書: 樣子 來歷 發掘
三、圖文結合,了解象化石的特點
1.黃河象骨骼化石是什么樣子的?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北京自然博物館,去參觀這具大象的骨骼化石。
2.(出示課件)這就是古代黃河象的骨骼化石,看著這具大象的骨架樣子,你覺得它有什么特點?(學生觀察回答。)
3.課文是怎樣描寫它的樣子的?請自讀課文第一段,劃出相關的語句,體會它的特點。
4.學生交流,概括化石的特點。
(1)重點引導學生從“高四米,長8米,大象牙就有3米多長,連末端趾骨也有3、4厘米長”體會它的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