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五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黃河象
(2)從“甚至連很難發現的舌骨也保存著,連三四厘米長的末端趾骨也沒有失掉”這句話 ,結合重點詞語“甚至連…..也…..”體會它保存完整的特點,并仿照課文的句式說一句話。
5.觀察象化石的圖片,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骨架的樣子。
6.指導朗讀,帶著驚奇稱贊的語氣來讀句子。一邊讀,一邊想想想化石的樣子,體會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點。
7.課內質疑:(出示課件化石圖)面對著如此高大完整的黃河象化石,你有什么疑問嗎?
四、自主學習,感知推想的依據
1.教師過渡:古代黃河象的化石能夠這樣完整地保存下來,在象化石的發現史上是罕見的,那么它是怎樣被發現、挖掘出來的呢?
2.請快速、輕聲地朗讀最后兩個自然段,想想化石是如何被發現的?找出答案。
3.出示句子:從“立即”、“ 在考古工作者的指揮下”這些詞語你能體會到什么?
4.黃河象化石被挖掘出來時是什么樣子的,請從文中找出有關語句。
5.教師出示句子,生齊讀這句話:
“化石全露出來了,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一頭大象的骨架,它斜斜地站在沙土里,腳踩著礫石。”
抓重點詞語:斜站沙土 腳踩礫石。
6.從它的姿態,人們做出了怎樣的推斷?( 失足落水)板書 : 斜斜 站立 沒被移過 (體會推想的合理性、科學性。)
7.你知道這頭大象為什么取名為“黃河象”了吧?指導朗讀這一段。(體會時間的久遠,變化的巨大,讀出神奇的感覺。)
五、合作探究,感悟形成的過程
1.過渡:從化石出土時的樣子可以推斷出象大象是失足落水的,而且死后沒有被移動過,由此科學家還想象出了一個美麗而又悲壯的故事,為我們推想了黃河象化石的來歷,你們想知道嗎?
(1)提問:什么是推想?
(2)了解“推想”:對于發生在幾百萬年前事,我們現代人根本不可能親眼看見,也不可能找到現成的資料查詢,人們只能根據一些歷史性的東西來進行想象、假設。這就是推想。那么,科學家是根據什么來想象、假設黃河象化石的來歷的?
2.科學家從哪幾步推想了黃河象化石的來歷?
討論得出四層:
(1)當時的時間、氣候和地理環境。
(2)黃河象怎樣來到小河邊。
(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4)黃河象是怎樣變成化石的。
3.教師:科學家根據黃河象化石被挖掘出來時的樣子,推想了化石的來歷,下邊,我們就來看看科學家是怎樣來推想化石的形成過程的。(學習第2~7自然段)
4.根據讀書要求讀課文,出示學習的目標,小組合作交流。
(1)用你喜歡的方式讀一讀。
(2)對這個故事,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你想問什么?請準備好,在小組內交流。
5.小組推薦代表匯報學習成果。小組合作,表演大象當時陷進淤泥里的情景 。
6.出示動畫圖片,為動畫片配音,講述化石形成的過程。
(教師強調在復述的過程中要把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及結果說清楚。)
(1)指名說出故事中最生動的一幕,出示課件讀句子。
(2)提問:為什么要說是橢圓形的石頭?
教師:課文中還有許多細致描寫的句子,你能找出來,談談你的體會嗎?(指導學生找出作者合理想象的細節,體會作者豐富、合理的想象力。)
7.小結:可見推想不是憑空的想象,而是以事實為依據,進行合情合理的想象,這樣才能使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