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之謎
話說到這里你一定能理解,為什么說克隆不是復制的同義詞了。提起復制,我們最熟悉的就是用復印機復印文件,通過復印得到的復制品與原件是完全一樣的。dna的復制結果就是如此,所以復制用于dna的合成是一個非常確切的術語。而克隆則是一個過程,克隆產生的個體還需進行胚胎發育和胎后發育,克隆個體與原本之間有一段年齡差異。由于發育過程既受基因主宰又受環境調控,而克隆與其原本盡管基因相同,所處環境卻絕不會相同,所以,克隆與其原本是不可能像復制品與原件那樣完全一樣的。再者,如果克隆個體是由核移植產生的,那么,由于重建細胞的細胞質并非來自原本,而我們知道細胞質中也有遺傳物質,它們必然會對個體產生影響,所以,更不能把克隆個體看成是原本的復制品。
克隆個體可以看成是原本的再生,但不是原本的復活。因為:i.克隆個體和原本可以同時存在,ii.盡管從遺傳結構上看克隆個體和原本是姐妹(兄弟)關系,但從年齡上看它們卻是親子關系。無性繁殖的生物仍然有"代"的概念,克隆個體也應有"代"的概念。而且,克隆個體的代間界限也是很容易劃分的。由原本的體細胞產生的克隆個體是第1代,克隆個體成為成體后從其體細胞再克隆,即可得到第2代克隆個體。理論上講,正如無性繁殖可以一代接一代地傳下去一樣,克隆個體的代數也是無止境的。只不過克隆不是自然進行的繁殖,而是人為操作,是否有必要一代代克隆下去值得懷疑。如果沒有理論或實際上的意義,可能不會有人愿意做多代克隆的工作。
6月16日,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涌博士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農業部重點項目“體細胞克隆山羊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世界首例成年體細胞克隆山羊今天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種羊場順利誕生。這標志著我國動物體細胞克隆技術已躋身于世界先進行列,將對我國體細胞克隆技術的發展與完善產生重大影響。
這只體細胞克隆山羊起名“元元”,于當天中午12:58誕生,體長36厘米,體高30厘米,體重2.8公斤,毛色為青灰色。
1999年12月至今年元月,張涌教授領導課題組從一只成年青山羊的耳朵上采集下體細胞,經體外傳代培養,選出5-10代的體細胞,用于組裝克隆胚。同時,他們將從屠宰場采集的山羊卵母細胞在體外培養成熟,在組裝過程中,去掉卵母細胞的細胞核,再將青山羊體細胞核注入去核的卵母細胞中。經過體外培養,移植給受體山羊。經過5個月的孕育,順利產下一只體細胞克隆山羊。不久,科學家將通過遺傳分析,對“元元”進行正身。據悉,另一只妊娠受體將于6月底前生產。
根據專家介紹,生產“元元”所采用的克隆技術與英國體細胞克隆綿羊“多利”的技術完全不同。我國研究人員所采用的技術是立足國內條件,經反復實驗探索,在上百次失敗的經歷中總結出來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一整套動物體細胞克隆技術。
圖為懷抱“元元”,張涌教授喜不自禁。(馮曉榮安濤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