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三、學習《宿新市徐公店》
1.引入詩題,看圖知大意
(1)這課還有一首楊萬里的詩——《宿新市徐公店》,在這首詩里,詩人又寫了什么樣的春景,抒發了怎樣的情感呢?齊讀詩題,相機理解“宿”“徐公店”。
(2)指名讀詩,其他同學想一想,詩中描繪了哪些景物?
(3)這些景物是什么樣的呢?看看圖,再讀讀詩文,能不能從中受到啟發,填上合適的詞語。
()的籬落()的小徑()的樹
()的蝴蝶()的菜花()的兒童
(4)創設情景,引導學生把握詩文的主要內容:詩人楊萬里住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里,那一天,他吃過午飯,走出客房,漫步來到徐公店的門外,他看到……
【設計意圖】詩句的感情必須以正確的字詞理解為基礎。教師應摒棄獨白,輔以畫面,從詩中找景物,再與圖對應,能使學生快速地把握詩的主旨,領略詩中的風光。
2.啟發想象,吟誦入境
(1)詩文最后一句是“飛入菜花無處尋”,為什么不說“飛入菜花看不清”呢?“清”比“尋”讀起來似乎更順口,為什么詩人要用“尋”呢?(點出了孩童追黃蝶的歡快場景,使靜止的畫面動起來了)
(2)“無處尋”留給我們更廣闊的想象空間,透過這三個字,我們可以感受到文字以外的鏡頭:你仔細看,能看到黃蝶停歇、飛舞,兒童追跑捕蝶的情景;你仔細聽,能聽到兒童追蝶時的歡叫聲、嘆息聲。展開想象,把這些內容說給同桌聽。
(3)這景、這人,儼然成了一幅意趣盎然的圖畫,我們一起來吟誦這首詩。
【設計意圖】入詩境、悟詩情是一種個性化的閱讀行為,在比較、想象中強調情感的激發,讓學生與詩人的情、詩句的境形成共鳴。以詩為媒介開展聽說訓練,既發展了學生的語言,又深化了詩的意境,使詩境豐滿,境入人心。
四、總結賞析,拓展積累
1.今天我們學的兩首古詩都是寫春天的,雖然角度不同,景致不同,但都讓我們從中感受到了春之美,讓我們再次吟誦這兩首詩。
2.春色是詩人筆下生生不息的主題,來讀讀這些詩句: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韓愈《早春》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朱熹《春日》
【設計意圖】課內外整合,有效地拓展了學生學習的時空,體現了“大語文”的理念。通過誦讀既可以調動學生頭腦中優美詩文的儲備,又強化了語言的積累、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