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四絕-黃山奇松
探海松與石筍峰
古往今來,詠贊黃山的詩詞歌賦不計其數,最早吟詠黃山的文學作品出現在唐代,大詩人李白游歷黃山,寫下了《送溫處士歸白鵝峰舊居》和《贈黃山胡公暉求白鷴(有序)》兩首,最早記述黃山的游記是宋代吳龍翰的《黃山記游》,作于宋咸淳戊辰(1268)年,明萬歷年間潘之恒編纂的《黃海》,就記載了宋代、元代、明代的一些名人游黃山所寫的游記。據不完全統計,從晚唐到清末,描寫黃山的詩詞歌賦就有近3萬首,后人寫黃山的詩文就更加不計其數了。讓我們看看詩人筆下的黃山松吧——
明代詩人朱鷺在《黃山松》中寫道——
松無五仭高,矮者二三尺。
敷枝或橫畝,平翠可布席。
咄咄離奇者,石端絕上滋。
根大于其本,短干特修枝。
高既不盈尋,大亦不盈斗。
霜蘚封蒼膚,糾結百重厚。
一松王一石,蒼古看不厭。
清代文人施閏章在《黃山怪松歌》中呤詠:——
山中老松多詭絕,風伯手揉云綰結。
青枝如組踵屈鐵,根似引繩長百折。
高可尋丈短尺許,寄生以石不以土。
餐風飲霧無凡姿,倒身拂地翩躚舞。
清代詩人黃景仁在《黃山松歌》中贊嘆——
黟山三十有六峰,峰峰石骨峰峰松。
有時松石不可辨,一理交化千年中。
當代詩人張萬舒在《黃山松》中大聲叫好——
好!黃山松,我大聲為你叫好,誰有你挺的硬,扎的穩,站得高;
九萬里雷霆,八千里風暴,劈不歪,砍不動,轟不倒!
要站就站上云頭,七十二峰你峰峰皆到,
要飛就飛上九霄,把美妙的天堂看個飽! ……
你的雄姿象千古高峰不動搖,每一根針葉都閃爍著驕傲;
那背陽的陰處,你橫眉怒掃;
向著陽光,你迸出勁枝千萬條!……
原新華社社長穆青在《金縷曲•黃山抒懷》中感嘆——
昂首青霄界,驚造化,黃山幻景,松奇石怪。
雪虐風摧億萬載,芙蓉嬌嬈不敗。接瑤池,無邊云海;
絕壑虬枝傲蒼穹,欲飛騰,破壁出天外,挽長虹,巡九派。
貼壁松
人們來到黃山,不僅能感受到黃山松的美麗,更能從中感受到一種精神,黃山松精神不就是民族精神嗎?不就是時代精神嗎?
人們來到黃山,不僅能感受到黃山松的美麗和堅強,更能從中感受到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可以從六個方面加以濃縮和概括,那就是:
頂風傲雪的自強精神
堅韌不拔的拼搏精神
眾木成林的團結精神
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
廣迎四海的開放精神
全心全意的奉獻精神
望泉松
當你來到黃山的玉屏景區,有迎客松伸展著巨臂歡迎你遠道而來,有陪客松陪伴你觀景攬勝,當你離開玉屏峰往后山進發的時候,有送客松為你送行,還有立于峭壁上的望客松深情地目送你遠去,你是不是已經深深地感受到黃山人民的熱情友好和深情厚意了?
當你來到始信峰,看到虬勁的黑虎松,堅毅的龍爪松,熱情的接引松,你是不是已經從中感受到了一種精神的力量?
當你看到相依相偎的連理松,你會有什么樣的感想?有人從中感受到了“在天愿做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的美好祝愿,而有人則從中理會了“一分為二”的辨證思維,甚至還有人從樹的上部往下看,從而悟透了“合二為一”的玄機,比如天人合一,比如人與自然合而為一,似乎都能從中找到直觀的注解。
送客松
當你駐足于豎琴松旁,你是不是能感受到那曼妙的音樂穿過遠古的時光隧道響起,越過空曠的自然空間響起,或者從你的心靈深處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