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四絕-黃山奇松
望泉松 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生于天都新道海拔1680米,立于懸崖,虬干三折,斜向伸展,冠向湯泉,似在探望溫泉之勝。樹高3米,地徑26.2厘米,枝下高0.5米,冠幅3.5米×2.5米。樹齡約300年。
盼客松 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生于天都峰新道海拔1670米處,樹冠生于一側,似伸展巨臂,翹首期盼四海賓客。樹高7.5米,胸徑47厘米,地徑52厘米,枝下高2.7米,冠幅8米×9米。樹齡約400年。
蠟燭松(西、東) 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生于云谷寺舊寺廟址旁,地處海拔890米,東西兩株相對,樹冠整齊,如一對點燃的蠟燭。樹高分別為10.1米、11.9米,胸徑分別為47.6厘米、48厘米,地徑分別為54.5厘米、57厘米,枝下高分別為4.7米、3.8米,冠幅分別為10.5米×12.1米、9.6米×10米。樹齡約200年。
梅松 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生于云谷寺至白鵝嶺途中喜鵲登梅景點處,,海拔1330米。松似古梅,枝干盤曲古樸,其旁有巧石狀如喜鵲,松石揉和成景“喜鵲登梅”。樹高3.5米,冠幅5米×3.5米。樹齡約450年。
貼壁松 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位于天海白云景區,地處海拔1600米,隔岸相觀,此松主干挺拔,側枝向兩邊平展,樹體緊貼峭壁而生,猶如一幅天然壁畫。據目測,樹高9米,胸徑20.1厘米,枝下高2米。樹齡約220年。
雙龍松 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生于白云景區步仙橋往西海大峽谷洞口北側,立于懸崖絕壁間,從石縫掙出,分作兩干盤曲伸展,如雙龍探海。此松為第三代雙龍松。第一代雙龍松生于西海回音壁,1977年遭雷擊后枯死;第二代雙龍松位于白云景區步仙橋下方,于1988年開發白云景區時發現,2002年春自然死亡;第三代雙龍松,于2002年發現。
倒掛松 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原松被舊志為列九大名松之八,位于蓮花峰老道中,已枯死。現指倒掛松,生于蓮花新峰“一線天”左側峰壁上,根盤生于石縫,主干粗短,側枝多長,逆懸危崖,似虬倒掛。樹齡約300年。
羅漢松 生于云谷寺海拔910米處,樹干端直,樹冠偏于一側,呈三層排列,形似羅漢。樹高23米,胸徑74.5厘米,地徑89.2厘米,枝下高11.5米,冠幅9.2米×8.8米。樹齡約260年。
靈芝松(披云松) 生于鰲魚洞老鷹石下,樹冠濃密,偏向一側,側枝斜向伸展,枝葉集中于冠頂,形似一棵巨大的靈芝,又如鰲魚洞前的一朵浮云。樹干自基部分三大主枝,胸徑分別為16厘米、21厘米、28.5厘米,樹高3.7米,枝下高0.2米,冠幅7.2米×8米。樹齡約180年。
聚音松 生于始信峰頂,主干直立,樹冠整齊平展,可會聚八方佳音。此松于1992年7月枯死。2002年7月就地移植一株松樹,仍名聚音松。
飛龍松 生于蓮花峰頂海拔1863米處,虬干曲結,樹冠偏生一側,松形如蒼龍騰空欲飛。樹高5.5米,胸徑30.8厘米。樹齡約170年。
注:關于“黃山名松”,古今有不同的記載:
《黃山叢刊》(第四輯)《黃山史概》(作者清•陳鼎)中記載16大名松:迎送松、臥龍松、鶴蓋松、錫杖松、蒲團松、美人松、接引松、擾龍松、棊枰松、仙蓋松、文松、破石松、春睡松、倒掛松、縹緲松、耕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