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火之謎》教學片段設計與反思
生:交流。
師:風箏實驗順利完成們已經不相信類似“上帝的怒火”這種說法,那么對于曾經譏笑、諷刺富蘭克林的人們,特別是那些自稱是有學問的人們,他們又會想些什么呢?
生(1):他們肯定會十分慚愧,覺得自己很無知。
生(2):他們肯定會十分震驚,因為他們很難相信富蘭克林會用這么危險的實驗去證實他的推論,而且最終推論被證實。
生(3):我覺得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會通過這個實驗明白,其實有些自然現象并不可怕,它們是可以被人們所認識并被利用的。
反思:
(1) 倡導學生個性化閱讀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我們在課堂上要允許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例如當學生自讀完第二部分后,讓他們說說富蘭克林是個怎樣的人,學生答案不一:有的認為他是一個有敏銳觀察力的人;有的認為他是一個不迷信的人;有的認為他是一個勇于探索科學奧秘的人等等。再如,學完風箏實驗的過程,談談別人對此的想法,學生們也能說出各自不同的感受。在以上教學中,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與文本對話,暢所欲言,個性飛揚,使閱讀教學具有了無窮的魅力。
(2) 重視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一個新的閱讀要求,即學會推想課文中的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在這一案例中,我讓學生根據實驗的原理和過程推想銅鑰匙的作用和絲帶的帶電情況。學生通過一翻思考,終于得到了答案?梢,推想能力是一種很重要的閱讀能力,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問題,都可以用推想得到解決。
(3) 引導學生具有良好的態度、價值觀
語文教學應該培養學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在這一案例教學中,我自始至終都讓學生感受到富蘭克林身上所具有的那種不迷信、敢于實驗的崇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