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4篇)蘇教版
《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教學反思這篇課文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現代詩,作者孫友田是當代詩人。作者以敏銳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細膩的筆觸展現了大自然的絢麗多姿,召喚少年兒童熱愛自然,勇于探索,從大自然這“綠色的課本”中汲取豐富的營養。本課圍繞“為什么要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深入學習課文,并且由此讓學生了解自然、親近自然、走進自然,從大自然中汲取知識的營養,健康成長,并探索大自然的奧妙。
教學本課時,我主要采用的方式是以讀代講。通過引導學生多層次的朗讀,進一步感悟詩情,體會到探索大自然的樂趣。同時,在閱讀文本時,我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化體驗。這堂課上,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的大自然是如此的生機,如此的令人熱愛,如此的令人向往,不禁提醒自己,以后在教學詩歌時,不是就詩歌而教詩歌,而是要教會學生讀出詩歌的文字之中的文字。
《裝滿昆蟲的衣袋》教后反思
《裝滿昆蟲的衣袋》這篇課文,描寫的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小時候對昆蟲迷戀的故事。文章的敘述非常簡單,通過幾個細小的事例寫出了法布爾,表現出法布爾對昆蟲的喜愛由著迷到癡迷的過程。課文開始就提到了法布爾從小就對小蟲子非常著迷,正因為著迷,才能夠潛心研究,才使法布爾最終成為著名的昆蟲學家。
課文出現了三個詞語:著迷、迷戀、癡迷,課中以此為主線,引導學生理解并區分它們的細微區別。學習了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后,學生對于“著迷”這個詞語已有很好的感悟,至于“迷戀”的意思,放在捉小甲蟲后理解。面對父母的不理解和阻止,法布爾絲毫沒有放棄自己的愛好,仍然沉迷在昆蟲的世界里!這就是“迷戀”,已經“戀戀不舍”了,深深地愛上了,已經無法分開了!而“癡迷”呢,則含義更深,從“癡”的偏旁出發,已經著磨了無法自拔了才叫癡迷;而課文中主要是指時間之長,從童年到壯年直至白發斑斑的老人,法布爾始終沉浸在對昆蟲的研究中,正是這種堅持不懈的執著精神,使法布爾由“蟲迷”而成為了“科學家”!
《變色龍》教學反思
《變色龍》以故事的形式寫了發現變色龍、端詳變色龍、放回變色龍的經過,介紹了變色龍的外形、捕食和變色的特點。變色龍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因為變色龍生活在熱帶叢林中,“數量不多,難得碰到”,所以對教室里的孩子來說,根本就不了解、不熟悉。怎么辦呢?課文的第九自然段以準確、細膩的筆觸,介紹了變色龍的外形,寫作順序是“全身——頭——身軀”,通過閱讀,我們很容易認識變色龍。但是,為了使孩子們準確把握變色龍的外形,我讓孩子們觀看變色龍的圖片,說說變色龍的樣子。在學生學習第九自然段的時候,讓學生讀讀文字,看看圖片,相互提示。這樣,學生對變色龍形象的認識就容易準確、清晰、具體了。
學習第十一自然段的時候,就讓學生觀察文中的插圖,體會變色龍的舌頭“長得驚人”。學習第十四自然段的時候,讓學生觀察這樣幾幅插圖:在香蕉葉上,變色龍變成了香蕉葉色;在棕色的泥土上,變色龍變成了棕色;在水泥板上,變色龍變成了淺灰色;在楓葉上,變色龍變成了紅色……這樣學生不但對這些顏色印象清晰,而且不知不覺地體會到了顏色的漸變過程。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是一幅顏色漸變的、流動的、和諧的畫面。學生不禁驚嘆變色龍功能之奇特,本領之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