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陽岡》說課設計
2、談談“字正腔圓”與“博古通今”兩個環節:
說真話,我自己也感覺這兩個環節放在課堂里作秀的成分更大一點。但在這些不能不放,又不能多花時間的環節中,我還是花了點心思的:本課生字新詞數量多,難度大,我就嘗試用分層教學的方法來分解學生學習的壓力。學生能自學的,讓他們自己預習的時候去搞定,有一定難度或者本課必須要涉及的字詞就花點時間一起搞定,對理解1-4小結作用不大或者難度特別大的字詞就放在下節課再去搞定。本文中出現的文言詞匯對學生來講無疑是學理解課文的第一只“攔路虎” 對于這些詞語,如果想通過口頭釋意,有板有眼,唯恐丟字漏字,掛一漏萬,則會顯得“吃力不討好。”我想最經濟有效的方法應是引導學生讀懂前后句子,挖掘語句間的關系,從而理解詞語。為此我就有針對性的選擇不同難度的5個詞鼓勵學生自己通過快速默讀課文,聯系上下文自己去讀懂,更鼓勵有能力的學生盡量多的找到并讀懂更多的文言詞匯。
3、我個人認為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理清全文脈絡是第一課時必要更是必須完成的學習任務。但考慮到本文篇幅過長,學生在概括課文主要內容與分清事情發展順序方面存在著的客觀難度,于是便有了“長話短說”的環節設計。力求通過“階梯形”的環節設計,幫助學生減少訓練難度,逐步降低坡度,循序漸進地完成概括訓練。我覺得這個環節還是比較成功的。本來我還安排了“實話實說”的環節目的是想讓學生在初讀課文后對武松的形象有一個淺顯的認識,然后再鼓勵學生研讀文本,豐滿人物形象,但由于時間關系只能略去。
4、接下來談談“快速默讀訓練”,因為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應該說這個訓練出現得最頻繁,但也是最沒有實際效果。因為我既沒有具體指導學生怎樣才能“一目十行”,也沒有花時間讓學生去操作,我只能檢討說是又一場秀罷了。
5、不知道通過聽課,張老師和在座各位能否從具體教學過程中看出我在設計上力求凸顯的一條主線:那就是重點引導學生初步學會抓住人物語言描寫,感受人物個性品質的方法。為了體現這個語感訓練,我設計了以下幾種方式:
⑴ 改:在1~3小節得閱讀指導中,為了營造一個有利于閱讀主體情緒化的磁場,使學生主動地讀、專注地讀、興味盎然地讀。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我根據自己的對教材與人物的理解,大膽的對教材進行“二次處理”,為學生如何實現個性朗讀與個性理解作出了明確的示范,并大膽鼓勵學生也可以像老師一樣大膽地根據自己的理解來朗讀課文,更加生動的個性化的去理解人物性格特征。
⑵ 刪:在第四小節得閱讀指導中,我鼓勵學生大膽刪除旁白,利用同桌表演讀得方式,既節約了時間,又讓學生直面人物對話,幫助學生更快更直接的走進人物,感悟其個性特征。
反觀這兩個細節,確實也起到了“一箭多雕”的作用:我們學校有一位老師曾這樣評價這兩個環節:
一是采用形象生動的形式理解詞語與課文內容,使課堂更有生機。
二是在個性朗讀的過程中更加清晰的感悟人物所表現出的個性特征,提高了學習效率。
三是教師該出手時就出手,該動口時就動口,個人素質展示不露痕跡,恰當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