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說課稿
1. 音樂鋪墊,孕育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再因為,本組的主題是“走進西部”。因此,開課之初,我首先多媒體播放配有畫面的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把學生帶入大草原綺麗的風光中。這樣用音樂、圖像渲染的情境,能帶給學生強烈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入其境,愛其美”,在感到喜悅、快樂的同時,讓學生談談自己欣賞后的感受。此時,他們強烈的求知欲也就油然而生。于是順勢揭開課題,進入第二環節。
2. 初讀課文,整體認知
這一環節是由學生朗讀課文,弄清課文寫作順序,主要寫了那幾個畫面,是從哪兩部分來寫草原的,即“風光美”和“人情美”。學生對于課文有了一個整體的感知,為后面的品讀詞句做好鋪墊。
3、自主學文,勾畫圈點
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可謂描繪草原美景的經典之作。于是,我先讓學生默讀課文第一自然段,邊讀邊想象草原的美景,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勾畫下來。再讓學生自由地、放聲地朗讀這一段,把你感受很深、你認為寫得很美的句子多讀幾遍。
4、合作研讀,品讀賞析
在品讀重點語句時,我引導學生一邊想象畫面,一邊反復朗讀;并借助多媒體展示草原圖片,讓學生圖文結合地品味詞句。這一幅幅美麗的畫面,將把學生們帶入那遼闊、美麗的草原風光之中,并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一碧千里”、“翠色欲流”、“渲染”等詞語,從而體味文章的意境美,領會作者表達的特點,最終達到突破教學重難點的目的。
如:在本段中,作者描寫小丘時,有這樣一個經典的句子:“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由于“渲染”和“勾勒”都是美術上專用名詞,講起來抽象難懂,我準備了兩幅國畫,通過直觀形象的畫面讓學生不僅感受到用綠色渲染的小丘的柔美,還感受到那飽滿的綠色正向四周滲透、擴散。在這兒,我沒有停止探究的腳步,而是緊緊抓住句中看似矛盾的一個點——“翠色欲流”與“輕輕流入云際”。先引導學生抓住“欲”字理解“翠色欲流”是指綠色快要流出。再讓學生議一議與“輕輕流入云際”矛盾嗎?學生一邊看圖想象畫面,一邊和著優美的音樂有感情地朗讀,使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體味這并不矛盾的美的意境。這是一幅多么鮮活的中國畫!這正融入了老舍先生對草原無限的熱愛之情,學生也就很自然地領悟到作者情景交融的表達方式。
在學生反復品讀這些精美語句中,我還將不斷回扣本段的中心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相信學生通過一次又一次地回扣中心句,不僅能更深切地感受“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意境,作者對草原深深的熱愛之情也將在學生內心一次次升華。
5、音樂渲染,讀中悟情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老舍筆下的草原那如詩如畫的意境,品讀之后,我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再次展現一組配樂草原風光圖畫,引讀第一自然段。在優美的旋律中再現草原美景,一定能牽動學生內心的情感。這一整體回讀,也將使學生與文本、作者再次產生共鳴,在腦海中形成一幅藍天共碧草一色,牛羊與駿馬齊陶醉的美麗畫卷。在此意境中,學生定能身臨其境地體會作者當時的感受,激起他們對草原的無限熱愛。并讓學生試背誦第一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