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竊讀記》教案
老師用一個小標題概括作者的這次經歷,大家看看合不合適。
答:書店受辱。
④請同學們先快速閱讀相關段落,著重品味這些關鍵詞句(出示ppt,打出重要詞句),體會作者從走進書店到離開書店過程中的心情變化。
(分析時注意說明動作和心情的描寫)
板書:(大一些,不同顏色)
老板:粗暴、吝嗇
↓
“我”:高興→悲憤
⑤這次書店受辱帶給童年的作者什么感受和影響呢?
答:第15—17段。
老師總結:原本作者是懷著迫切興奮的心情來到書店,但是受到了一個粗暴、吝嗇、以金錢至上的老板的羞辱,結果作者懷著無奈、悲憤、仇恨的心情離開了曾經心愛的書店。這使作者嘗到了世態炎涼和人情淡薄的一面。
三、討論:
小組合作探究
過程:學生先獨立選擇探究品味點,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組內探究、討論、交流。
1、這次令作者刻骨銘心的屈辱的“竊讀”經歷,給作者幼小的心靈帶來如此巨大的創傷,自卑感、對人類的仇恨、悲憤一股腦兒地涌上心頭。在這樣的心境下,作者為什么最后還提到“記住,你是吃飯長大;讀書長大;也是在愛里長大的!”呢?這和作者先前的感受似乎矛盾了啊?為什么呢?
答:不矛盾。因為作者在這次“竊讀”經歷后,又遇到一次截然相反的“竊讀”經歷。
2、這又是一次什么樣的經歷呢,請大家試著給它取個小標題吧。
答:店員好心相助。(板書,小一些,寫在黑板旁邊)
(如果有學生提到“書店受恩”的話,可以當場改動)
3、經過前次令人難堪的“竊讀”經歷,“我不再去書店,許多次我經過文化街,都狠心咬牙地走過去”,那后來林海音為什么又去書店“竊讀”了呢?是什么驅使作者這么做的呢?
答:“求知的欲望迫使我再度停下來,我仍愿一試,因為一本新書的出版廣告,我從報紙上知道好多天了”。
4、教師示范配樂朗讀。(如果老師讀得好的話,給我一點小小的鼓勵,好不好?)
思考:請大家拿起手中的筆,學習老師第一次分析“竊讀”經歷時的示范,圈圈劃劃,感受作者第二次“竊讀”過程中的心情變化。(給學生時間討論)
答:恐懼、惶恐(第17段)→快樂、激動(第18段)→焦急、忿忿不平(第19段)→絕望(第20段)→慌忙、緊張(第21段)→害羞、感激、激動(第23段)→愉快、滿足(第24段)→輕松(第25段)
5、那么這次的“竊讀”使作者的思想感情發生了哪些變化呢?
答:作者由第一次的悲憤、自卑、仇恨到現在的充滿感激。
板書:(大一些,不同顏色)
老板:粗暴、吝嗇
↓
“我”:高興→悲憤→仇恨→//感激、激動→愉快、輕松、滿足
(世態炎涼)↑(人間溫暖)
店員:友善、好心
6、“但是一本書觸著我的胳膊,輕輕地送到我的面前:‘請看吧,我多留了一天沒有賣’。”(可以等到心情變化梳理得差不多時再說,順便帶到后面的主旨)
答:店員怕打擾我、驚嚇到我(因為“我多么怕受人招待”),所以動作都是輕手輕腳的,一方面是體現了他對我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說明他對我的尊重。這種理解和尊重其實也是一種“愛”的體現。所以文章最后一段寫到“也是在愛里長大的”。
請大家再找一下還有哪些語句能夠使作者體會到自己是在愛里長大的呢?
答:“我接過書害羞得不知道該如何表示對他表示我的感激,他卻若無其事地走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