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色龍》解讀
《變色龍》解讀
張忠誠
《變色龍》,是走進自然為主題單元的第三篇課文。《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為學生開啟了大自然之門,《裝滿昆蟲的衣袋》告訴學生打開自然、走進大自然不僅需要觀察,還需要鍥而不舍、孜孜以求的精神。而《變色龍》則告訴學生打開自然的方法——觀察、如何觀察,并要保護大自然。這樣的思路,為解讀課文找到了門徑,于是目標明確,少走彎路。
文中的觀察方法,是通過具體的文字表現出來。于是就有了課文敘述的三個層次。正如課后問題提示的:一為發現變色龍,二為端詳變色龍,三為返回變色龍。
發現變色龍,是作者對變色龍的最初印象。最初印象中,作者寫了兩點:一是怪。怪在“似蛇非蛇”。二是顏色與所附植物一致。“皮膚與豆葉一模一樣——綠瑩瑩”。特別是身體顏色與植物一致,為下文寫變色龍的名副其實,伏下一筆。雖是最初印象,作者敏銳觀察到變色龍的顯著特點,體形怪,身體顏色與植物一致中預示變色的特點。這告訴學生,觀察首要是把握事物要點。
端詳變色龍,已由最初的觀察到仔仔細細地看。作者端詳變色龍,有三:一變色龍的外形,二變色龍的捕食,三變色龍的變色。
一變色龍的外形。作者先總寫全身,接著從上到下敘寫頭、身軀、尾巴。每一部分,已它的典型特征為主。“全身翠綠”——顏色與植物一致。頭,由“三角形的嘴”到“兩眼凸起”,一副兇惡的面目完全暴露了出來(兇相畢露),丑陋不堪。身軀,背部隆起似龜背,腹部兩側的四只短腳,尾巴尖細。外形描寫,恰回應了它體形怪的特點。
二變色龍捕食,突出一個快字。為什么這樣說?首先它捕食前,“是在似睡非睡的窺探著,伺機捕捉。”“似睡非睡”,說明它根本就沒有睡,這樣有利于暗中察看(窺探),為偵候捕捉食物的可乘之機(伺機)。待到有食物時,“以迅雷不及眼耳之勢,刷的伸出它那長得驚人的舌頭,剎那間,那只彩蝶卷入口中”。“ 迅雷不及眼耳”, “剎那間”,兩個詞形象地寫出它捕食速度快得驚人。作者寫我們被他嚇了一跳,恰是為襯托變色龍捕食之快而來。作者并沒有忘記寫變色龍快速捕食的生理基礎,一是它的眼睛。每只眼都能單獨轉來轉去,觀望四方。這有利它發現食物。二是兩只眼睛同時注視前方,會產生一種立體感,準確判斷自己與昆蟲的距離。這可提高捕捉食物的準確率。三是舌頭的長度超過它身長的一倍,可捕捉到離自己距離更遠的食物,提高捕捉食物的可靠性。這里不能不提第十節的“遲鈍”一詞。這個詞,一可以連接前后文,從外形自然過渡到捕食。二可以引起讀者閱讀捕食一部分的興趣,遲鈍又如何捕食哪。三可以襯托后面描寫變色龍捕食之快,加深讀者對它捕食特點的認識。總之,它是為表現變色龍捕食速度之快而設,絕非閑筆。
三變色龍的變色,突出它遇物而變色的特點。作者舉出三個例子——遇香蕉變香蕉色,遇棕色泥土綠色變棕色,遇水泥板從棕色變淺灰色。寫出變色龍的“名副其實”,回應了課題。由此,細細端詳變色龍筆筆寫來,絲毫不亂,層次清楚,觀察的方法——抓住典型特點,寓于清晰的文字中,筆法圓潤,無絲毫造作之感。
文章最后寫放回變色龍,放回變色龍重回大自然中,是在告訴學生在觀察大自然的同時,要保護自然,維護大自然的生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