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老師暗示教學的藝術
(全班自由讀第三節。接著又指名讀了第四節,齊讀了最后一節——第五節。)
上述教學片斷中,當學生朗讀總理問話時聲音大了一些,于老師沒有直接指出,而是以“如果周總理聽了你讀的這一句,一定會給你提個小小的意見,小朋友,周總理會給他提個什么意見?”暗示這個同學讀得不準確,暗示其他同學,他讀得不夠好,想想看為什么,從而讓學生在“該怎樣讀,為什么”的探究中,加深語言內容、語言情境、語言情感的理解。為了引導學生認真傾聽老師范讀,從中領悟讀書要求,于老師以“小朋友,學語文,首先要讀,要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要把課文讀好,還真不容易”的提示,從反面暗示學生要認真讀,并暗示在老師朗讀時要全神貫注地聽。正因為如此,課堂出現了“老師聲情并茂地范讀全文,學生全神貫注地看讀”的意境。
二、形象暗示:使學生了解形中之意。在課堂教學中,于老師善于借助自己的體態給學生傳遞各種信息,一個手勢,一個眼神,一種表情,都寄托著自己“豐富的心理話”,以使學生心領神會。
如一次于老師按照“基礎訓練”里關于寫一個人的要求,打算上課時請一位會拉手風琴的同學為大家演奏一首曲子,然后將她的動作外貌寫下來。可他進教室發現黑板沒擦,一黑板數學題。他略一沉吟,產生了一個念頭。于是,他拿起黑板擦一下一下地擦起來,嘴里說:“也許是上節課老師拖堂了,值日生沒來得及擦;也許是個別同學的題沒做完,不能擦……”話音未落,幾個學生快步走上講臺,奪過于老師手中的黑板擦兒。于老師忙說:“咱們合作,優劣互補,我擦高的,你擦低的。”他對其中的值日組長說,“正好有兩個黑板擦兒。其余同學請回座。”這一切不過三分鐘。學生們表情很復雜,有內疚,有自責,也有抱歉。于老師又忙說:“同學們多懂事兒!紛紛爭著擦。”
老師一邊指著手上的粉筆末兒,一邊說:“咱們這節作文課有東西寫了。把剛剛發生的事兒寫下來怎么樣?題目就叫《擦黑板》。”在上述的課前插曲中,暗示的運用令人折服。當他看到滿黑板的數學題時,當機立斷,調整教學內容,以自己擦黑板的行動給學生暗示:老師心里焦急,課不能按時開始了;接著以兩個“也許”的原因推測給學生暗示:老師并不知道事實真相,以使學生轉移視線;在學生出現“內疚”“自責”“抱怨”的心理后,又以“拍粉筆末”的動作暗示:老師并沒有責怪之意,以使學生放松心理。這樣,課堂的意外事情竟然成了教學的意外情境。
三、活動暗示:使學生理解動中之蘊。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各種內容與形式的教學活動,把教學意圖滲透其中,也可使學生受到教育。同時,學生在活動中往往處于最自然的狀態下,各種思想及個性特征都能在老師面前暴露無余。因此,針對學生情況進行暗示教學,可使因材施教落到實處。如教學《小貓種魚》,于老師就將引導理解童話所說明的道理寓于活動之中。課文結束后,他這樣引導:“小朋友,小貓一看種的魚全爛了,肯定會跑回家去問媽媽:這是怎么回事?我把小魚種到地里,怎么不長小魚呢?貓媽媽會怎么說?”討論以后,他請一位學生戴上頭飾扮小貓,一位學生戴上大貓頭飾扮演貓媽媽,由貓媽媽把道理講出來。雖然“貓媽媽”不能講出“生搬硬套”的話,但是魚不能種在地里,做事要動腦筋之類的話還是說出來了。這樣把情理的教育寓于自我感受、自我體會的表演之中,比直接讓學生說出受到什么教育,要有趣、有效得多,而且這樣的表演以訓練語言為主要目標,又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的本質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