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課:圍魏救趙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目標
1.自主學會本課的生字詞語.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在復述課文中進一步積累語言.
2.理解課文內容.聯系上下文體會詞句意思,感受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了解孫臏善于分析,因勢利導的聰明才智.
3.能按事情的發展順序概括有關內容.
教學準備
搜集有關孫臏的資料,了解有關孫臏的故事.
教學重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孫臏善于分析,因勢利導的聰明才智.
聯系上下文體會詞句意思,感受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導入新課
1.通過預習,你能正確認讀課文中的詞語嗎多種形式檢查認讀文中的詞語.
(圍魏救趙,所向披靡,勢如破竹,危在旦夕,胸有成竹,乘虛而入,以逸待勞,穩操勝券,心服口服,驚慌失措,日夜兼程,人心惶惶,天羅地網,精疲力竭,措手不及,丟盔棄甲,潰不成軍,落荒而逃)
2.老師示范說一個這樣的句子.(一支擁有八萬精兵的軍隊由進攻時一路所向披靡,勢如破竹到最后被打得丟盔棄甲,潰不成軍,這一切就發生在”圍魏救趙”這個故事里.)相機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3.選擇其中的一個或幾個詞語說一句與課文有關的話,幫助對詞語的理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試著簡要介紹課文主要內容.
3.再讀課文,根據課后第二題的提示,試著把課文分成四個部分,并把括號中的內容補充完整.
第一部分:趙國被圍,向齊國求救(1~2段).
第二部分:田,孫商議,直取大梁(3~8段).
第三部分:佯攻襄陵,圍魏救趙(9~12段).
第四部分:孫臏設伏,齊軍大勝(13~14段).
三,細讀課文,理解內容
(一)學習第一部分(抓重點詞讀出文字背后的信息).
1.讀一讀,說說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2.魏國軍隊怎樣 在文中勾畫出相應的詞句.說說自己的理解.
為了體現魏國軍隊強大,課文用了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
(1)”所向披靡,勢如破竹”直接寫出了魏國軍隊的強大.龐涓率領的軍隊在攻打趙國時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2)齊國的擔心間接寫出魏國軍隊的強大.
3.結合自己的理解,練習讀相應的關鍵詞句,你還能讀出什么信息
(嚴峻的形勢讓齊國必須出兵救趙,然而面對強大的魏軍,齊國想救趙也不是那么容易.這為后文齊軍大勝,體現孫臏的足智多謀埋下伏筆.)
(二)學習第二部分(從對話中了解孫臏計謀的絕妙之處).
1.分角色讀田忌,孫臏的對話.從對話中你知道了什么
2.如果依田忌之計直奔邯鄲,聯系上文試想這次救援會是什么結果如果直奔邯鄲有可能:(1)邯鄲失守,因前文提到”趙國危在旦夕”.(2)打了勝仗的魏軍士氣高漲,遠道而來的齊軍若與魏軍主力硬拼,勝負難料.
3.再讀孫臏的話,體會孫臏計謀的絕妙.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孫臏先對魏軍的優勢,劣勢做了分析,然后提出了”避實就虛,攻打大梁”的計謀.
“乘虛而入,直取大梁”既有形勢的分析,又有行動的策略,孫臏的計謀判斷準確,措施果斷.
4.從”胸有成竹”“穩操勝券”這些詞中,你可以看出孫臏是個怎樣的人
(三)學習第三部分.
1.孫臏的計謀是怎樣具體實施的 自由讀第三部分,用自己的話簡要說一說.
2.在齊軍”佯攻襄陵”“直奔大梁”之時,魏軍士兵的心里發生了什么變化從這里又可以看出孫臏的計謀妙在什么地方
(孫臏一方面讓無名將領帶兵佯攻襄陵,一方面又逼近魏國都城大梁.魏軍洋洋得意之時放松了警惕,孫臏的計謀得以順利實施,一攻一逼讓魏軍實力消耗,出其不意的舉動又令魏軍人心惶惶.孫臏的計策不僅從體力上打敗了對手,更從心理上戰勝了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