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祖父的園子》課堂實錄
雖然我們不可能篇篇課文都可能如此巧妙地將詞語歸類(也無必要),但有一點我們必須清楚,文章終歸由詞語構成的,抓住了關鍵詞語,也就可以由這些詞語擴句構段,在頭腦里復現整篇課文的內容。這就叫“綱舉目張”。所以,聽寫一組詞語,然后讓學生用這一組詞語去復述課文內容,教學效果的一箭雙雕我們應該不難理解。因為字詞從來不是孤立的存在,當字詞嵌入課文內容的組織中時,它也就活在學生的記憶中了。
二、朗讀永遠是課堂最美的風景。
【情景】
(正在學習這是個怎樣的園子,請一生讀第2段,讀得并不好,沒什么感覺)
師:第一個讀,能正確地讀下來了,不錯。獎勵你推薦一位同學讀。
生:(讀得很好)
師:你想聽聽同學們的評價嗎?
生:有感情,我們聽著,仿佛走進了那個園子。
師:你為什么讀得這么好?
生:因為我把自己的情感融進了課文里,我讀著,心里想象著那園子里的樣子,可能心進去了,也就讀好了。
師:真正有感情的朗讀都離不開想象,我們同學們也學著想象去讀。
生:(投入地讀)。
師:(觀察指名)你來讀。
生:(讀得搖頭晃腦)
師:感覺怎樣?讀得好都是有原因的,她的朗讀有什么特別之處嗎?
生:她的表情很豐富,和課文所寫的內容很相配。
師:看來,想象朗讀,表情朗讀都是讀好書的法寶,也是學好語文的法寶。同學們再來試試吧。
生讀……
【賞析】
沒有讀書根基的深入哪有交流果實的豐美。對于小學生而言,朗讀不僅僅是手段,它本身就應當是重要的學習目標!當學生能夠把心放進去讀,讀出自己的想象世界,并在自己的表情上顯露出來,你說,學生對課文的內容與表達還有什么不能理解把握的?薛老師在這一節教學中,請你讀,指導學生怎么讀,經過幾個回合下來,學生已經完成了對課文的理解,所以下面討論這是個怎樣的園子時,一個個脫口而出:生氣勃勃、豐富多彩、無拘無束、溫馨……如果說指導朗讀是水滴石穿的功夫,這時的交流明顯是水到渠成的效果。這就是學習的效率。我們也看過許多課堂,討論總是在外圍打轉,不能深入,游離于文本,費了時,卻低效,這都是讀書不夠或不會讀書的表現。
與文本的初時相遇,不僅要有一定的時長,而且應當有思維、情意的參與。這顯然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做出必要的指導。這種指導應當是自然的。讀出什么、讀到什么程度作為教者心里應當有設計藍圖,只有如此,教師才能根據課堂呈現的讀書狀態,靈活有方向地加以引導。應當說,薛特在課堂上的表現是很老到的,當請出的同學讀得并不理想時,批評無濟于事,于是讓這位學生推薦其他同學來讀,這也就有效利用了課堂資源。后面讓讀書有表情的同學來示范讀同樣是將自己的讀書要求通過這些同學“活生生的教材”感染傳遞給全體學生,并在模仿實踐中得到鍛煉培養。在家常課上,我們清楚班上每一個同學的讀書狀態,我們更需要發揮資源優勢,鼓勵讀書能力欠缺的同學開口讀書,幫助他們在讀書進步的過程中樹立信心。當然,如果學生的朗讀還沒有達到自己理想狀態,那就需要教師的范讀領讀了。過去有“書不讀熟不開講”的說法,我想現在我們也需要“書不讀進去不討論”的課堂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