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魂》說課稿
設計意圖:本文由珍愛梅圖——贈送梅圖——三次落淚的過程講起,并且在講解這三個過程時都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華僑老人的愛國之心,華僑老人的中國心。并且指出“魂”體現的是中華民族的精神,這樣的板書設計突出課堂所講重點,板書線條鮮明,使學生一看即懂,看到板書就能夠明白所講內容及文章重點。
結束語:
梅花有魂,人有情,外祖父就是那千千萬萬僑居海外的游子的縮影。那份對祖國的真摯的情感將不斷鼓舞著我們。
《梅花魂》說課稿
《梅花魂》是歸國華僑陳慧英所作,作者通過回憶自己和外祖父在國外一起生活直至分手的一段經歷,表達了對已故外祖父的深切懷念,熱情歌頌了老一代華僑眷戀祖國、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
今天我所上的是第二課時。本課是學習新大綱感悟新大綱的基礎上設計的。具體體現以下幾點:
一、教學活動中要注重"溶情"
如果說以往的教學注重的是語文知識,語文技能,那么新世紀的語文教學追求的是情感。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在語文課堂里,孩子對待語文學習,不應是被動的學,旁觀者似的學,應該讓孩子感到語文學習的過程就是生活的過程,生命成長的過程,一次情感經歷的過程,也就是說,要讓孩子在語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驅動語文知識。這是學好語文的前提。因此,教師要充滿激情,用飽滿的真摯的情感喚起學生的熱情、激情。從而產生對梅花魂的理解,體會華僑的愛國之情。
二、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
傳統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對話"。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
"文本對話":比如在這堂課中,在最后學完課文,我問道:"對于這樣一個思念祖國的華僑老人,此刻你想對他說些什么呢?"引導學生去想象,和課文中的人物對話,"以文會友",充當其中的角色,去體驗、去感受。
"師生對話":在課堂上,我們教師應該做孩子的朋友,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熱情的手,不再那樣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實現與學生的溝通,展現給學生一個真實的"我"!
"生生對話":課堂上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應當積極地給學生創造交流與合作的機會,使孩子們學會人與人的交往,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三、引領孩子去讀書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后,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于這個思想,我經常搜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在《梅花魂》的教學后,我讓學生欣賞中國臺灣詩人于光中的《鄉愁》,還引領學生閱讀現代和古代詩人所作的幾首詩歌,一方面升華了學生的情感,另一方面又使學生們了解到了更多有關于思鄉之情,離別之情的詩歌,使他們對這種感情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
四、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曾說過:學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桿上的支點,對人的發展來說,學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決定今后能否撬起這個"地球"。感悟既是一種心理活動,又是一種感情經歷,還是一種審美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