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赤壁之戰教學設計與反思
[教案說明]
本篇是一個故事情節很強、學生們的閱讀興趣同樣很強的課文,是我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典范之一。在反復研讀了教材和本單元訓練重點后,同時又結合民族精神教育,我將本課的重點定為:1、懂得在赤壁之戰中,東吳取勝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2、了解赤壁之戰的全過程,學習作者按照一定的順序分幾步寫清大戰經過的方法并復述這些內容。3、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讓學生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能有目的地進行閱讀,積累語言。其中,復述又成為本節課的難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整個教學環節分為:
一、走進名著。
通過電視劇主題歌,通過交流自己搜集的關于《三國演義》的相關資料,包括到最后出示的蘇軾的《赤壁懷古》和布置的課后作業,目的就是擴大閱讀教學的容量,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豪情,引導學生更多的關注名著和古詩文,接受我們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熏陶。同時誘導學生在學習中學會課內課外相溝通,現代與古代相融合,養成他們多方面收集、處理相關信息的好習慣,幫助他們學得深、學得透、學得全,從而引發學生閱讀的濃厚興趣。
二、精讀“火攻”片段,學會復述。
“火攻”是3萬東吳兵士打敗80萬曹軍的關鍵所在,也是文章最引人入勝的部分。于是我通過制作形象生動的課件輔助于整個教學,根據學生的自主選擇依次出現,隨后再對“火攻”的四個環節逐一進行研讀,找句子、朗讀、思考問題。在對這些環節熟知后,我又指導學生進行復述“火攻”的每一個環節,最后請學生復述整篇課文,從而保證文章的完整性。
三、全民參與,一起進步。
“關注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人都有進步”,這始終是我們教師在課堂上努力的方向。于是,我設計了一個“步步為贏”的知識技能的小練習,既體現了練習由易到難的變化,讓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引發全體學生閱讀的強烈興趣,給他們自己學習的空間;同時又讓學生熟悉課文的內容,讓學生對文章的基本內容的特點有一個完整、粗略的感知;最后也是迎合了課文的主題。
[教后反思]
正如文章中記載的那一場扣人心弦的戰爭一樣,我也在激動的情緒和緊張的氛圍中上完了35分鐘,回顧一下,整堂課中,我自認為完成得比較滿意的是:
1、 直觀生動的課件讓我的課如虎添翼。整整花了一天精心制作的課件,無論是3萬東吳大軍和80萬曹軍對峙的示意圖,還是火燒曹營的錄像,都讓學生們非常輕松地了解了“火燒赤壁”的全過程,記清每一個步驟,身臨其境,瞠目結舌,為我的課增色不少。
2、 “步步為贏”吸引所有的眼球。這個環節的設計還是完成,我的初衷就是讓每一個孩子都參與進來。果然,一步一步的完成,我試圖讓一些學困生參與,結果很不錯。于是,小小的勝利激起了他們隨后的學習興趣,整堂課都是全情投入,相信他們學有所獲,品嘗了勝利,這讓我如愿以償,更是意外的驚喜。
有成功自然也有遺憾,整堂課我的教學步履總顯得那么匆匆,因為時間實在匆忙,于是復述只是“火攻”的四個步驟,少了課文的完整復述,顯得不夠完整;因為時間匆忙,課文的拓展部分——用自己喜歡的形式朗讀蘇軾的《赤壁懷古》只成了草草的齊讀一遍,學生無法理解其中的意境,讓我的初衷——讓學生感受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民族精神教育自然顯得單薄很多。于是我在想,也是一直的困惑:隨著年級的升高,課文篇幅的加長,課堂容量的不斷加大,如何提高我們的35分鐘課堂效率?如何在這有限的35分鐘里將文章最精彩的、最需要學生領悟的內涵和學生最需要掌握的技能傳授于他們?這的確太需要我們具有大刀闊斧的魄力和去粗留精的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