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教案與分析(通用12篇)
《赤壁之戰》教案與分析 篇1
執教:蔣亞明
一、教學目的:
1、懂得在赤壁之戰中,東吳取勝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2、理清課文的條理,學習作者按照一定的順序分幾步寫清大戰經過的方法。
3、 培養學生初步掌握簡單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歷史事件。
二、 教學重點:
懂得在赤壁之戰中,東吳取勝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三、教學難點 :
使學生領悟到從歷史發展趨勢的角度來看,應該希望曹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從而實現中國的統一。
四、課前準備:
學生閱讀有關《三國演義》故事集
五、教學時間:第2課時
六、教學過程 :
(一)解題引趣,導入 新課。
1、 解題。
(1)請齊讀課題《赤壁之戰》
(2)“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題目變成一句話。
(在赤壁進行的一場戰役。)
(3) 請把時間、交戰雙方和戰爭的結果加進去說一說。
(東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大 戰,周瑜獲勝,曹操戰敗。)
2、 從課文入手,概括主要內容:
(1)戰爭開始時 ,雙方的力量對比如何?(能否用課文中的比方告訴對方)
東吳只有三萬人,曹操號稱八十萬人,雙方力量對比懸殊。
(雞蛋-----碰(擊)------------------------石頭)
(2) 這是一場什么樣的戰役?
(以少勝多)
(3) 把“以少勝多”也加進題目中說一說。
(東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大 戰,東吳只有三萬人,曹操號稱八十萬人,結果周瑜獲勝,曹操戰敗。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
(4) 出示寫有上面這段話的幻燈片。
問:大家看,這段話與這篇課文有什么關系?
(本文的主要內容)
(5) 作為本課的主要內容,你覺得它還缺點什么?
(東吳周瑜是如何取勝的?)
(6)那么東吳是如何取勝的呢?
(用火攻打敗曹操的。)
(7) 把“火攻”加進去再說一說。
出示第二章幻燈片:]
(東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大 戰,東吳只有三萬人,曹操號稱八十萬人,周瑜用火攻打敗曹操,。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
(8)請大家回想一下,我們是從什么入手來概括課文的? (課題)
(9)今后在閱讀寫事的文章時,可以從課題入手,用提問題的方法,逐一加入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來概括主要內容。
(10)進行簡要復述
(二)、分析東吳取勝的原因在于先發制人、知己知彼,充分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小組討論】
1、“火攻”分哪幾步進行的?請你用簡單的詞語概括一下每一步中雙方的表現?
周瑜 曹操
黃蓋詐降 驕傲輕敵
乘風攻敵 信以為真
火燒曹營 死傷無數
追兵掩殺 丟盔棄甲
2、黃蓋詐降曹操為什么會相信?(從信中分析)
3、周瑜憑什么斷定詐降計一定能成功?
4、 充分了解對方心理、特點叫做知己。那么與此相反的呢?——知彼(板書知己知彼)
5、黃蓋為什么選在有東南風的那天發動火攻?
(1) 四人為一組用紙船演示一下東吳是如何火攻的?
(2) 在演示的同時思考:東吳都利用了哪些有利的條件,又避免了哪些不利之處?
(3) 教師深入到小組中參與討論。
東南風——天時
曹操的人馬駐扎在西北方向,東南風把火吹向西北——地利
曹軍鐵鎖連船易于火攻
東吳發揮了擅長水戰的優勢而避免了長期相持、以少敵眾的不一之處——揚長避短
歸納板書: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7、大家再來讀第三自然段黃蓋的分析,你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三)、發散思維,學習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赤壁之戰。
1、赤壁之戰的結果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此后三國之間有混戰了七十二年,才最后由西晉統一了中國。
請問:赤壁一戰,你認為誰獲勝好?
(學生自由討論、發言)
(1) 曹操勝了好
(2)東吳勝了好
(3) 誰勝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引導歸納:
第一種觀點正確,曹操勝利就可以統一中國了。
第二種觀點只從東吳局部的利益出發,保住了一方平安,卻造成了長期的軍閥混戰。
第三種觀點在當時是不可能實現的,長期對峙對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2、教師歸納總結:曹操要想取勝,根本原因還是要做到“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這是贏得戰爭的最根本的準則。
(四)、結課激趣,引導學生到課外去廣泛閱讀
七十二年后,西晉大將王瀎正是吸取了赤壁之戰的歷史教訓,做到了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所以順江而下直搗金陵,滅掉東吳,完成了統一。大家課下可以看一
七、對教案設計的幾點說明:
(一)本節課是我校在面向全校舉行的交流性上課,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要達到三個目的:
1、在看板書討論中,(課前看課件) 使學生懂得在赤壁之戰中,東吳取勝的根本原因是先發制人、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2、理清課文的條理,學習作者按照一定的順序分幾步寫清大戰經過的方法。(特別是“火攻”的三步驟。)
3、培養學生初步掌握簡單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歷史事件。(具體落實在:請問赤壁一戰,你認為誰獲勝好?)
(學生自由討論、發言)
(1) 曹操勝了好
(2)東吳勝了好
(3) 誰勝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引導歸納:
第一種觀點正確,曹操勝利就可以統一中國了。
第二種觀點只從東吳局部的利益出發,保住了一方平安,卻造成了長期的軍閥混戰。
第三種觀點在當時是不可能實現的,長期對峙對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二)為完成以上目的,我在教學中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1、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人人參與,以達到人人動腦思考的效果;并面對農村學生實際,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可忽視。
2、打破課堂常規,采用四人一組,圍桌而做的方式,以利于學生討論,創設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
3、提出“你希望誰獲勝”這一新穎的問題,激發學生興趣,促使其積極思考,從中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歷史。
4、教師及時借閱《三國演義》,增強文化基奠。課上激發學生閱讀古典小說的興趣,課后對古典小說的閱讀進行指導。
馬橋鎮中心小學
2003、1、19
《赤壁之戰》教案與分析 篇2
一、教學目的:
1、懂得在赤壁之戰中,東吳取勝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2、理清課文的條理,學習作者按照一定的順序分幾步寫清大戰經過的方法。
3、培養學生初步掌握簡單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歷史事件。
二、教學重點:
利用動手操作的方法,了解赤壁之戰的全過程,并從中悟出雙方勝與負的根本原因。
三、教學難點 :
使學生領悟到從歷史發展趨勢的角度來看,應該希望曹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從而實現中國的統一。
四、課前準備:
學生在課前四人為一組,自疊紙船。
五、教學時間: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
(一)解題引趣,導入 新課。
1、解題。
(1)請齊讀課題《赤壁之戰》
(2)“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題目變成一句話。
(在赤壁進行的一場戰役。)
(3)請把時間、交戰雙方和戰爭的結果加進去說一說。
(東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戰,周瑜獲勝,曹操戰敗。)
2、從課文入手,概括主要內容:
(1)戰爭開始時 ,雙方的力量對比如何?
(東吳只有三萬人,曹操號稱八十萬人,雙方力量對比懸殊。)
(2)這是一場什么樣的戰役?
(以少勝多)
(3)把“以少勝多”也加進題目中說一說。
(東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大 戰,東吳只有三萬人,曹操號稱八十萬人,結果周瑜獲勝,曹操戰敗。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
(4)出示寫有上面這段話的幻燈片。
問:大家看,這段話與這篇課文有什么關系?
(本文的主要內容)
(5)作為本課的主要內容,你覺得它還缺點什么?
(東吳周瑜是如何取勝的?)
(6)那么東吳是如何取勝的呢?
(用火攻打敗曹操的。)
(7)把“火攻”加進去再說一說。
出示第二章幻燈片:]
(東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大 戰,東吳只有三萬人,曹操號稱八十萬人,周瑜用火攻打敗曹操,。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 (8)請大家回想一下,我們是從什么入手來概括課文的? (課題)
(9)今后在閱讀寫事的文章時,可以從課題入手,用提問題的方法,逐一加入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來概括主要內容。
(二)、分析東吳取勝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充分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動手操作)
1、“火攻”分哪幾步進行的?請你用簡單的詞語概括一下每一步中雙方的表現?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周瑜 曹操
黃蓋詐降 驕傲輕敵
乘風攻敵 信以為真
火燒曹營 死傷無數
追兵掩殺 丟盔棄甲
2、黃蓋詐降曹操為什么會相信?(從信中分析)
3、請大家齊讀第26頁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話。
4、周瑜憑什么斷定詐降計一定能成功?
5、充分了解對方心理、特點叫做知己。那么與此相反的呢?——知彼(板書知己知彼)
6、黃蓋為什么選在有東南風的那天發動火攻?
(1)四人為一組用紙船演示一下東吳是如何火攻的?
(2)在演示的同時思考:東吳都利用了哪些有利的條件,又避免了哪些不利之處?
(3)教師深入到小組中參與討論。
東南風——天時
曹操的人馬駐扎在西北方向,東南風把火吹向西北——地利
曹軍鐵鎖連船易于火攻
東吳發揮了擅長水戰的優勢而避免了長期相持、以少敵眾的不一之處——揚長避短
歸納板書: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7、大家再來讀第三自然段黃蓋的分析,你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三)、發散思維,學習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赤壁之戰。
1、赤壁之戰的結果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此后三國之間有混戰了七十二年,才最后由西晉統一了中國。
請問:赤壁一戰,你認為誰獲勝好?
(學生自由討論、發言)
(1)曹操勝了好
(2)東吳勝了好
(3)誰勝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引導歸納:
第一種觀點正確,曹操勝利就可以統一中國了。
第二種觀點只從東吳局部的利益出發,保住了一方平安,卻造成了長期的軍閥混戰。 第三種觀點在當時是不可能實現的,長期對峙對老百姓的危害。
2、不少同學喜歡玩電腦游戲,其中就有《三國演義》的游戲,今天就請你用紙船來做一下游戲,曹操如何才能取勝?
學生動手演示:拆開紙船,利用西北風,分路進攻,發揮人多的優勢。
4、教師歸納總結:曹操要想取勝,根本原因還是要做到“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這是贏得戰爭的最根本的準則。
(四)、結課激趣,引導學生到課外去廣泛閱讀
七十二年后,西晉大將王瀎正是吸取了赤壁之戰的歷史教訓,做到了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所以順江而下直搗金陵,滅掉東吳,完成了統一。大家課下可以看一下。
《赤壁之戰》教案與分析 篇3
[ 作者:并非澀郎 轉貼自:一兩月光 點擊數:320 更新時間:2004-10-18 文章錄入:并非澀郎 ]
教材分析:
本文是根據我國古典小說《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五十回的有關情節改寫的。它記敘了了東漢末年,曹操帶領率兵南下攻打東吳,東吳大將周瑜采用詐降和火攻的方法,以少勝多,大敗曹軍于赤壁的故事。它告訴人們必須知己知彼,看準敵人的弱點,發揮自己的優勢,才能克敵制勝。
教學目標 :
1、 進一步分析東吳軍隊取勝的原因,知道知己知彼、揚長避短的意義。
2、 深入理解課文,用“新聞發布會”的形式來練習復述課文主要內容。
3、 知道戰爭的殘酷性,教育學生珍惜和平安定的幸福生活。
教學重點:
在問答中學會簡單地復述課文。
教學難點 :
根據課文主要內容質疑問難、快速地回答問題。
教學準備:
課件、獎品兩份、學生自制記者證、音響設備。
教學過程 :
一、 音樂導入 ,古詞激趣。
1、 課件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曲。(背景:蘇軾《赤壁賦》)
2、 導入 :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不管是奔流不息的大江、氣壯山河的歌曲,還是流芳千古的詩篇,都訴不盡《三國》的英雄豪杰。今天讓我們再一次走進《三國》,走進歷史,用心去感受戰爭的硝煙和智慧的力量。
二、 復習舊知,健腦熱身。
1、 同學們對三國的歷史都很感興趣,那么你們是通過什么途徑和方法來了解這段歷史的?
2、 課件出示以下“健腦操”,指名回答:
a.〈〈赤壁之戰〉〉是根據我國古典名著〈〈 〉〉改編的。我知道它的作者是( )。
b.既然是改編的,那么你知道和原著相比,發生了什么變化,改動了哪些情節?
c.中國古典四大名著是〈〈三國演義〉〉、〈〈 〉〉、
〈〈 〉〉、〈〈 〉〉。
3、 講訴有關〈〈赤壁之戰〉〉的笑話一則,引出課文主要內容,并指名回答后齊讀:
〈〈赤壁之戰〉〉主要敘述了( ),( )率領80萬大軍南下攻打東吳。東吳大將( )在老將( )的幫助下,用( )和( )的方法,以少勝多,大敗敵軍于( )的歷史故事。
三、 創設情景,明確任務。
1、創設情景:
如果〈〈赤壁之戰〉〉發生在現代,戰爭的雙方肯定會在戰前戰后舉行各自的新聞發布會。我們今天就讓時光交錯,給曹操、周瑜和黃蓋一個說話的機會。也讓我們更加深刻地了解這場驚心動魄的著名戰爭。
2、 明確任務:
a。全體同學都有權利扮演小說人物或媒體記者。
b。根據〈〈三國演義〉〉和〈〈赤壁之戰〉〉的特點,確定自己記者身份的單位名稱,填在空白的“記者證”上并佩帶好記者證。
c。通過“新聞發布會”的形式來練習復述課文內容。
四、 大膽質疑,學會復述。
1、重讀課文,把課文分成兩部分。(戰前一段、戰時和戰后一段。)
2、品讀課文,大膽質疑,準備好要提的問題。
3、 指名學生分別扮演曹操、周瑜和黃蓋,其他學生扮演記者,先分四人小組模擬“新聞發布會”。
4、 教師主持“戰前新聞發布會”。(指名學生扮演小說人物,自由問答,結合課件教師隨機小結人物在戰爭開始前的不同心態。)
5、“戰前新聞發布會”結束,課件展示戰爭過程和結果,讓學生感受戰爭場面,體會曹操兵敗的主要原因。
6、讓學生先研讀課文,準備問題,小組交流,再用同樣的形式舉行“戰后聞發布會”。
(自由問答,結合課件教師隨機小結人物在戰爭結束后的不同心態和感悟。使學生進一步明白東吳軍隊最終能以少勝多的各種原因。)
7、課件顯示“三國鼎立圖”,體會赤壁之戰重要的歷史意義。
8、評出“對答如流獎”和“最佳記者獎”各一名,獎給每人〈〈三國演義〉〉一本。鼓勵其他同學關心歷史,大膽質疑。
五、 課外探究,升華情感。
1、課件出示記者任務,任選一項完成:
a.分析東吳軍隊取勝的主要原因。
b.寫出主要人物個性特點的分析報告。
c.用一段話描繪出當時火燒赤壁的慘烈場面。
d.將本文縮寫成300字以內的短文。
e.以《赤壁之戰》為題,完成一幅連環畫。
f.假設你是曹操,請拿出你的作戰方案。
g.發揮想象,改編四大名著中的任一章節。
2、課件顯示教師的“讀后感”,以引起學生的共鳴,并以此結題:
“不管戰爭多么精彩,它始終是血腥的!即使英雄殺敵無數,他們也都將成為歷史!我們可以崇拜英雄,但沒有必要模仿他們!我們不可以忘記歷史,但更應該珍惜現在,保護和平!
沐浴江南雨季之纏綿 感受似水年華之無奈
享受千年古鎮之浪漫 體會桃李漫天之快感
《赤壁之戰》教案與分析 篇4
之二
王麗萍
教學目標 :
1、查閱資料,對課文的時代背景有個了解,學會自學。
2、 初步學會10個生字,理解26個新詞語的意思。
3、 初步讀懂課文,理清思路。
4、 分段,學懂一、二兩段。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理解課文課文。
教學難點 :赤壁之戰雙方的形式,采取火攻的原因。
教學課時: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
1、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知道周瑜在赤壁,以3萬兵力打敗80萬曹軍。
2、學習課文生字、新詞,學習課文第一、二段。
3、理清課文思路,分清段落。
教學過程 :
一、揭提導入
1、 播放歌曲:“滾滾長江東逝去,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2、 這幾句是我國哪一部長篇歷史小說最開頭的幾句詞?《三國演義》。
3、 《三國演義》大家都不陌生,同學都看過電視,并課前查閱過許多資料,請同學說說你了解到的一些《三國演義》的知識,如時代背景,主要人物都可以。
4、 學生上來介紹。
師:今天我們學習的《赤壁之戰》就是根據這部我國著名的小說中的第49、50回的章節改變過來的。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自學要求:(1)、自讀課文,劃出不理解的字、詞、句作好標記。
(2)、通讀課文,哪些一學懂了?哪些不理解?
2、交流自學情況,學生提出不理解的問題,有些暫不解答,以便進一步學習時重點考慮。
可能有的學生要提出以下問題:
(1) 曹操有很強的實力,為什么會敗給周瑜?
(2) 曹操是一個很聰明的將領,他能想出把戰船連起來對付東吳,為什么就沒有覺察出東吳的計策?
(3) 戰爭發生的原因是什么?……(讓學生上來寫在黑板上)
三、討論分段,瀝青課文條理。
1、 再讀課文,課文按什么來寫得?可分幾段,說明理由。
四、深入學習,理解第一段。
1、 自學互學,討論思考。
自讀,齊讀,抓住哪些詞句,讀懂了什么?哪些不理解的?
2、 交流出示句子:東吳的周瑜調兵遣將,駐在赤壁,同曹操的兵隔江相對。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理解“調兵遣將”和“隔江相對”并按照地圖標出方向規定,畫出曹、周兩軍對陣的示意圖。(通過畫圖直觀了解兩軍的地理位置,幫助學生理解周瑜為什么想到用“火攻”方法及曹操打敗的原因。指名學生到黑板上話示意圖。)
板書:隔江相對
3、 讀,這段主要告訴我們什么?
五、深入學習,理解第二段。
曹操早已對江南的東吳虎視眈眈,蓄謀已久,這次他認為時機成熟,終于挑起了這場戰爭的開始。接下來我們就來學習第二段。
1、 自學第二段,,你讀懂了哪些詞句?
2、 檢查自學情況。
思考:周瑜為什么說火攻是個好主意?
出示句子:(1)周瑜說:“曹軍80萬,我軍才3萬,相差太遠了。跟他們長期相持下去,對我們沒有好處。我看他們船尾接船頭,船頭接船尾,把船連在一起,只要用火攻,他們想逃也逃不了。”板書:80萬3萬
(2)曹操的兵都是北方人,坐不慣船,可是要渡過大江,非坐船不可。
A、 理解“非……不可”表示的意思是什么?(必須)
B、 坐不慣船,卻還要坐船,曹操是怎樣解決這個矛盾的?(連接戰船)
C、 書上是怎樣寫曹操兵士連戰船的?
D、 如有錄象,就看一下連船后戰船是怎樣的及曹操當時的表情說話的語氣,然后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議論。(可以看出曹操很傲慢,輕敵,不可一世)
“火攻“是東吳將領黃蓋分析形勢后,精心制定的,(板書:火攻)可是周瑜說這一仗怎么大還得想個計策這說明什么?(周瑜對問題考慮得很周到)。
2、 讀課文這段重點寫了什么?(戰斗準備)
六:教師小結:這節課我們同學通過自查資料掌握了許多《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及內容。為我們學習《赤壁之戰》奠定了基礎。在學文時,我們主要是同學自學,討論,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句,從整體到局部理解了課文的大致內容。下節課我們還具體學習文章最精彩的部分,周瑜和黃蓋如何實施他們的“火攻”計劃的,而曹操又是如何失策的。
七:作業
1、熟讀課文。
2、抄寫詞語。
《赤壁之戰》教案與分析 篇5
篇一
設計理念:
以“火攻”為切入口,以說“計策”為主手段,引領學生關注琢磨課文語言,于語言的體會中感受人物的智慧,故事的魅力,表達的方式,從中激發學生閱讀歷史類故事的趣味。
教學目標:
1. 通過就詞解詞、聯系上下文等方法掌握本課重點字詞。
2. 通過概括文意、概說計策,學會簡練復述文本的方法。
3. 通過重點語句的體會,感受三國人物的鮮活形象,從中受到人文熏陶。
4. 通過深層質疑,引導課外閱讀,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程預設:
一、揭題導入(包括課前)
1. 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歌》滾滾長江東逝水……
2. 談三國故事(重在學情的了解,便于學習的調整)
3. 引《赤壁之戰》
解赤壁:赤壁,山名。在今湖北省蒲圻縣西北。赤壁山險峻而又雄偉,臨江是拔空昂立的崖頭,猶如戰馬揚蹄,踏破萬頃煙波,石壁西側鐫刻著的“赤壁”二字,相傳為東吳大將周瑜所書,力蓋千鈞。
說題意:
(要求說得清楚簡要)
二、初讀感知
1. 放聲讀文,了解大意。
2. 質疑問難,了解學情。
(重在不懂的字詞;不太常見的詞句。)
反饋:
1. 字詞:順學字詞
劃詞,讀詞,有沒有不懂的?
調兵遣將(遣的字形?誰?駐) 丟盔棄甲(誰?逃)
自不量力(硬拿雞蛋去跟石頭碰)
不計其數
無心應戰
率領 抵擋 計策 纜繩
(在于培養學生靈活理解詞語的能力,而不是局限于字典、參考的等現成的答案。)
2. 內容
自由概括;
圍繞標題概括;
圍繞標題完整概括。
(培養學生概括說話的能力。)
三、深究火攻
1.為什么火攻是個好主意?(以此帶動全文的學習)
自由發表
黃蓋的話:
讀好黃蓋的話:該用怎樣的語氣讀?
胸有成竹地
誠心誠意地
恭恭敬敬地
得意洋洋地?
讀懂黃蓋的話:黃蓋的話道理何在?
為什么相持沒好處?
只要用火攻,想逃也逃不了?
聯系前文
2.赤壁之戰火攻打敗曹操,還有一步很重要的是什么?
黃蓋的假降信
說東吳兵少……說后面為什么沒用冒號?
黃蓋會怎么說?
3. 黃蓋的計策:說了一遍?非常滿意——妙計!
黃蓋會怎么說?
說清要點。
自由準備:
做上記號:哪些地方必須說清楚的?
自由練說:
同桌互說:一說一聽,提出意見。(分角色)
推薦示范
集體評議:清楚,簡練
4. 計策妙不妙?析原因,探性格。
讀文中語句,驗證體會。
為什么3萬打敗了80萬?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黃蓋的足智多謀
曹操的狂妄自大、驕傲心態
5. 為什么不寫清妙計?只用了四個字:說了一遍?
寫法:不重復、留下懸念,激發興趣。小說作者羅貫中
(以上各環節重在于文中相應語句的體會,朗讀、感受,使學生具體情況調整學習內容,在說的過程中帶動文本重點語段的學習,同時達成單元復述的重點訓練。)
四、課外拓展
其實文中有好多問題的?
文中省略了很多情節。
課外閱讀
故事交流
說故事
談人物
背古詩
諺語、歇后語等等。
(重在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和閱讀興趣的培養,是課外閱讀落實到位,學生讀有所得。)
olor=#ff0000> 篇二
教學目標:
1. 學會按照提示語簡要地復述課文。
2. 初步學會根據要求縮寫課文的有關段落。
3. 學會10個生字,理解詞語的意思。
4. 懂得戰爭的勝利要知已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5. 引導課外延伸,嘗試開展研究性學習。
重點難點:
1. 按提示要求簡要地復述課文。
2. 領悟戰爭留給我們的啟示,體會課文安排材料之匠心。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簡介時代背景,初讀課文,學習1-4自然段,初步掌握單元提示的要求進行簡要地復述。
第二課時:再現黃蓋計策,并作簡要復述,對照讀懂5-11自然段,體會計策之妙,領悟故事給我們的啟示。
第三課時:進行單元重點項目的訓練,能簡要地復全文,并縮寫部分課文。
教學模式:“自主學習,主動探索”課堂教學模式
教師: 引導創設─→探索討論─→激勵參與─→求異探新
探索問題 目標指向 適時點撥 拓展延伸
學生: 引發思考─→探索討論─→自主學習─→自我評價
質疑問難 明確指向 解決問題 鞏固延伸
教學過程:
一、學習回顧,質疑導入
二、讀關鍵句,目標定位
周瑜說火攻是個好主意,可是這一仗怎么打,還得想個計策。黃蓋說計策已經有了向周瑜說了一遍。周瑜聽了非常滿意,叫他就這么辦。
(讀了這段話后你有什么問題?)
三、學習5—11自然段,探究計策內容
1、 自讀課文5—11自然段
要求:邊讀邊想,有必要還可以動筆劃劃,做做記號
形式:個人─→小組
2、 交流“計策的具體內容”(要點略)
3、 再讀關鍵句,體會課文安排材料之巧妙
四、再讀5—11自然段,體會計策之“妙”之“周到”
1、 從實戰效果的角度,你對黃蓋的計策作怎樣的評價?
2、 請同學們再讀讀課文5—11自然段,找找有關語句,說說計策中
的哪一點想得十分巧妙,安排得十分周到?
(自讀、小組討論)
3、 交流,結合朗讀(要點略)
五、總結,探究啟示
1、 東吳3萬人為什么能打敗曹軍80 萬人?
2、 擁有80萬大軍的曹軍為什么會遭到如此的慘敗?
六、創設情境,引導研究性學習
篇三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了解“號稱”、“計策”、“失信”、“自不量力”、“調兵遣將”、“不計其數”、“丟盔棄甲”等詞語的意思。
2、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東吳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原因及驕兵必改的道理。能按問題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教學重、難點:周瑜的軍隊用了哪些具體辦法打敗曹軍;按問題閱讀課文,抓住主要內容。
教具準備:
1、一張三國時兩軍地理位置示意圖。
2、小黑板。
教學時間:三課時
第一課時:提示課題,簡介背景,檢查預習情況,初讀課文,講讀課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第二課時:講讀課文第四至十一自然段。簡要復述火攻經過。
第三課時:復述,總結全文,歸納主要內容,做練習題。
教學內容:講讀課文第四至十一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通過對《赤壁之戰》前面三個自然段的學習,同學們已經知道了東吳的周瑜要火攻曹操的原因。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本文的后面部分,請同學們打開這篇課文。
二、講讀課文
(一)齊讀第四自然段,然后默讀、思考、討論以下問題:
1、既然周瑜說火攻是個好主意,馬上去火攻就行了唄,為什么還要想個計策呢?(火攻是個好主意,但是由于兩軍隔江相對,曹操人多勢眾,防范又很嚴,強攻是不行的。要火攻就必然要在曹軍不防的情況下去接近曹軍。怎樣才能過江去接近曹軍,使曹軍不防而攻打曹軍?所以必須要想個巧妙的計策,用智謀火攻。)
2、“周瑜聽了非常滿意,叫他就這么辦”。這句話說明什么?“就這么辦”是指的什么?“怎么辦”這里說沒有?這樣寫有什么好處?(這句話說明周瑜贊同并采納了黃蓋的計策。指按黃蓋的計策辦。沒有寫出來的好處:①略寫,節省筆墨;②制造懸念,引起興趣。)
(二)講讀課文5-11自然段。究竟黃蓋的計策是什么?周瑜是怎樣按黃蓋的計策火攻曹軍的?(板書:東吳--→火攻--→曹操)請同學們自由小聲讀一讀課文的5-11自然段,看看書中插圖,對照課后第3題思考,可用筆在書上劃批,也可同桌議論。
1、集體討論:你認為周瑜火攻曹軍是分幾步實現的?(從整體入手,指名學生概括回答,并逐一進行五個步驟的板書:黃蓋投降、選時北進、兵船在后、點火燒船、周瑜追殺)
2、細讀課文,深入討論周瑜火攻曹軍的每一個步驟。
⑴學習、討論計策的第一步“黃蓋假降”。先指名讀,然后提問:
①從信中,你們認為黃蓋去投降是真的還是假的?曹操認為是真的還是假的?你是從這節的哪句話看出來的?
②曹操“歡喜得了不得”說明了什么?(板書:麻痹輕信)。
③黃蓋的這封信為什么會使老謀深算的曹操麻痹輕信呢?(因為黃蓋的信是為了促使曹操相信,以便有機會接近曹軍,這是經過東吳深思熟慮的,他們精心研究了曹操,抓住了曹操狂妄自大、不可一世、喜歡奉承等弱點。在信中說東吳弱小,不是他的對手,又貶低周瑜而稱贊曹操,最后還表示了投降誠意。曹操見黃蓋是東吳名將,信內又說得真誠,還說要帶兵士和糧草來投降,這就可增強自己勢力,削弱東吳力量,煥散東吳軍心。加上他通過探子的情報,盤問送信的人未發現破綻,因此,曹操相信了黃蓋的信。)
⑵學習、討論計策的第二步“選時北進”。
①黃蓋取得了曹操的信任,有了接近曹軍的機會,那么什么時候北進為好呢?
②為什么要選“東南風很急”這一天呢?說明了什么?(主要是便于從南岸向北岸順風行船。風大一方面可使船速更快,以免曹操發現問題,便于盡快火攻;一方面可使火燃大,火攻的效果就大,既燒連環船,還能借風吹的力量,燒到岸上兵營,把曹軍燒得更慘。說明了東吳是經過周密策劃的。)
③曹操有否防備呢?你從課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有防備。曹操親自到船頭查看,有巡邏的兵士,發現情況向曹操報告。)
④當曹操看到掛著“黃”字旗的船向他開來,既然有防范,為啥不出擊,還笑呢?他這一笑,與前面的“歡喜”有啥區別?說明了什么?自讀曹操笑著說的話,先理解以下詞語意思,接著理解句意,然后再回答這道題。“失信”什么意思?
(說話不算話,失去了別人信任。)
“沒有失信”呢?(說話算話,得到別人信任。)
“果然”什么意思?(真的,果真,的確,確實)
你是怎樣理解曹操說的這句話的?(黃蓋說話算話,沒有騙我,寫信來投降,現在真的就來了。)
然后回答曹操為什么要笑,這個“笑”表示什么,與前面的“歡喜”在心情上有啥區別。
(讓學生聯系前文理解,前文說曹操接信后,只是“歡喜”,但黃蓋還沒行動,所以不放心。他站在船頭迎風眺望,一方面說明他有警惕,親自查巡,一方面也說明他在等黃蓋帶兵士和糧草來投降,心里不踏實。這一天,看見掛著“黃”字旗的船來,就認為黃蓋說話算話,果然來投降了,所以“笑”了,這一“笑”說明他放心,心里懸著的一塊石頭落地了,同時,還說明他對黃蓋失去了戒備,而深信不疑。由于曹操對黃蓋的深信不疑,對東吳北進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是東吳精心策劃的火攻之計能成功的根本原因。)(板書:深信不疑)
⑶學習、討論計策的第三步“兵船在后”。
①默讀思考,東吳去火攻一共準備了幾種船?這幾種在火攻中各派什么用場?(在書上勾畫批注)二十條大船干什么用?如何點燃?課文為什么不直接寫這些船里裝的易燃物品,而用“不是……也不是……而是……”這個句式來寫出?你明白了什么?(這是針對假降信上的內容來寫的,究竟是不是裝的兵士和糧草呢?用了“不是”、“也不是”,用“而是”特別強調是裝的火攻用的易燃物品。同時,這個句式也暗示著:曹操,你估計錯了,你高興得太早了。讓我們明白了黃蓋是假投降,真進攻,字里行間還帶有幽默諷刺曹操上當了的味道。)用小船干什么?(點火后上小船撤退。)用兵船干什么?(裝兵士,追殺敵人。)
②東吳準備得這樣充分、周密,當黃蓋的船已快速向曹操沖來的情況下,曹操的態度如何?說明了什么?(板書:高興不防)
⑷學習、討論計策的第四步“點火燒船”。一方作了如此充分周密的準備,另一方又無防備,此時正是東吳進攻的時機,東吳是怎么火攻的?結果怎么樣?請默讀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結合看文中插圖,邊看邊思考,邊注上符號,然后分四人小組討論,老師巡回。
集體討論:東吳是怎么火攻的?結果怎么樣?可穿插以下的小問題:
①為什么黃蓋要在離曹操的船隊不到二里時下令點火?(說明連點火的距離也考慮得很具體。因為離得太遠燒不到連環船,離近了易被發現,不利火攻。)
②課文中的哪些詞句寫出了火攻的威力?從這些詞句中你看出了什么?在書上注上符號。(火攻厲害,東吳的計策很不簡單,火攻厲害,風助火勢,火助風威。曹操上當慘敗)(板書:上當慘敗)
⑸學習、討論計策的第五步“周瑜追殺”
①對逃上岸的曹操,東吳采取的什么辦法?(周瑜帶兵追殺)。
②不可一世的曹操此時的下場如何?(板書:帶兵逃跑)
3、小結提問:凡看過《三國演義》書的同學,都知道曹操在當時是一個不可一世的深通兵法的軍事家和足智多謀的政治家,但是,在赤壁這一仗上,他為什么會敗在弱小的東吳手下呢?而東吳為什么又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呢?
出示小黑板:
⑴驕兵必敗。
⑵東吳必勝原因:觀察分析,知己知彼周密策劃,麻痹敵人利用時機,攻其弱點緊密配合,攻其不備
4、默讀課文,結合板書,簡要復述周瑜是怎樣按黃蓋的計策打敗曹軍的?(先讓自己復述,然后指名復述)
三、啟發激勵:赤壁之戰后,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究竟三國鼎立是怎么回事?在那時還有哪些用兵如神、足智多謀的歷史人物和歷史故事?如果同學們感興趣的話,可以找《三國演義》的書來讀。
《赤壁之戰》教案與分析 篇6
一、課文特點介紹:
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個歷史故事。東漢末年,曹操率兵南下功打東吳,東吳大將周瑜采用詐降和火攻的辦法,大敗曹軍,這是我國歷史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二、教學目標 :
1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并能看圖詳細復述課文。
2 能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學習串連各段段意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
3 通過學習課文,學生懂得赤壁之戰,東吳獲勝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地利揚長避短。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 串連各段段意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2 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看圖詳細復述“火燒赤壁”的經過。
教學難點 :學生缺少歷史知識、地理知識及古代戰爭的知識。有關知識,老師可結合課文內容做些簡單介紹。
四、教學過程 :
(一)初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思考:1 故事里主要寫了戰役雙方的哪幾代人?
2 這次戰役結果怎樣?周瑜用什么方法取勝了曹操。
(二)細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給課文分段。讀書、討論、歸納、按事情發展順序,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2):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起因。
第二段:(3—4)、第三段:(5---10)故事的經過。第四段:(11):故事的結果。
(三)再讀課文,概括各段段意
1.學習第一段,默讀課文
思考:曹操攻打東吳,做了那些準備,當時參戰雙方的局勢怎樣?
板書: 北岸 曹軍80萬
~~~~~~~~~~~~~~~~~~~~~~~~~~~~~~~~~~~~~~
~~~~~~~~長~~~~~~~~~江~~~~~~~~~~~~~~~~~
~~~~~~~~~~~~~~~~~~~~~~~~~~~~~~~~~~~~~~
南岸 東吳3萬
概括段意:曹軍南下攻打東吳,因兵士坐不慣船,就用鐵索把船連起來,準備渡江。
2.學習第二段,指名讀課文。
思考:著一段主要寫了什么?
概括段意:黃蓋向周瑜提出火攻曹軍的主意,并且獻出了一個如何打的計策。
3.學習第三段,讀課文
思考:東吳采用了正確的進攻策略,采取了幾個步驟?
[1]黃蓋詐降
[2]準備20條船,都用幔子遮著,里面裝著蘆葦,上面撲上火硝、硫磺、還有幾條小船拴在大船后面。(說明東吳準備得十分充分)
[3]火攻曹營
概括段意:黃蓋寫信給曹操,加意投降,趁東南風,讓裝滿了引火材料的船向曹操的船沖去,使曹操的船和軍營全燒了起來。
4.學習第4段
概括段意:周瑜乘勝追擊,曹操大敗而逃。
(四)串連各段段意,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1、讀一讀所寫的各段段意,(縱觀全文,得到整體印象)
2、把各段段意串連起來,刪去重復,對全文來說是次要的內容。
3、為了把句子連貫起來,句與句之間可少許加一些必要的詞語,有些詞句可調換位置,使之成為完整通順明白的一段話。
主要內容:曹操率軍攻打東吳,因兵干坐不慣船。就把船用鐵索連起來,周瑜采納了黃蓋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計策,火燒曹營,曹操大敗而逃。
(五)看圖詳細復述“火燒赤壁”的經過。
(六)課后練習:
1、 用下面的字組詞。
遣( )度( )駐( )瑜( )
遺( )渡( )注( )愉( )
策( )( ) ( )( )
竄( )( ) ( )( )
降( )( ) ( )( )
shuāi( ) jiàng( ) xiáng( )
率 將 降
( ) jiāng( ) jiàng( )
2、用下面的詞語造句
(1)非……不可……
(2)不是……也不是……而是……
3、寫出各段的段落大意。
4、復述“火燒赤壁”的經過
板書設計
北岸 曹操80萬(多) 過于自信、輕敵
長江 火 借
攻 東
風 知已知彼,揚長避短
南岸 東吳3萬(少) 準備充分,有智有謀。
《赤壁之戰》教案與分析 篇7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4個生字,正確讀寫“率領、調兵譴將、計策、波浪滔天、眺望、纜繩、硫磺、不計其數、丟盔棄甲”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讀懂課文的內容,懂得東吳獲勝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4、了解課文敘述的順序,學習作者按照一定的順序分幾步寫清大戰經過的方法。
5、 培養學生初步掌握簡單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歷史事件。
教學重點:使學生了解事件的經過和作者是按什么順序寫的。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從戰役的具體過程中了解以弱勝強的原因。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談話導入:
同學們看過《三國演義》這部長篇電視劇嗎?這三國指哪三國?這里邊你最喜歡的人物是誰?能跟大家說說嗎?
《三國演義》里有許許多多的英雄,由于各效其主,為了領土的大小,他們之間進行了無數次的生死搏斗。每一次戰役都充滿了智慧的較量與實力的比拼。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三國演義》中赫赫有名的《赤壁之戰》
二、初讀課文,掃除閱讀障礙
1、出聲讀課文,利用工具書掃除閱讀障礙。
2、檢查完成情況:
讀準下列詞語:
率領 周瑜 調兵遣將 渡江 計策 波浪滔天 眺望
帷幔 蘆葦 遮天蔽日 硫磺 纜繩 丟盔棄甲
(記憶字形,獻策,解釋“計策”)
3、大聲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理解課題的含義。
4、檢查學生的對課題的理解:
(1)“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題目變成一句話。
(在赤壁進行的一場戰役。)
(2) 請把時間、交戰雙方和戰爭的結果加進去說一說。
(東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大戰,周瑜獲勝,曹操戰敗)
5、從課文入手,概括主要內容:
(1) 戰爭開始時 ,雙方的力量對比如何?(能否用課文中的話告訴大家)
東吳只有三萬人,曹操號稱八十萬人,雙方力量對比懸殊。
(雞蛋--碰(擊)-----石頭)成語:以卵擊石 (用在什么場合)
(2) 這是一場什么樣的戰役?
(以少勝多)
(3) 把“以少勝多”也加進題目中說一說。
(東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大戰,周瑜只有3萬人,曹操卻擁有80萬大軍,結果周瑜獲勝,曹操戰敗。這是一次以少勝多的戰役)
問:大家看,這段話與這篇課文有什么關系?
(本文的主要內容)
(5) 作為本課的主要內容,你覺得它還缺點什么?
(東吳周瑜是如何取勝的?)
(6)那么東吳是如何取勝的呢?
(用火攻打敗曹操的。)
(7) 把“火攻”加進去再說一說。
(東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大戰,周瑜只有3萬人,曹操卻擁有80萬大軍,周瑜利用火攻的辦法獲勝,曹操戰敗。這是一次以少勝多的戰役)
(8)請大家回想一下,我們是從什么入手來概括課文的? (課題)
(9)今后在閱讀寫事的文章時,可以從課題入手,用提問題的方法,逐一加入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來概括主要內容。
三、學習課文的前4個自然段。
1、赤壁之戰,曹吳兩軍兵力如此懸殊,周瑜卻可以反敗為勝,最關鍵的一步就是選用了好計策,火攻的計策是誰想出來的?他為什么會想到這個計策?
找到段落,畫出重點的句子。
黃蓋認為火攻很有把握,應該怎樣對都督周瑜說呢?讀一讀。
2、曹操為什么要把船連在一起呢?“非做船不可”怎樣理解?
3、曹軍坐不慣船,為什么又非要渡過長江不可呢?曹操想奪,東吳肯拱手相送嗎?
解釋“調兵遣將”、“隔江相對”(畫圖)
4、曹操不怕東吳會用火攻嗎?(過于自信、輕敵)
5、課文前三段先寫了什么,再寫了什么,然后寫了什么?(起因、戰前準備、對策)
6、自瀆課文前三段,按課文的順序復述這三段的內容。
7、復述。
第二課時
一、 分析東吳取勝的原因。
1、周瑜同意黃蓋的計策嗎?既然說火攻是個好主意,為什么還得想個計策?(計劃周密)
2、火攻是分哪幾步進行的?按事情的發展順序說每一步都做了什么?
自瀆課文4-11段
3、匯報交流:
(1)黃蓋詐降曹操為什么會相信?(從信中分析、解詞“自不量力”你能用它說一句話嗎?)(驕傲輕敵)
(2)周瑜憑什么斷定詐降計一定能成功?
( 充分了解自己的心理、特點叫做知己。那么與此相反的呢?——知彼)
指導讀5段
(3)黃蓋為什么選在有東南風的那天發動火攻?
(劃出描寫東南風的句子,探討風與火、船的關系,火借風行,風助火勢、風推船移――天時)
指導讀6-8,讀時講“眺――望”,“果然”用在什么地方,你試著用一次)
(4)點火燒曹軍,為什么在兩里處點火?(欲防不能,措手不及、火勢旺盛――地利)
(5)結果怎樣?理解“不計其數”
讀9-10段,注意讀出場面來。
(6)火攻到此結束沒有?周瑜又怎么做的,結果如何?“丟盔棄甲”表面是說――,說明當時的場面―――)
讀最后一段,注意讀出對比的意味。
(7)再讀故事,復述給同桌聽。
(8)東吳都利用了哪些有利的條件,又避免了哪些不利之處?
(9)小組討論
(10)匯報交流:
東南風——天時
曹操的人馬駐扎在西北方向,東南風把火吹向西北——地利
曹軍鐵鎖連船易于火攻
曹軍不習慣坐船,水上作戰
東吳發揮了擅長水戰的優勢而避免了長期相持、以少敵眾的不一之處——揚長避短
三、發散思維,學習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赤壁之戰。
1、赤壁之戰的結果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此后三國之間又混戰了七十二年,最后由西晉統一了中國。
請問:赤壁一戰,你認為誰獲勝好?說說你的理由?
2、曹操要想取勝,必須―――
四、寫作順序指導:
這篇文章是按什么順序寫的?火攻計策實施用什么順序寫的?按事情的發展順序寫事情脈絡清晰、一目了然。我們在作文時也要做到敘事清楚。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去寫。
五、自由讀課文,讀你喜歡的部分。
六、布置作業:把“赤壁之戰”的故事講給你身邊的人聽,讀三國故事。
《赤壁之戰》教案與分析 篇8
借用魯迅先生的話,作為我本次說課的開始。——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樣,課是人上出來得,上的人多了,也便成了焦點。教書5年,聽過將近10位老師上這一節,其中的感受林林總總、各有千秋。歸結為一句話:上好一堂課,難!上好一堂好課,更難。
一、教材分析
《赤壁之戰》,這是一則歷史故事,是根據我國古典小說《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五十回的有關情節改寫的。它記敘了東漢末年,曹操率兵南下攻打東吳,東吳大將周瑜采用詐降和火攻的辦法,以少勝多,大敗曹軍于赤壁的故事。它告訴人們知己知彼,看準敵人的弱點,發揮自己的優勢,才能克敵制勝。同時,本文又是第七單元的首篇課文,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學會簡要的復述課文。而要學會復述課文,必須建立在對課文內容非常熟悉的基礎上,這樣才能夠使學生明白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取其精華,去其無用。因此,在考慮如何設計教學時,必須圍繞——(熟悉課文,理清脈絡,為復述課文打下基礎)這一訓練重點展開。
此外,《赤壁之戰》一文雖敘事較長,但內容豐富,條理清楚,道理深刻。事情的前因后果,一目了然。是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語言訓練和接受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二、 本節課設計意圖
在第一課時教學中主要采用“開放式、主體式”教學法,讓學生熟悉課文,了解內容,提出問題,爭論問題,而教師通過問題,適時點撥。充分體現以人為本,以讀為本、以創為本。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重習慣的教學指導思想。
1、 演好“重頭戲”
這一課時教學主要圍繞“說英雄、論英雄、談英雄、評英雄、成英雄”展開,是本節教學的重頭戲。
(1)、課的開始,以一道普通的數學判斷題打開本節課的話茬。以少勝多,點出了這場戰爭的特點。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事實也證明這一點是有效的。
(2)語文教學的生活化。這是目前小學語文教學產生的一個新動向。
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是一部排得非常出色的影片。借用此劇的主題曲,一方面讓學生領略三國時期刀光劍影,群雄紛爭的壯闊場面。另一方面,引出本文的重點——爭論誰是英雄。(在此要說明一下:英雄是一個范圍很廣的定義。)是周瑜,是黃蓋,是曹操。并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意見。結合課文的分析,據事論事。從本文內容所反映出的,稱的上英雄的應當是周瑜、黃蓋。
(3)對于一篇較長的課文來說,如果沒有一條主線,任由學生討論,所形成的結果往往是散沙一盤,沒有主次。因此,切中要害,適時提問。就成為其中的關鍵之處。圍繞著以展開的爭論英雄,提出的兩個問題。1、黃蓋向周瑜說的計策——用火攻,你認為好不好?2、黃蓋假投降,曹操為什么不懷疑?讓學生積極的從課文中尋找答案,從而進一步熟悉課文內容。
(4)分段的指導。當學生對已學的課文有了較深的認識后,教師應及時總結。引導學生整理課文,進行分段。本節課的分段正是基于此。
(5)朗讀的指導。正確的朗讀指導,往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赤壁之站的關鍵之處,在于黃蓋的兩大計謀:一是火攻,二是詐降。特別是這封詐降信,起到很關鍵的作用。因此: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雞蛋去跟石頭碰,哪有不失敗的!(應當是帶著藐視的、貶低的語氣讀。這樣才能使曹操深信黃蓋的投降是真的。)
(6)重視課外知識的延伸。成英雄成為本課的高潮。本人在備課時,曾經翻閱了大量的書籍,發現在小學階段所學的古詩中,有很多都可以在我們課堂上得以運用。如:《春曉》可運用于第七冊的18課《小鎮的早晨》,《尋隱者不遇》可應用于11冊《三顧茅廬》等。包括本人所引用的《清明》,以作詩的形式,讓學生總結課文。這也是比較新鮮的教學設計。(三國時期亂紛紛,曹操率軍欲滅吳。黃蓋獻計用火攻,以少勝多定大局。)
(7)重視對學生的激勵,引導。贈送蘇東坡的作品,激勵學生更認真的學習課文,認真讀書。這也是一個教師在教育學生時,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8)、關于課堂提問:課堂提問的原則。我的設想是:既需要制造明星,同樣也需要制造炮彈。
落實了以上的環節,本節課的基本任務也就完成了。
三、 我的一點教學感受
三年前的11月19日,本人曾經第一次上過這節課。那次的經歷使我感觸頗深。明白了一個道理:語文教學要是不創新,不鉆研,不吃透。那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只會是:一個一本正經的老師和正襟危坐的學生構成的死氣沉沉的課堂,一個老師滔滔不絕的講解和混昏沉沉的聽課的學生的尷尬,一個老師千奇百怪的提問和一群學生挖空心思的回答的可笑。
明白了這些,便也明白了語文教學的本源: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喚醒、激勵和鼓舞學生更好的學習。從于永正《草》的教學,從王凇舟《草船借箭》的教學,從支玉恒《第一場雪》的教學。我們可以領略教育專家們在語文教學上的獨巨匠心、瀟瀟灑灑。當然,我們不能夠像他們那樣上的那樣瀟灑,那樣有水平。但通過鉆研,通過學習,我們可以獲的許多經驗,不斷地提高自己。教育專家支玉恒說:“語文教學的最高水平就是無法無天。”我只是平平一書生,以上言論,僅是本人一席淺談。借用孫中山先生的話,總結我本次說課: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愿與各位一道,共同鉆研語文教學。
《赤壁之戰》教案與分析 篇9
初,魯肅聞劉表卒,言于孫權曰:“荊州與國鄰接,江山險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今劉表新亡,二子不協,軍中諸將,各有彼此。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勞其軍中用事者,及說備使撫表眾,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備必喜而從命。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權即遣肅行。到夏口,聞操已向荊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備南走,肅徑迎之,與備會于當陽長坂。肅宣權旨,論天下事勢,致殷勤之意,且問備曰:“豫州今欲何至?”備曰:“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肅曰:“孫討虜聰明仁惠,敬賢禮士,江表英豪咸歸附之,已據有六郡,兵精糧多,足以立事。今為君計,莫若遣腹心自結于東,以共濟世業。而欲投吳巨,巨是凡人,偏在遠群郡,行將為人所并,豈足托乎!”備甚悅。肅又謂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亂江東,為孫權長史。備用肅計,進住鄂縣之樊籬口。
曹操自江陵將順江東下,諸葛亮謂劉備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遂與魯肅俱詣孫權。亮見權于柴桑,說權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江東,劉豫州收眾漢南,與曹操共爭天下。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權曰:“茍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權勃然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后,安能抗此難乎?”亮曰:“豫州軍雖敗于長坂,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散,聞追豫州,輕騎一百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于今日!”權大悅,與其群下謀之。
是時曹操遺權書曰:“近著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于吳。”權以示群下,莫不響震失色。長史張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今操得荊州,奄有其他,劉表治水軍,蒙沖斗艦乃以千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而勢力眾寡又不可論。愚謂大計不如迎之。”魯肅獨不言。權起更衣,肅追于宇下。權知其意,執肅手曰:“卿欲何言?”肅曰:“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不足與圖大事。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乎?愿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權嘆息曰:“諸人持議,甚失孤望。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
時周瑜受使至番陽,肅勸權召瑜還。瑜至,謂權曰:“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里,兵精足用,英雄樂業,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請為將軍籌之。今北土未平,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后患;而操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今又盛寒,馬無稿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將軍禽操,宜在今日。瑜請得精兵數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權曰:“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君言當擊,甚與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因拔刀斫前秦案,曰:“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乃罷會。
是夜,瑜復見權曰:“諸人徒見操書言水步八十萬而各恐懾,不復料其虛實,便開此議,甚無謂也。今以實校之,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尚懷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眾,眾數雖多,甚未足畏。瑜得精兵五萬,自足制之,愿將軍勿慮!”權撫其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挾持私慮,深失所望;獨卿與子敬與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贊孤也!五萬兵難卒合,已選三萬人,船、糧、戰具俱辦。卿與子敬、程公便在前發,孤當續發人眾,多載資糧,為卿后援。卿能辦之者誠決,邂逅不如意,便還就孤,孤當與孟德決之。”遂以周瑜、程普為左右督,將兵與備并力逆操;以魯肅為贊軍校尉,助畫方略。
……
進,與操遇于赤壁。
時操軍眾已有疾疫,初一交戰,操軍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沖斗艦十艘,載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備走舸,系于其尾。先以書遺操,詐云欲降。時東南風急,蓋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余船以次俱進。操軍吏士皆出營立觀,指言蓋降。去北軍二里余,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瑜等率輕銳繼其后,雷鼓大震,北軍大壞,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劉備、周瑜水陸并進,追操至南郡。時操軍兼以饑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將軍曹仁、橫野將軍徐晃守江陵,折沖將軍樂進守襄陽,引軍北還。
知識點
一、 通假字
1、進住鄂縣之樊籬口。 (住,通“駐”,駐扎)
2、將軍禽曹,宜在今日(禽,通“擒”,捉拿)
3、五萬兵難卒合(卒,通“猝”,倉猝)
4、卿能辦之者誠決(誠,通“請”)
5、頃之,煙炎張天(炎,通“焰”,火焰)
6、雷鼓大震,北軍大壞(雷,通“擂”,敲擊)
二、古今異義
1、鼎足之形成矣(古義:形式確立;今譯:逐漸發展成某種事物)
2、劉琮束手(古義:投降;今譯:沒辦法)
3、權起更衣(古義:上廁所;今譯:換衣服)
4、初一交戰(古義:剛剛開始;今譯:農歷每月第一天)
5、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古義:中原地區;今譯:中華人民共和國)
6、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古義:妻子和兒女;今譯:妻子)
7、與蒼梧太守吳辰有舊(古義:老交情;今譯:與“新”相對)
8、兼仗父兄之烈(古義:功業;今譯:強烈,猛烈)
9、引次江北(古義:駐扎;今譯:次序)
10、荊州與國鄰接(古義:疆域;今譯:國家)
11、致殷勤之意(古義:懇切慰問;今譯:熱情而周到)
12、割據江東,地方數里(古義:土地方圓,縱橫;今譯:方位詞)
13、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古義:他實際上;今譯:表示所說的是實際情況,承上文而含轉折)
14、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古義:官職名,這里指一般屬官;今譯:致力于,投身到事業中)
15邂逅不如意,便還就孤(古義:一旦,萬一;今譯:偶然遇見,不期而遇)
三、一詞多義
資:多載資糧(物資)
此帝王之資也(憑借,資本)
能:表惡其能(才能)
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能夠)
蓋:英才蓋世(超過)
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大概)
撫:權撫其背曰(撫摸,輕拍)
上下齊同,則以撫安(安撫)
難:五萬兵難卒合(不易)
安能抗此難乎(災難)
次:引次江北(駐扎)
余船以次俱進(次序)
卒: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眾(士兵)
魯肅聞劉表卒(死)
五萬兵難卒合(倉猝)
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終于)
當: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抵擋)
當橫行天下(應當)
操當以肅還付鄉黨(會)
方:助畫方略(方法,計謀)
方與將軍會獵于吳(將要)
操軍方連船艦(正)
挾天子以征四方(地區)
并:行將為人所并(吞并)
將兵與備并立逆操(合)
事:不足與圖大事(事業)
北面而事之(侍奉)
事急矣(事情)
足:不足與圖大事(值得)
精兵足用(充足)
走:預備走舸(輕快的)
備南走,肅徑迎之(逃跑)
可燒而走也(使••••逃跑)
乃: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是)
乃罷會(于是就)
騎乃得過(才)
蒙沖斗艦乃以千數(乃至)
四、詞類活用
1、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備南走(名詞作狀語,向南)
2、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名詞作狀語,表面上,實際上)
3、劉備、周瑜水陸并進(名詞作狀語,從水路,從陸路)
4、敬賢禮士(名詞用作動詞,以禮相待)
5、與蒼梧太守吳辰有舊(形容詞用作名詞,老交情)
6、為漢家除殘去穢(形容詞用作名詞,都指壞人)
7、瑜等率輕銳繼其后(形容詞用作名詞,輕裝的精銳部隊)
8、敬賢禮士(形容詞用作名詞,賢能的人)
9、兵糧精多,足以立事(使動用法,使•••••建立)
10、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使動用法,使•••••逃跑)
11、必蹶上將軍(使動用法,使•••••受挫折)
12、操悉浮以沿江(使動用法,使•••••漂浮)
五、特殊句式
1、子瑜者,亮兄瑾也(判斷句)
2、曹公,豺虎也(判斷句)
3、且此帝王之資也(判斷句)
4、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判斷句)
5、田橫,齊之壯士耳(判斷句)
6、我,子瑜友也(判斷句)
7、劉備天下梟雄(判斷句)
8、行將為人所并(被動句)
9、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被動句)
10、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被動句)
11、嬴兵為人馬所踐踏(被動句)
12、逼兵事耳(被動句)
13、卿欲何言(賓語前置句)
14、何以知之(賓語前置句)
15、欲安所歸乎(賓語前置句)
16、今戰士所還者(定語后置句)
17、荊州之民附操者(定語后置句)
18、人馬燒溺死者甚眾(定語后置句)
19、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定語后置句)
20、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狀語后置句)
21、裹以帷幕(狀語后置句)
22、敗于長坂(狀語后置句)
23、亮見孫權于柴桑(狀語后置句)
《赤壁之戰》教案與分析 篇10
一、教學目的:
1、懂得在赤壁之戰中,東吳取勝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2、理清課文的條理,學習作者按照一定的順序分幾步寫清大戰經過的方法。
3、 培養學生初步掌握簡單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歷史事件。
二、 教學重點:
懂得在赤壁之戰中,東吳取勝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三、教學難點 :
使學生領悟到從歷史發展趨勢的角度來看,應該希望曹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從而實現中國的統一。
四、課前準備:
學生閱讀有關《三國演義》故事集
五、教學時間:第2課時
六、教學過程 :
(一)解題引趣,導入 新課。
1、 解題。
(1)請齊讀課題《赤壁之戰》
(2)“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題目變成一句話。
(在赤壁進行的一場戰役。)
(3) 請把時間、交戰雙方和戰爭的結果加進去說一說。
(東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大 戰,周瑜獲勝,曹操戰敗。)
2、 從課文入手,概括主要內容:
(1)戰爭開始時 ,雙方的力量對比如何?(能否用課文中的比方告訴對方)
東吳只有三萬人,曹操號稱八十萬人,雙方力量對比懸殊。
(雞蛋-----碰(擊)------------------------石頭)
(2) 這是一場什么樣的戰役?
(以少勝多)
(3) 把“以少勝多”也加進題目中說一說。
(東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大 戰,東吳只有三萬人,曹操號稱八十萬人,結果周瑜獲勝,曹操戰敗。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
(4) 出示寫有上面這段話的幻燈片。
問:大家看,這段話與這篇課文有什么關系?
(本文的主要內容)
(5) 作為本課的主要內容,你覺得它還缺點什么?
(東吳周瑜是如何取勝的?)
(6)那么東吳是如何取勝的呢?
(用火攻打敗曹操的。)
(7) 把“火攻”加進去再說一說。
出示第二章幻燈片:]
(東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大 戰,東吳只有三萬人,曹操號稱八十萬人,周瑜用火攻打敗曹操,。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
(8)請大家回想一下,我們是從什么入手來概括課文的? (課題)
(9)今后在閱讀寫事的文章時,可以從課題入手,用提問題的方法,逐一加入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來概括主要內容。
(10)進行簡要復述
(二)、分析東吳取勝的原因在于先發制人、知己知彼,充分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小組討論】
1、“火攻”分哪幾步進行的?請你用簡單的詞語概括一下每一步中雙方的表現?
周瑜 曹操
黃蓋詐降 驕傲輕敵
乘風攻敵 信以為真
火燒曹營 死傷無數
追兵掩殺 丟盔棄甲
2、黃蓋詐降曹操為什么會相信?(從信中分析)
3、周瑜憑什么斷定詐降計一定能成功?
4、 充分了解對方心理、特點叫做知己。那么與此相反的呢?——知彼(板書知己知彼)
5、黃蓋為什么選在有東南風的那天發動火攻?
(1) 四人為一組用紙船演示一下東吳是如何火攻的?
(2) 在演示的同時思考:東吳都利用了哪些有利的條件,又避免了哪些不利之處?
(3) 教師深入到小組中參與討論。
東南風——天時
曹操的人馬駐扎在西北方向,東南風把火吹向西北——地利
曹軍鐵鎖連船易于火攻
東吳發揮了擅長水戰的優勢而避免了長期相持、以少敵眾的不一之處——揚長避短
歸納板書: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7、大家再來讀第三自然段黃蓋的分析,你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三)、發散思維,學習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赤壁之戰。
1、赤壁之戰的結果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此后三國之間有混戰了七十二年,才最后由西晉統一了中國。
請問:赤壁一戰,你認為誰獲勝好?
(學生自由討論、發言)
(1) 曹操勝了好
(2)東吳勝了好
(3) 誰勝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引導歸納:
第一種觀點正確,曹操勝利就可以統一中國了。
第二種觀點只從東吳局部的利益出發,保住了一方平安,卻造成了長期的軍閥混戰。
第三種觀點在當時是不可能實現的,長期對峙對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2、教師歸納總結:曹操要想取勝,根本原因還是要做到“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這是贏得戰爭的最根本的準則。
(四)、結課激趣,引導學生到課外去廣泛閱讀
七十二年后,西晉大將王瀎正是吸取了赤壁之戰的歷史教訓,做到了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所以順江而下直搗金陵,滅掉東吳,完成了統一。大家課下可以看一
七、對教案設計的幾點說明:
(一)本節課是我校在面向全校舉行的交流性上課,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要達到三個目的:
1、在看板書討論中,(課前看課件) 使學生懂得在赤壁之戰中,東吳取勝的根本原因是先發制人、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2、理清課文的條理,學習作者按照一定的順序分幾步寫清大戰經過的方法。(特別是“火攻”的三步驟。)
3、培養學生初步掌握簡單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歷史事件。(具體落實在:請問赤壁一戰,你認為誰獲勝好?)
(學生自由討論、發言)
(1) 曹操勝了好
(2)東吳勝了好
(3) 誰勝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引導歸納:
第一種觀點正確,曹操勝利就可以統一中國了。
第二種觀點只從東吳局部的利益出發,保住了一方平安,卻造成了長期的軍閥混戰。
第三種觀點在當時是不可能實現的,長期對峙對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二)為完成以上目的,我在教學中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1、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人人參與,以達到人人動腦思考的效果;并面對農村學生實際,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可忽視。
2、打破課堂常規,采用四人一組,圍桌而做的方式,以利于學生討論,創設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
3、提出“你希望誰獲勝”這一新穎的問題,激發學生興趣,促使其積極思考,從中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歷史。
4、教師及時借閱《三國演義》,增強文化基奠。課上激發學生閱讀古典小說的興趣,課后對古典小說的閱讀進行指導。
《赤壁之戰》教案與分析 篇11
之六
杭州市余杭實驗小學 洪春幸
教學目標 :
1、 讀通課文,學會生字,理解“調兵遣將、相持、計策、自不量力、丟盔棄甲”等詞語地意思,初步嘗試縮寫和改編課文。
2、 認真閱讀,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赤壁之戰”的戰爭意義和歷史意義。
3、 激發閱讀名著的興趣,能有目的地進行拓展閱讀,積累語言。
教學重點:激發閱讀名著的興趣,縮寫課文。
教學難點 :體會“赤壁之戰”的戰爭意義和歷史意義。
教學準備:課前師生共同搜集“赤壁之戰”的有關資料。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
讀通課文,學習生字和有關詞語,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初步激發閱讀名著的興趣。
教學過程 :
一、 破題開篇,了解背景
1、 出示課題,引導學生理解“之”的意思。
2、 引導學生利用課外閱讀的知識,介紹“你所知道的‘赤壁之戰’”。
3、 課件演示:赤壁之戰的時代背景。
二、 讀通課文,質疑問難
1、 自由朗讀課文,要求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2、 個別學生輪讀課文,檢查通讀課文效果,隨機進行教學處理。
(1) 聯系上下文理解“隔江相對”,課件演示:兩軍布陣圖。
(2) 理解“調兵遣將”,比較“遣”與“遺”的字形。
(3) 指導讀通順長句“不錯,……上面鋪著火硝、硫黃。”
(個別學生讀課文,重點是檢查能否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對暴露出來的具有共性的問題,要面向全體學生解決,通讀課文是閱讀教學的基礎;隨機進行部分字詞教學,既是字詞分散教學的一種形式,也是從課文閱讀整體出發的一種考慮。)
3、 默讀課文,邊讀邊想邊勾畫,思考:
(1) 你對“赤壁之戰”又知道了什么?
(主要目的是檢測學生對課文地理解程度,學生的回答會多種多樣,教師要多肯定多鼓勵學生能自己讀懂課文,適當引導學生糾偏。)
(2) 你對“赤壁之戰”還有什么問題?
(培養學生質疑的能力和習慣,同時也是對課文得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要讓學生暢所欲言,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質疑的問題進行梳理、歸類,并以此為依據,展開下一步教學。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估計在這些范圍之內:為什么要采用火攻?曹操怎么會這么輕易相信黃蓋?怎么會這么巧,那天剛好刮東南風?……)
三、 研讀課文,討論爭辯
1、 根據自己的興趣,確定研究目標,認真閱讀課文后,根據研究需要也可以閱讀自己搜集到的資料,深入研究。
(這一設計主要體現:一是給學生選擇學習的機會;二是給學生自由研讀的空間;三是引入課外資料實施開放教學。)
2、 課堂交流研究成果,教師相機點撥,全體學生體會課文語言,學習課文重點內容。
(1) 引導學生讀一讀三處描寫曹軍把船練起來的句子,體會火攻的妙處。
(2) 引導學生讀黃蓋的信,體會曹操的盲目樂觀和自信。
……
(在這里,教師的點撥非常重要,要引導學生言之有文,言之有理,是學生能從整體上深入理解課文。
3、 以同質小組的形式交流富余成果。
(這是對合作學習時機的一種嘗試,可以進一步滿足學生的交流欲望,相互補充研究成果,提高教學效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深入閱讀課文,感受“赤壁之戰”的戰爭意義和歷史意義,嘗試縮寫和改編課文,拓展閱讀。
教學過程 :
四、 精讀深思,總結課文
1、 默讀課文,概括“赤壁之戰”周瑜獲勝的原因。
(要求學生不要說具體的措施,要很概括地說出幾條原因,訓練學生的抽象概括思維能力,同時也是語言品質的訓練。)
2、 小組討論,優化答案。
(在個體充分學習的基礎上,安排小組討論,更有實效,確實能起到啟發市委、深入思考、優化答案的效果。)
3、 課堂交流。
(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發言中發現智慧的火花,及時鼓勵引導,幫助學生提高概括水平。一般的說,可以概括為:知己知彼、揚長避短、把握時機等。)
五、 縮寫改編,內化課文
1、 閱讀課文第四自然段,聯系課文理解“計策”。
2、 以“黃蓋是怎么說的?”為話題,縮寫改編課文后半部分。
(利用課文地空白點進行語言轉換和課文縮寫練習,內化課文語言,深入理解課文。)
3、 交流評價。
4、 思考:把我們寫的這段話放進課文中去好不好?為什么?
(感悟一種寫作技巧。)
六、 拓展閱讀,激發興趣
1、 小結赤壁之戰的歷史意義。
2、 引入《念奴嬌·赤壁懷古》,讀一讀,找一找那一句是描寫赤壁之戰的。
(在課內引入《念奴嬌·赤壁懷古》全詩、注釋以及今譯文,體現了語文課堂的開放,擴大了閱讀教學的容量,有利于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豪情,引導學生更多的關注名著和古詩文,接受中華文化的熏陶。)
七、 作業 :(任意選擇)
1、 縮寫《赤壁之戰》全文。
2、 課外閱讀《三國演義》,瀏覽“網上三國”。
3、 編一張以“三國”為主題的小報。
4、 背誦《念奴嬌·赤壁懷古》。
《赤壁之戰》教案與分析 篇12
之四
鍋爐小學 李春穎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掌握“率領、相持、計策、失信、眺望、波浪滔天、自不量力、調兵遣將、丟盔棄甲”等詞語的意思。
2.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東吳獲勝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3.學習按一定順序寫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
2.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及有條理的思維能力。
(三)德育目標
學習本課內容,培養學生遇事多分析、勤動腦的好習慣。
二、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
了解赤壁之戰的全過程,并從中歸納出赤壁之戰雙方勝負的根本原因;理清“火攻”一段的順序,學習技一定順序寫的方法。
(二)難點
理清“火攻”全過程的順序。
(三)疑點
曹操該不該輸?為什么?
(四)解決辦法
教師通過電化教學手段創設情境,學生自述故事的過程提出疑點,通過討論來解決難點。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思考、討論、編順口溜等方式理清“火攻”這一位的順序。
三、教學步驟
一、了解“認識起點”,據實施教
設計情境,展現已知。
教師出示作戰圖和人物畫像。
啟發學生:誰能利用老師提供的作戰圖和人物畫像,把“赤壁之戰”向同學們作個簡要介紹?
(學生可以按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介紹;也可按時間、地點、人物、力量對比、經過、結果的方式介紹。)
二、再讀課文,激勵學生深究,深入剖析
1.利用興趣,直入重點。
教師詢問:讀課文的時候,你們最感興趣的是哪一部分?
(根據以往對學生的了解,一般學生對“火攻”一仗的過程有興趣。引導學生在書中找到這一部分,明確閱讀范圍。)
2.分組活動,自學探究。
教師啟發:“火攻”這一仗是分好幾步來實施的。請大家好好閱讀這部分,找出你認為最精彩的是哪一招?并說出原因。
3.全班交流,各抒己見。
教師引導學生交流時,將說精彩點和讀精彩段相結合,使理解與朗讀能夠有機地結合起來。
4.練習概括,自由創作。
(l)聽了同學們的發言,我知道了火攻的每一步都是很精彩的,缺了哪一步都不行,這么好的計策,愿意記住嗎?怎么做才容易記呢?(學生可以編順口溜、編詩歌、概括為詞語、編寫成短句等。)
(2)讓提出辦法的學生領頭,自由組成創作編寫小組進行活動。
(3)交流匯報,互相啟發。
(學生口頭交流后,教師讓學生把自己的創作成果寫在黑板上。)
(4)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三)升華認識,深化思想
1.教師啟發:周瑜以3萬人打敗曹操80萬人,這叫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以少勝多)
2.提出問題,引發辯論。
教師:你們認為曹操該不該輸?為什么?請大家展開辯論。
辯論后,教師再引導學生討論曹操一方為什么不該輸,卻輸了?周瑜一方不可能贏,卻贏了?
(四)積累詞語,欣賞佳句
1.積累詞語。
這篇課文生動地描述了一次偉大的戰役,其中運用了不少成語,咱們辦一個“成語欄”好不好?同桌合作,找一找,寫一寫,看誰寫得多。
啟發學生:除了課文中現有的成語,也可根據課文中的句子的意思概括出成語。(得意忘形、以卵擊石、知己知彼、敵眾我寡、敵強我弱、以少勝多、以弱勝強、驕兵必敗、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等。)
2.欣賞佳句。
讓學生讀一個自己最欣賞的句子,說說欣賞的內容和原因。
(五)總結
通過本文的學習,你受到什么啟發?(一失足而成千古恨;勝敗就在轉眼間,遇事要多動腦,多思考,多分析。)
赤壁之戰圍繞著周曹雙方勝敗的原因這一中心,環環相扣,一步步將這場戰爭的全過程生動地描繪下來,以后我們在閱讀和寫作中也要注意按一定順序寫,這樣文章才會條理清楚。
(六)布置作業
以下兩題任選一題完成
1.復述《赤壁之戰》給爸爸、媽媽聽。
2.課后觀看《三國演義》影視片或讀《三國演義》的其他故事,并總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