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學反思(通用6篇)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學反思 篇1
看圖明理 說話拓展 實踐積累 形成習慣
開學第一天,手捧語文教材走進教室,又一次和學生“聊”起“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似乎已經見怪不怪了。是的,蘇教版語文教材的一大特點就是十分注重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把它作為一個重要內容,安排一個系列編入教材,在每冊開始安排“習慣篇”,意在始終不渝地把良好習慣的培養放在重要位置。
然而,教材所給予的僅僅是幾頁紙的圖片資料。如果每次談起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是看看表面的圖、說說好聽的話,就真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嗎?我想,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那么,怎樣才能在充分運用教材提供的有限資料的基礎上,扎實有效的落實蘇教版教材的這一教學重點呢?我在幾年的教學中總結了“看圖明理、說話拓展、實踐積累、形成習慣”的教學想法。
一、看圖明理:讓良好習慣在心中萌芽。
中小學各科教學大綱都對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蘇教版教材將“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作為一個重要內容安排在每冊的開頭,自然是具有深遠意義的。教材中按一定系列編排“習慣篇”,這些習慣不僅對學生正在進行的學習大有裨益,而且對今后學生繼續學習和走上社會都有著重要意義。
教材以圖片的方式直觀地向學生揭示教學內容,告訴學生有哪些具體的良好習慣。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逐圖觀察,清楚地弄懂圖片講述的意思,讓學生初步了解該習慣是什么、是怎樣的。在此基礎上,對學生講明道理,使他們明白怎么去做。
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十二)》為例:教材中安排的一個良好學習習慣是“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提供的圖片資料內容豐富,從師生參觀天文臺、天文展覽館、觀摩古代碑刻到游覽黃山、漓江、中山陵、敦煌莫高窟、圓明園、故宮等祖國壯美山河和名勝古跡,一一作了圖片展示,學生在觀察這些圖片時,仿佛置身于這些地方,心情得到極大的熏陶。此時,教師開始引導學生說說圖上所展示的分別是祖國的哪些名勝古跡,并根據自己了解的情況作適當介紹。接著,讓學生談談去這些地方跟學語文有什么關系,學生自然會聯想到這種方式是走出課堂,走向自然,既是豐富生活,又是開拓視野,是在實踐中學習語文。明白了這樣的道理,學生自然會受到“在實踐中學習語文”的教育。在他們的心靈深處定然會萌發長大了去祖國各地走一走、看一看的情結。
二、說話拓展:在習慣培養中強化語文能力的提高。
語文的學習始終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高明的教師善于在單純的教學內容中融入語文綜合能力的訓練。
“習慣篇”雖然重在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但我們也千萬別拘泥于此。過于直露地灌輸、“單刀直入”的教育方式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審美疲勞”;如果在教學中適當“旁生枝節”反而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材中的精美圖片蘊藏著豐富的信息,教師應該充分把這一“無形”的資源活用起來。如《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十二)》中有許多介紹祖國名勝古跡的圖片,教學中就可以讓學生說說這些名勝古跡的相關歷史、文化知識,并進一步介紹一下自己還知道或去過什么名勝古跡。這一過程的實施,不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存儲量,而且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思維發散、訓練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表達等綜合語文能力,真可謂一舉多得!
三、實踐積累:讓習慣在訓練中逐步形成。
“習慣是一種不易改變的行為方式,良好的習慣不是靠一朝一夕或幾節課、幾天工夫就能養成的。”習慣的養成應該遵循“反復抓、抓反復”的樸素哲理。因此,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不僅是靠教學計劃中安排的幾節課所應完成的任務,而應成為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常抓不懈的工作。
一方面,習慣的培養要經過嚴格的訓練。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嚴格按規范和標準要求學生。教師在自身行為習慣自我約束的前提下,要求學生做到的事情決不含糊。
另一方面,習慣的培養要采用多種方法。如有些習慣學生直接通過看圖就能明白;有些習慣則需要教師的適當講解才能使學生弄懂;有些習慣適合當堂演示,就可以讓學上前來演一演、練一練;還有些習慣的養成需要經過實踐的經歷,就需要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入社區、工廠、農村去親自體驗和感受......通過多種方式,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訓練。
第三,習慣的培養還得堅持不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導致了他們的習慣養成是個反復的過程。許多時候,往往剛剛形成的習慣由于要求的放松便出現滑坡現象,不良的習慣又會重新出現。因此,教育過程中教師對習慣的培養一定要始終抓緊、抓實,防止“回潮”現象發生。在日常教學中要時時提醒、時時督促,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學反思 篇2
開學的第一天老規矩,對學生進行學習習慣教育,其實不是教,習慣不是知識,不是一節課能教會的。這節課只是一個引子,讓學生認識到“堅持寫日記”的重要性和“愛護圖書”的必要性。這節課重點講了“堅持寫日記”的重要意義。在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要堅持寫日記”時,學生憑著已有的經驗悟出了堅持寫日記能提高寫作水平、提高知識水平,能幫助記憶、積累資料。經過討論,我提出了堅持寫日記的要求,到學期結束的時候,看誰的日記寫得好,寫得多,獎品是一本日記本和一本書。學生一臉的興奮,從他們興奮的臉上,我知道這一引子算是成功了。
“播種一次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 但愿我和我的學生在生活和學習的過程中,收獲習慣,收獲性格,收獲命運,提升生活品味!
第二篇:我上《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8》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標準”倡導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本套教材的一項主要目標。既然如此,那么我們教師首先在思想上就得重視起來,切切實實把這部分內容抓緊抓好。
四年級下冊的《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8》共分兩個部分:其中第一至三頁為“堅持寫日記”;第四、五頁為“愛護圖書”。教材均用圖片直觀地給學生展現了教學內容。在理解上沒有太大難度,重要的是引導學生認識到“堅持寫日記”和“愛護圖書”的好處,只有這樣學生才會自發地這么去做,不然就只是紙上談兵,流于形式了。所以我為這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是:指導學生仔細觀察課本圖畫,了解寫日記和愛護圖書的意義、要求和方法,養成堅持寫日記和愛護圖書的習慣。
為了實現這個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第一,以故事導入,激發學習興趣。“老師先給大家將一個故事……”,每到這時學生們的眼睛總會閃爍出興奮的光彩,于是我便將關于著名作家托爾斯泰堅持寫日記的趣聞軼事娓娓道來,學生聽得津津有味,認真中還透著一分敬佩。接著我又選擇了《雷鋒日記》中的幾則與學生分享,學生興致很高,畢竟雷鋒是個家喻戶曉的人物,他的故事幾乎人人都能說上一兩個。
第二,討論寫日記的好處。“既然這么多在事業上有作為的人都有寫日記的習慣,那它一定有不少好處,你能說說嗎?”從有寫日記經驗的到從沒寫過日記的,大家七嘴八舌說出不少,我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1、能為自己提供寫作的機會,提高寫作水平。2、通過對看到的、聽到的事情或者一些問題的思考,幫助自己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明白自己該怎么做,怎么想,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3、一些事情時間長了總是會遺忘,寫日記可以克服這一點,從而積累一些珍貴的見聞或資料等等。在討論這個問題時,我列出了本冊書中需要通過堅持觀察、記錄才能較好完成的習作名稱:《推薦雛鷹獎章獲得者》、《寫自己在生活中的新發現》、《談談對熱點話題的看法》、《寫一兩種植物》、《記一次體驗活動》,這也從另一個層面上讓學生意識到堅持觀察、記錄寫日記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第三,思考怎樣才能寫好日記。知道了寫日記有這么多好處,看來我們是該養成這個好習慣了。那問題又來了,該怎樣寫呢?學生閱讀例文,自由交流,最后板書總結。
“愛護圖書”這部分的教學設計與“堅持寫日記”較為相似,也是圍繞“為什么”、“怎么樣”展開教學的。
當然,經過課后反思發現這節課也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我可以結合本班學生已有寫《每日一段》的習慣,由《每日一段》導入新課,“同學們平時的《每日一段》都寫些什么內容呢?”讓學生暢所欲言,由此引入“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都可以成為日記的內容”,這樣也許就更加水到渠成,而且也可以讓學生有話可說。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是靠這一節課就可以養成的,這還需要我們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多加注意,多加指導。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學反思 篇3
習慣是一種自動化的動作或思維方式,有外顯和內隱之別。良好的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重點在于平時的課內外的長期堅持。長期培訓,才能終生受益。
在今年的炎熱的夏夜,我們一行七十多號人,冒著酷暑準時來到學校參加縣教育局舉行的“慶七一”歌詠比賽的排列。在休息之余,我與葛家生老師一道在我們班級中休息(因為排練廳靠近我們班級)。這時,他看到黑板的左邊張貼著“態度決定一切”的標語,問:“這是什么?”我自豪地告訴:“這是我對學生進行的思想教育!學生學習不好的關鍵原因不是其他,而是態度!”我非常強調“態度”二字是有根源的。
回憶我教學學生時候的印象:
潘同學:“自然課上,我們叫苦連天。自然老師竟然讓我們在一節課之內出好一張試卷。天啊!這怎么可能做到呢?有同學開始提出抗議了:‘這不是在逼迫我們起義嗎?’我內心暗暗高興,起義吧!”
張同學:“在語文老師的妙語連珠般的攻勢下,中午就餐的同學沒有了正式的休息時間。這還不算,數學老師接著前來阻截,××同學在老師說‘下課’的一剎那間,飛也似的沖出了教室。”
劉同學:“下午,可憐了朱同學與黃同學。興趣課時,大家有說有笑,沉浸在棋海的嘶殺中,他們兩位由于作業沒有按時完成,就要補齊落下的功課。”
……
縱觀學生以上的學習狀況,我在活動課上,對他們說起了中國足球:中國足球一直停滯在一個亞洲二流、一流邊緣的水平上,對韓國、日本、西亞球隊的戰績非常糟糕,是否我們真的不行呢?回答肯定的:不!最為根本的還是前中國國家隊主教練米盧提及的“態度決定一切”,這里的態度主要是說中國球員對于足球運動和足球職業聯賽的態度問題。
確定了驅使學生自覺學習的主要原因之后,我張貼了“態度決定一切”作為班級的警言。這個就是習慣的養成教育,這就是外顯與內隱的相輔相成的體現。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學反思 篇4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10》安排了兩部分內容,一是“文章不厭百回改”,再者是“多種渠道學語文”。今天,我重點帶領孩子們學習了第一部分內容——文章不厭百回改。教材安排這部分內容的目的是引導學生重視習作的修改,并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可以說,孩子們對于修改對寫好習作的重要性體會不深,甚至根本體會不到。針對這一點,我在教學時,先向他們介紹賈島“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中“敲”字的來歷(上學期剛學過,學生印象較深);一部《紅樓夢》“批閱十載,增刪五次”;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中“綠”字的精妙之處,從而初步激起學生修改習作的興趣。緊接著具體指導他們如何修改習作,講解修改符號的用法,教育其養成自我修改的良好習慣,最終真正領悟:“文章不厭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來的”中的道理。
讓學生學會對文章進行“改”是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不斷加工,不斷完善,不斷創造的過程。不是有這么一句話嗎:“刪繁就簡三秋樹,標新立異二月花。”希望孩子們能真正領悟其中的道理,讓修改貫穿于自己寫作的始終。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學反思 篇5
趣味性 拓展性 互動性 針對性
—————淺談《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的教學反思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這種課型的教學,很多教師稱之為“雞肋”,教者教得枯燥,學生聽得無味,可是放棄了不上又覺著可惜。這種課究竟應該怎樣上,怎樣才能真正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呢?聽了很多這樣的課,惟獨這節課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受這節課的啟發,我覺得,要上好這種課,起碼要做到以下幾點:
1、教學方法的趣味性。課上得生動有趣,學生就愛聽愛上,這是我們每個教師都明白的道理,但是,在上這種類型的課時,我們的教師往往忽視趣味性,使得本來就枯燥的內容更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這除了需要我們教師提高對這種課的重視程度之外,還需要我們教師多動動點子。我們教師可以采取“講講故事”“學習名人名言”甚至是組織學生“玩玩游戲”“演演小品”等等方式,這樣做,也許很費時間和精力,有時,甚至完不成任務,但“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為了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真正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做,是值得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2、教學目標的針對性。上面的這節課之所以給別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主要還是由于教師在針對本班學生寫日記時覺得沒有內容可寫的情況下,確定了“拓展學生寫日記的內容”這個十分恰當的教學重點。這個教學重點的確定是有的放矢的,是有著很強的針對性的。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圍繞重點展開討論,拓展了學生寫日記時的視野,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克服了對于寫日記的畏難心理。學生上到這里時,十分興奮,各個躍躍欲試,紛紛要求說出自己假想日記的題目和內容,這是我在聽這種課型時,從來沒有見到過的。這也說明教學目標的針對性是如何的重要。
3、教學內容的拓展性。我們的教師在進行這種類型課的教學時,往往,只是就教材講教材,只是引導學生看看圖,說說圖意,這樣的課必然是枯燥的。相反,我們的教師如果能在充分地利用教材的基礎上,努力拓展教材,不斷地豐富教材的內容和內涵,增強教學內容的時代性、針對性、實用性,學生就會感到了十分新鮮有趣。因為,這是在他預習和獨立閱讀時,無法知道的,就會使他覺得學有所獲,而不是像就教材講教材那樣,使學生覺得聽老師講課和不聽老師講課一個樣,課堂氣氛也就當然不同了。
4、教學過程的互動性。教師用問題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學生只知道來迎合教師,這也是教師在上這種課型時,經常出現的一種現象。這必然促使學生產生一種消極心理,對上這種課喪失興趣。我們的教師在組織教學時只有多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多觀察圖畫,多表達自己的見解,才有可能發揮出這種課型在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方面的應有的作用。上面的這節課,無論是“拓展學生寫日記的內容”還是“復習寫日記的格式”等環節,都是讓學生自由討論,自由地發表自己的意見的,像這樣,才能使學生迸射出智慧的火花,才能真正地放飛學生的心靈,才能使我們的課堂真正成為一個平等、自由、對話的課堂。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學反思 篇6
開學的第一節課就是學習蘇教版最具特色、常抓不懈的習慣教育,雖然知道習慣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在開學伊始,就對學生強調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我認為是非常必要的。兩年的教學實踐證明,使用蘇教版的學生和我以前教的使用人教版的學生相比較,在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方面,確實是讓我非常滿意的。
這個學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主要是要教會學生掌握寫鋼筆字和毛筆字的執筆方法和書寫的姿勢,培養學生寫鋼筆字和毛筆字的好習慣。為了讓學生能夠比較順利地從使用鉛筆過渡到使用鋼筆,暑假期間我就布置學生在家長的指導下練寫鋼筆字。從學生們交上來的習字冊來看,大部分同學還是完成得很認真的,效果不錯。
指導學生認真看圖后,我讓他們討論交流了自己的看法、收獲,然后課堂上就讓他們拿出田字本,寫幾個自己最喜歡的字。在學生寫字的過程中,我下位巡視,發現執筆方法和書寫的姿勢不正確的,就馬上邊示范邊糾正,學生的可塑性是非常大的,容易犯錯,也容易改錯。最后把寫得好的鋼筆字展示給全班同學看,并且先讓他們自己點評好在什么地方?說得不全面的地方,我再適時進行補充。巡視了一圈下來,心里還是挺快樂的,因為學生們的表現比我想象的要出色得多!
利用下課前的五分鐘時間,我對學生提出了這樣幾個要求:
1、每個同學的筆盒里有而且只能有兩種筆:鋼筆和鉛筆,鋼筆寫作業用,鉛筆畫圖用。
2、每個同學至少要準備兩支以上的鋼筆,而且使用同一種顏色 的鋼筆水。
3、每天晚上做完作業后,都要記得檢查鋼筆是否灌滿鋼筆水。盡量不要把鋼筆水帶到學校里來,如果中途沒有鋼筆水,到老師辦公室灌鋼筆水。
4、使用鋼筆寫字的時候,一定要仔細認真,開始使用鋼筆的一段時間,速度盡可能慢一些,老師會有足夠的耐心等待。絕對不允許使用改正液、改正紙之類的東西。
習慣的培養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的,我一定會把這些要求貫穿在我每一節課中,反復抓,抓反復,常抓不怠。